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转型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 转型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林业经济管理

作者: 丁伟国

导师: 佟光霁

关键词: 经济转型,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安排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农村金融问题与合作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两个相关联的问题交织缠绕在一起时,更成为世界关注的难题。处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历史和现实矛盾复杂突出的背景之下,本研究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入手,系统分析我国合作金融发生实质性“异化”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重建的制度安排。 首先,本文对合作及合作金融的有关概念加以明确,并着重对合作制及合作金融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条件、背景、制度和原则加以表述,确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以此为基础为以后的研究做出规范和界定。合作金融组织虽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发展,理论研究却并不充分。本文试图通过对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基础的探析,以规范研究的方式探讨农信社产生的历史根源,寻求在中国农村体制转轨过程中具有效率选择的比较优势。 其次,本文主要对我国及国际农村合作金融进行详细介绍和比较分析,包括演变、现状、组织形式、结构体系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农村合作金融制度与功能的缺陷的结论。重点针对合作金融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模型化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与错位的现实,并通过对产生此情况的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推导出合作金融变革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在国内,本文以原创“结构-功能互换”假说提出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链条的重新定位和业务重建的理论思路,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最后,本文就我国转型时期的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分析现行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提出可供选择的三种理论模式:规范化的信用合作制模式、一级法人制的合作银行模式、分散化的商业银行模式。本文将重心放在了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探讨上,针对我国经济转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提出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思路与业务转型建议。 上述研究成果,是在我国正处国于体制转轨阶段、市场体系亟待发育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改革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取得的。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对于完善合作金融理论体系、推动转型经济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3 理论意义及经济价值研究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论题的假设条件

1.3.1 基本假设

1.3.2 现实假设

1.4 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合作与合作金融

2.1 合作及合作制

2.1.1 合作的范畴

2.1.2 合作制度的形成

2.1.3 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2.1.4 合作社的价值体现

2.1.5 农村信用合作社

2.2 现代合作制与合作金融的产生

2.2.1 现代合作制度的产生

2.2.2 合作金融机构的产生及特点

2.2.3 合作原则和信用合作原则的确立

2.3 合作金融组织存在的历史根源

2.3.1 罗虚戴尔原则确定合作经济的根本属性

2.3.2 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

2.4 合作金融的经济学基础

2.4.1 规模效用假说的驳论

2.4.2 合作金融组织的相对效率优势

2.4.3 合作金融的经济学基础

2.4.4 合作金融的现实功能

2.4.5 合作金融在我国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3. 现代农村合作金融的国际比较

3.1 国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及现状

3.1.1 欧洲主要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

3.1.2 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

3.1.3 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3.2 社会主义合作制度的探索

3.2.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合作制实现模式的论述

3.2.2 社会主义国家对合作社理论的实践

3.3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

3.3.1 单元金字塔模式

3.3.2 多元复合模式

3.3.3 半官半民的“两节鞭”模式

3.3.4 “二三三”模式

3.3.5 世界各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

3.3.6 我国合作金融发展的国际比较

4.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合作金融的发展

4.1 体制转轨中的中国金融体系

4.1.1 1949-1979年的金融体系

4.1.2 1979年之后的中国金融体系

4.1.3 我国合作社的体制转换

4.2 合作金融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中的结构地位

4.2.1 中国的宏观金融环境与融资模式

4.2.2 我国合作金融的结构演进

4.3 组织机构多元化是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的途径

4.3.1 组织机构多元化的提出

4.3.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小型金融机构发展

4.3.3 以农信社为主体推进金融体系多元化

5.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实证研究

5.1 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经济特征

5.1.1 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5.1.2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

5.1.3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供给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

5.1.4 农村民营经济推动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5.1.5 农户金融需求多样化

5.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款人的积累消费问题研究

5.2.1 积累与储户积累结构

5.2.2 低储蓄率的困境

5.2.3 储户积累的“剪刀差”

5.3 我国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5.3.1 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

5.3.2 固定利率政策掩盖合作金融信用风险

5.3.3 浮动利率后的敏感分析

5.4 现行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制度和功能缺陷

5.4.1 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较低

5.4.2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

5.4.3 县级金融抑制和萎缩,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动力不足

5.4.4 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

5.4.5 农村企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5.4.6 农户资金融通机制不健全

6. 合作金融在我国的异化分析

6.1 合作金融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争议

6.1.1 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的发展

6.1.2 合作金融存在的必要性

6.1.3 我国合作金融存在的重要性

6.1.4 合作金融多重经营目标的“三元悖论”

6.2 城市合作金融的困局与衰落

6.2.1 城市合作金融的发展

6.2.2 城市合作金融的失败原因

6.2.3 城市信用社衰落的主要启示

6.3 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绩效

6.3.1 对以社区为依托的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的理论质疑

6.3.2 为社员服务的绩效不突出

6.3.3 决策机制绩效较差

6.3.4 城市信用合作的发展步入误区

6.3.5 激励机制绩效缺乏

6.4 合作金融在我国的异化特征、表现及制度根源

6.4.1 行政指令推动下的非自愿入社

6.4.2 民主管理有名无实

6.4.3 为社员服务的经营目标不显

6.4.4 追求盈利目标

6.4.5 历史遗留问题

7. 合作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效率选择

7.1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比较优势

7.1.1 比较优势构成分析

7.1.2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最终选择

7.2 合作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价

7.2.1 专家系统模型与贷款评级分级模型

7.2.2 信用评分模型的拓展:非线性判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

7.2.3 几个典型模型

7.2.4 关于几个新型内部模型的比较

7.2.5 贷款组合集中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7.2.6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适用性

7.2.7 若干典型案例分析

7.3 合作金融机构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

7.3.1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一般界定

7.3.2 国内外对合作金融机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证研究

7.3.3 合作金融在发达市场中选择的实证分析

8. 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

8.1 面临重建的农村合作金融

8.1.1 农村合作金融重建

8.1.2 农村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正确定位的基点

8.1.3 商业金融并非合作金融发展的最终归宿

8.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模式分析

8.2.1 理论工作者的方案

8.2.2 实践中的试点模式

8.2.3 三种创新模式的比较:“结构-功能视角”

8.3 合作金融试点的总体评价

8.3.1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模式应该多样化

8.3.2 现有试点不能涵盖不同的农村信用社

8.3.3 试点模式缺乏代表性

8.3.4 没有进行真正合作制的改革试点

8.3.5 试点没有体现自下而上的构建原则

8.3.6 试点的政策选择方面

8.4 农村合作基金会

8.4.1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状况

8.4.2 合作基金会的主要类型和运行功能

8.4.3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性质与法人地位

8.4.4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8.4.5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信用保障

9. 农村合作金融的重构

9.1 农村合作金融在发达地区的制度选择

9.1.1 合作银行在温州的改革试点

9.1.2 合作银行改组的现实形式

9.2 农村合作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的选择

9.2.1 现实改革模式的选择

9.2.2 农信社改革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9.3 正确处理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关系

9.3.1 商业金融存在于农村的必要性

9.3.2 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的共存

9.3.3 合作基金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

9.4 深化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的对策

9.4.1 明确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

9.4.2 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9.4.3 完善内控机制

9.4.4 以合作制形式构建行业自律组织

9.4.5 增强农信社对“三农”的服务功能

9.4.6 培育信用合作精神

9.4.7 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10. 结论

10.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10.2 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1

参考文献

  • [1].我国金融系统安全评价与风险预警研究[D]. 梁永礼.北京交通大学2018
  • [2].西部开发中的金融协调战略研究[D]. 窦尔翔.西北大学2004
  • [3].分工网络与金融系统演进研究[D]. 王威.西北大学2004
  • [4].西方各国金融系统演进和功能的制度分析——兼论我国金融系统的改革[D]. 王刚.吉林大学2004
  • [5].建国以来金融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张秋云.复旦大学2004
  • [6].近代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思想的先驱(1912—1949)[D]. 童丽.复旦大学2004
  • [7].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产业背景研究[D]. 郑秀峰.复旦大学2004
  • [8].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 喻平.武汉理工大学2004
  • [9].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D]. 荣先恒.浙江大学2005
  • [10].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工作与执政安全研究[D]. 文炳勋.湖南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转型期中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