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

论文题目: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政治经济学

作者: 俞姗

导师: 郭铁民

关键词: 企业的性质,利益关系,两个层次

文献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企业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在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利益关系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对企业这个微观经济主体的本质及其利益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的西方企业理论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仅停留在泛化的“契约”观和“利益”观上,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本文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提出了企业性质两个层次的观点。在第一个层次上,企业是一种社会生产组织,这是企业的“自然”属性。在第二个层次上,企业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浓缩体,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的社会结合体,其外延是不同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集合,这是企业的“社会”属性。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文逐一展开了对出资人、管理者、一般劳动者、债权人、供销商、消费者、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企业利益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明确利益主体性质、健全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思路。

论文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己有研究的综述

三、结构安排和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

五、探索与不足

第一章 企业的起源及其性质

第一节 企业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企业的起源

二、企业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企业观的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观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观

三、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企业观

一、分工与协作是企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

三、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前史”

四、股份公司是对私人企业的“扬弃”

第四节 企业的性质:本文的观点

一、企业性质的两个层次

二、企业性质两层次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 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企业理论与利益相关者企业观的比较分析

一、存异

二、求同

第三节 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契约观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关系分析方法

三、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一个概要

第三章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分析(一)

第一节 企业的出资人利益及其性质

一、出资人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出资人利益与企业性质

三、中小出资人的利益侵害问题及其调整

第二节 企业的管理劳动关系及其性质

一、管理劳动者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管理劳动者利益与企业性质

三、管理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第三节 企业的一般劳动关系及其性质

一、一般劳动者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一般劳动者利益与企业性质

三、员工持股制度的利益关系分析--一种再分配机制

第四节 企业的债权人利益及其性质

一、债权人与企业利益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债权人利益与企业性质

第四章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分析(二)

第一节 企业的供销关系及其性质

一、企业供销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企业的供销关系与企业性质

第二节 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及其性质

一、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企业的消费者关系与企业性质

第三节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及其性质

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与企业性质

第四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及其性质

一、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与企业性质

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问题--以SA8000为例

第五章 我国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结构

一、我国企业的性质分析

二、我国企业的利益主体构成

三、我国企业的利益关系特点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利益关系主体的“缺位”

一、国有出资人的“缺位”

二、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缺位”

三、职业经理人的“缺位”

第三节 我国企业利益关系主体的“越位”

一、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越位”

二、国有企业内部人的“越位”

第四节 我国企业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

一、弱势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作用有限

二、政府管制和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六章 明确利益主体性质、健全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第一节 明确利益主体范畴及其性质

一、货币资本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

二、劳动力是发展社会生产的根本保证

三、规范的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四、国有企业的“社会性”辨析

第二节 正确认识利益主体关系

一、劳动收入是企业与劳动者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

二、职业经理人定位是出资人与管理者利益关系的关键

三、经济力量决定了主体在利益关系中的地位

第三节 健全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一、完善利益主体的社会协商机制

二、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27

参考文献

  • [1].关系契约与产权结构[D]. 潘晨苏.浙江大学2006
  • [2].中国转型期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分析[D]. 韦革.华中科技大学2009
  • [3].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 崔丽.吉林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D]. 闫小龙.中南大学2003
  • [2].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利益取向研究[D]. 邓汉慧.华中科技大学2005
  • [3].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D]. 颜剩勇.西南财经大学2006
  • [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留彬.山东大学2006
  • [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 李艳华.暨南大学2006

标签:;  ;  ;  

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