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理论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宇佳[1](2021)在《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排球比赛过程中随着进攻与防守转换节奏的日益加快,战术安排越发复杂,对抗程度也更加激烈。如今大学生排球联赛势头正猛,全国实力强劲的排球队伍层出不穷且均属高水平,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集合地,众多体育院校首要任务是对排球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的再开发,使其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而大学生排球联赛是运动员展示运动能力和团队风采的重要途径和渠道。想要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排球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的战术意识,还需要其拥有较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从而确保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而专项移动能力作为提高个人排球技战术中的必备条件,是排球技能学习及运用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和进行任何排球战术的先决条件。在排球运动中,运动员面对不同方向的来球,需要判断球的位置并快速移动进行防守取位、跑动进攻、移动拦网等持续时间短且输出功率较大的爆发性用力动作,其主要靠磷酸原供能系统来满足供能需求确保动作的完成。因此,排球是一项多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较为特殊的对抗性竞技运动。复合式训练能够通过对抗阻力刺激肌肉并且增大肌肉力量后进行快速力量训练使肌肉加速收缩,高效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刺激和唤醒深层肌肉,从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本文旨在运用复合式训练法发展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水平从而使其专项移动能力得以提升。本研究主要选取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名男子排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采用蛇形分组的方式,实验组中10名排球运动员采用复合式训练的方法,分别对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及下肢单侧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对照组中10名排球运动员按照常规的传统力量训练法进行训练,通过进行8周的实验旨在探究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复合式训练法进行实验干预的实验组能够使其组内受试者中反映专项移动能力的测试指标在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上出现显着性提高,与按照常规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中的成绩变化相比,复合式训练法对于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有显着的推动性作用,能够为今后的训练产生相对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经过8周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半米字移动的成绩显示,两组受试运动员在成绩变化上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复合式训练通过运用针对上下肢力量和速度的组合手段并结合专项的训练模式改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从而为其在急停急起中肌肉对不同方向的控制、步伐转换的速度和身体多次变向反应速度的快慢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实验前后的组内对比实验组运动员的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5),且两组在增长幅度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涨幅优于对照组(P<0.5)。(2)通过36米移动的成绩显示,采用复合式进行训练的实验组主要由于在训练中针对不同部位进行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为此提高肌肉力量的同时还通过快频跳跃练习使其在跳的过程中增加身体稳定性,改变协调性,从而来控制短距离内步伐转换及加速和制动的能力。因此,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1);在两组测试结果增长幅度的对比中也优于对照组(P<0.5)。(3)通过T型跑的成绩显示,传统的力量训练和复合式训练对其成绩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力量从而发展力量来改变移动速度,复合式训练中既有力量又增加了速度,在这种模式下进行训练既发展运动员加速跑能力还对其在快速跑动过程中迅速转换运动方向、四种步伐的变换和后退跑过程中速度的保持以及对方向的感知起关键作用。因此,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组内测试指标成绩变化情况的对比中优于对照组(P<0.1),其增长幅度也优于对照组(P<0.5)。(4)通过4×6米折返跑的成绩显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成绩变化对比中优于对照组(P<0.1),测试最终结果的增长幅度对比中涨幅更为直观且明显(P<0.5),4×6米折返跑的跑动距离符合比赛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负责区域的空间范围,复合式训练能够快速发展肌肉力量,提升直线冲刺速度。并通过跳跃练习改善肌肉群爆发力,发展肌体对突然性启动和加速的控制能力。(5)通过六边形跳的成绩显示,传统训练对其成绩变化产生的影响较小,复合式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并不只是一味地对运动员力量及其爆发力水平进行改变,而是力量训练之后还增加了“快频跳跃”,通过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在发展其力量素质基础上改变运动员协调性,提高脚下对方向的敏感度及变向速度。所以在实验前后两组组内对比中实验组所表现出的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1);增长幅度的变化中实验组涨幅更为明显(P<0.5)。(6)针对反映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五项测试指标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情况而言,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说明复合式训练在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改善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针对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其训练手段的组合形式及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进行合理选取、制定与安排。因此总结出,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指导性。(7)通过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10码跑这3项测试指标成绩显示,对于10码冲刺跑成绩,采用常规传统训练的对照组10冲刺跑成绩呈现显着性变化,说明传统力量训练对10码冲刺跑成绩有促进作用。而采用复合式训练法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10码冲刺跑的测试结果组内对比中明显优于对照组(P<0.1);涨幅对比中实验组变化更为明显(P<0.5),由此说明复合式训练有利于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的提高,能成为影响和改变其身体综合素质,促进专项移动能力有效发展的训练方法。
张举亮[2](2021)在《多元组合训练在排球专项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组合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一个或若干个训练单元中,根据运动项目的要求、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不同的训练阶段等多种因素,科学的运用训练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原理,合理安排不同比例及性质的训练内容,从而获得最佳效应的训练方法。多元组合训练法能够通过一定的间歇及交叉组合将多种训练方法集中在一起,科学的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及间歇时间,具有单个练习部位负荷小、总体训练负荷大、训练持续时间长、不易产生疲劳、训练内容灵活多变等特点。本文将多元组合训练法引入排球教学训练中进行研究,以南通中学2019级高二两个排球兴趣班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排球专项体能训练项目进行干预,对比多元组合训练法与传统训练法在学生身体素质、专项体能以及排球技术上的影响,分析多元组合训练在排球专项教学训练中的作用,探究两者在体能、排球基本技术效果的差异,从而为促进高中生排球专项体能的训练方法提供借鉴。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前后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身体素质方面,采用多元组合训练法的实验组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在肺活量、50m、立定跳远的成绩明显提高,且实验组50m、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组间具有显着差异,多元组合训练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移动素质和下肢力量。2、在专项体能方面,采用多元组合训练法的实验组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在羽毛球掷远、助跑摸高、30m折返跑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且实验组三项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组间具有显着差异,多元组合训练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手臂挥击力量、弹跳力以及移动速度。3、在排球传球、垫球的达标方面,采用多元组合训练法的实验组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在传球、垫球达标上均有显着性提高,且实验组传、垫球达标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多元组合训练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传球和垫球技术。4、在排球传球、垫球的技评方面,采用多元组合训练法的实验组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在传球、垫球动作具有显着性提高,且实验组传、垫球技评成绩上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多元组合训练法有利于规范排球的传球、垫球技术,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移动速度。5、在排球发球速度以及扣球成功率方面,采用多元组合训练法的实验组与传统训练法的对照组两项成绩上具有显着性提高,且实验组在两项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班,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多元组合训练法有利于提高排球发球速度以及扣球成功率,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手臂挥击力量及弹跳力。
侯博怀[3](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鞍山市第三中学女子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排球运动中,速度素质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排球运动员在传接球、扣球、拦网都需要速度。本研究运用核心力量训练理论,验证了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否提高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研究结果为提高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案,对排球运动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方法:以鞍山市第三中学16名女子排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测量队员的基本信息和速度素质的测试成绩,按基本信息和成绩均匀地分成实验组8人,对照组8人。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训练时间和同一训练条件,其中对照组利用“传统力量训练”进行干预,实验组利用“核心力量训练”干预方式,训练时间共8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持续30分钟。实验第4周、第8周分别进行一次速度素质测试,实验结束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8周的训练,实验组反映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5项指标成绩中,T字移动这一项指标除外,其他4项速度素质指标均有显着性提高,前后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经过8周分组训练,对照组反映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5项指标成绩,除了T字移动无增长,其余4项指标提升的较小。结论:(一)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对于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提升更有效果。(二)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较传统力量训练具有明显的优势。(三)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增强,为高中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提供保障,证明了核心力量训练练习时的动作针对性越强,训练效果越明显。
谷晓伟[4](2019)在《跳绳训练对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排球运动是奥运会比赛的正式项目,也是我国长期重视培养的项目。全国参加业余排球训练的青少年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排球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以及心理等多方面有着很高要求的运动项目,其技巧性非常强。“全面、高度、快速、多变”是对排球运动员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男排运动员,需要高度,所以在身高一定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弹跳高度,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也不例外。排球技术水平发挥与好弹跳力水平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传统的负重训练方法作为一种力量练习手段,它对下肢力量的增长和提高是有较快效果的,但是在排球赛场上,运动员仅仅有绝对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爆发力和连续跳跃能力的支持。跳绳训练看似简单,却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式更能适应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不会对青少年的骨骼造成过大刺激。采取跳绳训练,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排球弹跳训练内容化繁为简,将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运动员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质量,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创新性地将跳绳训练方法融入到排球常规训练中,探讨跳绳训练在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中应用的原则、理论依据、训练方法等问题。通过教学实验探讨跳绳训练在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中的可行性及其教学训练效果为青少年弹跳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而让更多排球教学者了解跳绳训练法的作用,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青少年运动员快速、扎实掌握相关训练要领,提高青少年弹跳能力训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通过教学实验并分析得出:跳绳训练在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弹跳训练中实施是可行的,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训练手段,对改进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弹跳训练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对青少年男排运动员进行跳绳训练能够在弹跳训练计划中有助于使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激发,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把枯燥的训练变成较为有意思的娱乐训练。跳绳训练综合性较强,它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弹跳能力,还能够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不同的跳绳训练手段能够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跳绳训练对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弹跳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提高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弹跳力,在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中加入跳绳训练是切实可行的,符合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身体和技术训练的目标。建议各教练员以及学者推广跳绳训练在青少年男排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中的应用,同时也希望此训练方式方法以及手段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建议后人在对跳绳训练提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可以更加丰富,借助花样跳绳的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和训练效果。
林明祥,王玉兰[5](2014)在《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及其训练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所具备的十分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因此,为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在实践总结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发展弹跳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李宏伟[6](2014)在《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的诊断与评价》文中认为体能训练或者称为身体训练是所有竞技运动项目在设计训练计划时的重点内容,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身体能力是完成一切技术和战术任务的基础。关于身体能力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但主要内容都包括: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及运动耐力等要素。目前,在国内外运动训练领域,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的体能训练进行诊断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在体能训练的投入不够;体能训练场馆设施不足;体能训练时间较少,大部分体能训练时间放在了技战术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负荷较大,运动员经常感到身体疲劳,甚至受伤;体能训练方法枯燥、传统、单一,严重阻碍了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兴趣。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的体能训练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作为教练员应该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掌握并吸收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体能训练理论,关注先进的、科学的排球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扩展知识面,进一步加强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关注。在提高专项资金投入比例的同时,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尽量引进一些国内外较为专业和先进的训练器械;合理分配每周及每月的训练时间,增大体能训练时间的比例;合理安排体能训练的负荷,与此同时要求运动员适度科学的在营养方面加强保障;采取多种多样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能训练,改变原先枯燥、传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方洁[7](2014)在《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弹跳力是运动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发展其它技能的基础。针对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影响弹跳能力的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归纳和总结了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措施,并通过协方差方法分析了三类不同训练方法在提高运动员弹跳力方面的效果,最后提出了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邵建伟[8](2013)在《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排球比赛的量和强度都很大,对抗也愈发激烈,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保证精湛、高级的技战术水平充分有效地发挥,高强快变是任何一支排球队制胜所必须,优异的弹跳力、强而有力的跳发球、快速多变的进攻、扣球和拦网时良好地滞空能力都要以较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水平的排球比赛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比赛。较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竞技水平的保障,同时也是获得比赛优胜的前提条件。由此,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成为了排球运动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排球强国的高水平竞技排球运动员大部分集中在高校,通过体教结合的形式培养,而我国高水平主要集中在专业训练队;随着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这一模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掣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排球联赛近几年的成功举办和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排球训练队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中国竞技排球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相信通过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研究,能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对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体素质持积极态度、无论从总专项素质态度认知还是各专项素质态度认知调查:其中,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绝大比例。2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手段多样,在专项素质训练中都分别针对各素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灵活多样。3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是技术的基础,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但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绝大部分是一周1-2次。4系统的身体素质训练能较好地预防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提高男子排球运动员体能,身体素质结合医疗在男子排球运动员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5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有详细的身体素质训练计划,专项素质训练效果较好,身体素质训练负荷调控合理。
赵玲,韩东[9](2012)在《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对于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各种扣球、拦网、跳发球技术,丰富排球运动的各种战术形式及其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章就弹跳力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训练建议。
武学亮[10](2011)在《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过程监测模型的构建》文中提出排球运动从1895年美国马萨珠塞州(旧称玛省)霍利约克市诞生起,时至今日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各国对排球技战术观念的革新,排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全攻全守的攻防观念,把弹跳素质和体能推到了左右比赛胜负的重要位置上。纵观国际重大比赛,高度已经成为了现代排球对抗的第一要素,在排球运动员身高已经定型的情况呀,弹跳素质的训练成为提高排球比赛高度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训练。少年运动员训练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各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对其实施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男排的弹跳能力,是排球界孜孜不倦的研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为了探索发展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他们有关弹跳素质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相关、多元分析,进而制定出发展弹跳素质的回归模型,为山东省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发展提供一个模型标准和参考。本研究主要以运动训练控制理论、体育测量理论为指导,依据生理解剖特点,结合山东省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青岛市、烟台市、临沂市、泰安市、威海市,菏泽市共9所体校的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条件,借助多元统计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从影响弹跳素质的各种身体素质入手,限定性地展开了对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具有影响效力的诸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索性地排列了其影响效应的强度序列,遴选并确定了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并构建出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发展过程监测模型,以及训练水平的评定标准体系,为排球教练员进行前瞻性训练目标的分析与决策,科学的调控弹跳素质训练过程与纠偏提供了真实、有效地参考依据。
二、提高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理论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理论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复合式训练的相关研究 |
1.1.1 对复合式训练定义的相关概述 |
1.1.2 复合式训练的兴起 |
1.1.3 与复合式训练相关的生理学机制 |
1.1.4 复合式训练需要注意的因素 |
1.1.5 复合式训练训练效果的国内相关研究 |
1.1.6 复合式训练训练效果的国外相关研究 |
1.2 排球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
1.2.1 移动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其生理学机制 |
1.2.2 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
3.1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半米字移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结果的对比研究与分析 |
3.1.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结果的组内对比研究与分析 |
3.2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36米移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3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T型跑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4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4×6米折返跑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5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六边形跳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6 复合式训练对移动能力测试指标的影响与分析 |
3.7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助跑摸高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8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立定跳远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9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10码跑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
3.10 复合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影响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多元组合训练在排球专项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能 |
2.1.2 体能训练 |
2.1.3 专项体能训练 |
2.1.4 多元组合训练 |
2.2 研究现状 |
2.2.1 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2 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 |
2.2.3 排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4 多元组合训练法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测试结果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 |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体能测试结果对比 |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排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 |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4.2.1 实验前后组内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2 实验后组间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3.1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专项体能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专项体能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排球技术测试结果 |
4.4.1 实验后组内排球基本技术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2 实验后组间排球基本技术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各专项素质的练习方法 |
附录三: 排球教案及专项体能训练(节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核心力量训练对鞍山市第三中学女子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操作定义 |
(一)核心、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起源与界定 |
(二)速度素质 |
(三)核心力量训练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专家访谈法 |
(三)实验研究法 |
(四)数据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前后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一)实验组1-4周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二)对照组1-4周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1-4周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四)实验组5-8周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五)对照组5-8周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六)实验组与对照组5-8周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七)实验组与对照组8周后位移速度对比分析 |
二、实验前后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一)实验组1-4周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二)对照组1-4周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1-4周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四)实验组5-8周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五)对照组5-8周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六)实验组与对照组5-8周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七)实验组与对照组8周后动作速度对比分析 |
三、实验前后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一)实验组1-4周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二)对照组1-4周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1-4周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四)实验组5-8周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五)对照组5-8周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六)实验组与对照组5-8周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七)实验组与对照组8周后反应速度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跳绳训练对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相关概念释义 |
1.5.2 排球弹跳力训练概述 |
1.5.3 跳绳及跳绳弹跳力训练概述 |
1.5.4 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排球弹跳力训练原则 |
1.5.5 跳绳训练在提高青少年排球专项弹跳力中的作用分析 |
1.5.6 跳绳训练在青少年排球弹跳力训练方法拓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对象专项弹跳力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1 对照组训练前与训练后排球专项弹跳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
3.1.2 实验组训练前与训练后排球专项弹跳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排球专项弹跳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
3.2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训练学习感受调查问卷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及其训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几种弹跳能力 |
1.1 助跑起跳与原地起跳 |
1.2 双脚弹跳能力与单脚弹跳能力 |
1.3 垂直弹跳能力和“向前”飞跃弹跳能力 |
1.4 顺势弹跳能力是与助跑方向一致的起跳能力 |
1.5 连续弹跳能力 |
2 青少年增长弹跳能力的理论分析 |
2.1 生理学分析 |
2.2 解剖学分析 |
2.3 生物力学分析 |
2.3.1 身体素质对弹跳能力的影响 |
2.3.2 起跳姿势对弹跳力的影响 |
2.3.3 身体各环节弹跳力的影响 |
3 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特点 |
3.1 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 |
3.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生理特点 |
4 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
4.1 弹跳力的训练方法 |
4.2 弹跳力的训练手段 |
5 发展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
5.1 选择适当的练习负荷 |
5.2 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 |
5.3 练习方法和手段应多种多样 |
5.4 正确处理好量与强度的关系 |
6 结语 |
(6)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的诊断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
2.2 体能的概念 |
2.3 体能训练的概念 |
2.4 体能训练的结构及功能 |
2.5 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分析 |
2.6 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
2.7 排球运动专项技、战术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关系 |
2.8 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运动素质特征的理论分析 |
2.8.1 弹跳能力的特征 |
2.8.2 移动能力的特征 |
2.8.3 挥臂击球能力的特征 |
2.9 国内外对排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
3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兰州大学高水平女排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诊断与评价 |
4.1.1 运动员基本情况 |
4.1.2 体能训练的持续时间、地点和训练器械 |
4.1.3 体能训练态度和训练认识 |
4.1.4 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5 体能训练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
4.2 兰大高水平女排教练员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水平的诊断与评价 |
4.2.1 教练员基本情况 |
4.2.2 教练员体能训练的认识 |
4.2.3 教练员体能训练计划 |
4.2.4 教练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选材时应注意运动员身体形态、运动员运动素质有待提高 |
5.1.2 体能训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
5.1.3 体能训练计划缺乏宏观性和针对性 |
5.1.4 体能训练手段陈旧、单一 |
5.1.5 体能训练缺乏交流沟通和疲劳反馈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附件 3 |
致谢 |
(7)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影响弹跳力的因素 |
3 大学生弹跳力的训练方法 |
3. 1 力量训练 |
3. 2 速度训练 |
3. 3 肌肉弹性训练 |
3. 4 摆臂训练 |
3. 5 协调能力训练 |
4 不同弹跳训练方式的效果分析 |
5 弹跳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6 结语 |
(8)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身体素质研究 |
1.2.2 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研究 |
1.2.3 高校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身体素质及训练的认识 |
3.1.1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对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认识 |
3.1.2 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排球教练员对身体素质训练重要性认识 |
3.1.3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与比赛成绩 |
3.1.4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与伤病预防及康复 |
3.1.5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技战术训练安排 |
3.2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现状 |
3.2.1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基本情况 |
3.2.2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计划与实施 |
3.2.3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负荷的调控 |
3.2.4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效果及存在问题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弹跳力的相关理论分析 |
1.1 生物力学分析 |
1.2 解剖学分析 |
1.3 躯体主要部位的作用分析 |
2 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的主要练习手段 |
2.1 负荷强度等级 |
2.2 负荷安排方式 |
2.3 练习方法 |
3 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
3.1 选择恰当的练习负荷 |
3.2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
3.3 发挥心理因素对训练的促进作用 |
3.4正确处理好量的刺激与强度刺激的关系 |
(10)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过程监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2 研究对象的构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 研究目的与具体内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内容特点分析 |
4 对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理论探索 |
4.1 弹跳素质训练项目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检验 |
4.2 影响山东省少年男排弹跳素质发展的测试指标因子分析 |
5 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过程检测模型的建立 |
5.1 检测指标筛选原则 |
5.2 检测指标筛选 |
5.3 预测监控模型的建立 |
5.4 预测监测模型的有效性 |
5.5 弹跳素质训练过程监测模型的建立 |
5.6 弹跳素质训练过程监测项目评价标准 |
5.7 弹跳素质发展水平等级评价标准的制定 |
5.8 弹跳素质各影响因素均衡发展程度的评定 |
5.9 影响因素发展程度与弹跳素质发展水平适应程度的评定方法 |
6 结论、建议和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提高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理论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郑宇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多元组合训练在排球专项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张举亮. 扬州大学, 2021(09)
- [3]核心力量训练对鞍山市第三中学女子排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影响研究[D]. 侯博怀.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跳绳训练对青少年男排运动员弹跳力影响的研究[D]. 谷晓伟.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 [5]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及其训练方法[J]. 林明祥,王玉兰. 科技视界, 2014(29)
- [6]兰州大学高水平女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的诊断与评价[D]. 李宏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7]高校排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式探究[J]. 方洁.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02)
- [8]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研究[D]. 邵建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9]排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J]. 赵玲,韩东. 湖北体育科技, 2012(05)
- [10]山东省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过程监测模型的构建[D]. 武学亮. 山东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