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例

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例

一、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论文文献综述)

崔莹,戚浩彧,张蒙,李艳芬,吴玲玲,邱正勇,张广伟,李辉[1](2021)在《河南省市售鲜活食用螺类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南省市售鲜活食用螺类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河南省7个监测点采集的鲜活螺类样品开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溶藻弧菌检测。对检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131份鲜活食用螺类中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样品53份,总阳性率为40.46%。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23.66%)。对检出的18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属于7个血清型,其中汤卜逊沙门氏菌和阿柏丁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对检出的3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3种毒力基因(tlh、tdh和trh)的检测,35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lh,未检出毒力基因tdh,有4株携带trh(11.43%)。结论河南省内市售鲜活食用螺类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不容乐观,有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以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

申艳琴,兰光,张阳,张璟,李欣颖,闫静,刘小菊[2](2021)在《2019年兰州市螺类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兰州市螺类水产品中4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水平,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01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兰州市螺类水产品样品175份,参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弧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副溶血性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毒力基因tdh,trh,tlh并对霍乱弧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结果:175份螺类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检出率为51.42%。其中溶藻弧菌检出53株,检出率为30.2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2株,检出率为12.57%;霍乱弧菌检出9株,检出率为5.14%;创伤弧菌检出6株,检出率为3.43%,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tlh基因均为阳性,而tdh、trh基因均为阴性;霍乱弧菌均为非O1/O139群。结论:兰州市螺类水产品中4致病性弧菌污染较为普遍,尤其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污染率较高,必须加强对螺类水产品的市场监管工作,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陈泽辉[3](2020)在《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为嗜盐菌,主要存在海水水域、海底生长物、淤泥和鱼、虾、贝类海产品中。其主要通过鲜活鱼虾、贝类、未充分熟透的海产品或生熟未分开交叉污染进行致病菌的传播,可引起食源性肠胃炎。长期以来,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多用定性方法,多数采用传统的细菌学MPN(most probable number最大可能数)法或平板法定量检测技术。本研究用MPN-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PMA(propidium monoazide,叠氮溴化丙锭)-PCR和数字PCR方法对厦门多个地区海产品、贝类中生蚝和毛蚶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污染水平进行定量检测。通过MPN-PCR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tlh(thermolabile hemolysin不耐热溶血毒素)、tdh(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耐热直接溶血素)和ORF8(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基因,tlh、tdh和ORF8基因MPN值为3~>1100MPN/g,trh(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related hemolysin,溶血相关溶血素)稍微偏低,为3~43MPN/g。在毛蚶样本中,tlh均为阳性,MPN值为7.2~>1100MPN/g,trh检出率最低,达到3~11MPN/g。其中,tdh基因在生食水产品和环境样本中较少检出,整个检测过程包括样品处理、增菌培养和扩增反应,总用时不超过24h,初步实现了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因子的快速定量检测。本研究利用具有良好特异性的tox R基因作为检测靶基因,建立了荧光PCR定量方法,发现在细菌菌悬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mg/L的PMA时,可有效抑制副溶血性弧菌死菌(2×106CFU/m L)的DNA扩增;而PMA浓度小于或等20 mg/L时,对副溶血性弧菌相关基因的扩增没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加入PMA后,随着在死菌和活菌的混合液中活菌的比例逐渐提高,反应体系圹增与阳性对照相比,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说明PMA染料能不影响活菌而有效抑制副溶血性弧菌菌悬液中死菌基因的扩增。该方法将目前致病菌定量检测时间由5~6d缩短至3h,灵敏度达到20 CFU/m L,特异性达到99%。在数字PCR检测技术的研究中,从培养后的增菌液取样提取核酸后进行油包水、微滴化生成、PCR反应和微滴计数,整个检测过程不超过72h,可直接得出毒力因子最多阳性拷贝数达到7500个拷贝数,最低低至4个拷贝数,可以推断出原始模板中每个单元的拷贝数在33750左右,整个微滴检测过程不需要标准样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可直接对样品中死菌和活菌进行定量检测。以上结果表明,综合采用MPN-PCR、PMA-PCR和数字PCR法可以高效定量测定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总量、毒力因子及其死、活菌数量,为定量检测该菌的污染提供了方法参考。

谢艺红,姚雪婷,苏奕成,蒙浩洋,刘银品[4](2020)在《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城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微生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沿海和2个内陆城市采集贝类海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同时进行定量检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5个城市共采集800份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总阳性率为76.5%(612/800),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73.9%(591/800)、18.4%(147/800)、0.1%(1/800),未检出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与采样地区、样品状态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阳性率高于内陆地区,但含量却低于内陆地区;活产品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鲜/冰鲜海产品;蛏子、泥蚶、牡蛎和蛤/蚬子阳性率较高,均在75.0%以上,扇贝和贻贝阳性率相对较低,但含量较高;1.0%(6/591)的菌株检出致病性毒力基因。创伤弧菌阳性率与样品来源、采样地区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农村高于城市,蛏子和泥蚶阳性率最高,均在35.0%以上。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严重,需重点加强贝类海产品食品安全卫生宣教,加强沿海农村地区创伤弧菌监测。

郑志伟[5](2019)在《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弧菌属(Vibrio spp.)细菌是一群嗜盐、喜温、不耐酸的革兰氏阴性菌,因形状短小,弯曲成弧状而得名。本属细菌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河口、海湾、近岸海域的海水和海洋动物体内。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弧菌不仅会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影响,而且能够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当人们食用或伤口接触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后,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败血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本次研究选取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且对水产品需求量大的深圳市作为调查地点。从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对深圳市南山区市售生鲜肉类及活虾样品中的弧菌污染情况进行持续地监测,并研究弧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致病性及分子分型等遗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代表性菌株较为完整的遗传信息,以此分析弧菌中存在的耐药基因和耐药基因相关的传播机制。最后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和测定创伤弧菌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评价创伤弧菌分离株毒力的相对强弱,揭示生物被膜与创伤弧菌致病性之间的潜在关系。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自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共随机采样2051个。其中,弧菌污染样品共计593个,污染率为28.9%。弧菌在鲜虾样品中的污染率(91.9%)明显高于牛肉、鸡肉和猪肉三类生鲜肉类样品。农贸市场(31.1%)的污染情况比超市(25%)更为严重。夏季样品污染率(37.1%)高于冬季样品污染率(22.6%)。(2)本次采样共保藏弧菌分离株1856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340株(72.2%)、溶藻性弧菌482株(26.0%)、霍乱弧菌22株(1.2%)、创伤性弧菌12株(0.6%)。药敏结果显示,在近两年的调查期间,所有弧菌分离株对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耐药率为92%;对于头孢类、四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涨幅37.9%;没有发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耐受性的弧菌。(3)本次研究对150株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MLST分型。结果显示,61株(40.7%)属于未知ST型;其余的89株分别属于17种已知ST型。表明该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种群组成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在已知的ST型中,ST163占比最高(31.5%),是头孢类耐药副溶血性弧菌中的优势种群。(4)本次研究对270株深圳地区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弧菌进行了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出已知β-内酰胺酶基因20种以及两种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其中,VEB型基因阳性率(48%)最高;TEM型、VIM型和IMP型占比最少。接合转移实验结果显示,270株弧菌分离株中,有71株弧菌(26.3%)的头孢耐药表型可以通过接合转移的方式转移至受体菌E.coli J53。S1-PFGE-Southern blot实验证实这些耐药基因的主要传播载体为接合型质粒。(5)本次研究共发现4种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命名为blaCMY-2.1、blaVIM-55.1、blaVMB-1、blaVMB-2。并且,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4种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利用药敏实验和酶动力学参数对其功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除blaCMY-2.1之外,其余三种新型基因均具有不同程度地介导受体菌对于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耐药的能力。(6)本次研究完成270株头孢类耐药弧菌基因组的测序,共有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基因环境得到确认,进而明确了这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在弧菌中的传播机制。其中,blaCTX-M-15、blaCTX-M-55、blaNDM-1和blaVMB-1基因均位于接合型IncC质粒之上;blaVIM-1基因位于未知类型的接合型质粒pVb1978(MG456577)之上;blaCTX-M-14基因的传播机制与插入序列ISEcp1和IS903B、新型IncP-1质粒pVb1636(MH548371)以及新型接合性整合元件ICEVpaChn0574(MN199028)有关。(7)本次研究对从海产品中分离得到的创伤弧菌分进行了致病性分析。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本地区分离得到的食源性创伤弧菌大多数具有临床菌株的特征基因,表明本地区食源性创伤弧菌具有潜在的致病能力,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通过比较创伤弧菌分别在大蜡螟幼虫模型和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发现同一菌株在两种模型中的致死率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大蜡螟幼虫模型可能不适合用于创伤弧菌的致病性研究。结合创伤弧菌生物被膜的成膜能力与其在小鼠模型中的致死率结果表明成膜能力强的菌株同样表现出强毒力的特征。

马会会,徐炜,李莉,高玉朋[6](2019)在《2010-2018年连云港市531份市售动物性水产品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连云港市市售动物性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为相关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市售动物性水产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致病弧菌、诺如病毒、异尖线虫进行检测。结果 2010-2018年共检测531样本,总体检出率37.10%(197/531),年检出率4.35%~50.85%;动物性海产品、动物性淡水产品检出率分别是24.35%、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类别动物性水产中蛙类污染最重44.44%(12/27),异尖线虫仅在鱼类检出,诺如病毒仅在双壳类检出;不同处理方式动物性水产冰鲜类检出率最高47.23%,冷冻类水产未检出;不同采样地点类型方面农贸市场检出率最高42.26%(172/407),零售加工店未检出。结论连云港市市售动物性水产品中致病弧菌、诺如病毒、异尖线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食品安全部门应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管,关注动物性海产品中异尖线虫的污染,同时冰鲜类、蛙类水产品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蔡泽瑜[7](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欧阳敏[8](2019)在《致病弧菌宽谱噬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特性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致病弧菌是可引起人和水生生物共患病的一类病原性弧菌。弧菌的防治一般采用抗生素或化学制剂等,但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出现,防控变得十分棘手,由此,噬菌体的应用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本研究意在筛选对多种致病性弧菌具有高效裂解性的宽谱噬菌体,并应用此类噬菌体制备成新型生物抑菌剂,来控制水产品养殖和加工过程中致病性弧菌的繁殖和污染。(1)从海鱼、淡水鱼、贝类宰杀污血水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27株弧菌噬菌体,6株弧菌噬菌体透射电镜下形态分别为短尾噬菌体科和肌尾噬菌体科两类。经裂解谱测定,得噬菌体VppYZU-Y1和噬菌体OY-1裂解谱最宽,在pH5.0~12.0条件下噬菌体的稳定性较好,属于耐碱不耐酸型;50℃~80℃条件下噬菌体活性逐步降低。对噬菌体进行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挑选得到出稳定性好,裂解能力强的噬菌体。(2)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测定噬菌体的基因信息。噬菌体OY-1的全基因组信息未找到同源噬菌体,判断该噬菌体为新噬菌体。噬菌体OY-1的基因组全长为43479 bp,其中编码基因总长度分别为38403 bp,平均长度分别为936.66 bp,占总长的88.33%,GC含量为49.26%,有41个开放阅读框(ORFs)。己知编码基因中有DNA聚合酶等调控核酸代谢和表达的基因、主要衣壳蛋白等结构蛋白基因、蛋白酶裂解相关的基因等。未发现抗生素耐药基因以及毒力基因,为后续应用实验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3)涂布测定弧菌正常生长与经噬菌体处理后的生长曲线,对比得出噬菌体对弧菌的跨种抑制效果。总菌落数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噬菌体组总菌落数在培养过程中始终低于对照组,2株噬菌体对三种不同弧菌及混合菌都表现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是噬菌体VppYZU-Y1对拟态弧菌CICC 21613前12 h抑制几乎达到0 CFU/mL,于8~12 h与对照组出现最大差值,噬菌体VppYZU-Y1效果普遍优于噬菌体OY-1。(4)结晶紫96孔板法测定噬菌体对弧菌的抗生物膜能力。结果经SPASS分析表明MOI在0.1及以上都有极显着效果,噬菌体VppYZU-Y1对副溶血性弧菌CICC 21617生物膜处理后OD600nm值下降90%左右;25℃和37℃温度下两株噬菌体及噬菌体混合液对三种单菌和混合弧菌均表现出极显着效果。表明在这两株噬菌体的干扰下,弧菌难以形成生物膜,以及形成生物膜后能被噬菌体有效去除。(5)弧菌污染在水产品加工中对产品品质及安全影响大,尤其鲭鱼科易受弧菌影响产生生物胺等安全问题,因此应用噬菌体联合乳酸菌发酵鲭鱼改善鱼肉品质。检测发酵鱼肉的微生物指标、TVBN、TBARS、pH、生物胺等,初步发现乳酸菌能提高发酵鱼品质,但在鱼块被弧菌污染的情况下,由于发酵初期由于乳酸菌生长代谢慢但弧菌生长速度快因此不能及时控制产品质量,应用分离的噬菌体联合乳酸菌共同作用于弧菌污染的鲭鱼,结果表明噬菌体在发酵鱼体系中对弧菌有明显抑制效果,且添加有噬菌体的实验组pH值一直低于对照组;TVBN值和TBARS值结果显示乳酸菌噬菌体联合组比其它组能更长时间的保持在限值以内。利用噬菌体前期高效裂解弧菌的特性联合乳酸菌能有效改善发酵鱼品质。

苏晨丽[9](2019)在《上海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抗性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细菌,广泛存在于近岸海水等水域环境。摄入被该菌污染的水产品可导致人肠胃炎、腹泻疾病,甚至死亡。检测该菌在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7年7-8月从上海市嘉定区嘉燕水产市场、上海市宝山区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采集了25种水产品样品,包括4种鱼类,2种虾类和19种贝类。从其中分离、鉴定了561株副溶血性弧菌,并对其毒力、抗菌素和重金属耐受性以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菌株均不含有编码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基因tdh;1株含有TDH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trh(0.2%)。受试的561株副溶血性弧菌对六大类十种抗菌素的耐药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93%),其次为利福平(82.9%)和链霉素(75.4%);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中介耐药率分别为73.4%、48.1%和35.7%;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分别为99.5%、95%;77.5%的受试菌株检测为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表型。另外,74.7%和56.2%的受试菌株分别对重金属汞(Hg2+)和锌(Zn2+)具有高度耐受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分离自不同类的水产品,或同类不同种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抗性谱存在显着差异。基于获得的ERIC-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rsisi-PCR)DNA指纹图谱,561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552个基因型,聚类为11个簇。其中435株MDR菌株分为428个基因型,聚类为12个簇。上述结果表明,25种水产品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中国仙女贝(Callista chinensis),黄蚬(Corbicula aurea),弓獭蛤(Lutraria arcuata)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为本文首次研究报道。其次,本研究还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针对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毒素编码基因(tdh,trh),分别设计了6条特异性引物[内引物(inner primers)、外引物(outer primers)和环引物(loop primers)],以毛细管为反应介质,首次建立了微量(5 L)、特异、灵敏、低成本、可视化的毛细管LAMP(capillary LAMP,cLAMP)检测方法。优化后的微量(5 L)cLAMP反应体系包括:6 mmol/L或8 mmol/L Mg2+,1.44 mmol/L或1.28 mmol/L dNTPs,0.48 U Bst DNA聚合酶,内外引物比为8:1;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针对靶基因tdh和trh,cLAMP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 fg/μL和34 fg/μL;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9.85×103 CFU/mL和8.25×105CFU/mL;与其他6种常见致病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无交叉反应。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为我国水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有用的数据,而且为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微量、可视化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刘敏,王应安,伍晓君,李学应,罗娇琼[10](2019)在《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由食源性腹泻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三例食源性腹泻,探讨食物中毒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依据《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对一份大便两份肛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三份标本均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讨论:在食物中毒事件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和实验室检测中,若病例未食用海产品,也应根据临床症状,考虑将副溶血性弧菌纳入调查和检测范围。

二、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市售鲜活食用螺类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培养基及试剂和仪器类型
        1.2.1 培养基和试剂
        1.2.2 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
    2.3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情况
3 讨论

(2)2019年兰州市螺类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弧菌的分离与生化鉴定
        1.2.2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
        1.2.3 霍乱弧菌血清学鉴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螺类水产品中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出情况
    2.2 不同季节螺类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检出情况
    2.3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
    2.4 霍乱弧菌血清学鉴定
3 讨论

(3)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副溶血性弧菌
        1.1.1 流行病学概况
        1.1.2 V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2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1.2.1 MPN-real time PCR检测技术
        1.2.2 PMA-qPCR检测技术
        1.2.3 数字PCR检测技术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 章 基于MPN-real time PCR方法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因子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菌株
        2.1.2 样品来源
        2.1.3 药品和试剂
        2.1.4 仪器和设备
        2.1.5 引物探针合成
        2.1.6 real time PCR反应体系
        2.1.7 样品的处理
        2.1.8 MPN检验法
        2.1.9 MPN-real time PCR检测方法
        2.1.10 分离培养
        2.1.11 含菌培养物的废弃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MPN-real time PCR结果判定
        2.2.2 分离株的保存
    2.3 讨论
第3 章 基于PMA-real time PCR方法的副溶血性弧菌死菌/活菌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菌株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仪器和设备
        3.1.4 菌液制备
        3.1.5 模板制备
        3.1.6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3.1.7 PMA real time PCR方法的样品前处理
        3.1.8 最大PMA浓度(不抑制DNA扩增)和最小PMA浓度(完全抑制DNA扩增)测定
        3.1.9 死菌-活菌混合液的PMA real-time PCR检测
        3.1.10 含菌培养物的废弃处理
        3.1.11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特异性检测
        3.2.2 检测灵敏度
        3.2.3 最大PMA浓度(不抑制DNA扩增)的确定
        3.2.4 最小PMA浓度(完全抑制DNA扩增)的确定
        3.2.5 PMA Real-time PCR对副溶血性弧菌死菌和活菌的检测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数字PCR方法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菌株
        4.1.2 药品和试剂
        4.1.3 仪器和设备
        4.1.4 引物探针合成
        4.1.5 引物探针筛选反应体系
        4.1.6 反应条件
        4.1.7 引物探针
        4.1.8 微滴生成反应体系
        4.1.9 转移和封膜
        4.1.10 PCR反应
        4.1.11 微滴荧光计数
        4.1.12 含菌培养物的废弃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引物探针筛选
        4.2.2 两重引物探针数字PCR结果
        4.2.3 单重稀释度的定量数字PCR测定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城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2 不同样品检测结果
    2.3 不同时间监测结果
    2.4 副溶血性弧菌定量分析
    2.5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3 讨论

(5)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中常见弧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1.1.1 副溶血性弧菌
        1.1.2 溶藻弧菌
        1.1.3 霍乱弧菌
        1.1.4 创伤弧菌
    1.2 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2.1 常见弧菌的耐药性现状
        1.2.2 弧菌常见的耐药机制
    1.3 弧菌中的β-内酰胺酶
        1.3.1 CIT型 AmpC酶
        1.3.2 TEM、CTX-M、VEB、PER型 ESBLs
        1.3.3 IMP、VIM、NDM型金属β-内酰胺酶
    1.4 创伤弧菌的致病特征及毒力因子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圳市南山区食品中弧菌流行病学与耐药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山区食源性弧菌的总体检出情况
        2.2.2 南山区食源性弧菌药敏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头孢类耐药弧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药基因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头孢类耐药弧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3.2.2 头孢类耐药弧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菌产酶能力实验结果
        4.2.2 新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克隆表达与蛋白纯化结果
        4.2.3 新型β-内酰胺酶药敏实验结果
        4.2.4 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活力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弧菌中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及分析
        5.2.1 bla_(CTX-Ms)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5.2.2 bla_(NDM-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5.2.3 bla_(VIM-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5.2.4 bla_(VMB-1) 的基因环境分析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食源性创伤弧菌的流行特征及毒力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创伤弧菌流行特征
        6.2.2 毒力评价
        6.2.3 生物被膜成膜能力检测结果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2010-2018年连云港市531份市售动物性水产品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监测项目
    1.3 仪器与试剂
    1.4 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连云港市动物性水产品污染总体情况
    2.2 动物性海产品与动物性淡水产品污染情况
    2.3 不同年份动物性水产品污染情况
    2.4 动物性水产品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
    2.5 不同类别动物性水产品污染情况
    2.6 不同处理方式动物性水产品污染情况
    2.7 不同采样地点类型动物性水产品污染情况
3 讨论

(7)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情况
        1.2.2 时间分布
        1.2.3 性别分布
        1.2.4 年龄分布
        1.2.5 场所分布
        1.2.6 餐次分布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1.2.8 致病因子分布
        1.2.9 诱发因素分布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1.3 讨论
    1.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例分布
        2.2.3 发病时间分布
        2.2.4 危险因素分析
        2.2.5 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致病弧菌宽谱噬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特性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产品行业现状
    1.2 鲭鱼概况
    1.3 发酵酸鱼概况
    1.4 水产品中致病弧菌种类及危害
        1.4.1 拟态弧菌
        1.4.2 副溶血性弧菌
        1.4.3 溶藻弧菌
        1.4.4 创伤弧菌
    1.5 水产品中致病弧菌的传统防治措施
        1.5.1 食品生产中的控制措施
        1.5.2 临床治疗及其耐药株的流行
    1.6 噬菌体生物学特性
        1.6.1 噬菌体分类
        1.6.2 噬菌体的生长过程
        1.6.3 噬菌体抗菌作用
        1.6.4 噬菌体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宽谱噬菌体的分离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噬菌体的分离
        2.2.2 噬菌体的纯化
        2.2.3 噬菌体的增殖
        2.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2.2.5 噬菌体的保存
        2.2.6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2.2.7 噬菌体特异性与裂解谱测定
        2.2.8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
        2.2.9 噬菌体热稳定性的测定
        2.2.10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2.2.11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2.3 结果
        2.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2.3.2 噬菌体透射电镜结果
        2.3.3 噬菌体裂解谱测定结果
        2.3.4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2.3.5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
        2.3.6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
        2.3.7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宿主菌
        3.1.2 噬菌体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3.2 方法
        3.2.1 噬菌体粗颗粒的提取
        3.2.2 噬菌体颗粒的纯化
        3.2.3 噬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3.2.4 噬菌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
    3.3 结果
        3.3.1 噬菌体颗粒的纯化
        3.3.2 噬菌体DNA样品检测
        3.3.3 噬菌体基因组概述
        3.3.4 噬菌体编码基因功能分析
        3.3.5 噬菌体基因组安全性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谱噬菌体对弧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菌株来源
        4.1.2 噬菌体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宽谱噬菌体对不同种单一敏感株的跨种抑制
        4.2.2 宽谱噬菌体对混合敏感株的跨种抑制
        4.2.3 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抑制
        4.2.3.1 不同MOI下噬菌体对宿主菌生物被膜的抑制
        4.2.3.2 单一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抑制
        4.2.3.3 混合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抑制
        4.2.4 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去除
        4.2.4.1 单一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去除
        4.2.4.2 混合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去除
        4.2.5 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抑制观察
        4.2.5.1 生物膜表面弧菌菌落计数
        4.2.5.2 扫描电镜观察噬菌体对生物膜的去除作用
    4.3 结果
        4.3.1 宽谱噬菌体对不同种单一敏感株的跨种抑制
        4.3.2 宽谱噬菌体对混合敏感株的跨种抑制
        4.3.3 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抑制
        4.3.3.1 不同MOI下噬菌体对宿主菌生物被膜的抑制
        4.3.3.2 单一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膜的抑制
        4.3.3.3 混合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抑制
        4.3.4 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去除
        4.3.4.1 单一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去除
        4.3.4.2 混合噬菌体对不同敏感株生物被膜的去除
        4.3.5 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抑制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联合乳酸菌发酵鲭鱼的应用研究
    5.1 材料
        5.1.1 菌种来源
        5.1.2 噬菌体来源
        5.1.3 实验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培养基与溶液配置
    5.2 方法
        5.2.1 发酵鲭鱼样品的制备
        5.2.2 琼脂平板测定发酵鱼细菌总数
        5.2.3 MRS测定发酵鱼乳酸菌总量
        5.2.4 TCBS测定发酵鱼弧菌总量
        5.2.5 发酵酸鱼中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5.2.6 发酵鱼pH值测定
        5.2.7 发酵鱼TVBN(挥发性碱性氮)测定
        5.2.8 发酵鱼TBARS(脂质过氧化)测定
        5.2.9 发酵鱼生物胺测定
    5.3 结果
        5.3.1 乳酸菌发酵鲭鱼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变化
        5.3.1.1 菌落数测定
        5.3.1.2 pH值
        5.3.1.3 挥发性碱性氮(TVBN)
        5.3.1.4 脂质过氧化(TBARS)
        5.3.1.5 生物胺(BA)
        5.3.2 弧菌污染对发酵鲭鱼品质影响
        5.3.2.1 菌落数测定
        5.3.2.2 pH值
        5.3.2.3 挥发性碱性氮(TVBN)
        5.3.2.4 脂质过氧化(TBARS)
        5.3.2.5 生物胺(BA)
        5.3.3 噬菌体乳酸菌发酵鲭鱼体系中对弧菌的抑制作用
        5.3.3.1 菌落数测定
        5.3.3.2 噬菌体效价
        5.3.3.3 pH值
        5.3.3.4 挥发性碱性氮(TVBN)
        5.3.3.5 脂质过氧化(TBARS)
        5.3.3.6 生物胺(BA)
    5.4 本章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上海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抗性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产品生产现状
    1.2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
    1.4 细菌分子分型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上海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毒性、抗菌素和重金属抗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2.2.3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2.2.4 抗菌素敏感性检测
        2.2.5 重金属耐受性检测
        2.2.6 ERIC-PC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毒性
        2.3.3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抗菌素抗性
        2.3.4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
        2.3.5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重金属耐受性
        2.3.6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
        2.3.7 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
        2.3.8 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抗菌素抗性与重金属耐受相关性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毛细管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建立及副溶血性弧菌毒素编码基因的微量、可视化检测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引物的设计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2.4 LAMP反应产物的检测
        3.2.5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3.2.6 c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2.7 cLAMP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3.2.8 cLAMP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3.2.9 常规PCR方法
        3.2.10 双重c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3.3.2 c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3.3 cLAMP方法的特异性
        3.3.4 cLAMP方法的灵敏度
        3.3.5 双重c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3.6 cLAMP方法的灵敏度
        3.3.7 双重c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与结果
2 分析
3 讨论

四、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市售鲜活食用螺类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 崔莹,戚浩彧,张蒙,李艳芬,吴玲玲,邱正勇,张广伟,李辉.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1(09)
  • [2]2019年兰州市螺类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J]. 申艳琴,兰光,张阳,张璟,李欣颖,闫静,刘小菊. 现代食品, 2021(05)
  • [3]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泽辉. 集美大学, 2020(05)
  • [4]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城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J]. 谢艺红,姚雪婷,苏奕成,蒙浩洋,刘银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0(03)
  • [5]食品中弧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研究[D]. 郑志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2010-2018年连云港市531份市售动物性水产品致病微生物污染情况[J]. 马会会,徐炜,李莉,高玉朋. 现代预防医学, 2019(16)
  • [7]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8]致病弧菌宽谱噬菌体的分离鉴定、生物特性和应用研究[D]. 欧阳敏. 扬州大学, 2019(02)
  • [9]上海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抗性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苏晨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10]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分析[J]. 刘敏,王应安,伍晓君,李学应,罗娇琼. 中国农村卫生, 2019(07)

标签:;  ;  ;  ;  ;  

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