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油田勘探实践日益深入及石油地质理论的逐步完善,目前隐蔽油气藏已取代构造油气藏,成为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由于松辽盆地北部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独特性,普遍存在砂体规模小、油水分布复杂、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致使该类储量规模预测难度大、有效储量动用效果差。提高薄储层地震预测精度、系统开展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尤其是断裂、砂体及其两者匹配对油水分布的控制,是提高该类油气藏钻探成功率的关键。本文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敖包塔构造两翼斜坡区葡萄花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翔实的地震、测井、岩心、试油及分析化验资料,在井震结合方法精细刻画薄层砂体空间分布、断裂特征及系统演化研究基础上,分析该区隐蔽油气藏油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从生、储、运、圈四个方面系统分析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重点剖析断裂、砂体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总结该区隐蔽油气藏有利成藏模式,优选下一步增储潜力区块。本次研究不仅可以为敖包塔构造两翼斜坡区葡萄花油层油气的有序动用提供依据,同时也可进一步丰富斜坡区隐蔽油气藏油气成藏理论。针对该区三角洲前缘砂体规模小、侧向连续性差、空间预测难度大的特点,利用“地震属性—地震反演—沉积微相分析”相结合方法逐级精细刻画薄层砂体分布。以属性对不同规模砂体区分能力为判别标准优选地震属性,定性分析油层组砂体空间分布;采用高低频曲线重构提高曲线对岩性、含油性的识别能力,在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基础上,逐级实现自然伽马、孔隙度及电阻率随机反演,定量分析油层组砂体及有效厚度的空间展布;在沉积背景、沉积相类型识别基础上,建立测井相模式,解剖密井网区不同微相砂体空间组合及展布规律,以此为指导,并借助地震属性、储层预测作趋势引导,进行两翼斜坡稀井网区沉积微相研究,精细刻画空白区不同类型砂体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区葡萄花油层砂体厚度呈“北厚南薄”趋势,整体为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垂向上经历了“快速水退-稳定-缓慢水进”的沉积过程;北部为三角洲内外前缘亚相过渡环境,断续条带状、长条状分流河道砂体、长条状“河控”席状砂为主要微相类型,砂体展布多呈南北、北北西向;南部以三角洲外前缘、滨浅湖相为主,片状席状砂、土豆状远砂坝为主要微相类型。针对该区隐蔽油气藏油水分布复杂、油藏类型认识不清的现状,利用纵横全区油藏剖面及典型油藏精细解剖等手段,结合断裂及砂体认识对油水分布主控因素及油藏类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南北油水分布差异明显,北部受构造及岩性双重控制,断块间油水差异明显,局部受砂体垂向、侧向连续性差的影响,单支砂体自成独立油水系统,这些砂体垂向叠置是两翼斜坡北部出现“高水低油”、“上水下油”分布的根本原因,油藏类型以断块、断层岩性为主;南部主要受岩性控制,不发育水区,储层规模及物性对含油性影响明显,油藏类型以岩性、断层岩性为主。应用油气成藏理论,结合前人对葡萄花油层成藏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该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总结有利成藏模式。敖包塔构造两翼葡萄花油层属于“下生上储、断层上运、断层-岩性遮挡成藏模式”,①两侧凹陷及敖包塔构造两翼青一段源岩为该区葡萄花油层提供充足油气来源;②反转期活动断裂发育,为油气运移提供垂向通道,在继承性古隆起有利诱导下,油气沿断裂-砂体组成的输导体系向中部背斜带汇聚,输导体系可划分为同走向断裂带-岩性、顺向断裂-岩性、反向断裂-岩性输导脊三种;③两翼油气在断层、岩性遮挡而形成的断层岩性、岩性、断块及微幅度构造圈闭内聚集成藏。根据断裂、岩性组合关系,在两翼共识别出下倾油源断裂沟通上倾岩性尖灭、上倾反向断裂遮挡侧向岩性尖灭、单斜上的微幅度正向构造、同走向断裂带两侧断层岩性、低幅度鼻状构造岩性成藏五种模式。总结各种模式的成藏特征及平面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构造、沉积、油水分布研究成果,划分有利成藏区带,优选增储潜力区块,为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曲线重构论文; 属性分析论文; 储层预测论文; 沉积特征论文; 复杂油水分布论文; 成藏条件论文; 有利成藏模式论文; 敖包塔构造两翼论文; 松辽盆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