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活性细胞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橙盖鹅膏,多糖,免疫调节活性,细胞毒性
抗活性细胞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淼,侯怡铃,唐贤,宋志强,丁祥[1](2019)在《橙盖鹅膏多糖(AC-1)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橙盖鹅膏多糖的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本研究运用细胞学技术探究AC-1对T细胞、B细胞和RAW264.7叁种免疫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研究AC-1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以及对小鼠胃癌细胞(MFC)、小鼠肉瘤细胞(S_(180))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AC-1能在体外显着刺激叁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及RAW264.7细胞的吞噬,表明AC-1在增强机体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AC-1主要通过显着促进Ig E和Ig G的分泌来增强体液免疫。在浓度为5~20μg/mL时AC-1对L929细胞无显着的促进及抑制作用,说明AC-1对正常细胞无毒性;在浓度为10~20μg/mL时AC-1能显着抑制小鼠胃癌细胞(MFC)的生长,但对小鼠肉瘤细胞(S_(180))的抑制效果较弱,说明AC-1在体外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综上所述,橙盖鹅膏多糖(AC-1)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活性,但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并且对正常细胞无毒性。(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9期)
赵萍[2](2019)在《抗菌肽polybia-MPⅡ及其类似物抗菌活性、细胞毒性和酶解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医药、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在全球各地频繁出现,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不受传统耐药机制影响的新型抗菌药物。抗菌肽作为生物体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中,具有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抗菌肽主要通过膜破坏机制发挥抗菌活性,不易产生耐药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型抗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Polybia-MPⅡ(MPⅡ:INWLKLGKMVIDAL-NH_2)是一种从social wasp Polybia paulista毒液中分离的抗菌肽,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抗细菌和抗肿瘤活性。但是MPⅡ在体内易被蛋白酶水解、溶血活性高,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本研究基于改善MPⅡ生物活性的目的,在保持MPⅡ阳离子特性的基础上对其序列中赖氨酸残基的侧链进行化学修饰,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HMPⅡ、RMPⅡ、OMPⅡ、BMPⅡ、PMPⅡ),并研究这些类似物的抗菌活性、酶解稳定性、细胞毒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类似物均具有与母体相当的抗菌活性,其中PMPⅡ抗菌活性有部分降低;PMPⅡ和BMPⅡ对胰蛋白酶的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尤其PMPⅡ的稳定性较MPⅡ提高1000倍以上;类似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溶血活性均低于MPⅡ,特别是PMPⅡ溶血活性极低,即使在256μM的高剂量下也未出现溶血现象。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polybia-MPⅡ及类似物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杀死细菌和真菌;此外,polybia-MPⅡ及类似物还能通过干扰真菌胞内线粒体功能,发挥抗真菌活性。综上所述,对抗菌肽MPⅡ赖氨酸侧链进行的微修饰,保留了序列的阳离子特性和抗菌活性,有效提高了酶解稳定性,大幅降低了溶血活性。本研究为抗菌肽的设计和筛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邓爱华,刘凤英,谢鹏,王云,汤须崇[3](2018)在《五种药用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细胞毒性和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用五种药用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细胞毒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试图为潜在抗菌植物的研发提供依据。供试植物有金丝桃,海桐,杜茎山,刺槐和桑树共5种植物,用丙酮提取其叶片的抽提物,分析不同的植物叶片的丙酮提取物对叁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蜡状芽孢杆菌)和叁种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并通过生物自显影确定提取物中存在的抗菌化合物的数量,同时考察细胞毒性和选择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金丝桃叶片提取物中存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自显影活性带数目最高(Rf=0.11, 0.26, 0.36, 0.53,0.66, 0.92),其次为桑树叶片提取物(Rf=0.08, 0.11, 0.17, 0.23, 0.30)。5种供试植物叶片丙酮提取物MIC范围为0.05~0.43 mg/mL,其中,杜茎山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MIC最小,而金丝桃的蜡样芽孢杆菌MIC最小;杜茎山的大肠杆菌MIC最小,刺槐的鼠伤寒沙门氏菌MIC最小,而金丝桃的铜绿假单胞菌MIC最小。杜茎山叶片提取物的细胞毒性LC50最低而金丝桃最高,金丝桃对蜡样芽孢杆菌的选择性指数大于1(1.144),其他4种植物叶片提取物均小于1。我们得出初步结论:金丝桃叶片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较好、细胞毒性更低,安全性更高,说明金丝桃叶片提取物具有更大的抗菌潜力。(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3期)
徐金涛[4](2014)在《沙蜇(Nemopilema 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细胞毒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母刺丝囊含有毒性多肽或蛋白类物质,水母旺发增加了其毒害风险。本文以我国北方海域近年大型水母旺发的优势种——沙蜇(Nemopilema nomuraiKishinouye,1922)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 Kishinouye,1891)为研究对象,对其刺丝囊的分布特征、毒素组成以及毒素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以期为评估和管理两种水母的毒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水母的刺丝囊均成簇排列在触手上,白色霞水母排列相对集中,沙蜇相对分散;白色霞水母触手的刺丝囊的分布密度(14909±349cysts/cm2)高于沙蜇的(9008±309cysts/cm2);沙蜇有无刺等丝刺胞、全刺等丝刺胞、等刺短端宽刺胞和异刺短端宽刺胞4种刺丝囊,白色霞水母有无刺等丝刺胞、中刺等丝刺胞、全刺等丝刺胞3种刺丝囊;白色霞水母刺丝囊多为椭球形,沙蜇刺丝囊多为球形。2.利用珠式组织研磨仪破碎刺丝囊提取毒素蛋白,结果显示:两种水母刺丝囊在破碎总时长120s时均达最大破碎效率;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粗提液的总蛋白浓度均随着刺丝囊悬液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沙蜇刺丝囊毒素粗提液总蛋白浓度可达0.22mg/mL-0.3mg/mL,高于白色霞水母(0.18mg/mL-0.28mg/mL);沙蜇单个刺丝囊总蛋白含量略高于白色霞水母。3.对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的溶血活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家鸡、乳鸽和山羊叁种动物的血红细胞均有溶血活性,且溶血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间内,白色霞水母毒素对叁种动物血红细胞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是72.14μg/mL、73.84μg/mL和63.62μg/mL)显着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是80.35μg/mL、80.81μg/mL和69.69μg/mL);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在单位体积的反应体系内达到其溶血作用EC50值时所需要的刺丝囊数量(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需721cysts、738cysts和636cysts,约相当于0.048、0.050和0.043cm2的白色霞水母触手蜇刺作用)与沙蜇相当(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需730cysts、735cysts和634cysts,约相当于0.081、0.082和0.070cm2的沙蜇触手蜇刺作用);两种水母毒素对山羊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强于对家鸡、乳鸽的溶血活性。结果说明: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溶血作用更强,但就单个刺丝囊的溶血活性而言两种水母相当;哺乳动物血红细胞与鸟类对两种水母毒素的敏感性有差异。4.对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的细胞毒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人表皮癌细胞(A-431)、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A9)、人横纹肌瘤细胞(A-673)等叁种细胞的存活率均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显着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间内,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A9、A-673和A-431细胞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为49.8μg/mL、43.6μg/mL和40.9μg/mL)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为78.0μg/mL、70.1μg/mL和68.6μg/mL);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达到其细胞毒性EC50值所需要的刺丝囊数量(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需498cysts、436cysts和409cysts,约相当于0.033、0.029和0.027cm2的白色霞水母触手蜇刺作用)低于沙蜇刺丝囊数量(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需709cysts、637cysts和624cysts,约相当于0.079、0.071和0.069cm2的沙蜇触手蜇刺作用);两种水母毒素对A-431、A-673和A9的细胞毒性强于已报道的根口类和旗口类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肺、肝、血管平滑肌、神经、乳腺等细胞的毒性。结果说明: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更强,而且就单个刺丝囊的细胞毒性而言,白色霞水母也强于沙蜇;表皮、横纹肌、结缔组织对水母刺丝囊毒素作用敏感。5.上述结果提示白色霞水母比沙蜇的毒性威胁更大,在水母毒害应对策略中应更给予更多关注。(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4-04-01)
刘倚帆,韩菲菲,栾超,汪以真[5](2010)在《不同动物源抗菌肽体外抗菌活性、细胞毒性及抗菌机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不同动物来源的抗菌肽包括人源LL-37、猪源protegrin-1(PG-1)、PMAP-23、Porcine Lactoferricin-20(LFP-20)、牛源indolicidin、Bovine Lactoferricin-11(LFB-11)、蛙源Palustrin-OG1(OG1)、蛇源cathelicidin-Bungarus fasciatus(C-BF)和虫源Cecropin P1(CP1)的体外抑菌活性,细胞毒性以及抗菌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开发新型安全高效饲用抗菌产品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正>本研究对不同动物来源的抗菌肽包括人源LL-37、猪源protegrin-1(PG-1)、PMAP-23、Porcine Lactoferricin-20(LFP-20)、牛源indolicidin、Bovine Lactoferricin-11(LFB-11)、蛙源Palustrin-OG1(OG1)、蛇源cathelicidin-Bungarus fasciatus(C-BF)和虫源Cecropin P1(CP1)的体外抑菌活性,细胞毒性以及抗菌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为开发新型安全高效饲用抗菌产品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本文来源于《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0-01)
抗活性细胞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医药、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在全球各地频繁出现,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不受传统耐药机制影响的新型抗菌药物。抗菌肽作为生物体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中,具有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抗菌肽主要通过膜破坏机制发挥抗菌活性,不易产生耐药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型抗菌药物的先导化合物。Polybia-MPⅡ(MPⅡ:INWLKLGKMVIDAL-NH_2)是一种从social wasp Polybia paulista毒液中分离的抗菌肽,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抗细菌和抗肿瘤活性。但是MPⅡ在体内易被蛋白酶水解、溶血活性高,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本研究基于改善MPⅡ生物活性的目的,在保持MPⅡ阳离子特性的基础上对其序列中赖氨酸残基的侧链进行化学修饰,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HMPⅡ、RMPⅡ、OMPⅡ、BMPⅡ、PMPⅡ),并研究这些类似物的抗菌活性、酶解稳定性、细胞毒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类似物均具有与母体相当的抗菌活性,其中PMPⅡ抗菌活性有部分降低;PMPⅡ和BMPⅡ对胰蛋白酶的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尤其PMPⅡ的稳定性较MPⅡ提高1000倍以上;类似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和溶血活性均低于MPⅡ,特别是PMPⅡ溶血活性极低,即使在256μM的高剂量下也未出现溶血现象。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polybia-MPⅡ及类似物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杀死细菌和真菌;此外,polybia-MPⅡ及类似物还能通过干扰真菌胞内线粒体功能,发挥抗真菌活性。综上所述,对抗菌肽MPⅡ赖氨酸侧链进行的微修饰,保留了序列的阳离子特性和抗菌活性,有效提高了酶解稳定性,大幅降低了溶血活性。本研究为抗菌肽的设计和筛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活性细胞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淼,侯怡铃,唐贤,宋志强,丁祥.橙盖鹅膏多糖(AC-1)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2].赵萍.抗菌肽polybia-MPⅡ及其类似物抗菌活性、细胞毒性和酶解稳定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邓爱华,刘凤英,谢鹏,王云,汤须崇.五种药用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细胞毒性和安全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徐金涛.沙蜇(Nemopilema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nozakii)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细胞毒性比较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4
[5].刘倚帆,韩菲菲,栾超,汪以真.不同动物源抗菌肽体外抗菌活性、细胞毒性及抗菌机理的比较研究[C].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