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的宪政思想初探

《新青年》的宪政思想初探

论文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及20世纪初轰动一时的著名期刊—《新青年》。被称为时代号角的《新青年》在当时宪政思想的传播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新青年》同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关于中国宪政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宪政思想的发展。《新青年》宪政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维新运动宪政启萌的失败,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虚假,中华民国的有名无实以及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等事实使《新青年》同人们意识到国民素质、宪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着力于中国的宪政民主进程。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思想启蒙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新青年》的宪政思想十分丰富,分别涉及了平等、自由、女权、民主等领域。宪政法律秩序的主体力量是人,然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这种主体,要成为这种主体需要具备平等、自由、权利等意识。平等、自由是人成为宪法主体的前提和关键。主体的平等自由意识必然要摆脱他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奴役与束缚。《新青年》倡导人格平等、思想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且将对平等自由的倡导与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更多地强调了把平等自由作为打击封建权威的武器。从政治的角度看,自由就是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也是自由权的要求之一。《新青年》同人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与时俱进,由开始的批判国家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到后来的寻求二者的平衡。权利意识的具备是宪法主体从规范走向现实的条件之一。《新青年》对女性权利的探讨由深及浅、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以女性的人格权为切入点,呼吁中国女性争取个性解放,呼吁社会打破三纲五常,改变妇女生活局面。民主是宪政法律秩序价值基础的首要因素,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通过宪法而实现现代化国家最理想的形式。由于《新青年》同人对民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价值判断,继而影响了他们对未来中国宪政道路的设计与构想,其主要流派有:陈独秀的“民治主义”,胡适的“好人政府主义”,李大钊的“平民主义”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大钊的观点更能符合中国的国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新青年》对西方宪政思想的引进和介绍使宪政民主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宪政的进程,对中国当时乃至今后的宪政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新青年》的宪政思想也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其中有时空等客观因素,也有普通民众、知识分子的心态、认识等主观因素,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宪政理论的发展。总之,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新青年》的宪政思想在客观上为中国当时以及未来的宪政建设创造了条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本文的结构、界定、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青年》宪政思想产生的背景
  • 一、政治方面
  • (一) 维新运动与预备立宪
  • (二) 辛亥革命与《临时约法》
  • (三) 袁世凯复辟帝制
  • 二、思想方面
  • 三、经济方面
  • 第二章 《新青年》的办刊宗旨与早期理论热点
  • (一) 平等问题
  • (二) 自由问题
  • (三) 女权问题
  • (四) 人权与国权
  • 第三章 《新青年》宪政思想的发展
  • 一、对平等问题的再探讨
  • 二、思想、言论自由
  • 三、对女权问题探讨由宏观向微观的转变
  • 四、由批判国家主义、倡导个人主义到寻求二者的平衡
  • 第四章 《新青年》宪政思想的分化
  • 一、陈独秀的“民治主义”
  • 二、胡适的“好政府主义”
  • 三、李大钊的“平民主义”
  • 四、其他观点
  • 结语 对《新青年》宪政思想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孙中山宪政的思想探微[J]. 福建茶叶 2020(01)
    • [2].毛泽东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当代价值[J]. 长江丛刊 2017(24)
    • [3].百变不离其宗:梁启超宪政思想新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4].试论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J]. 兰州学刊 2012(05)
    • [5].马克思宪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6].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初论[J]. 法治研究 2011(11)
    • [7].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8].梁启超宪政思想论略[J]. 法制与社会 2009(10)
    • [9].清末宪政思想的急功近利性[J]. 法制与社会 2009(12)
    • [10].近代中国移植宪政思想失败的原因探析——以中日宪政思想发展历史对照为切入点[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 [11].邓小平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逻辑体系[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6)
    • [12].语境、对接与投射:清末宪政思想接受中的变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3].浅谈周恩来的宪政思想[J]. 世纪桥 2011(07)
    • [14].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价值基础[J]. 理论与现代化 2010(03)
    • [15].吴玉章宪政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纪念吴玉章诞辰130周年[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9(01)
    • [16].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内在逻辑[J]. 唯实 2009(06)
    • [17].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宪政思想及其制度构建[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8].简论我国近现代立宪历程[J]. 大家 2010(07)
    • [19].梁启超的民权与宪政思想[J]. 理论与现代化 2009(01)
    • [20].浅谈美国国家安全立法中宪政思想的体现——以美国二战时期国家安全立法中总统行政命令为例[J]. 商 2015(19)
    • [21].民初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以《庸言》为中心[J]. 法制与社会 2015(31)
    • [22].传播与阻隔——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的输入[J].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08(00)
    • [23].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背离[J]. 北方论丛 2014(05)
    • [24].“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浅评严复的改良宪政思想[J]. 传承 2014(09)
    • [25].儒家潜涵的宪法与宪政思想[J]. 天府新论 2013(04)
    • [26].美国宪政思想基础浅析[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 [27].李步云宪政思想引读[J]. 河北法学 2009(10)
    • [28].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宪政思想研究[J]. 理论观察 2013(11)
    • [29].胡锦涛宪政思想初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 [30].孙中山的宪政思想[J]. 江淮法治 2011(21)

    标签:;  ;  ;  ;  

    《新青年》的宪政思想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