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李天星,曹红霞,陈红武,李宏礼,明刚

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李天星,曹红霞,陈红武,李宏礼,明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苹果,管灌,滴灌,灌溉方式

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星,曹红霞,陈红武,李宏礼,明刚[1](2016)在《渭北旱塬沟壑区苹果节水灌溉制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渭北旱塬沟壑区盛果期苹果不同水文年的节水灌溉制度,选取洛川县为代表性区域,利用该县近56年的月气象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陕西省两个不同成熟期的苹果品种(中熟嘎拉、晚熟富士)在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管灌、滴灌)各水文年的充分与非充分灌溉制度。结果表明:1不同成熟期苹果各水文年均应补灌,补灌时间和灌水量主要集中在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2中熟品种充分灌溉在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特旱年的灌水次数分别为2、3、3、4次,相应灌溉定额滴灌为60、85、120、165 mm,管灌为90、130、180、245 mm;非充分灌溉各水文年的灌水次数为1、2、3、4次,相应灌溉定额滴灌为45、70、110、150 mm,管灌为65、110、170、220mm。3晚熟品种充分灌溉在相应水文年的灌水次数分别为2、3、4、4次,相应灌溉定额滴灌为65、90、125、160 mm,管灌为95、140、195、240 mm;非充分灌溉各水文年的灌水次数为2、3、3、4次,相应滴灌灌溉定额为55、75、120、150mm,管灌灌溉定额为85、125、175、220 mm。(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赵小鹏[2](2013)在《渭北旱塬沟壑区整地与林木生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彬县位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位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海拨高度715-1501米。总面积1183.2平方公里。其中残塬沟壑区面积968.6平方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1.8%,境内塬梁起伏,沟壑纵横。年平均气温9.7℃,平均湿度54%,平均降水量579.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而蒸发量为1288毫米,是降水量的2倍。土壤以黄蟮土和黑垆土为主。(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23期)

李俊国,苟素娟,韩恩贤,韩刚[3](2007)在《渭北旱塬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生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立地类型土壤水分变化及对刺槐生长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刺槐生长之间关系密切,说明水分是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因素,地形和土壤则是划分渭北旱塬立地类型的主要因子。不同立地类型间刺槐高、地径生长量由大到小的序列为:沟底塌积土>塬面黄土>梁顶黄土>沟底石砾土>阳坡下部黄土>阳坡上部黄土>梁坡上部姜石粗骨土>冲风口黄土>梁顶姜石粗骨土>沟坡中下部阳向黄土>红胶土。(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07年04期)

张博[4](2006)在《渭北旱塬沟壑区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借助于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淳化泥河沟流域、长武王东沟流域和洛川枣子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6年和2004(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研究区的调查资料,采用景观指数计算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景观要素的面积变化、景观要素的转移、景观要素的分维数指数等方面对渭北旱塬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渭北旱塬沟壑区3个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居民点及交通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小,并且新建的居民区基本上靠近交通便利之处。(2)从各景观要素的面积和数量变化上看,耕地、园地和居民点及交通用地的变化最为剧烈,整体上,园地和居民点及交通用地增大,耕地面积相对减少,表明了该区的林果业仍在上升。而这3类景观要素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表明了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3)泥河沟流域和王东沟流域的各景观要素的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较小,表明该流域不存在优势种,这两个区域的景观格局由多个景观要素共同支配。而枣子沟流域中草地的优势度远远大于其他,表明了草地在其整个流域中起着支配作用。景观多样性总体上是增大,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提高,目前正在良好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康华,艾晓琴,闫学昌,杨博,刘小宁[5](2006)在《陕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林抗旱综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陕西省叁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地区,一直被列为陕西省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重点,研究总结和推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围绕解决造林地的蓄水、保墒和多种综合抗旱技术的应用,对有效地解决造林地“水”的问题,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尽快恢复这一地区的森林植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06年03期)

万素梅,王龙昌,顾明德,王汉全,王丽艳[6](2005)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苜蓿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巨人、西河的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其它9个品种;WL-323ML、西香、苜蓿王、巨人的地下生物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而从水分利用效率看,较高的是苜蓿王、巨人、西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王、西香和巨人较其他9个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整体适应性好,适宜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昝林森,杨惠文,王建华,卢得仁[7](1988)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经营管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1985年4月开始。在陕西省旬邑县万亩人工草地上进行,试验地区位于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是关中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试验分别研究了划区轮牧、草地封育、土壤追施氮素及叶面喷施营养液等处理对草群结构、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渭北旱塬人工草地合理利用及培育改良的途径,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草业科学》期刊1988年01期)

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彬县位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位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海拨高度715-1501米。总面积1183.2平方公里。其中残塬沟壑区面积968.6平方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1.8%,境内塬梁起伏,沟壑纵横。年平均气温9.7℃,平均湿度54%,平均降水量579.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而蒸发量为1288毫米,是降水量的2倍。土壤以黄蟮土和黑垆土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天星,曹红霞,陈红武,李宏礼,明刚.渭北旱塬沟壑区苹果节水灌溉制度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

[2].赵小鹏.渭北旱塬沟壑区整地与林木生长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3

[3].李俊国,苟素娟,韩恩贤,韩刚.渭北旱塬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林生长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7

[4].张博.渭北旱塬沟壑区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5].康华,艾晓琴,闫学昌,杨博,刘小宁.陕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林抗旱综合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

[6].万素梅,王龙昌,顾明德,王汉全,王丽艳.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

[7].昝林森,杨惠文,王建华,卢得仁.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经营管理初探[J].中国草业科学.1988

标签:;  ;  ;  ;  

渭北旱塬沟壑区论文-李天星,曹红霞,陈红武,李宏礼,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