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公民监督权问题研究

中国当代公民监督权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不论是学界还是政界,不论出于理论建设还是制度构建的需要,公民监督权这一概念在中国大地上逐渐萌发并深入人心。理论上,对公民监督权的尊重、保护与实现,构成国家的合目的性和正当性;实践中,许多相关事例需要公民监督权原理辨析加以指导。因此,解决当代公民监督权在行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公民监督权保障机制,应是宣扬人权、完善民主宪政理论、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今天应当着重关注的焦点和实现的目标。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系统阐述了我国宪法中监督体系的内容,将国家监督体系和公民监督体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确定公民监督权的概念及其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公民监督权的两大基本性质,即为实现基本权利而存在的人权和公民的“公权利”。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公民监督权法理基础及价值,明确了其人权、人民主权、权力制约等丰富的法理基础以及其在构建民主政治和现代法治国家上的重要意义。在这一部分,本文重点提出公民监督权在“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模式上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对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的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了阐述,包括我国公民监督权行使界限不明、公民监督合力弱、监督层次较低以及缺乏组织化、社会化的公民监督等几个问题。第四部分以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为落脚点,从加强法制建设、加快全社会公民监督观念的转变以及提高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组织化、社会化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不仅要加快推进《公民监督法》以及其他具体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更要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公民监督意识,扩大公民监督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推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强大的社会权力的形成,促进权力制约模式从“以权利监督国家权力”向“以社会权力监督国家权力”模式的发展,双管齐下,达到约束、制衡国家权力的目的,实现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二元并存并互动的宪政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民监督权的概述
  • 2.1 “监督”在宪法规定中语义的广泛性
  • 2.1.1 国家监督
  • 2.1.2 公民监督
  • 2.1.3 “国家监督”与“公民监督”中“监督”的内涵区别
  • 2.2 “公民监督权”概念的由来
  • 2.2.1 “监督”一词语义的变化
  • 2.2.2 “公民监督权”概念的由来
  • 2.3 公民监督权的概念
  • 2.3.1 广义的公民监督权
  • 2.3.2 狭义的公民监督权
  • 2.3.3 本文所取公民监督权的概念
  • 2.4 公民监督权的性质探讨
  • 2.4.1. 为实现基本权利而存在的人权
  • 2.4.2 公民监督权属于公民的“公权利”
  • 2.5 公民监督权的特点
  • 第三章 公民监督权的法理基础及价值
  • 3.1 公民监督权的法理基础
  • 3.1.1 人权体系范畴
  • 3.1.2 人民主权理论
  • 3.1.3 制约权力理论
  • 3.2 公民监督权的价值
  • 3.2.1 公民监督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
  • 3.2.2 公民监督权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
  • 4.1 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现实困境
  • 4.1.1 我国公民监督意识淡薄
  • 4.1.2 我国传统公民监督方式单一,新型监督方式法律保障不够
  • 4.1.3 我国公民监督权利行使界限不明
  • 4.1.4 我国公民监督实力不强,合力较弱
  • 4.1.5 我国公民监督的层次较低
  • 4.2 我国公民监督权利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 4.2.1 我国公民监督权利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4.2.2 我国公民监督权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4.2.3 我国公民监督缺乏有力的组织化的监督方式
  • 4.2.4 我国公民社会权利意识不强
  • 4.2.5 政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公民知情权保障不到位,监督权行使的壁垒较高
  • 第五章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
  • 5.1 加强公民监督权利体系的法制建设
  • 5.1.1 加快推进《公民监督法》的立法工作
  • 5.1.2 重视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立法工作
  • 5.1.3 尽快完善保障公民结社自由方面的立法,形成多层级的法律保障体系
  • 5.2 加快全社会对公民监督权认识的转变
  • 5.2.1 重视教育,提高公民个人与社团自身素质
  • 5.2.2 重视宣传,提高公民个人与社团监督意识
  • 5.3 提高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 5.3.1 全面推进“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结构的变革
  • 5.3.2 充分发展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地方人大监督权的缺失及原因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7)
    • [2].公民监督权与信访制度的改革[J]. 攀登 2016(05)
    • [3].论我国新闻监督权的法律规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7)
    • [4].近期话题[J]. 法治与社会 2020(08)
    • [5].代表个人没有监督权[J]. 法治与社会 2020(11)
    • [6].代表个人有监督权[J]. 法治与社会 2020(11)
    • [7].论公民行使网络监督权的法律界限[J]. 法制与社会 2019(27)
    • [8].《政治生活》中“监督权”的教学剖析[J]. 教学与管理 2017(28)
    • [9].对完善和加强人大对政府监督权的思考[J]. 法制博览 2015(04)
    • [10].网络时代公民监督权的现状与前景探析[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9)
    • [11].论我国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3)
    • [12].人大监督权的运行逻辑与人大代表的个体参与[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7)
    • [13].从“侦探式反腐”看公民监督权的行使困境[J]. 法制博览 2016(35)
    • [14].纳税人用税监督权研究[J]. 财税法论丛 2014(00)
    • [15].代表个人应有监督权[J]. 法治与社会 2020(11)
    • [16].人大监督权的集体行使与人大代表的个体参与[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17].能否让职工自己设定“公开”内容[J]. 兵团工运 2009(07)
    • [18].人大代表个人有没有监督权[J]. 人民政坛 2008(04)
    • [19].网络信息安全与公民宪法监督权[J]. 法制与社会 2016(16)
    • [20].论中央监督权的正当性、范围与行使的法治化建议[J]. 港澳研究 2016(03)
    • [21].论大学生监督权的功能与实现途径——以大学内的不公平现象为切入点[J]. 大家 2011(12)
    • [22].公民监督权:法律视域下的公民参与[J]. 检察风云 2014(20)
    • [23].党员监督权缺位原因探析[J]. 党政论坛 2014(10)
    • [24].试论公民监督权的完善[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1)
    • [25].一般监督权的理论争鸣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11)
    • [26].对我国宪法中公民监督权的浅析与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1(32)
    • [27].行使人大监督权的现实思考[J]. 新东方 2010(03)
    • [28].人大监督权的定位与使用空间[J]. 上海人大月刊 2009(04)
    • [29].监督权利与监督权力辨析——以人大代表个人是否有监督权为例[J]. 民主法制建设 2020(10)
    • [30].浅析检察院之审判监督权与审判中心的二难困境[J]. 法制博览 2017(04)

    标签:;  ;  ;  ;  ;  

    中国当代公民监督权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