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效率与风险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基于组织效率与风险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是国企改革的难点,关键问题是治理组织权力配置不科学,以至于影响了公司的效率,增加了风险。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理论和组织理论,从组织角度分析了影响公司治理组织效率和风险的集权分权等因素,理顺了治理组织的权责。提出了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一元、二元和三元模式,运用组织决策权配置的效率模型分析了各种模式的效率。运用博弈模型研究了治理组织之间决策行为的均衡关系,并借助DEA超效率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内部董事任董事长的条件下,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中,二元模式好于一元和三元模式,其中,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总经理专人担任的二元模式相对较优;在外部董事任董事长的条件下,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三职分任的三元模式相对较优。对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司治理的根源—防范道德风险
  • 1.1.2 2008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失效
  • 1.1.3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
  • 1.2.2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的现状
  • 1.2.3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1.2.4 组织效率与风险问题是影响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的关键因素
  • 1.2.5 从组织角度研究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性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国有企业概念的界定
  • 1.4.2 国有独资公司概念
  • 1.4.3 组织效率与风险的概念
  • 1.5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 1.5.1 公司治理的涵义
  • 1.5.2 公司治理模式
  • 1.5.3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
  •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相关研究理论
  • 2.1 公司治理基础理论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1.3 契约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1.5 控制权配置理论
  • 2.2 公司治理体系理论
  • 2.2.1 公司内部治理
  • 2.2.2 公司外部治理
  • 2.3 组织理论
  • 2.3.1 经典组织理论
  • 2.3.2 威廉姆森的组织治理理论
  • 2.3.3 基于组织分工视角的企业理论
  • 2.3.4 基于风险视角的企业组织理论
  • 2.4 博弈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组织效率与风险分析
  • 3.1 组织效率与风险影响因素
  • 3.1.1 外部影响因素
  • 3.1.2 内部影响因素
  • 3.1.3 集权分权度
  • 3.1.4 组织结构
  • 3.1.5 权责
  • 3.1.6 分工
  • 3.1.7 协调
  • 3.1.8 流程
  • 3.2 组织控制权和决策权
  • 3.2.1 界定
  • 3.2.2 来源
  • 3.2.3 控制权分类
  • 3.2.4 组织权力的研究边界
  • 3.3 集权分权与决策权
  • 3.3.1 决策权与集权分权的联系
  • 3.3.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3.3.3 集权与分权的影响因素
  • 3.3.4 评价集权分权程度的指标
  • 3.4 集权分权与组织结构
  • 3.5 用集权与分权因素解读科斯的企业理论
  • 3.6 用集权与分权因素解读威廉姆森的组织治理理论
  • 3.7 用集权与分权因素解读世界两大公司治理模式
  • 3.8 决策权配置的效率模型
  • 3.8.1 模型的假设
  • 3.8.2 模型建立、求解与结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从效率和风险角度对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组织的研究
  • 4.1 公司治理组织
  • 4.1.1 美国公司治理组织
  • 4.1.2 德国公司治理组织
  • 4.1.3 日本公司治理组织
  • 4.1.4 我国公司的治理组织
  • 4.2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组织
  • 4.3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组织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权力配置
  • 4.3.1 国资委的职能
  • 4.3.2 董事会的职能
  • 4.3.3 经理层的职能
  • 4.3.4 监事会的职能
  • 4.3.5 党委会的职能
  • 4.4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组织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制衡关系
  • 4.4.1 国资委与董事会
  • 4.4.2 国资委与监事会
  • 4.4.3 董事会与监事会
  • 4.4.4 董事会与经理层
  • 4.4.5 董事会与党委会
  • 4.4.6 监事会与经理层
  • 4.4.7 监事会与党委会
  • 4.4.8 党组织与经理层
  • 4.4.9 党组织与其它治理组织融合的途径
  • 4.5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治理机制
  • 4.5.1 决策机制
  • 4.5.2 监督机制
  • 4.5.3 激励约束机制
  • 4.6 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项目流程制度
  • 4.6.1 战略发展类项目流程制度
  • 4.6.2 资产财务类项目流程制度
  • 4.6.3 提名薪酬类项目流程制度
  • 4.6.4 审计风险类项目流程制度
  • 4.7 本章小结
  • 5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效率与风险的特征分析
  • 5.1 国外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借鉴
  • 5.1.1 美国模式
  • 5.1.2 英国模式
  • 5.1.3 德国模式
  • 5.1.4 法国模式
  • 5.1.5 新加坡模式
  • 5.2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分类
  • 5.3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一元模式效率与风险的特征
  • 5.4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二元模式效率与风险的特征
  • 5.4.1 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总经理专人担任模式(DUM1模式)
  • 5.4.2 董事长专人担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模式(DMU2模式)
  • 5.4.3 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专人担任模式(DUM3模式)
  • 5.5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三元模式效率与风险的特征
  • 5.6 不同效率与风险影响因素条件下各种模式的适用
  • 5.6.1 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条件下的适用模式
  • 5.6.2 不稳定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模式
  • 5.6.3 公司产品多元化战略条件下的适用模式
  • 5.6.4 组织专业化程度条件下的适用模式
  • 5.6.5 企业成长阶段和规模条件下的适用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6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效率与风险的模型分析
  • 6.1 基于决策权配置效率模型的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 6.1.1 模型的适用条件
  • 6.1.2 模型的建立
  • 6.1.3 内部董事任董事长的不同模式的效率与风险分析
  • 6.1.4 外部董事任董事长的不同模式的效率与风险分析
  • 6.2 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三方权力均衡分析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6.2.3 结论分析
  • 6.3 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三方权力均衡分析
  • 6.3.1 基于完全信息的三方权力均衡
  • 6.3.2 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三方权力均衡
  • 6.3.3 结论分析
  • 6.4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相对较优模式分析
  • 6.4.1 二元、三元模式的比较分析
  • 6.4.2 DUM1模式与DUM2模式比较
  • 6.4.3 DUM3模式分析
  • 6.4.4 外部董事长的三元模式分析
  • 6.4.5 相对较优模式的适用条件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效率与风险的实证分析
  • 7.1 国资委的评级与二元、三元模式效率的实证分析
  • 7.1.1 中央企业2007—2009年第二任期A级企业治理模式比较
  • 7.1.2 中央企业2009年A级企业治理模式比较
  • 7.1.3 中央企业2008年A级企业治理模式比较
  • 7.1.4 中央企业2007年A级企业治理模式比较
  • 7.1.5 中央企业2006年A级企业治理模式比较
  • 7.2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超效率DEA模型实证分析
  • 7.2.1 效率的测定
  • 7.2.2 效率计算方法的选择
  • 7.2.3 超效率计算方法
  • 7.2.4 变量的确定
  • 7.2.5 2008-2010年前100强企业中国有独资公司效率实证分析
  • 7.2.6 2009年央企董事会试点企业效率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是组织治理模式
  • 8.1.2 效率与风险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 8.1.3 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呈分权化趋势
  • 8.1.4 内部董事长的二元模式相对较优
  • 8.1.5 外部董事长的三元模式相对较优
  • 8.1.6 应实现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融合
  • 8.2 创新点
  • 8.2.1 运用决策权配置效率模型分析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模式
  • 8.2.2 运用博弈方法进行治理组织的权力均衡分析
  • 8.2.3 应用DEA超效率模型比较各种模式的相对效率
  • 8.2.4 设计基于项目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流程制度
  • 8.3 政策建议
  • 8.3.1 加快我国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制改制进程
  • 8.3.2 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
  • 8.3.3 建立高效率低风险公司治理模式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从事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组织效率视野下少先队小队活动研究[J]. 少先队活动 2020(02)
    • [2].思想碎片[J]. 读者(原创版) 2017(10)
    • [3].试论产业链组织效率的影响因素[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9)
    • [4].组织效率为何低?[J]. 当代经理人 2008(01)
    • [5].基于个体能力模型分析的组织低效率成因研究[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组织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 中外企业家 2014(02)
    • [7].组织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 今日工程机械 2008(08)
    • [8].提升组织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的效率提升实践[J]. 世界电信 2013(12)
    • [9].机场飞行组织效率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研究[J]. 现代国企研究 2018(04)
    • [10].国防科技企业间协同能力、知识共享与网络组织效率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1)
    • [11].提高高校组织效率的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08(12)
    • [12].基于网络联盟环境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网络组织效率的关系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1(01)
    • [13].探求组织效率的本质[J]. 人力资源 2019(19)
    • [14].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组织效率比较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0(13)
    • [15].浅谈数字车务系统设计思路[J]. 哈尔滨铁道科技 2017(03)
    • [16].组织间信任对网络组织效率的影响——基于交易成本和交易收益的双重视角[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01)
    • [17].我国行政组织效率问题探讨——基于帕金森定律[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18].组织间承诺对网络组织效率的影响[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2(11)
    • [19].关于影响兰州北车站运输组织效率的原因分析[J]. 科技风 2015(10)
    • [20].高难度沟通[J]. 中国药店 2018(09)
    • [21].企业组织效率最优条件下组织结构设计的思路研究[J]. 商 2016(21)
    • [22].项目设计提升组织效率[J]. 中国药店 2012(05)
    • [23].组织温暖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关键要素[J]. 人民论坛 2017(05)
    • [24].组织公平:网络组织的治理结构与组织效率[J]. 软科学 2008(10)
    • [25].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6].协同:组织效率新来源[J]. 清华管理评论 2019(10)
    • [27].向协同要效率[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0(02)
    • [28].寡头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医药零售业产业组织效率机理研究[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9].加强师生约定以提升体育课组织效率——身体素质练习课例研究报告[J]. 新智慧 2018(20)
    • [30].组织效率、技术效率与企业的性质[J]. 唯实 2008(11)

    标签:;  ;  ;  ;  ;  

    基于组织效率与风险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