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本体论纲

侦查本体论纲

论文摘要

侦查本体论作为侦查学基础理论的逻辑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从传统侦查观出发对侦查本体展开论述,指出了两类三种传统侦查观。两类分别是指军事领域的侦察与刑事司法领域的侦查,三种分别是,第一种,以勘验鉴定为核心的技术型侦查观;第二种,以获取情报为主的情报型侦查观;第三种,以程序正义为标志的程序型侦查观。鉴于这些传统侦查观没有对侦查本体予以应有的关注,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世人对侦查所持有的神秘主义。破除侦查神秘主义唯有从侦查现象着手对侦查本体加以把握。因为侦查现象是关于侦查本体的近似,而一切侦查现象又都是由侦查律动引起的,所以,通过对侦查现象的理论剖析,我们可以看清其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在此还以“红脸盆之谜’为例来分析了侦查的萌动,并证明了从非传统的侦查现象到传统侦查现象的跃升。亦通过对侦查本体、侦查本质、侦查形式与侦查现象的概念辨析,指出侦查本体可定义为对侦查本质的精确描述。把握侦查本体实在可以通过符号抽象与模型构造来实现。因此,为了从深层次上把握侦查本体,还必须对侦查本体进行进一步的符号抽象。侦查本体抽象符号可设定为I。此举可以免除无谓的“查”“察”名实争辩,而侦查本体所涉及的各种模型要素经符号抽象如下:侦查行为A,侦查主体S,侦查客体O,侦查疑域F以及侦查评断J。而由S&O与F&J两大概念体系建立的以A为纽带的侦查模型所精确描述之物就是本文论及的侦查本体I。侦查本体I有其本性和表征。I的本性是递归,而I的表征则是无法穷举的各种算法形式——格物致知。由此,我们可以将侦查本体I归结为格物致知之递归。侦查本体还可以通过形而上下的思路进行深度剖析。I的形而上就是侦查本体本性与表征的合体,仍为格物致知之递归。I的形而下可通过各种具体的事物展现,具体可被定义为各种与探索发现活动相似之事物。其内涵是运动行为,外延却是技术与方法混同后的无穷大。另外,我们必须对无限的I之形而下做出限定,而此种限定并非基于人文传统,而是基于实践理性。同时,本文在此分析了传统侦查观出现的原因,其亦是这种人为限定的结果,但却并非基于实践理性。由此展开对侦查理性及其必要性的探讨。本文抛出的侦查理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非攻,二是非蛮。前者是对墨子非攻的援引和延伸。后者则主要出自对侦查能耗的关注。非攻是善恶二元论思路下对侦查功能的道德评断,其理性在于兼爱。非蛮则是博弈论思路下对侦查的经济评断,其理性在于择优。同时,行文至此还从理论上附带解决了有关“诱惑侦查”的争议。在对侦查本体建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符号抽象与图示法。其建模原理中涉及对侦查本体存在方式和所含要素及其逻辑途径的探讨。侦查本体存在方式类似于求解反问题。我们可以将侦查本体的运动特性归结为时空相互争取的运动,而侦查本体的运动致使现实发生着某种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侦查本体的存在方式可以通过两大要素来加以描述,分别是侦查律动和传递。实现物之占有的运动机理可称其为“侦查律动”。其所产生的另一脉动即为“传递”。侦查意义上的逻辑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诠释关系,而不单指因果关系。从无知到知,从疑到无疑,这是侦查律动和传递所依存的两条逻辑途径。侦查本体的收缩和膨胀是侦查律动与传递的体现,在形而下看来其应当是受限的。因而我们在对其进行建模时,必须考虑其模型的界限,使得侦查能够为人所用。侦查本体具有范式,其复制是侦查范式的繁殖性传递。侦查本体理论模型涉及对各种或隐性或显性的自变量、因变量与恒常量的考察。基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我们可以寻到可拷贝的侦查范式。其功能模型为SAO,结构模型为FIJ。在SAO模型中提出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SAO模型中,侦查本体I在S和O的赋值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只要A不变,I亦不变。第二个命题,SAO模型中,倘若S、A、O三个变量的赋值都发生改变,侦查本体I仍不变——任何情况下,I都是恒常的。SAO模型的构筑是以人和物为外围轮廓,而以侦查行为作为中心纽带,体现着侦查本体功能性的一面。同时分析了SAO模型的同构异体。并对SAO模型进行了评价,其模型缺陷是结构中心的任意性和侦查本体被忽视,对其补救办法有自变量捆绑法和模型间平均法。而FIJ模型则给出了侦查本体的具体线性结构框图。FIJ亦有其同构异体和优缺点。对其功能缺失与能量耗散两大缺陷的补救办法为增加功能结构以及对溢出能量回收。但是孤立的SAO或FIJ是不现实的,现实的侦查本体模型必需依靠SAO与FIJ的协同得以构建。而SAO与FIJ的协同方案有很多,限定于当下的司法实务进行探讨,我们可考虑采用“刑民分离”、“二权分离”以及“程序分离”三大方案予以实现。对此,本文就这三大方案予以简要论述。限于篇幅,本文所述的仅是侦查本体论的简纲。侦查本体尚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而其本体建模与应用更是一项庞杂的精奥工程。要是对侦查本体进行深入研究,相信可以剥离出侦查的本貌,因而可能引发的后果是,许多含糊不清的理论争议将丧失辩论立场,而实践中遇到的许多使人迷惑之处亦可因此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侦查本体研究的深入最终还可构筑起侦查学中许多分支研究领域,并在实践中引发可预见的理论变革与社会效应。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侦查本体概述
  • (一) 传统侦查观中侦查本体的缺失
  • 1.侦查观概述
  • 2.侦查本体的缺失
  • (二) 侦查现象与侦查本体
  • 1.侦查现象
  • 2.侦查的本体实在
  • 二、侦查本体抽象与符号描述
  • (一) 侦查本体符号Ⅰ
  • 1.抽象的侦查本体符号Ⅰ
  • 2.侦查本体Ⅰ的本性与表征
  • (二) 侦查本体定义的推出
  • 1.侦查本体Ⅰ之形而上
  • 2.侦查本体Ⅰ之形而下
  • 3.基于Ⅰ的侦查定义
  • (三) 侦查理性及其必要
  • 1."非攻"
  • 2."非蛮"
  • 三、侦查本体建模
  • (一) 侦查本体建模基本原理
  • 1.侦查本体存在方式及其所含要素
  • 2.逻辑途径的考察
  • 3.侦查本体的收缩、膨胀与模型界限
  • (二) 可拷贝的侦查范式
  • 四、侦查本体SAO模型
  • (一)SAO结构模型
  • 1.侦查主体S(Subject)
  • 2.侦查客体O(Object)
  • (二) SAO模型中的侦查本体Ⅰ
  • (三) SAO同构异体的标准和形态
  • (四) SAO模型的评价——缺陷与补救
  • 五、侦查本体FIJ模型
  • (一) FIJ功能模型
  • 1.侦查疑域F(Suspect-Field)
  • 2.侦查评断J(Judgment)
  • (二) FIJ模型中的侦查本体Ⅰ
  • (三) FIJ同构异体的标准和形态
  • (四) FIJ模型评价——缺陷与补救
  • 六、现实的侦查本体模型
  • (一) 孤立的SAO或FIJ是不现实的
  • (二) 现实的侦查本体模型
  • 1.模型示意图
  • 2.现实侦查本体的实现条件——SAO与FIJ的协同
  • (三) SAO与FIJ的协同方案——限定于当下的司法实务
  • 1.方案一:"刑民分离"
  • 2.方案二:"二权分离"
  • 3.方案三:"程序分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作品到行动:当代艺术本体论的冒险[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3)
    • [2].论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本体论的重构[J]. 河西学院学报 2020(04)
    • [3].试析社会本体论多元主义转向[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04)
    • [4].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J]. 江海学刊 2017(06)
    • [5].集体行动者与能动性——集体本体论的两个核心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02)
    • [6].本体论证明与语言的实际性——梅亚苏《有限性之后》的拓展诠释[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5)
    • [7].休谟道德哲学的本体论失陷[J]. 西部学刊 2017(03)
    • [8].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J]. 江汉论坛 2017(09)
    • [9].浅谈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山水画本体论[J]. 信息化建设 2016(01)
    • [10].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卢卡奇的坚持与放弃[J]. 才智 2016(20)
    • [11].存在论对知识型本体论的超越:基于雅斯贝斯的视角[J]. 甘肃理论学刊 2016(03)
    • [12].存在概念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J]. 哲学分析 2015(01)
    • [13].论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贡献[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02)
    • [14].萨特的希望本体论分析[J].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0(01)
    • [15].批判性重建马克思本体论的典范之作——评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1)
    • [16].教育叙事研究本体论假设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7)
    • [17].公共领域、公共性与公共艺术本体论[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1)
    • [18].解释排斥与事件的本体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01)
    • [19].浅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7(13)
    • [20].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 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J]. 理论建设 2017(03)
    • [21].本体论证明下的意识位置难题分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2].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J]. 艺术科技 2016(09)
    • [23].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 中国文学研究 2015(01)
    • [24].马克思如何理解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J]. 世界宗教研究 2014(02)
    • [25].从朱熹到王阳明:宋明儒学本体论的转向及其基本路径[J]. 哲学研究 2015(02)
    • [26].基于体育本体论的“快乐体育”教学理念反思[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1)
    • [27].舞蹈本体论观《重》之三部曲[J]. 同行 2016(13)
    • [28].论教育研究的本体论特征及其现实意义[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1)
    • [29].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新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30].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追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标签:;  ;  ;  ;  ;  

    侦查本体论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