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飞[1](2019)在《用于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效率稳定性的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电动汽车(Electrical Vehicle,EV)作为缓解环境矛盾和实现能源清洁利用的重要把手,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被大力推广。然而,现有的电动汽车多采用有线充电方式,但有线充电存在可操作性差、安全性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大面积推广。相比而言,无线电能传输系统(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WPTS)以其高安全性、强可操作性、易智能化等优点,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WPTS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系统效率会因多种因素的作用而产生明显的下降,这无疑给WPTS的标准化、市场化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WPTS效率下降的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1)WPTS长期在高频带载条件下运行会导致系统内部元件温度升高,进而造成的系统内阻增大,引起系统效率下降;2)电动汽车车身宽度与车位之间尺寸的不统一,导致WPTS磁耦合器能量传输线圈间的相对位置会在横向和纵向上产生偏移,进而造成系统磁耦合器耦合系数的降低,引起系统效率下降。针对这两个原因,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本文为了抑制由于系统电阻的增大而引起的效率下降,针对两线圈WPTS,提出了磁耦合器的最优耦合系数区间,该区间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系统内阻的增大而引起的效率下降,同时还可以保证WPTS的有功输出满足实际需要。本文进一步将仿真计算和穷举法相结合,确定出了不同WPTS在系统运行频率为85 kHz、55 kHz和25 kHz时的最优耦合系数区间。2)为了提高WPTS效率的抗偏移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线圈磁耦合器的优化设计方案。该磁耦合器中继线圈的尺寸略大于原边和副边线圈,且中继线圈高于原边线圈30 mm。此外,中继线圈补偿电容的容值可随着原副边线圈间偏移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当原边和副边线圈之间的横向或纵向偏移分别达到200 mm或50 mm时,中继线圈还可以随着副边线圈一起做横向或纵向移动。3)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台3 kW WPTS样机,并通过实验测得了当WPTS的耦合系数处于最优耦合系数区间时,由于系统内阻的增大而造成的系统效率的下降将从19.065%减小到5.264%,此时系统的输出功率仍可以满足需求,从而验证了最优耦合系数区间的有效性。此外,通过实验,本文还测得了当三线圈磁耦合器原边和副边线圈的横向和纵向偏移分别达到300 mm和100 mm时,三线圈磁耦合器的效率的下降仅为4.246%和2.811%,该结果远低于现有磁耦合器由于原边和副边线圈间的偏移而造成的系统效率的下降的水平,从而证实了本文所设计的三线圈磁耦合器的效率具有较强的抗偏移能力。
沈虎[2](2015)在《针对瓦斯煤尘爆炸的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关于煤矿避险系统建设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也带来了更多对以救生舱为主的井下避险系统的有效性的质疑。为此,本论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避灾系统的构成,相应灾害下的避灾措施,以及灾害事故的统计明确了瓦斯煤尘爆炸下避险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以国内外学者对瓦斯煤尘爆炸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事故伤害范围模型,并通过该模型,以瓦斯煤尘爆炸的数值计算明确了井下工作面紧急避险系统的理论有效性。并以此为前提,在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事故伤害范围为准则,建设避灾系统理论,优化了工作面避灾系统与硐室系统的建设设置方案。最后本论文通过结合矿山事故实例的应用,确定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为该事故矿井事故后避灾系统建设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煤矿应急避险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曹宇翔[3](2014)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紧急避险系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紧急避险系统功能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矿井灾害类型特点、国内高产高效矿井地质条件、开采方式及生产组织情况,并且以陕煤集团柠条塔煤矿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高产高效矿井所适应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论文从紧急避险系统功能角度出发,探讨紧急避险系统在井下灾害后的避险功能,分析了国内不同灾害条件下和不同的矿井生产系统情况下紧急避险系统所起的作用大小;以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为基础,讨论不同开采技术条件下所应构建的紧急避险系统模式;通过对柠条塔煤矿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及结合矿井实际特点,研究该矿井现有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分析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问题,对现有的紧急避险系统提出改进建议。
钱俊[4](2007)在《嵌入式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水文的预报和水资源的管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水情遥测系统为水利部门提供大量的水文数据,在洪水预报、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传统的水情遥测系统大多是将水情信息全部汇集到中心站所在的信息中心,水情信息的浏览、查询必须在固定的信息中心进行,当工作人员在野外、现场、出差等远离流域信息中心时,就无法及时获得实时水情信息,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现场指挥和移动性办公,流域机构对水情信息移动查询的需要非常迫切。为了解决水情信息移动查询问题,在充分调研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基础上,分析了水利行业对水情移动终端的需求,扩展了水情遥测系统体系结构。论文研究了基于AT89S8252微控制器的应用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低功耗的测站子系统;研究了基于DS80C320和89C2051微控制器的应用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中心站子系统的数据接收器;研究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串口及网络通信编程,并实现了中心站子系统服务器软件的主要功能;研究了以PXA255为核心的Sitsang开发平台,嵌入式Linux,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Qt/Qtopia,Jffs2文件系统,GPRS通信技术,本着低功耗、高可靠性、高性价比、低运行费用、携带方便的原则设计并实现了水情移动终端的样机。本文通过对重要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为水情信息的移动性监测建立了可行性平台。水情遥测系统体系结构的扩展及水情移动终端的实现,为水利工作者提供一个能查看实时水情信息,查询历史水情信息的水情信息移动平台,提高了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水平,为领导现场移动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肖非,张景忠,廉明起[5](2000)在《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文中提出
肖非,张景忠,廉明起[6](1999)在《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文中认为
吴光志[7](1996)在《北约电子战技术战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家们提出了“第六代战争”和“信息战”的构想.他们认识到,在未来战争中不需要占领敌方领土.只靠进攻性航空航天作战,电子战.数据战就能取胜.阐述了北约诸国为适应未来战争中战术、战役和战略的变化,近年来开发的最新军事电子装备,制定的研究计划,军事电子装备研制和采购费用,电子战的战术演变.
姚丽旋[8](1991)在《外军系留气球通信》文中研究指明军事系留气球通信现主要用于VLF/LF对潜通信和VHF/uHF通信中继平台,本文介绍系留气球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外军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其主要分系统的构成与性能.
胡桂珍[9](1990)在《微波中继接力用和卫星地面站用天线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微波中继接力用和卫星地面站用天线系统的开发、应用现状及市场前景.
布利洛克,石德明[10](1974)在《朗格内特煤矿联合企业的自动化》文中提出 一、概况英国苏格兰地区朗格内特煤矿联合企业包括四个煤矿:索尔斯吉尔矿、卡斯特希尔矿、波赛德矿和朗格内特矿,其原煤供给一座发电量为240万瓩的电厂使用。该厂是目前英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4台60万瓩的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行时,每天耗煤
二、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效率稳定性的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WPTS的分类和原理 |
1.2.2 WPTS的研究现状 |
1.2.3 提高WPTS效率抗偏移性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WPTS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
2.1 WPTS的结构 |
2.1.1 高频逆变器的设计 |
2.1.2 补偿电路的选择 |
2.2 WPTS的数学模型 |
2.2.1 两线圈WPTS的数学模型 |
2.2.2 三线圈WPTS的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提高WPTS效率稳定性的相关技术 |
3.1 最优耦合系数区间 |
3.1.1 原边系统电阻的变化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3.1.2 最优耦合系数区间的作用 |
3.1.3 最优耦合系数区间的确定 |
3.2 磁耦合器的优化设计 |
3.2.1 三线圈磁耦合器 |
3.2.2 带有可调节中继线圈补偿电容的三线圈磁耦合器 |
3.2.3 带有可调节中继线圈补偿电容和可移动中继线圈的三线圈磁耦合器 |
3.2.4 磁耦合的控制策略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WPTS样机的制作及实验验证 |
4.1 样机的制作 |
4.1.1 磁耦合器的制作 |
4.1.2 样机的结构和参数 |
4.2 实验验证 |
4.2.1 最优耦合系数区间的有效 |
4.2.2 两线圈磁耦合器和三线圈磁耦合器的对比 |
4.2.3 中继线圈自感的变化 |
4.2.4 带有可移动式和固定式中继线圈的三线圈磁耦合器的比较 |
4.2.5 优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内容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针对瓦斯煤尘爆炸的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国外避灾系统研究及发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 |
1.5.1 可能遇到的问题 |
1.5.2 解决的初步设想 |
2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构成及灾害类型 |
2.1 避难硐室及救生舱 |
2.1.1 避难硐室 |
2.1.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
2.2 主要灾害类型 |
2.3 灾害发生时避灾措施 |
2.4 事故统计及需求性分析 |
2.4.1 事故统计 |
2.4.2 需求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灾害机理及其伤害范围 |
3.1 引言 |
3.2 伤害成因及伤害范围模型假设 |
3.2.1 瓦斯煤尘爆炸伤害成因 |
3.2.2 伤害范围模型建立 |
3.3 瓦斯煤尘爆炸的能量计算公式建立 |
3.4 高温火焰伤害准则及伤害范围确定 |
3.4.1 火焰伤害准则 |
3.4.2 高温火焰伤害范围计算 |
3.5 冲击波伤害准则及伤害范围确定 |
3.5.1 冲击波伤害准则 |
3.5.2 冲击波伤害范围计算 |
3.6 有毒有害气体伤害范围确定 |
3.6.1 有毒有害气体伤害准则 |
3.6.2 毒害气体的伤害分区 |
3.7 伤害范围模型半径的确定 |
3.7.1 总体伤害范围模型半径 |
3.7.2 分岔巷道伤害范围半径计算 |
3.8 本章小结 |
4 瓦斯煤尘爆炸下应急避险系统建设 |
4.1 我国煤矿应急避险系统建设情况 |
4.1.1 一般建设要求 |
4.1.2 我国基本紧急避险系统布局模式 |
4.2 工作面紧急避险系统有效性分析 |
4.2.1 井下人员分布情况 |
4.2.2 瓦斯煤尘爆炸下作业人员伤亡情况 |
4.2.3 有效性分析 |
4.3 工作面紧急避险系统优化 |
4.3.1 确定人员逃生有效时间 |
4.3.2 救生舱及临时避难硐室的合理选择及布置 |
4.3.3 临时避难硐室距离轻微区位置计算 |
4.3.4 设置方式选择优化 |
4.4 建立自救器中继站 |
4.4.1 中继站功能设施 |
4.4.2 中继站建设方式及布局 |
4.5 小结 |
5 永久避难硐室建设 |
5.1 基本设计要求 |
5.1.1 基本要求 |
5.1.2 设计要求 |
5.2 功能配置及要求 |
5.3 布置方式优化 |
5.4 小结 |
6 应急避险系统建设应用 |
6.1 引言 |
6.2 矿井及事故概况 |
6.3 爆炸参数计算 |
6.4 避险系统建设 |
6.4.1 避灾系统布置 |
6.4.2 避灾系统功能配置 |
6.4.3 紧急避险情况下人员逃生及伤亡情况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紧急避险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紧急避险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紧急避险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构成 |
2.1 井下避难硐室 |
2.1.1 永久性避难硐室 |
2.1.2 临时避难硐室 |
2.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
2.2.1 矿用可移动救生舱布置位置分析 |
2.3 自救器中继站 |
2.4 生命绳 |
2.5 紧急避险系统布局 |
2.5.1 避险设施距离 |
2.5.2 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模式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不同灾害不同矿井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分析 |
3.1 不同灾害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研究 |
3.1.1 火灾事故 |
3.1.2 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
3.1.3 水灾事故 |
3.1.4 顶板事故 |
3.1.5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
3.2 不同矿井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柠条塔煤矿应用研究 |
4.1 陕北地区高产高效矿井特点 |
4.2 柠条塔煤矿矿井概况及开采条件分析 |
4.2.1 开采技术条件 |
4.2.2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
4.2.3 工程地质类型 |
4.2.4 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及分区 |
4.3 矿井现有紧急避险系统分析及评价 |
4.3.1 矿井主要灾害分析 |
4.3.2 紧急避险系统功能分析 |
4.3.3 紧急避险系统布局 |
4.3.4 遇险人员逃生能力分析 |
4.3.5 矿井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模式分析 |
4.3.6 矿井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分析 |
4.4 井下避灾路线 |
4.4.1 瓦斯、煤尘爆炸、火灾及顶板事故避灾路线 |
4.4.2 水灾避灾路线 |
4.5 矿井紧急避险系统改进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嵌入式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
1.3 课题创新点 |
1.4 课题主要工作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水情遥测系统概述 |
2.1 水情遥测系统国内外现状 |
2.2 水情遥测系统体系结构 |
2.3 水情遥测系统扩展 |
2.4 水情遥测系统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情遥测通信技术研究 |
3.1 多种通信技术比较 |
3.2 GPRS通信技术 |
3.2.1 GPRS网络结构 |
3.2.2 GPRS协议模型 |
3.3 PPP协议 |
3.4 数据传输协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站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测站设计与实现 |
4.2 中继站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心站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接收器设计与实现 |
5.2 服务器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终端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移动终端硬件平台 |
6.1.1 PXA255微处理器 |
6.1.2 Sitsang开发板硬件结构 |
6.1.3 GPRS模块 |
6.2 移动终端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2.1 BOOTLOADER |
6.2.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6.2.3 文件系统 |
6.2.4 系统启动过程分析 |
6.2.5 图形用户界面 |
6.2.6 嵌入式数据库 |
6.2.7 设备驱动及应用 |
6.3 水情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6.3.1 水情应用软件概述 |
6.3.2 移动终端接入Internet实现 |
6.3.3 水情信息数据库设计 |
6.3.4 水情信息接收与查询的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提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效率稳定性的相关技术研究[D]. 王宇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2]针对瓦斯煤尘爆炸的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应用研究[D]. 沈虎.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3]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研究[D]. 曹宇翔.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4]嵌入式水情遥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钱俊. 河海大学, 2007(05)
- [5]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J]. 肖非,张景忠,廉明起. 森林防火, 2000(04)
- [6]地面移动式中继站的研制[J]. 肖非,张景忠,廉明起. 森林防火, 1999(04)
- [7]北约电子战技术战术研究[J]. 吴光志. 电子对抗技术, 1996(03)
- [8]外军系留气球通信[J]. 姚丽旋. 计算机与网络, 1991(Z1)
- [9]微波中继接力用和卫星地面站用天线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J]. 胡桂珍. 计算机与网络, 1990(06)
- [10]朗格内特煤矿联合企业的自动化[J]. 布利洛克,石德明. 工矿自动化, 19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