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延安之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轨迹

何其芳的延安之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轨迹

论文题目: 何其芳的延安之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轨迹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王雪伟

导师: 杨守森

关键词: 何其芳,心灵轨迹,前延安时期,延安时期,后延安时期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题解: “延安”,指代何其芳追求的方向、过程与最终结果,也确定了论文探讨的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叶到1977年何其芳离世。“心灵轨迹”,点明论文的基本切入角度,即从心态入手,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分析,挖掘、展示何其芳在前延安时期、延安时期、后延安时期的主要心理状态,并给出相应的解释,以期作出有当代学术价值的结论。 论文分五部分: 导言,首先对何其芳研究现状进行了考查。以此为基础,确定我的任务,提出本文的写作构想。其次,在解释关键词(心灵轨迹,前延安时期,延安时期,后延安时期)意义的同时,介绍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论证机制。最后,指出文章的两大创新点:一、用心灵传记方式,对何其芳20世纪3 0年代后人生历程作了较为细致、可靠的系统化研究,从而揭示出何其芳人生的复杂性的一面。二、进一步分析“何其芳现象”之于文学发展的经验。 第一章,前延安时期的何其芳。时间从1936年5月31日到1938年8月25日。本章展示20世纪30年代何心态的变异状况。指出,何其芳当年奔赴延安,原因有二:一、是何其芳的文学创作出现问题后,他为了寻找新的创作之路,而作出的一种抉择。当时,何其芳在创作上遇到两种困扰,首先,他深受转型问题困扰,为了更新自己的创作生命,他不得不选择介入社会。然而,他又受到了国统区文化环境的困扰。为了寻找适宜的发展环境,他选择了离开国统区。二、是他的“不满” 情绪发展变化的结果。不满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不满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不满传统文化。其次,不满自己性格中的孤独特征、自己的文学身份和事业遭际等。这些不满凝结起来,发生聚变,促成了他与旧身份、旧环境的最终决裂。文章还进一步辨析了他当年投奔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一章 “前延安”时期的何其芳

第一节 创作转型的压力

一、转型迹象

二、转型压力下创作观念的转变

三、话语环境的压力

四、创作素材的搜集

第二节 不满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不满社会

二、不满自己

第三节 目的辨析

第二章 “延安”时期的何其芳

第一节 快乐

一、留下的基本心理驱力——真诚快乐

二、长久驻留的情绪基础——有意识快乐

三、快乐的盲目性

第二节 单纯

一、快乐后遗症

二、自我纯化

第三章 “后延安”时期的何其芳

第一节 作家的无奈

一、无力的个人请求

二、艰涩的话语协调

三、凄凉的被鄙薄者

第二节 学者的无奈

一、被迫研究

二、深以为苦的研究

第三节 忠贞的信仰者

一、迷狂的权威崇拜

二、永远的改造意识

三、旋转的齿轮

四、快乐的信仰者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著

发布时间: 2006-01-11

参考文献

  • [1].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 姚韫.辽宁大学2011
  • [2].救赎·蜕变·转型[D]. 孙胜存.河北大学2015
  • [3].从纷繁多元到一元整一[D]. 江震龙.福建师范大学2003
  • [4].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诗学研究[D]. 张翼.福建师范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 姚韫.辽宁大学2011
  • [2].涵化与归化[D]. 毛巧晖.华东师范大学2005
  • [3].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 李永东.山东大学2005
  • [4].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 王本朝.武汉大学2005
  • [5].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 李建军.华中师范大学2006
  • [6].“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 胡玉伟.东北师范大学2006
  • [7].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D]. 李军.河南大学2006

标签:;  ;  ;  ;  ;  

何其芳的延安之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轨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