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性命论是张载天人哲学的出发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天道之学的延伸和道德工夫论的落实。本文试图以:性—性命之理—“理命”和“气命”的划分—性与命之关系—实现“正命”或“理命”的方法、步骤:从“尽性”到“至命”—结论:“成性”与“至命”的思路脉络对张载性命论展开论述,从而将散见于一些相关论著中的张载命论及其与性论的关系作一系统梳理。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张载性论和人性论思想。首先,张载论性是基于天道的,性是天人贯通的中介和基础。张载把涵气之太虚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范畴,以气作为太虚存在的载体,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张载人性理论的基础。其次,张载将性从内在结构层次上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者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天地之性根源于太虚本体,是纯善无恶的;气质之性则根源于气,是气禀的不同在个体身上的差异,是善恶混杂、可以变化的,性只能合两而言之。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并非是平等对列的,有着不同的地位,天地之性才是本原。凡物均有其性,由通蔽开塞区分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区分人的智愚之别。最后,张载特别强调为学工夫在成性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变化气质”、“知礼成性”等道德实践工夫,实现天地之性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从而达到成人成圣的境界。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本章对张载命论的哲理基础—“义命合一存乎理”的命题进行了解读。通过对“义”、“命”、“理”范畴的分析得出结论:此命题所谓“理”是“性命之理”,这是张载命论的哲理根据。在关乎个人命运的问题上,张载着重区分了人的命运中可以控制和不可以控制两种情况:有一种命是可控的,就是说是“求”而能“得”的;还有一种命则是不可控的,是“求”而不能“得”的。在张载看来,“求”而能“得”之命,是根源于天的道德性命,这是张载命论关注的重点所在。张载对命“求”而能“得”的思想实质是:以“德”胜“气”。本章还分析了张载的命兼“理”、“气”及“命”、“遇”有别的观点和性命关系。在生死观上,张载则认为生死的本质是气之聚散,人应追求道德性命的永恒。第三部分,论述了实现道德性命的方法:“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张载所谓“穷理”并非仅指物理,而且也包括人类社会之理。穷理过程从“尽己之性”开始。心能尽性,心的能动作用包括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人们应在见闻之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德性所知,通过虚心、大心、立心的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地之性。穷理尽性是自明诚,尽性穷理是自诚明,诚明互补,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和成圣的最高境界。对“穷理”、“尽性”和“至于命”三者的关系,张载则认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一个逐渐修持的过程,“穷理”、“尽性、”“至命”必须分三步走,有着先后次序,这与二程在此问题上坚持“同时论”是有区别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成性”与“至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通行本《张载集》整理方法得失论——兼拟《张载集》订补方案[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经典语录[J]. 当代贵州 2017(37)
- [3].经典语录[J]. 当代贵州 2017(27)
- [4].《张载集·横渠易说》校注献疑[J]. 唐都学刊 2019(01)
- [5].论张载批佛的三个向度[J]. 理论月刊 2015(12)
- [6].张载礼学三论[J]. 唐都学刊 2009(03)
- [7].张载著作新发现——张载佚书《礼记说》考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8].张载人性二层论思想研究[J]. 求索 2010(04)
- [9].通行本《正蒙》校勘辨误[J]. 中国哲学史 2010(04)
- [10].“天人合一”的真实意蕴及其艺术价值[J]. 中国文艺评论 2017(07)
- [11].论张载哲学的理趣与架构[J]. 哲学研究 2020(08)
- [12].易学哲学视域中“神”的诸种诠释[J]. 周易研究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