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证脉象研究 ——太阳病证的脉象研究

《伤寒论》六经病证脉象研究 ——太阳病证的脉象研究

论文摘要

在西洋求中医的患者经常有西医难治的病症,但患者本身一点不了解中医理论或症名。当中医必须翻译从病人的诉苦到中医有用的术语。譬如很少见到说自己有胸闷、痞满等症的美国病人。虽然有经验的医生能够了解和分析美国病人的症状,还有很多行中医者临床着重切诊。切诊为比较直接的感受到病情的诊法。虽然经方对我们的病人经常特别有效,病人的标症常常还完全符合课本或注家的记录、也不一定相似近代中国医案或临床报告。因此研究《伤寒论》原文脉象与方证的关系是一条应该走的路。同时脉诊为相当主观的技术,必须以临床为根据,所以研究脉诊要又有历代的精神,又应该调查临床的事实。因此,本课题在导师聂惠民指导下,进行《伤寒论》六经病脉象研究。 近代中国很多人研究脉诊。这种研究一般走三条路。第一是历史性的概况,整理历代中医作者描述脉诊的文献。第二是用现代电子机等机械做图,使脉象客观得以科学地分析。第三是以临床为主,分析脉象跟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总起来走这三条路的研究才对脉诊有比较三维的理解。 我的设定是脉象常常精确地反应病人全体的生理与病理过程。脉法是一个较妙的诊断方法,学了几十年不一定能够学到家。不应该让我们的短视而忽略了脉象的重要。相似症状,譬如发热。发热不一定等于有热邪侵入身体,但病人发烧时不能够不注意他的发热,不仅应该很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发热,而要把握治法可以引起退烧作用。 学脉法还有语言的问题。脉象是很难形容的,一方面因为奥妙,另一方面因语言的形容词不够。如浮脉的定义是脉位浅,轻按就触到重按反而不能触。但按到的浮脉的感觉比这个简单的定义丰富而复杂——有浮力,有轻亮的感觉等。此外,不是每一个“浮脉”的感觉完全一样,所以他们的意义必然也不一样。下面对此几种汤证的浮脉或者其他的脉,要注意的现象。 最近很多医生与学者研究《伤寒论》的脉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性的概况与分析脉象跟辨证与辨病的关系。近代研究《伤寒论》脉法可分为几个种类——个别脉象、脉象与病变、以脉为纲、研究个别条文的脉、与综合性的研究。虽然有的文章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来研究《伤寒论》脉象,没有系统地探测六经辨证,脉象,与汤证的关系。这样的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连接考证与临床。研究《伤寒论》脉象必须注意脉诊为比较主观的诊法所以在检查员之间缺乏可靠性(interexaminer reliability)。另一方面,《伤寒论》写于东汉时代。经过了1800年传此比较奥妙的技术应该有一定的问题。当我们研究《伤寒论》的那一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差不多两千年的时代背景。 从古代以来,脉诊是中医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从汉初长沙马王堆的帛书到中医的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法在古代中医占有重要的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伤寒论》脉诊的有关文献综述
  • 1.1 现代《伤寒论》脉诊研究概论
  • 1.1.1 本课题的思想方向
  • 1.2 脉诊在中医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地位
  • 1.2.1 《内经》对脉诊的论述
  • 1.2.1.1 脉象的浮沉与病位有关
  • 1.2.1.2 定寸尺部位诊察全身疾病
  • 1.2.1.3 别忽视其他的诊法
  • 1.2.2 战国与西汉文献有关脉诊的记载
  • 1.2.2.1 扁鹊与脉法
  • 1.2.2.2 仓公与脉法
  • 1.2.3 《难经》对脉诊的记载
  • 1.2.4 《脉经》与《伤寒论》有关的论述
  • 1.3 脉诊在《伤寒论》的应用
  • 1.3.1 《伤寒论》脉诊的特点
  • 1.3.1.1 辨脉之总纲
  • 1.3.1.1.1 以阴阳为脉象之总纲
  • 1.3.1.1.2 以脉的部位分阴阳
  • 1.3.1.1.3 以脉的深浅分阴阳
  • 1.3.2 《伤寒论》脉诊的范围与有关论述
  • 1.3.2.1 《伤寒论》以脉象推测病史
  • 1.3.2.2 《伤寒论》以脉象判定预后
  • 1.3.2.3 《伤寒论》以脉象代表症状
  • 1.3.2.4 《伤寒论》以脉象定病位和病情
  • 1.3.2.5 《伤寒论》舍脉从证
  • 1.3.3 《伤寒论》脉证方的关系
  • 1.3.4 我对《伤寒论》脉证方关系的认识
  • 1.4 脉诊现代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 2 《伤寒论》六经病提纲与脉诊研究
  • 2.1 太阳病提纲与脉象
  • 2.2 阳明病提纲与脉象
  • 2.3 少阳病提纲与脉象
  • 2.4 太阴病提纲与脉象
  • 2.5 少阴病提纲与脉象
  • 2.6 厥阴病提纲与脉象
  • 第三部分
  • 3 辨太阳病脉证方关系研究
  • 3.1 太阳经证
  • 3.1.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
  • 3.1.1.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1.2 本证的病机
  • 3.1.1.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1.4 脉象为次要的例子
  • 3.1.1.5 个人经验
  • 3.1.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
  • 3.1.2.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2.2 本证的病机
  • 3.1.2.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2.4 个人经验
  • 3.1.3 伤寒兼经气不利证:葛根汤
  • 3.1.3.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3.2 本证的病机
  • 3.1.3.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3.4 个人经验
  • 3.1.4 伤寒兼内饮证:小青龙汤
  • 3.1.4.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4.2 本证的病机
  • 3.1.4.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4.4 个人经验
  • 3.1.5 伤寒兼里热证:大青龙汤
  • 3.1.5.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5.2 本证的病机
  • 3.1.5.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5.4 个人经验
  • 3.1.6 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 3.1.6.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6.2 本证的病机
  • 3.1.6.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6.4 个人经验
  • 3.2 太阳腑证
  • 3.2.1 蓄水证:五苓散
  • 3.2.1.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2.1.2 本证的病机
  • 3.2.1.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2.1.4 个人经验
  • 3.2.2 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 3.2.2.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2.2.2 本证的病机
  • 3.2.2.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2.3.4 个人经验
  • 3.3 太阳病变证
  • 3.3.1 热证
  • 3.3.1.1 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
  • 3.3.1.1.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1.1.2 本证的病机
  • 3.3.1.1.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1.1.4 个人经验
  • 3.3.1.2 肺热作喘证:麻杏石甘汤
  • 3.3.1.2.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1.2.2 本证的病机
  • 3.3.1.2.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1.2.4 个人经验
  • 3.3.1.3 里热下利证:葛根答连汤
  • 3.1.1.3.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1.1.3.2 本证的病机
  • 3.1.1.3.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1.1.3.4 个人经验
  • 3.3.2 虚证
  • 3.3.2.1 阳虚兼水气证:获荃桂枝白术甘草汤
  • 3.3.2.1.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2.1.2 本证的病机
  • 3.3.2.1.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2.1.4 个人经验
  • 3.3.2.2 脾虚证:小建中汤
  • 3.3.2.2.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2.2.2 本证的病机
  • 3.3.2.2.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2.2.4 个人经验
  • 3.3.2.3 肾阳虚证:干姜附子汤
  • 3.3.2.3.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2.3.2 本证的病机
  • 3.3.2.3.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2.3.4 个人经验
  • 3.3.2.4 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 3.3.2.4.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2.4.2 本证的病机
  • 3.3.2.4.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2.4.4 个人经验
  • 3.3.3 结胸证
  • 3.3.3.1 热实重证:大陷胸汤
  • 3.3.3.1.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3.1.2 本证的病机
  • 3.3.3.1.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3.1.4 个人经验
  • 3.3.3.2 热实轻证:小陷胸汤
  • 3.3.3.2.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3.2.2 本证的病机
  • 3.3.3.2.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3.2.4 个人经验
  • 3.3.4 痞证
  • 3.3.4.1 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
  • 3.3.4.1.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4.1.2 本证的病机
  • 3.3.4.1.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4.1.4 个人经验
  • 3.3.4.2 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
  • 3.3.4.2.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4.2.2 本证的病机
  • 3.3.4.2.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4.2.4 个人经验
  • 3.3.4.3 痰气痞证:旋复代赭汤
  • 3.3.4.3.1 脉象与汤证概论
  • 3.3.4.3.2 本证的病机
  • 3.3.4.3.3 脉象与方证的关系
  • 3.3.4.3.4 个人经验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参考文献(角注)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伤寒论》中喘证从太阳、阳明论治探析[J]. 国医论坛 2020(01)
    • [2].《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治法探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03)
    • [3].《伤寒论》英译本的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03)
    • [4].宋本《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397法”考辨[J]. 国医论坛 2020(02)
    • [5].《伤寒论》方药剂量歌诀[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6].《伤寒论》英译本概述与简评[J].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7].宋本《伤寒论》学术小史[J]. 环球中医药 2020(06)
    • [8].《伤寒论》阳明病范畴探讨[J]. 国医论坛 2020(04)
    • [9].民国时期《伤寒论》“非杀菌法抗感染”研究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7)
    • [10].基于升降理论对《伤寒论》的探究[J]. 国医论坛 2020(05)
    • [11].读《伤寒论》浅析现代医患矛盾的解决[J]. 中国医学人文 2018(02)
    • [12].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4)
    • [13].陈焕堂《伤寒论归真》的学术观点与价值[J]. 中医文献杂志 2018(04)
    • [14].论《伤寒论》科研[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6)
    • [15].浅议《伤寒论》阴阳观[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2)
    • [16].试述《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2)
    • [17].《伤寒论》中大枣应用的象数思维[J]. 国医论坛 2017(01)
    • [18].《伤寒论》对中药发明专利挖掘的指导意义[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7(02)
    • [19].从口渴辨治看《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J]. 环球中医药 2017(02)
    • [20].中西医结合探讨《伤寒论》、《内经》六经[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6)
    • [21].揭开《伤寒论》的“黑箱”[J]. 中医研究 2017(02)
    • [22].从黄芩汤的演变看《伤寒论》的编写原则[J]. 河南中医 2016(12)
    • [23].浅析《伤寒论》血证的辩证意义[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16)
    • [24].《伤寒论》第176条评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4)
    • [25].《伤寒论》中甘草应用规律探讨[J]. 国医论坛 2017(02)
    • [26].浅议《伤寒论》中发热辨证[J]. 光明中医 2017(07)
    • [27].基于诠释学循环的《伤寒论》桂枝汤“发汗”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7(05)
    • [28].《伤寒论》不寐证兼烦躁论证发微[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12)
    • [29].《伤寒论》治呕方药统计[J]. 河南中医 2017(07)
    • [30].浅谈《伤寒论》第176条[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39)

    标签:;  ;  ;  

    《伤寒论》六经病证脉象研究 ——太阳病证的脉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