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烟叶醇化是改善烟叶质量、提高烟叶可用性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以来,烟草醇化品质的判定主要靠感官分析,但感官分析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质,速度慢,成本高,因此,寻找简单快速客观的烟草醇化品质判断方法一直是烟草科技与生产者探索的课题。本试验对不同产区、不同部位、不同醇化时间的烤烟醇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及致香成分进行分析,试图在明确烤烟片烟醇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型行之有效的烤烟片烟醇化品质的化学判断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烤烟片烟醇化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2)不同产区、不同部位对烤烟片烟醇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3)不同产区烤烟醇化过程中致香成分变化规律;(4)烤烟片烟醇化过程中,化学成分与感官评吸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5)烤烟片烟醇化品质的化学判断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在醇化过程中,随醇化时间的增加,烤烟pH值、水溶性总糖、挥发碱的含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碘值、总有机酸、挥发酸的含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烟碱、总氮、淀粉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中烟碱和总氮的含量在整个醇化阶段变化都不大。还原糖含量变化比较特殊,在醇化前9个月,还原糖含量呈降低趋势,在9-12个月,还原糖含量又有所上升,之后又开始下降,这是醇化过程中物质转化引起的。2.烤烟的感官评吸值在醇化过程中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在醇化前24个月,增加的速度较快,醇化24个月之后,增加的速度比较缓慢,在30个月后还有稍微降低的趋势。3.在醇化的前24个月,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比较剧烈,增减幅度比较大,醇化24个月之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基本趋于稳定,变化的幅度和速度明显减慢。4.不同产区的烤烟pH值差异非常明显,变化规律是:东北>云南>四川>湖北>贵州>福建;不同部位间pH值变化规律是: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碘值的变化和pH值正好相反。六大产区的总糖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四川>东北>云南>贵州>湖北>东北;不同部位间两糖的变化规律是: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六大产区烟碱和挥发碱的变化规律一致。变化趋势是:贵州>湖北>福建>云南>四川>东北,不同部位间变化规律是: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总有机酸含量依次为:贵州>云南>湖北>四川>福建>东北,不同部位间依次为: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变化一致:福建>四川>贵州>云南>湖北>东北。感官评吸值得变化规律是:湖北>云南>四川>福建>贵州>东北,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5.随醇化时间的增加,六大产区芳香族氨基酸降解物、美拉德反应物、类西柏烷降解物、类胡萝卜素降解物的含量均呈持续升高的趋势;醇化18个月之前,升高的速度比较快;18个月之后,增加的速度变慢。随醇化时间的增加,叶绿素降解物含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六大产区芳香族氨基酸降解物的变化规律是:福建>云南>贵州>湖北>四川>东北;美拉德反应物的变化规律是:福建>云南>四川>湖北>贵州>东北;类西柏烷降解物的变化规律是: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东北;类胡萝卜素降解物的变化规律是:福建>湖北>贵州>云南>四川>东北;叶绿素降解物的变化规律是:福建>贵州>湖北>四川>云南>东北。6.相关分析表明,pH值、淀粉与感官评吸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碘值、烟碱、挥发碱、总有机酸、总氮与感官评吸呈极显著正相关;总糖与感官评吸呈显著负相关。7.各个化学成分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H值与碘值、烟碱、挥发碱、总有机酸、总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糖、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挥发酸呈显著正相关;碘值反映的也是H+的多少,因此,碘值与pH值、总糖、还原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烟碱、总有机酸、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挥发碱、挥发酸呈显著正相关;总有机酸与pH值、总糖、还原糖、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碘值、烟碱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挥发碱呈显著正相关;挥发酸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碘值呈显著正相关。8.应有多元统计分析,建立感官评吸值(Y)与10个化学指标(x1:pH;x2:Ⅰ值;x3:总糖;x4:还原糖;x5:烟碱;x6:挥发碱;x7:总有机酸;x8:挥发酸;x9:总氮;x10:淀粉)间的多元回归模型:Y=96.40962-6.09084X1+1.09281X2-0.64631X3+1.32682X4-2.07649X5+27.93830X6+0.30411X7+4.77529X8+2.05941X9-0.90409X10。该回归方程方差检验,F=11.13,P<0.0001,达到极显著。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回归方程为:Y=129.17447-10.76616X1+0.56916X2+25.18313X3+5.21851X4-0.98300X5。该回归方程方差检验,F=22.08,P<0.0001,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9.对10个化学指标经主成份分析为4个主成份,特征值分别为:5.1974、1.4947、1.3461、0.9575,前4个主成份对10个变量因子的载荷,各个主分中相对大的变量因子为:第1组份:pH值,碘值,总糖,烟碱,总有机酸;第Ⅱ组份:挥发酸,淀粉;第Ⅲ组份:挥发碱,总氮;第Ⅳ组份:总糖,还原糖,总有机酸。其特征贡献率分别为:51.97、14.95、13.46、9.58,4个主成份累计贡献率为89.96%。10.建立了评吸品质的化学指标预测模型:(1)选取最优pH回归预测模型:Y=121.84-1.3821*pH2,F=38.04,P<0.0000。Y=-412.51233+201.31*pH-20.26861pH2,F=49.44,P<0.0001;(2)选取最优碘值回归模型:Y=I/(0.011341*I+0.00026656),F=53.16,P<0.0000;(3)选取最优总有机酸回归模型:Y=TA/(0.0089015*TA+0.004515),F=46.69,P<0.0000;(4)选取最优烟碱回归模型:Y=TA/(0.0099248*YJ+0.0040851),F=76.269,P<0.0000;(5)建立多元复合预测模型,以pH值(pH)和总有机酸(TA)为依变量:Y=56.7508-0.63997*pH2+50.09304*TA-13.27179*TA2,F=19.62.Pro.<0.000。11.应有建立的预测模型对非模型样品进行预测的结果表明,对于实际感官评吸值的预测效果到达了95%以上的水平,说明建立的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面向穿梭车的片烟配方密集库出库排序方法[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20(01)
- [2].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烤后片烟箱箱对应质量监控方法[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1)
- [3].包装方式对片烟醇化期间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03)
- [4].精细化控制预混柜片烟出柜流量的研究与应用[J]. 新技术新工艺 2020(04)
- [5].不同配打模块中各尺寸片烟化学成分的变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6)
- [6].烟箱编码校对在片烟出入库防差错中的研究与应用[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04)
- [7].基于片烟尺寸与烟梗间关系的定向去梗工艺[J]. 烟草科技 2020(05)
- [8].基于片烟结构的不同规格框栏对比分析及优化设计[J]. 烟草科技 2020(06)
- [9].打叶复烤后不同尺寸片烟的化学成分差异[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 [10].基于批次管理的片烟醇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 农学学报 2016(06)
- [11].储叶过程中片烟吸收料液效果的评价方法[J]. 中国烟草学报 2015(01)
- [12].不同醇化方法和储存条件对片烟醇化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8)
- [13].片烟形态、结构与烟丝结构的关系[J]. 烟草科技 2020(11)
- [14].片烟养护过程中3种杀虫方式的综合效能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22)
- [15].复烤片烟特征面积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烟草学报 2020(02)
- [16].片烟混配生产模式的研究[J]. 工业技术创新 2019(03)
- [17].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不同产地和部位自然醇化片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J]. 烟草科技 2018(04)
- [18].松散回潮工序工艺参数对片烟加工物理性能的影响[J]. 烟草科技 2018(11)
- [19].打叶复烤加工过程中片烟在风分室内的受力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32)
- [20].电子标签在箱储片烟流转过程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4(08)
- [21].片烟结构在线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 烟草科技 2013(04)
- [22].数字图像分析法在片烟结构测定中的应用[J]. 烟草科技 2012(11)
- [23].基于扩散模型的片烟增湿过程动力学分析[J]. 烟草科技 2010(08)
- [24].片烟处理工艺质量稳定性的研究[J]. 才智 2010(32)
- [25].片烟结构代表性指标的选取[J]. 烟草科技 2010(12)
- [26].两种箱装片烟磷化氢动态变化分析[J]. 生物化工 2018(06)
- [27].不同产地片烟醇化进程中抗氧化物质动态变化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17(05)
- [28].探寻打叶复烤片烟储存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8)
- [29].打叶复烤片烟结构特征及差异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07)
- [30].基于灰色统计的打叶复烤片烟结构稳定性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