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男女两性是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人类社会既不能没有男性,也不能没有女性。但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由于历史的原因,至少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男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直居于绝对的支配性的地位,其不仅在家庭生活中拥有支配性的特权,而且还从总体上掌控着主导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权力。与男性相比,作为人类另一半的女性则沦落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处于被奴役、被支配的地位。漫长的男性统治的历史积淀,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以男性为中心、合于男性统治的男权主义理论,而且蕴育了以贬抑与牺牲女性、尊崇与维护男性权威为主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虽然当代的人类生活已今非昔比,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处处保留着男权主义的印记:男尊女卑虽在名义上已被废除,但实际生活中的大男子主义作风和性别歧视却又无处不在;男女平等虽早已成为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人们的观念深处,甚至在实际的公共政策安排中,女性却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二等公民”,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女性地位的真正改善,男女地位平等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现实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进步所提供的各种客观条件,而且需要对传统的男权主义理论的彻底批判,需要人们两性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的根本转变。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男权主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全面的解读。首先,通过对男权主义存在的文化基础的分析,不仅使我们对男权主义形成的文化背景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更为根本的是在于揭示男权主义在当代社会赖以延续的文化根源。男女之间权利平等、地位平等之所以难以实现,不仅是一个利益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次,分别从男权主义的性别价值观和伦理观两个方面对男权主义的具体内容进行评析。男权主义的产生虽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归根到底男权主义是以女性整体利益的牺牲为旨归的:对于女性的贬抑、束缚、压制甚至禁锢,不仅严重地约束压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才能的展现,而且造成女性独立自我的丧失。第三,男权主义对于女性的绝对统治,不仅造成女性的异化——女性被异化为生育的工具、家务劳动的机器、被动的性客体和没有头脑的性感符号,被异化为男权主义性别文化的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的附庸,而且,男性作为与女性共存的另一半也无法逃脱自我异化的命运:男权主义的刻板性别价值观造成了男性心理的异化,使他们表面刚强而内心脆弱,期望自己象橡树一样伟岸高大,但在遇到问题时又极力将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而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贬低的表现。男权主义的价值观还无形中加重了男性自身的负担,将他们异化为片面的人:片面地追求所谓的阳刚与体面,片面地追求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所谓成功的表现。第四,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男权主义形成及延续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男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条件制约。因此,对于男权主义的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是应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分析相结合,在克服其历史局限性、改变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对男权主义的真正超越。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对于实现男女两性和谐的未来之路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实现男女两性真正的平等与和谐,也是写作本文的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从哲学理论层面男权主义的批判,不仅唤醒女性自觉的权利意识,而且唤醒包括男性在内的真正的自我主体意识,从而为最终实现男女两性的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理论与观念条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经济学—哲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底蕴——《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深化[J]. 理论探讨 2020(02)
- [2].浅议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J]. 赤子(下旬) 2017(01)
- [3].法哲学批判的社会主义语境——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起点[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7(04)
- [4].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理论局限性[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5].论哲学批判的向度[J]. 改革与开放 2012(12)
- [6].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批判及其启示[J]. 理论探索 2015(01)
- [7].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哲学批判意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2)
- [8].浪漫主义儿童哲学批判:儿童哲学的法权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12)
- [9].简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逻辑——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J]. 学理论 2020(11)
- [10].对历史法学派的法哲学批判及现代启示[J]. 法制与社会 2015(36)
- [11].马尔库塞的分析哲学批判[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02)
- [12].文化的哲学批判和批判的文化哲学[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5(02)
- [13].经济学—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对生命的哲学思考[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0(01)
- [14].《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批判[J]. 哲学动态 2017(08)
- [15].学术性哲学批判与科学创新[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05)
- [16].西方治理理论的公共哲学批判性诠释[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7].哲学思维下的和谐体育之路——评《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究——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构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6)
- [18].建设性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再思考[J]. 理论与改革 2016(02)
- [19].论哲学的批判精神[J]. 理论探讨 2014(04)
- [20].由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J].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1)
- [21].论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对界定文化的重要意义[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2].现实批判与哲学批判之间的艰难较量——青年马克思早期哲学批判的黑格尔根基[J]. 宁夏社会科学 2020(01)
- [23].马克思“消灭哲学”的真实意蕴[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02)
- [24].创造和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表现[J]. 兰州学刊 2008(05)
- [25].理论的解放: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到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J]. 理论界 2015(11)
- [26].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J]. 人民论坛 2015(14)
- [27].情节类骗取贷款罪虚置的法哲学批判[J]. 中国检察官 2015(13)
- [28].“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形成——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J]. 前沿 2011(07)
- [29].哲学理论下和谐体育文化之路的探索——评《和谐体育的哲学探究:现代体育的文化哲学批判与构建》[J]. 新闻爱好者 2019(02)
- [30].论哲学的现实旨趣及生活价值[J]. 北方论丛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