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敏
提要|坚定理论自信是一个政党对其基本理论高度认同和肯定的一种态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证,起着主导性和关键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武器”,夯实成就“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药方”,清醒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南”,主导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理论自信中国梦武器药方指南
中图分类号|G412
作者信息|梁亚敏,女,1975年生,重庆南川人,法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61006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明确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指一个政党坚信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坚定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的价值性、指导性,坚守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的民族性、人民性,坚持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的开放性、创新性。”[1](P62)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觉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政治命题中,厘清理论自信的基本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对理论的坚信和忠诚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保证。
一、理论自信是“武器”:夯实成就“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实现“中国梦”不仅是一种理论思考,更是一次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检验:设计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持,保障实现“中国梦”的制度需要理论的强力助推。从广义上讲,理论“武器”是对客观事物的有系统的认识或结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狭义上讲,理论“武器”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证,这个“武器”历经了逻辑的认证和实践的检验。
(一)理论“武器”充满战斗力的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序列上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是理论“武器”的基本动力。中华民族经过持续探索和接续奋斗,定格了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保障“中国梦”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说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面对复杂的实践难题和思想问题,我们都能拿起理论“武器”科学甄别、辨明是非,保障“中国梦”进程的顺利推进。
自身的成熟性是理论“武器”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理论、观点、思想、概念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三大理论成果在体系中“既有一脉相承的内核及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应变及创新。”[2](P8)该体系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共同的实践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于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彰显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正是这样的秉承与关联,表明这是一个有根基、有应变的成熟理论。这种成熟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提升,承载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实践证明,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武器”,“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理论,能够指导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3](P14)我们有理由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二)理论“武器”充满战斗力的实践依据
近代170多年来中华儿女的不懈探索是理论“武器”充满战斗力的历史依据。“理论不是纯粹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有价值倾向的。在枯燥表达下面,理论应有一颗火热的心。这才是‘中国梦’的发动机”。[4](P6)正是这种“火热度”决定了理论对实践天然的关注力度和指引程度。之所以说坚定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基本保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基于充分实践基础上的自信,是源于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中华民族复兴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说明自信的产生不是即时起兴,而是有着长期的实践积淀。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是理论“武器”充满战斗力的现实依据。从总体上说,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就是坚定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自信。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推进,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逐步实现的。三十多年,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国际地位等方面都迈上崭新台阶,举世瞩目的成绩足以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表明我们完全有自信办好自己的事情,能够实现全国人民的梦想。因此,坚定理论自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气度的真实呈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坚定认同,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信不疑。因为我们的理论“武器”一经人民群众掌握,就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理论自信是“药方”:清醒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意识
自去年明确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政治命题以来,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质疑的、有诘难的。出现多元社会意识是正常现象,但是这些现象需要理论强大的思想功能来正确把脉、对症下药,形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理论“药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张“大药方”。那么这里有必要纠正一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药方”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矛盾和问题。尽管如此,再伟大的实践都始终依赖理论“药方”的思想滋养和实践调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个基本认识。
(一)理论“药方”形成于“筑梦”进程各个时期
理论“药方”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所以称之为理论“药方”,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彰显出应对思想顽疾,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巨大引领和整合功能。这个“药方”不是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其探索、实践、成型于几大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40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间实现了理论的两次历史性突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P1470-1471)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找”与“送”的对接,成为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源头。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为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也成为我们坚定理论自信的基本依据。第二个时期是1949-1978年,在此期间,毛泽东勾画了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以工业化为重点,赶英超美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创造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梦想。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梦”的“筑梦”时期,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奠基,则成为新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驱动。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至今,找到并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和实践验明,理论“药方”形成绝非易事,也经历了阵痛与裂变。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梦”的不断构筑过程,“中国梦”也经历了一个由自觉到自信,由零散到集中,由抽象到具体、由单一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在当下,我党对实现“中国梦”作出具体政治部署,表明已经开启了重要的“圆梦”历程。
(二)理论“药方”旨在整固“筑梦”进程的思想保证
列宁曾发出警语:“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6](P49)这就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坚定理论自信的重要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声音、多种思想、多种认识,这都需要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来甄别、引导和归位。
理论“药方”旨在应对“筑梦”进程中的思潮干扰。一方面,坚决回应某些西方势力对“中国梦”带政治倾向性的曲解。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中国梦”,被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恣意歪曲为中国对外扩张的“中国威胁。”[7](P17)还有人大肆渲染“悲观论”、“未定论”、“崩溃论”,这些论调是对“中国梦”带政治倾向性的解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凭借坚定的理论自信回应这些错误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发展理念表明:“中国梦”在本质上就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在取向上也不是“霸权梦”、“扩张梦”。而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发展梦”。同时“中国梦也绝非是一种抛开人类普遍价值的异类的文明模式,而是一种融入了一切先进的现代文明元素的可以为世界共享的新梦想。”[8](P15)它虽然立足中国、为了中国,但是又放眼世界,是对“世界梦”的丰富和发展,它将给世界带来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坚决消解国内一些人对“中国梦”带色彩性的误解。在国内,绝大部分中国人赞赏“中国梦”、支持“中国梦”。但也有人把“中国梦”解读得五颜六色。有一种“复古论”就认为“中国梦”所追求的复兴只是回归到历史强盛时期。这是一种回避今天发展成就的狭隘认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复古,简单地使中国回复到古代的兴盛;也不是倡导狭隘的民族主义,报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一箭之仇。”[9](P236)现在还有一种思潮,“将中国梦的解释和研究偏离了理论创新的需要,偏离了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一系列历史任务的需要,‘就梦论梦’,回避当下面临的理论解释的困境和对创新的极为紧迫的需要,甚至极‘左’、极右思潮趁机将中国梦粉饰成为自己所喜欢的色彩,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4](P4)思想多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反常,但是需要我的理论“药方”做出鉴别,去伪存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于那些带着严重政治倾向、带着狭隘复古色彩,偏离党的中心任务而自我粉饰的所谓“中国梦”,理论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反对,揭示其危害和错误本质,把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降到最低。
在当前,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筑梦”队伍中部分人对理论的漠视和对价值目标的轻视。他们还唯GDP是从,无法突破对GDP的崇拜。其结果是理论功能认识不足,理论建设被挤压,“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建设被轻视、边缘化甚至被淡忘,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信仰迷失、极端物质化的危险现象,让‘中国梦’彻底远离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10](P27)就需要理论“药方”瞄准这些问题,应对疑难杂症。既要加大力度清除这些人的思想垃圾,也要积极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和理论认同,不折不扣坚定理论信仰。总之,面对“筑梦”进程中林林总总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意识,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急躁。只要手中把牢理论“药方”,就能找准病根,整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三、理论自信是“指南”:主导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方向
首先需要辨明一个问题,目前“中国梦”尚处于完善和定型阶段,其内涵还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情势做出调整、补充和完善。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还有个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只能踏石留印。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的目标和理想。”[11](P6)它不是我们的终极理想目标。那么,要形成这样的科学认识,实现这样的阶段性目标,需要科学理论做出方向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南”,具有目标指向上的唯一性和实践进程的坚定性特质。
(一)理论“指南”在“圆梦”进程中是辨别方向的根据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2](P107)鉴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是否具有理论兴趣、是否注重理论学习、是否重视理论建设,是衡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活力和前途的重要标志。”[10](P26)也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工作成败的关键。只有具备对理论的高度自信,并始终坚定这种自信,一个政党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一国人民才具备良好的精神气度。
理论“指南”定方向保目标。“中国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格为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景。那么,要正确判明当前形势,形成对实现“中国梦”前景的科学设计和预断,离不开理论的强大支持,更离不开对理论的高度自信。只有足够的自信才敢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箭射“中国梦”这个靶子,这是论及“中国梦”的一个前置性问题。因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若不以科学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无法形成正确的推进理路。鉴戒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只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南”,我们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只要背离理论“指南”标明的基本方向,实践就必定走上弯路,甚至是歧路。那么,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也必定遵从这样的基本结论的预判。毋容置疑,只要离开理论“指南”的引导,就失去方向规制,其行动势必陷入冒进,频频出错,甚至是全局性的错误,实现“中国梦”就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这既是基本经验,也是科学结论。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正确认识:梦想之路越切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就越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也越大,我们必须在自信的同时做好各种困难准备,始终坚定理论“指南”的指引。
(二)理论“指南”在“圆梦”进程中是指导行动的准则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和依据。理论上的成熟和自信是行动上坚定和统一的基础,理论上的继承和创新也是行动上与时俱进的基本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只要实践有需要,理论都能及时作出回答。比如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多年,改革每向前推进一步,基本上都会遇到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和质疑,面对这样的思想意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把判断标准系统阐发为“三个有利于”。这一理论“指南”不仅打开了人们的思想桎梏,还成为判断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使人们获得新的认识觉醒,以全新的精神风貌投入改革实践中,把“中国梦”的伟大进程深入推进。因此,理论是行动的准则,是行动的根本保障和内在需要,这是长期实践形成的重要结论。在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政治语境中,理论“指南”诚如“圆梦”行动的灵魂,对“圆梦”行动起决定性指导作用。
总之,实现“中国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只有紧紧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发挥巨大的理论思想功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指导实践的“武器”、解决矛盾的“药方”、统领行动的“指南”。也只有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走弯路始终走正道;才能不迷失方向始终坚定“中国梦”的既定方向。也只有真正把持这个“武器”,用好这个“良方”,坚持这个“指南”,全党全国人民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理论上的同心同信、在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上同心同进。
参考文献:
[1]张远新.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理论坚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1).
[2]侯慧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包心鉴.中国自信来自于哪里?[J].求是杂志,2013(7).
[4]许明.“追求理想”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J].探索与争鸣,2013(7).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4).
[8]吴海江,杜彦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9]张荣臣,谢英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10]朱继东.“中国梦”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4).
[11]吴解生.中国梦的解析[J].探索与争鸣,2013(7).
[12]夏征农主编.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及改革创新研究”(CJS13-017)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