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题目: 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预防兽医

作者: 许建民

导师: 赵德明

关键词: 蓝舌病,流行病学,病原分离及鉴定,防控技术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动物蓝舌病(Animal blue-tongue disease,BTD)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国际兽医局将它规定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目前已知世界上有二十四个血清型,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的大部分省区。云南、广东、广西、湖北、安徽、四川、内蒙古、河北、江苏、辽宁等省均检出BTD血清学阳性畜。绵羊见临床症状和死亡的仅限于云南、四川、安徽、湖北四省区。其中云南省师宗县1979年暴发的绵羊BTD使国家耗费数以百万元,用于治疗、检疫、扑灭、封锁、消毒等项工作。 针对山西部分地区暴发流行一种羊的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为确诊并研究有效的防控技术模式,解决生产实际中新课题,设立本项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症状和病羊病理剖检变化观察等系列研究,掌握了蓝舌病在山西省的感染分布状态,确立岢岚绒山羊为疫情的传染源,绘制了动物蓝舌病分布状态、传染源来源等示意图。在蓝舌病暴发流行的丘陵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6%和32.6%(中西部交城);22.9%和16.0%(南部阳城、沁水等地)。血清阳性地区反刍动物中以山羊感染率最高达35%,其次为绵羊为8.2%,黄牛7.8%。感染发病主要在8、9月份蚊蠓活动季节,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制定了《山西省动物蓝舌病防制办法》。根据研究结果,首次提出除库蠓以外存在着其他媒介昆虫传播本病的可能性,这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本项目研究采用人工接种、细胞培养、鸡胚分离病毒的方法及其免疫学诊断技术,分离到山西省地方毒株两株。通过微量中和试验、蚀斑减少试验和PCR技术进行型特异性鉴定等系列研究,完成了病毒毒型鉴定。采用c-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进行病毒群特异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山西BTD地方毒株血清中和滴度达1/20,与标准BTV-Ⅰ型血清中和滴度达1/80,与澳大利亚OR7602Aug(BTV-Ⅰ)血清中和滴度达1/64,与BTV23、20、15血清型未见中和反应。另一毒株与南非标准BTV1血清中和滴度达1/40,与澳大利亚5920July(BTV-Ⅰ)血清中和滴度为1/8。而与BTV3-17型的国际标准阳性血清感作后仍能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但有时与BTVⅡ型标准阳性血清有轻微交叉反应。再利用毒株L2、S10片段核酸序列分析与美国、澳大利亚地方毒株的核酸序列比较,揭示和澳大利亚地方毒株属于同一遗传单源群,而与美国地方毒株明显不同。同时,将分离到的病原回归本动物,成功复制出临床病例,最终确定山西绵羊、山羊暴发流行疫情的病原为BTDV-Ⅰ型病毒,从而在我国黄河以北华北地区首次确诊并报道了动物蓝舌病,特别是发现山羊呈现典型临床症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本项目利用分离鉴定的BTV-Ⅰ型和BTV-16型毒株(我国流行的优势毒株),通过鸡胚继代培育弱毒疫苗,成功制备双价疫苗,对重点地区实行高密度连续免疫接种,采用c-ELISA监测免疫保护率,共检测血样1449份,检出1041份阳性,抗体阳性率高达70.1%。适时提出抓种畜检疫,净化,限制疫点畜群流动,大力开展产地检疫,搞好季节灭蠓,加强环境消毒,布点放置哨兵羊等,建立起一整套动物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山西省连续六年控制该一类动物传染病,也为我国及早预防和控制本病奠定了基础。这种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该技术成果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做法,国内外未见报道。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病原学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4 免疫和诊断方法

1.2.5 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分析和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原分离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2.1 疫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2.2 非疫区易感动物血清学调查结果

2.2.3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解结果

2.3 动物蓝舌病病原分离及鉴定结果

2.3.1 病料涂片及接种小白鼠检查

2.3.2 血液学常规检查

2.3.3 自然同群感染试验结果

2.3.4 病毒分离、鉴定和回归本动物试验结果

2.4 讨论

2.4.1 流行病学

2.4.2 绵羊蓝舌病发病特点

第三章 疫苗研究

3.1 疫苗研制

3.1.1 弱毒培育

3.1.2 鸡胚毒价滴定

3.1.3 返祖实验

3.1.4 鸡胚组织含毒量测定

3.1.5 继代种毒监测

3.2 免疫试验

3.2.1 免疫保护试验

3.2.2 有效免疫剂量测定

3.2.3 免疫剂量与免疫程序

3.2.4 免疫本动物外周血病毒分离

3.2.5 疫苗制备

3.3 讨论

3.3.1 鸡胚弱毒疫苗培育

3.3.2 鸡胚弱毒疫苗的抗原性

第四章 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

4.2.1 组织措施

4.2.2 技术措施

4.2.3 以免疫为主的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

4.3 疫情监测体系的建立

4.3.1 免疫监测

4.3.2 置放哨兵羊,监测疫情动态,及时发现临床病羊

4.4 强制扑杀,消灭传染源

4.5 建立消毒制度,净化污染环境

4.6 消灭传染媒介库蠓

4.7 讨论

4.7.1 免疫及免疫监测

4.7.2 防控技术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1.1 流行病学基本规律

5.1.2 病原分离鉴定

5.1.3 黄河以北动物蓝舌病病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5.1.4 疫苗研究

5.1.5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

5.1.6 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

5.2 技术创新点

5.3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建议

6.1 虫媒媒介研究

6.2 成果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蓝舌病防控技术的初步研究[D]. 孙恩成.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相关论文

  • [1].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构象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及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耿宏伟.东北农业大学2012
  • [2].中国蓝舌病毒S10、L2基因序列分析及S10基因克隆表达[D]. 张以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
  • [3].华东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性核酸的构建[D]. 芦银华.南京农业大学2003
  • [4].中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与防制研究[D]. 涂长春.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牛流行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及其应用研究[D]. 龙塔.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H5亚型[D]. 赖平安.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肉鸡急性热应激损伤及其机理的研究[D]. 李守军.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温立斌.中国农业大学2005
  • [9].蓝舌病病毒核酸通用检测试剂盒的研制[D]. 尹惠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
  • [10].蓝舌病病毒生物条形码及荧光定量型生物条形码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D]. 张立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

标签:;  ;  ;  ;  

山西动物蓝舌病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