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

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

论文题目: 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霍建波

导师: 霍松林

关键词: 隐逸诗,先秦至隋唐,发展流变,隐逸思想,隐逸精神

文献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先秦至隋唐隐逸诗的发展流变状况,由述论与四章二十四节组成,约十八万字。 第一章主要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首先,对隐逸诗一词的历史来源进行了考证,对隐逸诗的内涵、外延给予了现代意义上较为科学的界定,对隐逸诗与山水田园诗、游仙诗的复杂关系予以了细致辨析。其次,对隐逸文化、隐逸文学、隐逸诗研究的历史加以回顾,现状加以分析,未来加以展望,并对研究隐逸诗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做了一定阐述,认为研究隐逸诗是拓荒性的工作,且富有现实性,意义重大。再次,对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予以揭示。 第二章论述了隐逸思想形成的渊源。认为我国的隐逸思想历史悠久,来源复杂。其中《周易》导源于前,它开启了儒、道隐逸思想的端绪;儒、道各具自成体系的阐发,儒家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它因为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成为后世不得志文人现实的行动指南;道家发扬的则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是隐逸境界的最高理想;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另有荀子、韩非子等反对隐逸,为后代反隐思想开了先例,从汉代开始还形成了史家为隐士树碑立传的强大传统。先秦、两汉是隐逸诗的滥觞期,此时隐逸诗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但它们所开创的隐逸主题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逸思想的文学源头,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附节简单考察了隐士的十七种名称和两种别名的来历,并论及了十个既可称呼隐士又含有对隐士分类性质的名词,还列举了十三种前人对隐士的分类方法,并简要表明了笔者对隐士分类的态度。 第三章探讨了魏晋南北朝隐逸诗主题形态上的多元化发展局面。首先,从社会秩序、思想基础、士人心态、隐逸传统等方面阐述了隐逸精神高扬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并说明正是隐逸精神的高扬,才促使了隐逸诗的主题形态在此时获得了多元化发展。其次,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所有诗歌进行考察,统计出了此时的全部隐逸诗作。再次,根据主题形态的不同,把此时隐逸诗分为游仙隐逸诗、招隐诗、田园隐逸诗、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吏隐诗等几种类型。其中,游仙隐逸诗成于阮籍、嵇康等人,并在郭璞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招隐诗由淮南小山《招隐士》演变而来,经由张华、张载,发展到陆机、左思,完成了招隐题材的第一次新变,发展到王康琚则是招隐题材的第二次新变;谢灵运、谢朓等人创

论文目录:

第一章 隐逸诗述论

第一节 隐逸诗三题

一、“隐逸诗”的来历

二、隐逸诗的界定

三、隐逸诗与山水田园诗、游仙诗关系的辨析

第二节 隐逸诗研究现状及其价值意义

一、隐逸文化研究述评

二、隐逸文学研究述评

三、隐逸诗研究述评

四、研究隐逸诗的价值意义

第三节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先秦两汉隐逸思想探源

第一节 《周易》开启了儒、道隐逸思想的端绪

第二节 先秦儒家手段式的待时之隐

第三节 先秦道家目的式的适性之隐

第四节 先秦的反隐逸思想

第五节 两汉史家的重隐思想

第六节 先秦两汉隐逸诗的不成熟性

附:隐士名称与隐士分类考略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隐逸诗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隐逸精神的高扬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隐逸诗统计

第三节 游仙隐逸诗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一、阮籍、嵇康与游仙隐逸诗的形成

二、郭璞与游仙隐逸诗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招隐诗的两次新变

第五节 山水隐逸诗登上诗坛

一、大谢、小谢的山水隐逸诗

二、沈约、江淹等人山水隐逸诗的变异

第六节 佛家思想与佛理隐逸诗的形成

一、佛家思想对隐逸文化的渗透

二、佛理隐逸诗的形成

第四章 陶渊明与田园隐逸诗的成熟(个案研究)

第一节 陶渊明隐居的意义

一、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二、陶渊明隐居的意义

第二节 陶渊明田园隐逸诗的成就

一、隐逸题材完备

二、艺术上独具特色

三、审美上自成风格

第三节 陶渊明的隐逸辞赋、隐逸散文与隐逸诗

第五章 隋唐隐逸诗的全面繁荣

第一节 隐逸精神的低落与转变

第二节 山水田园隐逸诗的昌盛

一、山水隐逸诗、田园隐逸诗的合流与昌盛

二、田园清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隐逸诗

三、山水禅音——王维的山水田园隐逸诗

第三节 游仙隐逸诗的兴盛

一、道教神仙思想与游仙隐逸诗

二、仙境逸响——李白的游仙隐逸诗

第四节 佛理隐逸诗的繁荣

一、佛理隐逸诗创作概况

二、红尘佛声——寒山的佛理隐逸诗

第五节 吏隐诗的嬗变

一、吏隐与吏隐诗

二、官场闲吟——白居易的吏隐诗

结束语:寻找和谐的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中古隐逸诗研究[D]. 许晓晴.复旦大学2005
  • [2].六朝隐逸诗研究[D]. 高智.上海师范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 毛妍君.陕西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