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李朝霞
导师: 蔡崇法,刘凡
关键词: 红壤,土壤侵蚀,团聚体,侵蚀过程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土壤侵蚀已成为我国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重要形式,是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研究红壤侵蚀过程和机理对于区域土壤侵蚀防治、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降雨侵蚀过程中,降雨和径流为这一过程提供能量,土壤是作用的对象,因此,侵蚀过程与土壤自身性质相互作用是认识降雨侵蚀机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以鄂南丘陵区第四纪粘土、花岗岩和泥质页岩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应用室内分析和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降雨过程中表土结构变化和坡面侵蚀过程,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表土结构变化与坡面侵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以下结果: 第一,应用湿筛法,LB(Le Bissonnais)法和单雨滴打击法系统研究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它与土壤相关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测定方法和衡量指标不同,土壤稳定性排序不同;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铁铝硅氧化物是保持土壤结构的主要胶结因子,有机质对团聚体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 湿筛法对不同母质红壤团聚体稳定性测定结果是:花岗岩>第四纪粘土>泥质页岩。对同种母质红壤,依侵蚀程度不同,第四纪粘土红壤结构稳定性是中度>强度>轻度,花岗岩红壤则是轻度>中度>强度。土壤稳定性颗粒分布因土壤而异,花岗岩红壤中>5mm和2-5mm的稳定性颗粒高达40%以上,泥质页岩红壤<0.25mm稳定性颗粒达到65%以上,第四纪粘土红壤稳定性颗粒分布差异较大,>0.25mm颗粒分布范围为36%~86%。总的表现是稳定性较高的土壤其稳定性大颗粒含量较多,泥质页岩和第四纪粘土红壤的稳定性是通过团聚体的水稳性体现,而花岗岩红壤则是含有较多较大粒径的砾石。 LB法研究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机制首要的是干土快速湿润导致的团聚体内部空气爆破而破坏,其次是外力作用(反复振荡)和缓慢湿润过程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不同破坏机理下团聚体的破坏强度为快速湿润<机械振荡<慢速湿润处理,且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增大。 本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小于20.0g/kg),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Fe_d,Al_d,Al_o,Si_o和clay%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有机质,pH,CEC以及铁铝硅氧化物的活化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 第二、首次系统研究了土壤侵蚀与土壤表面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借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侵蚀过程中表土孔隙的大小、形状、面积百分比等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侵蚀过程中,表土结构变化因土壤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泥质页岩红壤易形成结皮且结皮厚度及致密程度随降雨时间延长不断增加;轻度侵蚀的第四纪粘土红壤表土结构较易破坏并形成结皮,但发育程度较差,处于形成-破坏-形成的交替过程中,中度和强度侵蚀的第四纪粘土红壤表土结构稳定性较强,大团聚体破坏较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土壤侵蚀的概念
2.2 坡面侵蚀机理和过程
2.2.1 雨滴溅蚀
2.2.2 坡面径流侵蚀
2.2.3 侵蚀过程中泥沙特性
2.3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研究
2.3.1 降雨因素
2.3.2 土壤因素
2.3.3 植被因素
2.3.4 地形因素
2.3.5 人为因素
2.4 土壤结构与土壤侵蚀过程
2.4.1 表土结皮研究
2.5 土壤结构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2.5.1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
2.5.2 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和破碎
2.5.3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2.5.4 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5.5 有机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5.6 二三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5.7 其他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材料和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材料
4.3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4.4 团聚体稳定性测定
4.4.1 湿筛法测定
4.4.2 Le Bissonnais法(LB法)测定不同破坏机制下团聚体稳定性
4.4.3 单雨滴打击法
4.5 人工模拟降雨
4.5.1 供试土壤
4.5.2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4.5.3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4.6 降雨过程中土壤表面结构形态变化
4.6.1 降雨过程中坡面土壤切片的采集和制备
4.6.2 土壤薄片的显微观察
5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5.1 供试土壤相关理化性质
5.1.1 机械组成
5.1.2 相关化学性质
5.1.3 粘土矿物
5.2 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5.2.1 微团聚体稳定性
5.2.2 湿筛法
5.2.3 Le Bissonnais法(LB法)
5.2.4 单雨滴打击法
5.2.5 几种方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5.3 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因子
5.3.1 粘粒含量
5.3.2 相关化学性质
5.4 小结
6 降雨侵蚀中土壤表面结构变化过程
6.1 降雨前土壤表面结构状况
6.2 降雨侵蚀过程中土壤结构的变化
6.2.1 泥质页岩红壤
6.2.2 第四纪粘土红壤
6.2.3 花岗岩红壤降雨过程中土壤结构变化
6.3 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结构变化差异
6.3.1 团聚体破碎差异
6.3.2 降雨过程中表土微形态差异
6.4 表土孔隙特征的图像分析方法探讨
6.4.1 表土孔隙特征图像分析研究的意义
6.4.2 表土孔隙特征的图像分析
6.4.3 降雨侵蚀过程中表土孔隙特征的动态变化
6.5 小结
7 表土结构变化与降雨侵蚀过程
7.1 初始产流时间
7.2 坡面侵蚀产流产沙量
7.2.1 产流量
7.2.2 产沙量
7.2.3 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关系
7.3 坡面产流率的动态变化
7.4 坡面产沙率的动态变化
7.4.1 泥质页岩红壤产沙率的变化
7.4.2 第四纪粘土红壤产沙率的变化
7.4.3 花岗岩红壤产沙率的变化
7.5 侵蚀产流率与产沙率的关系
7.6 侵蚀泥沙
7.6.1 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及团聚状况
7.6.2 侵蚀过程中泥沙粒径动态变化
7.6.3 侵蚀泥沙化学性质的研究
7.7 侵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7.7.1 雨滴动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7.7.2 土壤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7.8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发布时间: 2005-12-05
参考文献
- [1].几种典型地带性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及坡面侵蚀响应[D]. 吴新亮.华中农业大学2018
- [2].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 冷延慧.沈阳农业大学2008
- [3].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D]. 宋国菡.南京农业大学2005
- [4].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 罗红燕.西南大学2009
- [5].土壤氨气及温室气体排放和有机碳库对农业管理措施的响应[D]. 刘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 [6].有机物料还田对砂质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细菌群落的影响[D]. 代红翠.中国农业大学2017
- [7].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 苑亚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
- [8].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 范如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
- [9].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肥力质量、有机碳库与团聚体形成机制的影响[D]. 颜雄.湖南农业大学2013
- [10].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 文倩.中国农业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典型红壤团聚体力稳性及其与坡面侵蚀的关系[D]. 杨伟.华中农业大学2013
- [2].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 袁东海.浙江大学2002
- [3].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D]. 史志华.华中农业大学2004
- [4].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与水土流失规律研究[D]. 杨一松.浙江大学2005
- [5].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化学与物理调控效应试验研究[D]. 于健.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带产流产沙模型研究[D]. 白清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9
- [7].降雨条件下黄土坡地养分迁移机理及模拟模型[D]. 王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8].南方花岗岩地区红壤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研究[D]. 赵辉.北京林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