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班化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心怡[1](2020)在《城市小学小班化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金枝[2](2020)在《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当下受农村劳动力迁移、出生率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学龄人口逐渐减少,且班额越来越小,形成了许多自然小班,甚至有的班级人数不足5人。根据实际调查,农村的小学生大部分缺少到位的家庭教育,且家境较为困难。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照顾孩子的生活已是力不从心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有心无力。因此,学生渐渐滋生了厌学情绪,养成了得过且过的学习习惯。这种现状是令人焦虑的。为了让农村学生享受教育的“阳光普照”,身为江西丰城乡村教师的我,从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研究如何利用自然小班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以期改善农村小学教育薄弱的局面。本文的研究,以江西省丰城市隍城镇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总结当地的教育实践经验,探索了农村自然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与模式。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寻找到适合农村自然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围绕产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切磋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隍城镇包括上城村小在内的学校的教学经验与不足,助益于隍城镇未来的教育发展,为隍城镇的村小自然小班化教学的改革而服务。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首先交代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其次写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再次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二部分是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相关原理及发展状况。首先厘清有关于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关键概念,对小班、自然小班、小班化、小班化教学、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分述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其次总结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功能优势和价值;最后对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农村自然小班的形成与趋势。第三部分是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对照城乡小班化教学的差异,并且借鉴城镇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其次分析隍城镇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最后是分析隍城镇村小自然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模式。第四部分是对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对策和反思。首先提出实施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对策建议;其次是提出适合村小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如小班长教学法、语文手账教学法、心愿兑换券教学法、活用乡土文化资源教学法等,并在每一个方法介绍后提供真实的案例;再次是研究并构建童趣化教学的模式,并且进行教学程序的推导和演绎,再针对此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其利弊之处,提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范例给农村教师作为开展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参考;最后对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进行展望,研究其拓展性和局限性。
杨娅菲[3](2016)在《民办中学小班化教育研究 ——基于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小班化教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推行以来,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沿海等发达地区,小班化教育改革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民办教育也开始进入发展的春天。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民办教育在发展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小班化教育,特别是国内一些内陆城市,其中,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就是民办小班化教育中异军突起的一支,它的发展不只是在中国西南片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更是获得了“初中教育专家”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称号。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我国小班化教育,尤其是民办小班化教育,笔者以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为研究个案,深入分析民办中学小班化教育的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整篇文章以下从三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的问题主要包括民办中学小班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的概念界定,民办中学小班化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研究过程。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实施的现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案学校的概述;二是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与探索,包含对教学环境的探索、对课程体系的探索、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对评价体系的探索以及对核心素质培养的探索等。第三部分是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取得的成效与不足。第四部分是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取得成效和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拓宽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逐步推进课堂改革的落实、加强合作学习内涵的运用、强化和提高创新评价的执行力度。文章的结语主要为笔者研究的结论以及研究存在的不足。
白冰[4](2014)在《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研究 ——以慈溪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对享有高质均衡教育的呼声异常强烈,作为人民的政府理应尽一切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小班化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小班化教育是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本文初步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对慈溪市开展小班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分析,同时提出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全文的主要内容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国内外关于小班化教育及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研究的技术手段及思路,并明确了有关小班化教育的相关概念,如小班、小班化教育、区域推进等。第二部分为小班化教育概述,详细描述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优势,并对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详细解读。第三部分是以慈溪市为例,对慈溪市开展小班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研究的背景,理清了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并对其产生的效果及意义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所作的综合分析,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第五部分呈现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反思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杜好[5](2014)在《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 ——以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个人的全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人,发展人的主体性已成为顺应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小班化教育就是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通过对教育理念、管理形式、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能动而具有个性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班级规模、管理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四个角度探讨了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学习主体性培养的价值和优势。论文以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为个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巴川小班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创新之处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探讨小班化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为更好地开展小班化教育提供可操作的模式。论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并说明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存在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主体性教育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人本理论,从理论的高度来看小班化教育为学生主体性培养提供的平台。第三部分,小班化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的价值分析。主要从班级规模、管理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探讨了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学习主体性培养的价值和优势。第四部分,个案学校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主要介绍了巴川小班实验学校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实行班级值周制度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第五部分,小班化教育中关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思考与建议。主要包括了个案学校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以及相关思考建议。
王婷婷[6](2011)在《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的区域布局,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推进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35人、初中每班40人以下”。《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每班学生人数,初中控制在40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5人以内;到2020年,初中控制在35人以内,小学控制在30人以内,基本实现小班化教育。”的奋斗目标。B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包括小班化教育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比较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追寻小班化教学研究足迹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B区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启动及实施的具体过程,概括了B区小班化教育研究实施以来的诸多变化,认为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更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人性魅力的赋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标志,是有效解决素质教育中教育平等与效率、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师生情感沟通和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观念、师资、管理、课程等方面的困难。在对这些困难进行逐一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政策、观念、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力图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顺利推开小班化教育改革实践,为师生个性发展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锻造一个更为有效的平台。
陈月霞[7](2010)在《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策研究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小学小班化教育能够满足家长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适应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的需要。小班化教育是以小班为基本的配置条件,逐步体现其个别化、个性化教育价值理念的具体实施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同步单一的要求,创建了别具一格的教学环境,营造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师生活动的密度、频度和效度,改善了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得求新求变的教学策略得以实现,让学习活动变得多姿多彩,教学过程洋溢着生机和欢乐。小学小班化教育推进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本文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小学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班级管理、家校合作四个角度探讨小学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论文研究以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为个案,对石家庄市桥东区正在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部分学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探讨小学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为更好开展小班化教育提供可操作的模式。论文具体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并界定相关概念。第二部分,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教育公平理论、因材施教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第三部分,小学小班化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做出相应的转变,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途径:培育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提供和创造在职发展机会,创建良好的专业文化,建立专业取向的学校教研制度。第四部分,小班化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包括:调整教学目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兴趣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挖掘发展个性的因素;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个性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第五部分,小班化教育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包括: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学生活动展开的途径与方法。第六部分,小班化教育在班级管理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包括:优化教育环境,熏陶感染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岗位服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第七部分,小班化教育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家校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有:互访和通信联系,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教咨询和家长学校,特色活动。第八部分,结论。包括研究的结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小班化教育确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差异、个性特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充分发展的重视。这种尊重、关爱、和谐、互动的教育教学,为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小班化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罗晴,张仲豪[8](2010)在《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小班化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产生的。它不单是学生班额度的减少,还蕴涵着深层理念的变革。本文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明确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思考,并提出更好的发展道路。
王先保[9](2009)在《小班化教育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教师培训的视角》文中认为小班化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个性化而产生的新型班级授课形式。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贯穿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充分发展的重视。近十年来,有关小班化教育的课题作为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现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专门研究领域。本文从教师培训的视角来解读我国的小班化教育问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小班化教育研究资料的查阅学习,以及对小班化教育诸问题较为深入的思考,概述了西方国家小班化教育改革情况;根据目前发达地区的实践探索,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方向与热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就小班化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其后,论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从事小班化教学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仔细分析了目前教师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后,针对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的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就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如何研究、论文框架等进行了交代;第二章:关键概念的界定及小班化教育改革当前研究状况与研究热点综述,并对当前的小班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特别是教师个人面临的困惑,引出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章:通过典型性案例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当前小班化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针对性的教师培训缺失,使老师发生了情感教育、课堂控制,传统教育观影响等方面的困惑,并对当前的培训现状进行了归纳,原因分为外部的环境因素对培训的影响,教师个人自身的观念等对教师培训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对教师培训诸问题的分析,对小班化教育教师的培训给出了政策建议,以供相关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参考。希望行政部门对教育从政策高度对小班化教育加以重视,然后做出可操作的“校际”教师培训体系;在学校层面上,加强“校本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展开多形式的培训;在教师层面上,让教师认识到自我知识补充,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从而端正培训的态度。此外还从培训内容及组织、文化、制度建设等角度对如何搞好小班化教育教师给出了若干建议。
郑晓彤[10](2006)在《小班化教育初探 ——以江苏泰州城区为例》文中认为小班化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潮流。各地区先后掀起了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验的热潮,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与成果。本文在阐述对小班化教育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研读书籍及实践总结等方法和途径,对有关小班化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缩小班级规模、推行小班化教育的概况,以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从理论上论证了我国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文经过全面的调研与总结,通过认真地调查、实验研究、行动总结,采取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城区3所中心校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教育等实际状况,是如何各具特色地在本校开展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简介了城区开展小班化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探究在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本地区形成的教育策略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运用的情况。并通过以对比实验、调查统计等手段,展示小班化教育实验班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的优势与成果。同时,指出小班化教育在本地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对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和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分析,进行有效的对策研究,为小班化教育在本地区的继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与构想,同时也为其他类似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的经济发展中地区提供有价值地参考和实验措施建议,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小班化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班化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教学相关原理及现状 |
第一节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
第二节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功能优势及价值 |
第三节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二章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丰城隍城镇村小调研为中心 |
第一节 城乡小班化教学的对照与借鉴 |
第二节 隍城镇村小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三节 隍城镇村小自然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如何改良:隍城镇村小实施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建议 |
第二节 如何教学:探索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新方法 |
第三节 童趣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
第四节 艰难地探索:前景展望以及新的困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民办中学小班化教育研究 ——基于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小班 |
1.3.2 小班化教育 |
1.3.3 巴川小班实验中学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理论依据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问题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过程 |
2 个案学校及其小班化教育实施的现状 |
2.1 个案学校的概述 |
2.2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与探索 |
2.2.1 对教学环境的探索 |
2.2.2 对课程体系的探索 |
2.2.3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
2.2.4 对评价体系的探索 |
2.2.5 对核心素质培养的探索 |
3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
3.1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
3.1.1 师生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
3.1.2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着提高 |
3.1.3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
3.1.4 社会关注度得到明显提升 |
3.2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
3.2.1 教师队伍不稳定 |
3.2.2 课程改革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
3.2.3 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
3.2.4“升学率”偏离了学校教学目标 |
4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取得成效和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1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取得成效的原因 |
4.1.1 有效整合多种资源 |
4.1.2 灵活运用管理机制 |
4.1.3 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 |
4.1.4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
4.2 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 |
4.2.1 教师职业认同感得不到提高 |
4.2.2 课程改革落实不深入 |
4.2.3 合作学习重形式而轻内涵 |
4.2.4 教学质量评价执行不到位 |
5 促进个案学校小班化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
5.1 拓宽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
5.2 逐步推进课堂改革的落实 |
5.3 加强合作学习内涵的运用 |
5.4 强化和提高创新评价的执行力度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4)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研究 ——以慈溪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班化教育的含义与班级规模 |
1.2.2 小班化教育的背景意义与理论依据 |
1.2.3 小班化教育的政策研究 |
1.2.4 小班化教育的评价研究 |
1.2.5 小班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小班化教育概述 |
2.1 小班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 |
2.3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
2.3.1 小班化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
2.3.2 小班化教育是实施课堂改革的新举措 |
2.3.3 小班化教育充分体现现代教学评价手段 |
3 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分析 |
3.1.1 推进小班化教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
3.1.2 推进小班化教育符合慈溪市教育发展趋势 |
3.1.3 推进小班化教育体现教育公平 |
3.2 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
3.3 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主要步骤 |
3.4 慈溪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
3.4.1 小班化教育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
3.4.2 小班化教育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平台 |
3.4.3 小班化教育为教育均衡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
4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
4.1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
4.1.1 教育理念与教育效益方面的问题 |
4.1.2 教师专业成长与师资配备方面的问题 |
4.2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经验借鉴 |
4.2.1 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
4.2.2 国内成功经验借鉴 |
4.3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
4.4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
5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 ——以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研究设计 |
一、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的理论依据 |
(一) 主体性教育理论 |
(二) 教育公平理论 |
(三) 以人为本的理论 |
二、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的价值分析 |
(一) 大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
(二) 班级规模缩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培养的价值分析 |
(三) 小班化教育管理观念更新的价值分析 |
(四) 小班化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的价值分析 |
(五) 小班化教育评价机制革新的价值分析 |
三、个案学校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 |
(一) 调整课程结构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 |
(二) 更新班级管理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
(三)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推动素质教育实践 |
(四) 创新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
四、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
(一) 个案学校学生主体性培养成果分析 |
(二) 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对象 |
(五)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班化教育的涵义与优势 |
(一) 小班化教育的相关概念 |
(二) 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特点 |
(三) 小班化教育的原则与要求 |
(四)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所在 |
第二章 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 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步骤 |
(二) 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
1、B区教育局负责总体统筹、整体推进 |
2、各小班化学校负责具体落实、稳步实施 |
第三章 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深度调查 |
(一) 走近教育行政领导 |
1、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 |
2、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 |
3、存在问题和不足 |
(二) 走近小班化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
1、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
2、存在问题和不足 |
(三) 走进小班化课堂 |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
2、存在问题和不足 |
(四) 走近小班化学校和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家长 |
1、家长和社会的逐步认可 |
2、存在问题和不足 |
第四章 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启示 |
(一) B区推进小班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几点看法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策研究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小班化教育能够满足家长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
(二)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
(三) 小班化教育适应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小班化教育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小班化教育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理论分析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班级授课制 |
(二) 小班 |
(三) 小班教学 |
(四) 小班化教育 |
(五) 小班教育 |
(六) 个性 |
第一章 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二、因材施教思想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以人为本的理论 |
第二章 小学小班化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 |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
(一)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 |
(二) 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一) 师生关系从被动授受转向平等对话 |
(二) 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转向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
(三) 教学过程从学科逻辑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一) 培育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
(二) 提供和创造在职发展机会 |
(三) 创建良好的专业文化 |
(四) 建立专业取向的学校教研制度 |
第三章 小班化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一、调整教学目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
(一) 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 |
(二)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
(三) 重新认识和界定知识培养目标 |
二、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兴趣发展 |
(一)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
(二) 开发多样校本课程 |
(三)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
三、丰富教学内容,挖掘发展个性的因素 |
(一) 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
(二)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
(三)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
(四) 挖掘发展个性的因素 |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和作用 |
(二)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考虑的问题 |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一) 评价理念注重整体化 |
(二) 评价标准注重个性化 |
(三) 评价重心注重过程化 |
(四) 评价方法注重多样化 |
(五) 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
六、打造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
(一) 营造融洽气氛,保护学生个性思维 |
(二) 设计开放性问题,催促学生个性思维 |
(三) 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个性思维 |
(四) 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
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
(一) 阅读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
(二)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
第四章 小班化教育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一、实践活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
(一) 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 |
(二)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并获得自主发展 |
(三)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和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
(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使命感 |
二、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 |
(一) 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 |
(二) 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 |
(三) 学生活动展开的途径与方法 |
第五章 小班化教育在班级管理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一、班级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一) 班级组织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 |
(二)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
(三) 班级组织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
(四) 班级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位 |
二、优化教育环境,熏陶感染学生 |
(一) 体现浓厚的教育氛围 |
(二) 装备先进的教学设备 |
(三) 充分利用教育空间 |
(四) 改变座位排列方式 |
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一) 组织班级开展班会活动的作用 |
(二) 组织班级开展班会活动的原则 |
四、开展岗位服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
(一)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规范的制定 |
(二) 动态分配管理岗位 |
(三) 设立多个服务岗位 |
(四) 推行值日生制 |
(五) 将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活动的切入点 |
(六) 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鼓励点 |
第六章 小班化教育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一) 家庭教育为个体成长奠定基础 |
(二)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
二、家校合作的途径与形式 |
(一) 互访和通信联系 |
(二) 家长开放日活动 |
(三) 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 |
(四) 家教咨询和家长学校 |
(五) 特色活动 |
结论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班化教育教学活动举例 |
附录2 东风西路小学实践活动举例 |
附录3 小班化教育班会活动举例 |
附录4 东风西路小学小班化教育成果展示会花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
1. 小班化教育的内涵 |
2. 小班化教育的特征 |
二、我国小班化教育开展现状 |
三、对我国小班化教育前景的思考 |
1. 小班化教育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
2. 我国小班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9)小班化教育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教师培训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小班化教育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当前研究方向及热点 |
第三节 小班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小班化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从案例看从事小班化教育教师的困惑 |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教师的培训问题探讨 |
第四章 完善小班化教育教师培训的若干建议 |
第一节 对小班化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的建议 |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培训内容的相关建议 |
第三节 形成小班化教育培训的文化制度传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小班化教育初探 ——以江苏泰州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第2章 国外小班化教育概况及启示 |
2.1 美国的小班化教育情况 |
2.2 法国的小班化教育情况 |
2.3 英、德小班化教育情况 |
2.4 日本的小班化教育情况 |
2.5 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3章 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3.1 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必要性 |
3.1.1 小班化教育是人本教育的需要 |
3.1.2 小班化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需要 |
3.1.3 小班化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
3.2 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可能性 |
3.2.1 经济的发展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发展前提 |
3.2.2 学龄儿童人数的下降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 |
3.3 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尝试 |
第4章 泰州城区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
4.1 泰州城区的经济基础 |
4.2 泰州城区的文化积淀 |
4.3 泰州城区的人口状况 |
4.4 泰州城区的教育概况 |
第5章 泰州城区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实践 |
5.1 泰州城区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步骤 |
5.2 泰州城区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模式 |
5.2.1 实验小学的“校中班”模式 |
5.2.2 城东中心小学的“校外校”模式 |
5.2.3 大浦中心小学的“特长小班”模式 |
5.3 小班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
5.3.1 教室的布置 |
5.3.2 氛围的建设 |
5.4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
5.4.1 合作互动策略 |
5.4.2 自主探究策略 |
5.4.3 分层施教策略 |
5.4.4 评价反馈策略 |
5.4.5 多媒体教学策略 |
第6章 泰州城区小班教育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
6.1 社会的评价 |
6.2 优势的比较 |
6.3 产生的新问题 |
6.4 今后的对策研究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小班化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小学小班化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王心怡. 南京工业大学, 2020
- [2]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D]. 金枝.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民办中学小班化教育研究 ——基于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的个案研究[D]. 杨娅菲. 重庆师范大学, 2016(09)
- [4]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研究 ——以慈溪市为例[D]. 白冰. 宁波大学, 2014(03)
- [5]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探究 ——以重庆市巴川小班实验中学为个案[D]. 杜好. 西南大学, 2014(10)
- [6]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调查研究[D]. 王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7]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策研究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个案研究[D]. 陈月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
- [8]对我国小班化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 罗晴,张仲豪.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0)
- [9]小班化教育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教师培训的视角[D]. 王先保.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10]小班化教育初探 ——以江苏泰州城区为例[D]. 郑晓彤. 江西师范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