论文题目: 樟子松枯梢病微生态控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保护
作者: 鞠洪波
导师: 迟德富,宋瑞清
关键词: 樟子松,枯梢病,树栖真菌,毒蘑菇,外生菌根菌,菌肥,微生态控制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应用森林病理学、植物微生态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枯梢病的微生态控制技术,包括子松树表微生态控制技术和樟子松根际微生态控制技术。对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对樟子松枯梢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 从樟子松地上部分共分离鉴定出树栖真菌59属(种),其中芽栖真菌15种,叶栖真菌43种,枝栖真菌、干栖真菌各19种。松枯梢病菌只在松针上分离到,分离率较低。分离鉴定的树栖真菌包括:接合菌2种,子囊菌3种,担子菌11种,其他为半知菌。随着林冠层的降低,芽栖真菌种类随之减少,且分布不均匀;叶栖真菌在1~2年生针叶中冠层分布最少,上冠层和下冠层较多;枝栖真菌随枝龄的增长略有增加;干栖真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真菌群落的种类逐渐减少。林间调查采集外生菌根菌11种,幼林中以厚环乳牛肝菌(Suills grevillei)、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为优势种,中龄林中以红菇类(Russula spp.)和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较多。 樟子松树栖真菌分布格局和多样性有较强的规律性。5种常见树栖真菌的分布格局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服从负二相分布的集聚分布格局,另一类是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分布格局。Alternaria sp.、Pestalotiopsis sp.、Truncatella sp.和Coniothyrium sp.属于集聚分布格局,而Phyllosticta sp.的分布格局更接近随机分布格局。树栖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呈负相关,即树栖真菌多样性和均匀度越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芽栖真菌的种群多样性和均匀度随冠层的降低而降低,而受害程度不断上升。就叶栖真菌而言,1~2年生针叶上的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上冠层和下冠层较高,中冠层较低,而3年以上生针叶上的叶栖真菌多样性,下冠层高于上冠层,且均匀性降低,上冠层的叶栖真菌的受害可能性小,中冠层受害亦轻,下冠层易受害。干栖真菌种群的多样性指数与树干高度呈负相关,随着树干高度的不断升高逐渐降低,其均匀度指数干基最高,其次是干上部,干中部最低。 从樟子松上分离出的树栖真菌中,选出分布较广、出现频次较高的6种真菌,与枯梢病病原茵进行对峙培养,采用相对抑菌效果来判别筛选出的真菌拮抗能力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树栖真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72小时内,这6种拮抗菌的对病原菌抑制率分别是:001为87.86%,Trichoderma viride 2为75.71%,Trichoderma viride 1为74.91%,Trichoderma harzianum为71.27%,Chaetomium cochliodes为69.06%,Lacellinopsis sp.为61.08%,而相对抑制效果分别达到36.07,73.55,4.81,2.59,6.16,3.84。 4个毒蘑菇菌株与Sphaeropsis sapinea对峙培养试验表明,供试4个毒蘑菇菌株对S.sapinea生长都有抑制作用。抑菌效果由高到低的次序为:Clitocybe dealbata>Lepiota cristata>Ramaria ephemeroderma>Lepiota clypeolaria;相对抑菌效果的次序为Lepiota clypeolaria>Lepiota cristata>Ramaria ephemeroderma>Clitocybe dealbata。高效拮抗菌菌株为Lepiota clypeolaria。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樟子松病害
1.1.1 樟子松叶部病害
1.1.2 樟子松干部病害
1.1.3 樟子松根部病害
1.2 樟子松枯梢病研究进展
1.2.1 分布与危害
1.2.2 症状
1.2.3 病原菌的研究
1.2.4 发病规律
1.2.5 防治
1.3 植物微生态学与植物病害防治
1.4 毒蘑菇及其毒素与林木病害防治
1.5 树栖真菌群落研究
1.5.1 树栖真菌的生活方式
1.5.2 樟子松树栖真菌的作用
1.5.3 生物群落的含义
1.5.4 樟子松树栖真菌生物相的含义
1.5.5 樟子松外生菌根菌
2 樟子松树表微生态控制
2.1 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结构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小结
2.2 樟子松树栖真菌分布格局及多样性分析
2.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2.3 樟子松树栖真菌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的影响
2.3.1 材料和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小结
2.4 毒蘑菇菌株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的影响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樟子松根际微生态控制
3.1 外生菌根菌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菌肥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1
相关论文
- [1].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D]. 张文泉.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 [2].福州温室黄瓜枯萎病微生态研究[D]. 余文英.福建农林大学2010
- [3].微生物肥料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D]. 郭春景.东北林业大学2004
- [4].大型真菌的生态多样性及分子鉴定[D]. 林晓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5].防护林杨树天牛灾害的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D]. 骆有庆.北京林业大学2005
- [6].AM真菌对西瓜抗枯萎病的效应及其机制[D]. 李敏.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樟子松耐旱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 田有亮.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 [8].内蒙古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分布与筛选的研究[D]. 白淑兰.北京林业大学2006
- [9].樟子松人工林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的研究[D]. 宁波.东北林业大学2007
- [10].鳞柄白鹅膏抑菌成分及其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机理[D]. 冀瑞卿.东北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