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一、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汽车业幸运2002(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周静言[2](2014)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既是转型国家,又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产业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在某些方面支持各产业部门发展的一种国家政策,重点是提高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竞争力,目的是鼓励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俄罗斯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叶利钦时期的否定到普京时期的认可,在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俄罗斯实行了新产业政策,即以“柔性产业政策”取代了苏联时期的“刚性产业政策”。后危机时期俄罗斯进入从能源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的关键阶段,无论是梅德韦杰夫时期提出的经济现代化战略,还是新普京时期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都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撑。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俄国内环境看,产业政策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从而对产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再次证明国家通过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俄罗斯政府认为,有效实施产业政策既可以为俄罗斯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又可以保证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的大国地位。因此,后危机时期对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提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产业政策,即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和投资政策成为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梳理,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并运用经济学方法详细分析了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结构性战略及投资战略的内容及实施效果。论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第2到7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8章为论文的前景展望及结论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及评价、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及不足。第2章主要是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概述。包括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定义、内容、目标及作用的介绍。从市场失灵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结构转换理论、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国家竞争力理论角度,论证了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并对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作用工具及实施手段进行了概况性介绍。第3章梳理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和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其产业政策问题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普京时期通过稳定基金的建立和功能扩展积极地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使产业政策重新成为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工具,“没有发展的增长”是普京八年产业政策的最大特点。第4章提出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遭受巨大的冲击,导致产量急剧下降、外部依赖明显增强,引起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聚焦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基于现代化战略、WTO规则及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调整,最终将产业政策调整定位为三个方向,即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和投资政策。第5章以高技术产业发展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在创新政策内容及保障分析的基础上,以纳米产业为例分析高技术对新产业的开发,以能源产业为例分析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通过对创新投入及产出能力的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政府在创新型经济导向下的产业政策对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国际油价高企的情况下,俄罗斯转变能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也是阻力重重。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梅德韦杰夫的经济现代化方案还是普京的“新经济”构想,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第6章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在对“梅普”组合时期、新普京时期产业结构政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工业结构升级、服务业结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变化分析,考察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对产业间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对产业内结构的改善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有待观察。由于以能源、原材料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俄罗斯产业政策对其贸易结构的改善作用是微弱的。第7章以基础设施投资为视角分析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在投资政策内容及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俄罗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外资投资结构,考察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后危机时期俄罗斯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对其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投资额度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基础设施产业,急需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其建设与发展。第8章为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景展望及启示。由于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实施的时间较短,短期效应不明显,长期有待进一步观察。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无论是在俄罗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均已达成共识,但其实施前景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中的一些经验,也包括一些问题,对于我国当下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或许存在有价值的启示。

梁瑞[3](2013)在《WTO规则下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19年的谈判,俄罗斯终于成为了WTO的第156个成员,开始在WTO框架下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这期间,俄罗斯经历了对外贸易制度的主动调整和被动接受的过程。从制度层面讲,WTO是规范全球自由贸易的主要国际机制。它所建立的制度框架包含了一系列的原则、规则和规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是WTO的三大贸易领域。围绕这三大领域,WTO成员方经过反复的磋商谈判,逐渐形成了利益均衡状态,从而制定出符合多数成员利益的国际规定和标准。这些标准可以阐述为非歧视原则、透明性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以及经济发展原则等。俄罗斯加入WTO必须调整本国的对外贸易制度,使其符合WTO的要求。这其中既有俄罗斯通过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和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转型的考虑,同时还包括WTO规则的导向作用。因而,俄罗斯重构本国对外贸易制度是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的结果。在对外贸易制度的调整过程中,俄罗斯还要兼顾本国国情,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改革目标;合理利用WTO规则,保护本土产业不受外部经济的冲击;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扶持本国企业。在加入WTO之前,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与WTO要求还存在许多差异。首先,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后,三国建立了统一的海关,俄罗斯既要遵循WTO的规则,还要受关税同盟约束,二者如何界定成为“入世”前必须明确的内容。同时俄罗斯关税制度、通关制度、进出口管理制度、技术检验检疫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存在很多不符合WTO规定的内容,需要加以修订和完善。此外,俄罗斯贸易申诉程序复杂,耗时过长,不能很好地保护贸易方的利益,也必须加以完善。俄罗斯对外贸易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仅在俄入世之前要调整,还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俄罗斯通过修改国内立法,逐渐建立起了适合WTO要求的对外贸易制度。俄罗斯对关税同盟框架下遵循WTO原则做出了规定。通过大幅度降低了关税税率,简化通关程序,规范配额、许可证以及补贴制度,俄罗斯商品贸易更趋于规范化,透明性和预见性。此外,俄罗斯还使商品检验检疫与国际标准接轨,进一步扩大食品、零售、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市场准入,改善投资环境。在贸易申诉方面,不仅在关税同盟内部规定了申诉的权利,还完善了本国的海关申诉程序。通过一系列贸易制度的调整和建构,俄罗斯不断开放的贸易格局将会对本国、其他国家乃至世界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俄罗斯而言,主要表现为促进国内贸易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发展;改善制度环境,增强俄罗斯吸引外资的能力;强化俄罗斯竞争环境,推动国内经济现代化。当然,对外贸易制度的调整还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既有本国弱势企业无法承受开放带来的冲击,同时政府今后制定国内经济政策要受到WTO的相关限制,如限制直接补贴水平,以及政府采购透明度等。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俄罗斯必将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完善外贸制度环境,降低国内交易成本,积极融入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王晓妍[4](2012)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陈艳[5](2012)在《汽车企业民主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新时期下,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如何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民主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最少的投入和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客户需要的高品质的产品,做到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已是摆在当今汽车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把权利细化到每个“经营体”,使企业中人人都开始关注“经营体”及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真正把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了实处。实践证明,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有着明显的关联和促进作用,对进一步深化企业民主管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成效显着,能较好地唤起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他们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民主管理的深化和创新,它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凝聚人心、建立和谐团队的力量源泉。因此,研究分析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以此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的创新发展,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樊桐杰[6](2012)在《我国进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汽车产业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除了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此。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分析我国汽车进口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认清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政策的演进和特征,然后阐述了进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接着重点分析了我国汽车进口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加快汽车产业技术进步步伐、促进汽车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推动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等;尤其是进口政策和产业政策、外资政策的配合使用,使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口保护程度下降的情况下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反而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刺激了其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汽车进口政策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借鉴日韩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卢欣[7](2011)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手段。不同规模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制度约束下,需要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正确的政策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赶超,而不当的政策则会使国家丧失发展的机遇。因此,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已经成为学术界一项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印度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实践表明,大国选择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不同于小国的重要特征,大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演进具有不同于小国的特殊规律。把印度作为一个大国案例来研究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及演进机理,对于印证和丰富对外贸易政策理论和大国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印度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提速、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提速和在21世纪头10年的再次提速,均与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制度变迁、体制转轨和政策改革相联系,尤其是1991年那场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改革。经济改革使印度对外贸易勃发了生机,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对其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改革、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良性互动。在制度变迁引领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也贯穿其间,并构成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在自身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和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又脱离不开本国土壤中政治、历史和文化积淀所带来的社会个性化因素。印度是一个泱泱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国内情况复杂多样,国际环境又风云变幻,因此,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及其机理也是极其复杂的。那么,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具体是如何演进的?为什么会因循这个轨迹演进?其内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大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与演进是否具有某种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印度具有的特殊性的、个性化的因素又是什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印度选择并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社会经济绩效如何?能否作为突破传统理论的一种新型模式,为其他大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目的便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实践进行历史的和逻辑的深入考察,发现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历史与逻辑结点,剖析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因素,透视印度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主要方面,帮助我们形成对印度崛起的正确判断,丰富大国经济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解读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机理,掌握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动态,有助于对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印度与中国同为大国、同属亚洲、毗邻而居、历史境遇相仿,印度在制定和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时基于大国国情做出的特殊考虑及其独具一格的开放路径,可以为我国调整和转变包括对外经济关系在内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第一,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逻辑的分析要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要以逻辑联系为依据;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单用历史方法或逻辑方法。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历史的方法,按照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自然进程,将其完整地再现出来,作为逻辑分析的基础,然后再采用逻辑的方法,运用概念、范畴、理论等形式,分析并解释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必然性,概括、抽象出其发展规律,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第二,经济理论与政治理论相结合。毫无疑问,对外贸易政策研究首先要以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和向导,但是,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分析和对外贸易政策背后的政治过程也是不能忽视的(即贸易政策分析的政治经济学)。为了发掘和探究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必须将有关经济理论与政治理论结合起来,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使分析陷入片面。本文共分7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以便厘清研究思路;对现有有关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2章从历史的角度,勾勒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轨迹。将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由“进口替代”转向“谨慎自由化”的发展沿革过程客观而完整地再现出来,为后续各章的分析提供基础。第3章分析印度的大国国情对其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根本性决定作用。由于大国与小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上遵循不同的规律,本章基于印度的大国国情,分析印度“进口替代”贸易政策和印度式“谨慎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的合理性,以及推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由“进口替代”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根本原因。第4章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与演进的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主导性经济理论、冷战体系、苏联模式、中国因素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政策影响最为深刻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第5章分析印度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对其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及演进的影响,选取利益集团、政党政治、印度传统文化这三个非经济因素来具体探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复杂制度环境。第6章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进行了评估。第7章对全文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概括出七点结论。通过考察与分析,本文再现并勾勒出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轨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由半管制、半封闭的内向型“进口替代”到市场化、开放型“贸易自由化”的转变,转变过程又表现出印度式的“谨慎”风格。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演进方向和特征,原因可以总结为:印度大国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构成内在“动力”,为政策演进提供了根本原因,起到内生决定性作用;国际环境的变化构成外在“压力”,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条件,起到外生促进性作用:印度国内政治、社会与文化结构等非经济因素构成制度性“约束力”,影响着政策反应的速度和方式,起到客观制约性作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与转向合乎国情、合乎规律,具有不可避免性。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演进折射出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大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有规律可循,印度的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印等大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大国国情制定出大国战略,在于能否基于大国的优势和劣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在于能否对其传统制度及时做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调整与改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印度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讨论,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演进机理的视角探索印度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献为数有限,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拓展与深化。在系统分析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与演进机理的过程中,又以印度的大国国情为切入点和着重点展开分析,详细探讨了国家规模在其中起到的内生决定作用,这种分析视角在目前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研究中还没有先例。第二,观点的创新。本文进一步印证和充实了关于大国与小国在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与演进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规律的经验性结论,并提出,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其大国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构成内在“动力”,为政策演进提供了根本原因,起到内生决定性作用;国际环境的变化构成外在“压力”,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条件,起到外生促进性作用;印度国内政治、社会与文化结构等非经济因素构成制度性“约束力”,影响着政策反应的速度和方式,起到客观制约性作用。第三,研究领域的创新。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形成及演进原因的探讨并不拘泥于经济因素,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使本文增添了独特性和创新性。通过对历史、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全面分析,从而揭示印度对外贸易政策背后隐藏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分析存在不足。在研究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时,经常涉及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分析,而单纯研究对外贸易政策的经济绩效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过程和其他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是交错互动的,各政策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同时,许多制度因素的经济绩效是不易量化的。作者也缺乏计量分析方面的基本功,因此本文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经济绩效研究方面存在不足。第二,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动因的跨学科分析存在不足。“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众多问题,仅靠某个学科,如经济学、法学或政治学,远不能解决……因此,这就要求多学科的合作”。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也是如此。印度最终选择和执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还受到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姓、多宗教、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其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与演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都难以准确、完整地揭示其实质。若将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及其动因分析透彻,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经济学功底,还要精通国际政治、外交、历史和文化,这给本文的写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使分析存在不精或不博之处,这激励我在以后的研究中力求“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李莲花[8](2010)在《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把国家安全上升到理论层次,形成了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及领土完整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但随着冷战结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传统安全观被非传统安全观替代,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产业安全是构成经济安全的基础,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在一国经济中,其主导产业的安全状况,代表和反映着该国经济的安全状况。汽车产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长链条、集群式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它在生产、销售、研发、服务、信贷、保险等诸多方面,都能成为推动一国经济的力量,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程度往往会成为一国工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因为如此,一国一旦拥有汽车产业,往往就会成为该国支柱性产业。韩国是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汽车产业对韩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国汽车产业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政府扶持下起步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出口第一位,贸易额第一位,提供就业职位第一位以及产量排名世界第5位的自主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显赫地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韩国汽车产业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突显出来,如其国内过于单一的汽车产业格局不利于企业间竞争;新世纪韩国外资开放政策使跨国公司控制韩国本国汽车企业的忧虑大幅增加;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崛起,使国际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汽车市场,有望形成新格局等等。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及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探讨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状态,总结韩国保持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手段及路径,以便为中国汽车产业安全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一国特定产业的安全状况,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观察。静态产业安全,表现为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动态产业安全,表现为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国特定产业的安全度,可通过判断该产业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来定量分析。产业安全评价指标包括国内生存环境指标、国际竞争力、对外依存度及外国资本控制力等,每个指标还进一步细分为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影响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的产业国内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外资控制力等指标,并发放120份专家调查问卷,收回84份作排序依据,进行AHP分析(层次分析)。在分析中通过建立实验模型,处理抽样数据,确立了汽车产业安全的一级函数和二级函数。在确立一级函数和二级函数的基础上,根据四大影响汽车产业安全的一、二级指标,从静态上得出目前韩国汽车产业安全处于“安全状态”的结论。而通过对影响因素优势丧失模拟的动态分析得出,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在变化莫测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际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韩国政府及本国汽车企业为提升韩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所做出的努力是形成目前汽车产业安全状态的有力保证。本文的研究并不止于单纯地对韩国汽车产业安全度进行实证评估,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证评估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探索韩国汽车产业能够实现安全发展的路径,并在上述基础上对韩国汽车产业实现产业安全的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探究。韩国汽车产业实现安全发展路径可概括为,政府对汽车产业的保护与培育路径;扩大内需与开拓国际市场并重的市场组织路径;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技术跨跃路径;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世界性自主品牌路径。上述路径表现出,韩国在实现汽车产业安全发展时,政府、企业及市场共同起作用的,相应地,本文以开放经济为假设前提,对韩国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汽车产业安全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总结。首先是宏观层面的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韩国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利弊关系,在实现汽车产业安全过程中,采取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在对汽车产业进行有效保护、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手段,调动竞争积极性,既鼓励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更是鼓励本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充分竞争。在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当中,政府与市场互动程度由产业发展状况来定。假如产业处在发展初期,即使是开放经济,也需要政府的扶持与保护多一些;要是处在成熟期,政府要多放手,让市场机制多发挥些作用。比如,目前全球瞩目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因为处在起步培育阶段,就需要政府在其研究开发与普及方面多给予一些扶持及保护政策,而当节能环境型汽车产业技术成熟,形成规模时,就应放到竞争环境中与国际相关产业进行竞争,以保环保型汽车安全成长。其次是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模式。企业是构成产业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国产业安全的微观基础。一个产业的安全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产业中主要企业的安全问题。纵观韩国汽车产业,韩国汽车生产企业在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宏观大环境下,成为了生产主体、技术创新及研发主体、营销主体和投入主体,不断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最后是中观层面的高度集中、集团化的产业组织模式。韩国汽车产业中观层面的高度集中和集团化的产业组织模式,早在国内市场开放之前就已形成。由于汽车产业对规模化与高投入的要求,这种高度集中的集团化模式促进了韩国汽车产业的安全发展,并将会影响未来的产业组织形态。正如迈克尔·波特指出那样,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有竞争力的产业通常不是均衡分布的。一个产业中,没有强大的产业集团,只有小规模的中小企业,那就难以形成专业化优势,而韩国正是利用了产业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使大企业集团承担了发展一国汽车产业的任务。上述从微、中、宏观层面的三种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宏观层面的模式为企业与产业的发展提供生存大环境,企业与产业的生存大环境如何,决定企业的交易成本,影响产业发展运行状况;而微观的企业层面的模式,又往往是中观的产业层面模式的基础,企业的发展壮大,关系到产业的发展壮大,而整个产业的安全发展,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中观层面是联系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中介,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是参考某个企业状况来定的,而是从中观的产业安全层面去考虑如何进行协调的。在探究韩国实现汽车产业安全模式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汽车产业安全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即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自主汽车企业发展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提高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实行自主品牌战略,树立自主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战略重组与集约化发展并进,整顿“散、乱、小”,提升产业集中度;巩固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李哲[9](2010)在《当代中国汽车广告研究 ——基于消费文化视野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工业在现代社会中呈现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汽车本身以及汽车广告的定位和诉求,在国内外有质的不同。而且,文化领域里汽车工业的影响更值得重视。在对汽车、汽车广告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结合汽车和社会互动的关系,才能对汽车广告有真正的了解。因此,只有对基于广告而又超出广告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作出综合考量,才能说是对汽车广告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汽车广告所蕴含的复杂而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从时间上看,1995年才真正开放的轿车市场,在速度上远远滞后于先期形成的庞大消费市场。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成长的起来的一批中间阶级(主要以私营企业主为主)从八十年代起积累了足够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量,1994年的一纸开令,使得这个市场呈“井喷”式瞬间爆发。但是,汽车昂贵的费用、复杂的审批手续、等车的冗长过程、汽车保险、安全等问题,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购买方式仍然是“理性”为主的。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汽车广告,其诉求方式和广告理念以(?)出产品功能为主要方面,汽车的动力、安全、外观、功能配置这四大功能区是主要的广告买点。而自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人均收入的倍(?)、中间阶级的分层、汽车的同质化和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等,使得汽车广告从功能性诉求转向为感性诉求,更多的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2006年至今,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中间阶层的上下流动加强、“富二代”的成熟和交接、互联网的普及、汽车市场自身和消费者的培育等等,让中国的汽车广告无论在诉求上、技巧方式上还是途径上都更加成熟。消费社会中,商品和文化的结合异常紧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可以由商品所指代。这一切,正是通过广告起中介的桥梁作用。广告的语言策略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表明,意义与其说是已有的,不如说是构建的。意义并不是商品与生俱来的,它是被人为表征出来,并因此而广为流传,甚至于进入人们的潜意识,从而认可它的“自然”化。从表面上看,消费文化似乎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个人拥有绝对的选择权,消费者的地位被抬到“上帝”的高度。但如果更深层次考察,个人的态度、选择、决断都是来自于生产者精心设计的“形象”之中,正是生产者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被个人吸收,并进一步成为个体不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才使得商品被个体“自觉地”消费,从而获得满足。要想对汽车广告有一个全盘理解,我们必须从消费文化视野来看汽车广告,既有经济的文化维度,也有文化的经济维度。从历史的纵轴出发,汽车广告的历史变迁实际上也就是汽车地位的变迁。这个过程,也是汽车的“平民化”过程。对汽车的复杂情感和多方需求亦是汽车广告不可回避的问题。汽车广告方式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一言以蔽之,就是整合营销。汽车广告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从产品性能、外观到汽车的研发;从产品质量、检测到各种新概念的兴起;从产商封闭的生产流水线到消费者介入,以及产品的各个不同销售阶段,广告都能找到滋养的肥沃土壤。与此同时,随着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汽车市场从卖家市场到买家市场的转化,生产商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汽车广告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升,它不仅仅为现有的汽车市场销售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挖掘新市场、区分新的市场空间、生产新的汽车消费力的重要组成。作为赋予了特殊文化意义的符号,汽车不再是无生命的单纯消费品,相反,它和人们的精神、情感相互连通,在汽车身上,个人倾注了太多的复杂情感。从地位和品位上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工具。从单一的报刊广告到四种媒体(报刊、杂志、电视、网络)齐下,从一款广告到极具针对性的多款、多系列广告,从拙劣的广告技巧、简单的情感诉求到整合的营销、情感和理性兼具的诉求,中国汽车广告的发展异常迅速,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不断丰富。由此可见,对汽车广告的分析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着手才能够真正了解广告在某一时期呈现出的特性。而在本文之前,所有有关汽车广告研究的论文,大多是实用型为主,更多侧重于汽车广告的商业方面,但对其背后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缺乏全盘解析。因此,本文将综合各项因素,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人文等方面探讨汽车广告。同时,也填补对汽车广告研究中的一大块空白。

孟宪来[10](2007)在《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不断改革与调整,全球汽车巨擘纷纷涌进中国,中国汽车消费量在2006年已经从2001年的4.3%上升到11%,超过日本成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中国车市的一些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产业链的中后端已成为新一轮的战场。汽车改装作为以汽车品牌文化为特征,满足人们对汽车这种特殊商品的多元化、多用途、多角度需求的一种市场形态,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与迅速崛起的经济背景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我国改装车行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改装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结构设计。第二章对改装车的发展和环境进行分析,介绍改装车概念和发展历史,并对改装车进行分类,使读者对改装车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分别按照汽车的各大系统介绍改装产品,确定了改装车的改装范围,分析改装车国内发展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第三章从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整体战略。第四章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组织生产、市场开拓和售后服务五个方面确定改装车国内发展战略措施。第五章明确指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二、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汽车业幸运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汽车业幸运2002(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价
        1.2.1 产业政策文献综述
        1.2.2 俄罗斯产业政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2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概述
    2.1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基本内涵
        2.1.1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定义
        2.1.2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内容
        2.1.3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目标
        2.1.4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作用
    2.2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后发优势理论
        2.2.3 结构转换理论
        2.2.4 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5 国家竞争力理论
    2.3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2.3.1 产业政策的制定主体
        2.3.2 产业政策的作用工具
        2.3.3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第3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3.1 叶利钦时期的产业政策(1991~1999 年)
        3.1.1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概况
        3.1.2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内容
        3.1.3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特点
        3.1.4 叶利钦时期产业政策评价
    3.2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产业政策(2000~2008 年)
        3.2.1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制定背景
        3.2.2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手段
        3.2.3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3.2.4 普京时期产业政策的评价
第4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问题的提出
    4.1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冲击巨大
        4.1.1 产量急剧下降
        4.1.2 外部依赖明显
        4.1.3 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
    4.2 聚焦争论的主要问题
        4.2.1 基于现代化战略的产业政策调整
        4.2.2 基于 WTO 规则的产业政策调整
        4.2.3 基于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产业政策调整
    4.3 调整定位三个方向:创新政策、结构政策、投资政策
        4.3.1 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创新政策
        4.3.2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完善结构政策
        4.3.3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重视投资政策
第5章 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视角
    5.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的创新政策
        5.1.1 创新政策的内容
        5.1.2 创新政策的保障
    5.2 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向
        5.2.1 高技术开发新产业:以纳米产业为例
        5.2.2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能源产业为例
    5.3 产业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5.3.1 创新投入能力分析
        5.3.2 创新产出能力分析
    5.4 产业政策的创新战略评价
第6章 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6.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产业结构政策
        6.1.1 “梅普”组合时期产业结构政策
        6.1.2 新普京时期产业结构政策
    6.2 俄罗斯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2.1 俄罗斯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
        6.2.2 俄罗斯工业结构的升级变化
        6.2.3 俄罗斯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变化
        6.2.4 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6.3 产业政策的结构性战略评价
第7章 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基础设施投资视角
    7.1 后危机时期俄罗斯的投资政策
        7.1.1 俄罗斯投资政策的内容
        7.1.2 俄罗斯投资政策的措施
    7.2 俄罗斯投资结构分析
        7.2.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7.2.2 外资投资结构分析
    7.3 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7.3.1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变化
        7.3.2 基础设施产业创造产值的变化
    7.4 产业政策的投资战略评价
第8章 俄罗斯产业政策的前景及启示
    8.1 俄罗斯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评价
    8.2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前景
    8.3 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的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WTO规则下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WTO的规则框架及导向作用
    2.1 WTO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
    2.2 WTO的三大领域
        2.2.1 货物贸易
        2.2.2 服务贸易
        2.2.3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2.3 WTO的基本原则
        2.3.1 非歧视原则
        2.3.2 透明性原则
        2.3.3 贸易自由化原则
        2.3.4 经济发展原则
    2.4 WTO规则的导向作用
第三章 俄罗斯加入WTO之前的对外贸易制度
    3.1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3.1.1 叶利钦时代(1991.7.10-1999.12.31):改革与危机
        3.1.2 普京时代(1999.12.31-2008.5.6):整顿与恢复
        3.1.3 梅德韦杰夫时代(2008.5.7-2012.5.6):继承与发展
    3.2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的特点
        3.2.1 以贸易自由化为方向
        3.2.2 贸易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3.2.3 与WTO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第四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调整的动因分析
    4.1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调整的国际背景
        4.1.1 国际政治背景
        4.1.2 国际经济背景
    4.2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调整的国内因素
        4.2.1 与经济体制转轨同步
        4.2.2 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4.3 加入WTO对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调整的影响
第五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与WTO规则的主要差异
    5.1 关税同盟下的俄罗斯与WTO规则
        5.1.1 关税同盟的产生
        5.1.2 关税同盟的法律框架及与WTO的关系定位
    5.2 关税及通关环节壁垒
        5.2.1 关税壁垒
        5.2.2 通关环节壁垒
    5.3 进出口管理限制
        5.3.1 配额及许可证制度
        5.3.2 补贴制度
    5.4 技术性贸易壁垒
    5.5 服务贸易与投资壁垒
    5.6 贸易申诉的缺失
第六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
    6.1 WTO规则下的关税同盟体制
    6.2 关税制度的调整
    6.3 进出口管理制度的调整
        6.3.1 非关税措施的适用规定
        6.3.2 数量限制
        6.3.3 进口许可证制度
        6.3.4 农业补贴
    6.4 技术管理制度的调整
    6.5 扩大服务市场准入
    6.6 完善贸易申诉制度
    6.7 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调整产生的影响
    7.1 对本国的影响
    7.2 对关税同盟其他成员国的影响
    7.3 对其他贸易国家的影响
    7.4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2 有关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理论
3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贸易增长趋势
        3.1.2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主体变化趋势
        3.1.4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3.1.5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趋势
    3.2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2.1 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3.2.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推动
        3.3.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的影响
        3.3.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影响
        3.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4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贸易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径
        4.1.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4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2.1 经济制度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2 市场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3 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4 金融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3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3.1 WTO与产业安全相关机制
        4.3.2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4.3.3 发达国家滥用WTO相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4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点
        4.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4.3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4.4.4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4.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以金融业和电信业为例
5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5.1.1 管理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5.1.2 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5.1.3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出口
        5.1.4 倡导“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
        5.1.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加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构成控制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波及和连锁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扩大
        5.2.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3.1 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3.2 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3 可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5.4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4.1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5.4.2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
        5.4.3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阻碍外商直接投资
    5.5 发达国家不公平竞争行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5.1 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5.5.2 发达国家倾销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6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韩国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1 韩国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1.2 韩国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印度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2.1 印度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2.2 印度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3.1 墨西哥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3.2 墨西哥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4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4.1 实行渐进有序的贸易自由化
        6.4.2 保护和扶持需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6.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6.4.4 形成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有效互动机制
        6.4.5 灵活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6.5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教训
        6.5.1 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不利于产业发展
        6.5.2 国家过度干预带来负面影响
        6.5.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构成产业安全隐患
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产业安全
    7.1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7.1.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问题
        7.1.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问题对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7.2 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7.2.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安全状况
        7.2.2 “入世”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2.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3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7.3.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
        7.3.2 “入世”给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3.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3.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4 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安全问题
        7.4.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
        7.4.2 “入世”给服务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4.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4.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
        8.2.2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8.2.3 构建和完善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8.2.4 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8.2.5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5)汽车企业民主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
    第四节 简要结论
第二章 企业民主管理的国内外模式比较
    第一节 国内企业民主管理发展概况
    第二节 国外企业民主管理发展概况
        一、 西方主要的企业民主管理模式
        二、 跨国汽车企业民主管理的演进
    第三节 中外企业民主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汽车业企业民主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汽车业民主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 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三、 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第二节 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改革过程中的对策研究
    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改革的实践
第四章 企业民主管理创新模式实例 ——以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为例
    第一节 企业情况简介
    第二节 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方案设计
    第四节 案例分析及评估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分析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6)我国进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汽车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政策的演进和特征
    2.1 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1991 年)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1992 年—2001 年)
    2.3 入世后(2002 年至今)
3 我国进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积极影响
        3.1.1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3.1.2 为产业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撑
        3.1.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1.4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3.1.5 推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出口增加
    3.2 我国进口领域存在的问题
        3.2.1 进口优惠政策导致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动力不足
        3.2.2 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过高,不利于经济稳健发展
        3.2.3 进口政策整体上仍偏向于限制,进口促进体系尚未完善
4 我国汽车进口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4.1 汽车进口政策
        4.1.1 保护时期(1986 年—2001 年)
        4.1.2 逐步自由化时期(2002 年至今)
    4.2 进口实绩
    4.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4.4 进口政策对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4.4.1 高保护政策为起步阶段的汽车产业赢得了发展时间
        4.4.2 关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了汽车产业技术进步步伐
        4.4.3 贸易壁垒降低促进了汽车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4.4.4 差别化的关税结构引导企业提高本地化采购比例,推动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4.4.5 进口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使用促进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4.6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内自主品牌不断壮大,市场额明显提升
    4.5 我国汽车进口政策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进口壁垒仍然过高,不利于提高国产汽车的竞争力
        4.5.2 引进多、模仿多,自主开发能力弱
        4.5.3 跨国汽车公司主导营销网络,经销商处于弱势地位
        4.5.4 汽车产业集中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5.5 汽车出口比重过低,且出口秩序混乱,存在恶性竞争
5 日韩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5.1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5.1.1 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扶持汽车产业发展
        5.1.2 推进汽车规模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5.1.3 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研发能力
    5.2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5.2.1 政府主导推动实现汽车及零部件国产化目标
        5.2.2 培育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5.2.3 鼓励汽车出口,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6 启示和建议
    6.1 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6.2 增强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培育民族汽车品牌
    6.3 规范跨国公司整车进口行为,掌握进口和经销环节自主权
    6.4 推动汽车产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6.5 整顿出口秩序,规避恶性竞争,完善出口相关配套服务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7)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研究现状
        1.3.2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2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2.1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与考察对象
        2.1.1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阶段划分
        2.1.2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各个阶段的考察对象
    2.2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
        2.2.1 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的确立(1947~1979年)
        2.2.2 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和政策的调整与破产(1980~1990年)
        2.2.3 开放型"谨慎自由化"贸易政策的确立(1991~1996年)
        2.2.4 开放型"谨慎自由化"贸易政策的深化(1997年~今)
    2.3 关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动因之争论
        2.3.1 "被动接受华盛顿共识的结果"论
        2.3.2 "对外博弈性质的相机决策的产物"论
        2.3.3 "印度经济结构演进的内生选择"论
3 大国国情与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
    3.1 大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内在联系
        3.1.1 "大国"的界定与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1.2 学术界有关大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内在联系性的阐述
    3.2 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政策演进规律的经验性结论
        3.2.1 时限性贸易保护政策是启动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3.2.2 贸易自由化是大国崛起之后的必然选择
        3.2.3 大国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基础与保障
    3.3 大国国情是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演进的内生决定因素
        3.3.1 印度的大国国情
        3.3.2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的根源:大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3.3.3 印度式"自由主义"贸易政策——"谨慎自由主义"
4 国际环境与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
    4.1 主导性经济理论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
        4.1.1 凯恩斯主义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4.1.2 新自由主义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4.2 冷战前后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
        4.2.1 冷战体系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4.2.2 冷战体系的瓦解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4.3 中国因素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
        4.3.1 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4.3.2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4.4 亚洲"四小龙"经济飞跃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
    4.5 经济全球化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
        4.5.1 经济全球化的四次浪潮与印度执行的不同对外贸易政策
        4.5.2 印度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参与
        4.5.3 印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
5 印度的政治、社会、文化结构与对外贸易政策
    5.1 制度因素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5.1.1 制度与发展
        5.1.2 印度制度框架的特点及其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5.2 利益集团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5.2.1 贸易政策形成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5.2.2 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形成的机制
        5.2.3 印度的主要利益集团及其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偏好
        5.2.4 利益集团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与演进的影响
        5.2.5 对印度利益集团在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中作用的简评
    5.3 政党政治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
        5.3.1 印度政党的特征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
        5.3.2 选举政治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
        5.3.3 印度三大执政党的执政思想与印度的对外贸易政策
    5.4 宗教文化和种姓制度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
        5.4.1 印度教文化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5.4.2 宗教冲突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5.4.3 种姓制度对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6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的绩效评价
    6.1 对外贸易政策绩效评估的分析框架
        6.1.1 对外贸易政策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6.1.2 对外贸易政策绩效评估的分析框架
    6.2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对其对外贸易的影响
        6.2.1 贸易规模:从"贸易小国"到"潜在贸易大国"
        6.2.2 贸易流向:从"市场集中化"到"市场多元化"
        6.2.3 商品结构:从"低层次"到"高级化"
    6.3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对其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6.3.1 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6.3.2 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6.3.3 产业结构呈现超前发展
        6.3.4 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私营企业
    6.4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6.4.1 成为影响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金砖四国"成员之一
        6.4.2 争夺国际规则的话语权和国际谈判的主导国
        6.4.3 成为世界市场价格的有力影响者
        6.4.4 引起国际经济摩擦频发
        6.4.5 塑造有责任大国形象
    6.5 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对国内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6.5.1 对传统制度框架破旧立新
        6.5.2 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冲突
7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述
        1.3.1 产业安全的国外研究
        1.3.2 产业安全的国内研究
    1.4 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产业安全及其相关理论
    2.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1.1 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界定
        2.1.2 本文对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
        2.1.3 产业安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2.2 产业安全的评价标准
        2.2.1 产业生存环境评价指标
        2.2.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2.2.3 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
        2.2.4 产业控制力指标
    2.3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3.1 基于国际贸易保护思想的产业安全保护理论
        2.3.2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2.3.3 产业控制理论
第3章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及新时期面临的安全局势
    3.1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
        3.1.1 幼稚工业保护阶段(1962 年---1981 年)
        3.1.2 提升国际竞争力阶段(1982 年---1996 年)
        3.1.3 大规模引进外资及重组阶段(1997 年—2001 年)
        3.1.4 国际化阶段(2002 年--至今)
    3.2 韩国汽车产业新时期存在的安全局势
        3.2.1 国内汽车产业格局过于单一,国内竞争不足
        3.2.2 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外资控制力问题日益凸显
        3.2.3 世界汽车生产格局发生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2.4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韩国汽车产业安全问题
第4章 韩国国内生存环境对汽车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国内生存环境及产业安全
        4.1.1 国内生存环境的内涵
        4.1.2 影响产业安全的国内生存环境要素
    4.2 韩国金融环境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4.2.1 韩国金融制度及产业金融
        4.2.2 韩国汽车产业的融资模式
        4.2.3 韩国汽车产业的融资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4.2.4 小结
    4.3 韩国生产要素供给环境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4.3.1 韩国汽车产业劳动供给成本
        4.3.2 韩国汽车产业原材料及零部件供给
        4.3.3 韩国汽车产业技术供给状况
        4.3.4 小结
    4.4 韩国国内市场需求环境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4.4.1 韩国汽车产业国内市场需求规模
        4.4.2 韩国汽车产业国内市场需求增长速度
    4.5 政府政策对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影响
        4.5.1 韩国汽车产业保护政策
        4.5.2 韩国汽车产业培育政策
        4.5.3 新世纪韩国汽车产业政策新动向
第5章 外资引进与对外依存对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影响
    5.1 外资引进与韩国汽车产业安全
        5.1.1 外资引进与产业安全
        5.1.2 韩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特点
        5.1.3 外资对韩国汽车产业控制力分析
        5.1.4 小结
    5.2 韩国汽车产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5.2.1 对外依存与产业安全
        5.2.2 产业对外依存与韩国出口导向型战略
        5.2.3 韩国汽车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评价指标分析
        5.2.4 小结
第6章 国际竞争力与韩国汽车产业安全
    6.1 基于产业安全考虑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6.1.1 产业竞争力定义
        6.1.2 新产业安全观中的国际竞争力
        6.1.3 国际竞争力在产业安全中的地位
    6.2 影响产业安全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6.2.1 汽车产业基础环境竞争力
        6.2.2 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
        6.2.3 汽车产业技术竞争力
        6.2.4 汽车产业产品竞争力
    6.3 韩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6.3.1 韩国汽车产业的生产及基础环境竞争力分析
        6.3.2 韩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6.3.3 韩国汽车产业技术竞争力
        6.3.4 韩国汽车产业的产品竞争力
    6.4 韩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第7章 韩国汽车产业安全实证评估
    7.1 汽车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7.2 汽车产业安全一、二级评估函数的确立
        7.2.1 实验模型的建立
        7.2.2 对抽样数据的处理
        7.2.3 一致性检验及汽车产业安全函数的确立
        7.2.4 汽车产业安全函数自变量确定标准
    7.3 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的静态评估实证
        7.3.1 韩国汽车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安全分值确定
        7.3.2 韩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安全分值确定
        7.3.3 韩国汽车产业对外依存度安全分值确定
        7.3.4 韩国汽车产业外资控制力安全分值确定
        7.3.5 韩国汽车产业安全度的总体评估
    7.4 韩国汽车产业安全因素优势丧失的动态模拟分析
        7.4.1 韩国汽车产业国内生存环境优势丧失模拟
        7.4.2 韩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丧失模拟
        7.4.3 韩国汽车产业对外依存度优势丧失模拟
        7.4.4 韩国汽车产业外资控制优势丧失模拟
        7.4.5 优势丧失动态模拟结论
第8章 韩国实现汽车产业安全模式探究
    8.1 产业安全模式的一般分析
        8.1.1 产业安全模式概念
        8.1.2 传统的产业安全模式
        8.1.3 产业安全模式的新认识
    8.2 韩国实现汽车产业安全路径
        8.2.1 政府对汽车产业的保护与培育路径
        8.2.2 扩大内需与开拓国际市场并重的市场组织路径
        8.2.3 通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实现技术跨跃路径
        8.2.4 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世界性自主品牌路径
    8.3 韩国汽车产业安全模式初探
        8.3.1 宏观层面的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
        8.3.2 微观层面的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模式
        8.3.3 中观层面高度集中、集团化的产业组织模式
        8.3.4 韩国汽车产业微、中、宏观三层模式的内在联系
第9章 借鉴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经验,确保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对策
    9.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地位
        9.1.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9.1.2 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9.2 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指标
        9.2.1 产业市场竞争力
        9.2.2 产业劳动力成本及利润率
        9.2.3 产业集中度
        9.2.4 外资进入与合资品牌控制
        9.2.5 产业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
    9.3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安全问题
    9.4 借鉴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经验,确保我国汽车产业安全的对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汽车广告研究 ——基于消费文化视野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汽车广告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汽车广告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二章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汽车广告:历史的视角
    第一节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与广告
    第二节 先入为主——老三样
    第三节 概念先行——雅阁、赛欧、别克GL8
    第四节 时代变革的强音——"新三样"
    第五节 风起云涌——"精三样"、"超新三样"
第三章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汽车广告:整合传播的视角
    第一节 整合传播与汽车广告
    第二节 传统媒体投放的汽车广告
        一、平面广告系列性愈益突出
        二、电视广告两极分化明显
        三、不容乐观的总体情形
    第三节 体验营销
    第四节 互联网和口碑营销
        一、互联网汽车广告投放
        二、口碑营销和互联网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改装车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1.2.2 改装车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1.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设计
第二章 改装车的发展及其环境分析
    2.1 改装车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分类
    2.2 改装车改装范围
        2.2.1 发动机改装
        2.2.2 传动系改装
        2.2.3 转向系改装
        2.2.4 行驶系改装
        2.2.5 制动系改装
        2.2.6 电器设备改装
        2.2.7 车身改装
    2.3 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2.3.1 国内发展环境 SWOT 分析
        2.3.2 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第三章 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整体战略
    3.1 指导思想
    3.2 发展思路
    3.3 战略重点
第四章 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战略措施
    4.1 市场调研
    4.2 产品研发
    4.3 组织生产
    4.4 市场开拓
    4.5 售后服务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汽车业幸运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产业政策调整研究[D]. 周静言. 辽宁大学, 2014(11)
  • [3]WTO规则下俄罗斯对外贸易制度的调整[D]. 梁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4]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5]汽车企业民主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为例[D]. 陈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1)
  • [6]我国进口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汽车产业为例[D]. 樊桐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3)
  • [7]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D]. 卢欣.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8]韩国汽车产业安全研究[D]. 李莲花. 吉林大学, 2010(05)
  • [9]当代中国汽车广告研究 ——基于消费文化视野的考察[D]. 李哲. 山东大学, 2010(09)
  • [10]我国改装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孟宪来. 吉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汽车业:入世后不降反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