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偏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PGW,输电线路,雷击,监测
光偏振论文文献综述
李生福,曾宪武[1](2019)在《OPGW光偏振态在输电线路雷击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地区气候较为复杂,输电线路雷击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对OPGW光偏振态在输电线路雷击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OPGW光偏振态输电线路雷击监测模型,对OPGW电流分布特性计算、不同雷击下OPGW电流波形特征区分,从而实现输电线路雷击监测。通过仿真实验对OPGW光偏振态输电线路雷击监测模型的监测精准度进行测试,从而证实其监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农村电气化》期刊2019年07期)
孙蓓蓓[2](2019)在《远程尾流散射光偏振特性的蒙特卡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船舶海上航行的过程中,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会形成尾迹,也被称为船舶尾流。由于螺旋桨与海水的相对运动,船舶自身会受到较强的冲击,从而产生局部的高温,进而形成气泡幕带,存在诸多物理性质。在水温、天气、航速、气温以及海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尾流的物理与外貌特征也逐渐突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船舶尾流的组成部分是海水当中处于运动状态的气泡,其对尾流气泡散射特性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偏振特性同样具有散射光的特征,不仅能够提供光强信息,同样也涵盖了其他价值较高的信息。基于此,文章将远程尾流散射光偏振特性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重点阐述蒙特卡罗模拟的实现过程。(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4期)
虢韬,沈平,杨渊,时磊,李涛[3](2019)在《雷击条件下OPGW内光偏振态信号的形成和传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雷击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时其外绞线上的电流行波传播速度比光纤内光信号的传播速度快,因此这一过程会在OPGW雷击光偏振态信号波头前产生调制形成伪波头,从而给定位带来误差。为此,提出了"伪波头"的概念,并对其形成和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和仿真计算了雷击OPGW时光偏振态信号的形成过程,并对比研究了实验室模拟雷击OPGW试验和OPGW光传感雷击监测系统现场实测的雷击数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伪波头现象确实存在,并且会给雷击定位精度造成实质性影响;距离雷击点越远,伪波头影响的时长就越长;雷电流幅值越大,伪波头偏起的幅度就越大。研究结果说明传统的行波法波头标定方法可能并不完全适用,该研究可为基于OPGW雷击点定位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谈琪,王贤涛,严珺,杨正波[4](2019)在《光偏振现象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简易、便捷的光偏振现象演示仪的设计思路与制作方法,通过绳驻波模拟实验和偏振片真实实验演示了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片的检偏原理.仪器设计巧妙,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对学生理解光的偏振现象非常有益.(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毛红敏,秦长发,王晓丹,王军[5](2019)在《光偏振片和波片的综合设计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深学生对光偏振态的理解,提出了利用偏振分光镜、二分之一波片和偏振片等光学偏振元件,进行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利用偏振分光镜,分离出p光和s光;旋转二分之一波片或偏振片,入射光的振动方向发生变化,p光和s光光强随之改变。此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光偏振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光学原理和光学器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9年01期)
崔岩,张西光,周鑫昌,刘亚飞,褚金奎[6](2019)在《气溶胶对天空光偏振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气溶胶对大气偏振分布的影响。基于蒙特卡罗法的矢量辐射传输模式,对不同气溶胶条件下的偏振分布模式进行了仿真。利用图像式测试系统,对实际大气条件的偏振模式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气溶胶质量浓度变化对偏振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振度受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升高,偏振度不断变小。当PM10的质量浓度由27μg/m~3增加到53μg/m~3再增加到103μg/m~3,PM2.5的质量浓度由9μg/m~3增加到28μg/m~3再增加到66μg/m~3时,最大偏振度值平均减小了约25%。气溶胶对偏振方位角几乎没有影响,偏振方位角的分布稳定。(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霍佳皓[7](2018)在《基于直接检测的光偏振复用理论与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信息交互与处理对短距离高速光互连传输速率提升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底层光传输系统在考虑成本和能效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探测(IM-DD,intensity modulation and direct detection)技术,并结合一些先进的多电平调制技术,以实现高速率的传输。然而,仅利用高效的调制技术,难以在不依靠硬件升级革新的情况下,实现未来单波超100 Gbit/s速率的平滑升级与其目标传输距离的覆盖。本文对针对直接探测实现多进制调制技术与偏振复用(PDM,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高速光互联传输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低成本商用器件搭建的高速4阶脉冲幅度调制(PAM4,4-ary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信号直接检测系统实验平台,实验研究了数字信号处理(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模块包括基于最小均方(LMS,least mean square)的线性均衡、基于直接检测的超奈奎斯特(DD-FTN,direct detection faster than Nyquist)算法、预均衡(Pre-EQ,pre-equalization)和基于误差表格的预失真(ETC,error table correction)算法。为了更容易的获得预补偿参数,我们提出了基于误差表格生成的联合均衡(JEEG,joint equalization and error table generation)模块。通过使用ETC、LMS和DD-FTN算法,我们取得了 O波段112 Gbit/s PAM4信号40 km无光放传输最佳接收机灵敏度记录(-16.6 dBm)。另外,我们详细分析了各个DSP模块的算法复杂度。使用在发射端DSP中ETC和Pre-EQ算法可极大降低接收端DSP复杂度。(2)针对目前短距离光传输中低成本、高速率的需求,我们设计了可适用于IM-DD的PDM-PAM4系统。其接收机DSP算法利用偏振态(SOP,state of polarization)估计算法、S2分量消除算法和基于LMS的多进多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算法,接收机结构简单,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在统一的斯托克斯向量(SV,Stokes vector)空间中和两种主流的PDM-DD系统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给出了叁种系统性能优劣势的理论成因,并利用Matlab和VPI软件搭建了 224 Gbit/s仿真系统平台,对叁种不同的系统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3)基于单边带(SSB,single-sideband)调制技术,设计了极简PDM-DD系统。该系统利用正交偏振独立无偏振间拍频干扰的特性,分别对两个正交偏振态使用双驱动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DMZM,dual-drive Mach-Zehnder Modulator)进行SSB调制,两个偏振态的SSB信号共享一个保护间隔。并在接收端利用1个光电二极管(PD,photodiode)对该偏振复用信号进行接收,使得整个PDM系统在速率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减低系统成本。和单偏振态的SSB调制直接检测系统相比,系统在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io)为3.8E-3时所需的光信噪比(OSNR,optical signal-to-noise ratio)降低了 3.6 dB。我们通过使用比特加载算法使系统容量从80 Gbit/s提高到了 100 Gbit/s,经过80 km传输后,BER为3.8E-3时所需的OSNR为29.1 dB。(4)基于SSB与离散多音(DMT,discrete multi-tone)混合调制技术,提出了另一种极简PDM-DD系统。该系统利用正交偏振独立无偏振间拍频干扰的特性,分别对两个正交偏振态进行SSB和IM的调制,并在接收端利用1个PD对该PDM信号进行接收。我们提出的PDM-SSB-DMT系统可以同时兼顾频谱效率和色散(CD,chromatic dispersion)容忍度,实现了 50 Gbit/s的PDM-SSB-DMT信号40 km无光放传输,是一种比较低成本的短距互联方案。(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19)
范化喜,武文远,黄雁华,杨云涛,龚艳春[8](2018)在《基于涂层材料散射光偏振度的复折射率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面元P-G模型,结合涂层材料的表面特征,对半经验遮蔽函数进行了改进,推导了一种基于散射光偏振度反演复折射率的方法,开展了中绿涂层材料偏振散射实验,讨论了相关参量对偏振度和反演误差的影响。研究表明,入射角对偏振度和反演误差的影响较大,其次为折射率实部、虚部和探测角;反演结果能客观地反映涂层材料的复折射率,反演误差小于2%,可作为一种涂层材料复折射率反演的新方法,在目标识别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崔岩,谢楠,张西光,周鑫昌,褚金奎[9](2018)在《东海海域的天空光偏振及子午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瑞利散射理论,对天空光偏振分布模式进行了仿真。利用图像式全天空偏振模式测试系统对东海海域的天空光偏振分布模式进行了测试。提出了一种利用偏振方位角信息判断子午线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太阳高度角大于85°或低于25°时,可利用偏振方位角定位子午线方向。该子午线方向与理论仿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梅韵芝,蔡晓璇,植斯华,李德安[10](2018)在《光偏振现象及光弹性效应系列装置及演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构的光偏振系列演示装置主要围绕"光的偏振"一课中的引入实验、应用实例和拓展实验而设计,能直观地演示光的横波特性、实际生活中汽车远光灯防眩原理、光弹性效应、互补色原理。此系列实验结合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演示装置还可用于课外活动展示,教学效果同样显着。(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学探讨》期刊2018年04期)
光偏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船舶海上航行的过程中,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会形成尾迹,也被称为船舶尾流。由于螺旋桨与海水的相对运动,船舶自身会受到较强的冲击,从而产生局部的高温,进而形成气泡幕带,存在诸多物理性质。在水温、天气、航速、气温以及海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尾流的物理与外貌特征也逐渐突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船舶尾流的组成部分是海水当中处于运动状态的气泡,其对尾流气泡散射特性产生了直接影响。而偏振特性同样具有散射光的特征,不仅能够提供光强信息,同样也涵盖了其他价值较高的信息。基于此,文章将远程尾流散射光偏振特性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重点阐述蒙特卡罗模拟的实现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偏振论文参考文献
[1].李生福,曾宪武.OPGW光偏振态在输电线路雷击监测中的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9
[2].孙蓓蓓.远程尾流散射光偏振特性的蒙特卡罗模拟[J].舰船科学技术.2019
[3].虢韬,沈平,杨渊,时磊,李涛.雷击条件下OPGW内光偏振态信号的形成和传播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
[4].谈琪,王贤涛,严珺,杨正波.光偏振现象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J].物理通报.2019
[5].毛红敏,秦长发,王晓丹,王军.光偏振片和波片的综合设计实验[J].大学物理实验.2019
[6].崔岩,张西光,周鑫昌,刘亚飞,褚金奎.气溶胶对天空光偏振分布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9
[7].霍佳皓.基于直接检测的光偏振复用理论与系统设计[D].北京科技大学.2018
[8].范化喜,武文远,黄雁华,杨云涛,龚艳春.基于涂层材料散射光偏振度的复折射率反演[J].光学技术.2018
[9].崔岩,谢楠,张西光,周鑫昌,褚金奎.东海海域的天空光偏振及子午线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10].梅韵芝,蔡晓璇,植斯华,李德安.光偏振现象及光弹性效应系列装置及演示[J].物理教学探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