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城市仍然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许多优秀的历史街区遭到破坏,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因此处理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维护历史文化的人文特色,提高空间的环境质量,在历史街区中尤其重要。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设计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尝试将城市设计的方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中,制定了保护性城市设计目标、价值取向与设计原则。论文将历史街区的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历史街区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策略框架。框架分为空间秩序的延续、空间场所的营造以及景观风貌的控制三部分。首先,在空间秩序的延续中包括了空间结构的梳理、街巷交通的组织以及空间肌理的延续三个方面。其次,在空间场所的营造中先从空间类型的角度及街巷空间、节点空间以及院落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场所营造的方法,接着从系统的角度讨论了场所的关联组织以及人文尺度的延续。最后,在景观风貌的控制中又从建筑形式、建筑高度、材质与色彩、街景轮廓、视线通廊以及传统符号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城市设计的建构旨在丰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内涵,从空间的角度解决历史街区的现实问题,恢复其生命力。论文的最后介绍了井冈山茨坪镇五井片区的城市设计实例,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前文构建的城市设计框架进行模拟。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 历史街区1.3.2 城市设计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4.1 研究目的1.4.2 研究意义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5.1 研究方法1.5.2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基础研究2.1 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认识2.1.1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2.1.2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中面临的问题2.2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提出与内涵分析2.2.1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提出2.2.2 保护性城市设计的内涵分析2.2.3 历史街区与保护性城市设计的衔接关系2.3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与原则2.3.1 目标制定2.3.2 价值取向2.3.3 设计原则2.4 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2.4.1 图底关系理论的分析2.4.2 场所理论的分析2.4.3 连接理论的分析2.4.4 视觉秩序理论的分析2.5 相关案例分析2.5.1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2.5.2 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第三章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要素解析3.1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3.2 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构成3.2.1 空间结构3.2.2 空间类型3.2.3 空间界面3.2.4 空间尺度3.2.5 空间细部3.3 历史街区的人文环境解读3.3.1 传统文化意识3.3.2 社会网络结构3.3.3 生活居住形态3.3.4 邻里交往活动3.4 历史街区的综合评价3.4.1 分析评价3.4.2 保护分类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策略建构4.1 空间秩序的延续4.1.1 空间结构的梳理4.1.2 街巷交通的组织4.1.3 空间肌理的延续4.1.3.1 整体肌理4.1.3.2 局部肌理4.2 空间场所的营造4.2.1 街巷空间4.2.1.1 边缘空间4.2.1.2 宅前空间4.2.1.3 转折空间4.2.2 节点空间4.2.2.1 入口节点4.2.2.2 交叉路口4.2.2.3 广场节点4.2.3 院落空间4.2.4 场所的关联组织4.2.5 人文尺度的延续4.3 景观风貌的控制4.3.1 建筑形式4.3.2 建筑高度4.3.3 材质与色彩4.3.4 街景轮廓4.3.5 视线通廊4.3.6 传统符号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井冈山茨坪镇五井片区坡市设计为例5.1 井冈山市茨坪镇的概况5.2 茨坪镇的历史文化研究5.3 五井片区现状5.3.1 现状调研5.3.2 现状综合评价5.4 保护性城市设计策略的具体应用5.4.1 空间秩序设计5.4.2 空间场所设计5.4.3 景观风貌控制第六章 结束语致谢参考目录附录:硕士就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保护性城市设计论文; 历史街区论文; 空间秩序论文; 空间场所论文; 景观风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