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实录与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芳芳[1](2021)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罗瑞[2](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赵丽华[3](2021)在《试论艺术的教学功能及其实现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文中指出艺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艺术能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当前我国教育界针对艺教融合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较少,对艺术为何具有教学功能、艺术发挥教学功能的机制和条件等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因此,对艺术的教学功能、艺教融合的原理及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将围绕“艺术为何具有教学功能?”、“艺术发挥教学功能的机制、条件与方式是什么?”、“当前我国中小学实施艺教融合的现状如何?”以及“如何改进现存问题以充分发挥艺术的教学功能?”四个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艺教融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从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入手,厘清艺术为何具有教学功能,旨在从理论角度揭示艺教融合的原理。接着,从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揭示了艺术发挥教学功能的机制,进而提出艺术发挥教学功能应具备的四个条件:适时性、适度性、合理性、有效性。最后,以数学学科为例,结合国内外教学案例,论述了艺术融入数学教学的方式。为了解艺术融入教学这一领域在当前中小学的发展现状,笔者以数学学科为例,设计了两项调查研究。一是通过观看“上海优课”网站中展示的优质数学课堂教学视频,了解上海市关于艺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整体现状;二是以上海市一所小学作为个案,通过教师访谈、教案分析、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该校实施艺教融合的现状和不足之处等。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优质课中,艺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情况不甚乐观;在个案学校中,教师对艺教融合的认识尚嫌不足,常规课中实施艺教融合的机会较少。总的来说,艺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存在艺术形式单一、融合方式单一、缺乏资源和指导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论文提出了四点建议:结合学科特点探索艺教融合的机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艺教融合;建立和完善相关资源库;提供“以艺促教”的专业培训。
余根钬[4](2020)在《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算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它既占据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枢纽地位,也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基础学力作用。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理念,运算能力是由“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所构成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运算技能的强化,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小学阶段无疑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并开展针对性思维训练,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将测验法、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12名六年级学生及6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小学生运算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在理清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前提下,利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架起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运算能力发展之间的桥梁关系;其次,依据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意在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来化解小学生运算能力存在的现状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最后,设计并实施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同课异构”课作为分析材料,利用“教师评课情况、学生情况调查、教师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差异性评价,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经验帮助。林崇德、胡卫平所引领与践行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理论指导下设计并实施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包含四个基本环节,第一,创设矛盾激趣,拟用“认知冲突”的课堂导入;第二,结合问题驱动,开展“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第三,构建双向反思,实施“自我监控”的教学总结;第四,开展思维训练,选取并采用“应用迁移”的巩固练习。此外,为后续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实践呈现出最佳教学效果,要注意如下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学生学情设计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要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适当留出教学机动时间;最后,要紧扣教学要点进行变式训练,突破已有思维认知。
索智慧[5](2020)在《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F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题解决教学在近些年来一直都是一线小学数学老师们研究的热点,且在教材中对此部分进行了强调,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对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采取题海战术,更多关注于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于学生更深层次追求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交流的重视程度不够,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在育人的深度层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深度教学正是从育人的理念来促进数学教学,一方面不仅是现实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深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关于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研究从深度教学理念的视角聚焦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重庆市F小学五六年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课堂中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知识层面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而对于问题解决的知识背景以及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缺乏深度研究。并根据现状发现所调查学校目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五个问题:(1)目标上缺乏具体的数学核心素养导向;(2)教学过程中缺乏深度活动体验与探究;(3)教学资源方面难以构建丰富而关联的信息课堂技术环境;(4)师生互动中缺乏高质量问题引领高阶思维的发展;(5)教学评价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本研究还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师的个人素养、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评价制度以及学校因素。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教育观念,加深对问题解决教学本质的理解;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活动的体验与交流,锤炼高阶思维能力;加强反思评价,重审问题解决教育的价值性。”
康斐[6](2020)在《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数应用题是将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文字型题目。学习分数应用题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应用题的综合性,小学阶段分数应用题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老大难”,许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疑惑和困难。本研究力求为广大一线教师提出有效教学策略,对其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由于分数应用题的集中性,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实习学校六年级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测验法和访谈法对当前分数应用题教学困境及策略开展调查研究。首先,笔者通过提前编制好的测试卷对六年级5个班的学生进行统一测验,基于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当前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考查哪些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当所致,并将其作为教学优化策略的真实依据。其次,通过三种访谈提纲分别对实习学校部分教师、擅长解题和解题困难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力求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去探究当前小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困境及有效策略,以此为实践依据提出提升优化的教学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主要会出现问题表征障碍、识别问题结构困难、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缺乏良好的解题策略和习惯等问题;教师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方面存在教师过分拘泥于教材,缺乏教学研究意识;因循守旧,缺乏有效解题方法的总结;注重解题,忽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偏重算术,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等问题。通过对当前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困境进行分类整合,笔者发现无论是从教师教学困境的角度上还是深究学生的学习困境,当前的困境均与应用题解题的具体环节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尤其是“问题结构的把握”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两方面最为突出。因此,笔者从三个不同视角分别提出了关于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优化建议:基于常规解题步骤的视角上提出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转化条件、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4条优化策略。基于问题结构教学的视角上提出化简为繁,结构化教学;追根溯源,突出基本概念教学;特殊题型,对比教学凸显异同;拓展迁移,整合性教学4条优化策略。基于渗透数学思想的视角上提出善用图示,数形结合;借助方程,建立模型2条优化策略。
丁娜[7](2020)在《乡镇六年级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小学生智力的任务。其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枢纽。然而,在分数意义的非具体化和运算特征的复杂性、跨区域教育资源不平等、学生家庭教育观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乡镇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相对较低,在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错误频发,学习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深对学生的各类解题错误的认识,有效地找到发生错误的主观原因,寻求规避和纠正学生解题错误的教学策略,借此提升乡镇六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利用调查问卷,从不同维度了解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水平;通过对测试卷的分析,呈现学生在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出现的错误情况;结合访谈了解学生解题错误的思维过程,剖析出现错误的根源;基于以上分析找到可以纠正学生解题错误和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乡镇六年级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水平较低,存在大量错误,且学生缺乏解题动机。(2)对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加工过程,学生的策略选择错误率最高,其次是关系表征错误、语义表征错误和解题操作错误。典型错误类型有:数量关系错误、未解答、非逻辑性错误、乘除法混用错误、未按要求解答、概念性错误、计算错误、解题格式错误、誊写错误等。(3)分析发现,语义表征错误主要由学生解题程序意识薄弱、感知不精细、概念不明造成的;关系表征错误源自学生缺乏梳理数量关系的意识和表征数量关系的手段;策略选择错误主要由学生基础薄弱、解题动机不强、找错单位“1”引起的;解题操作错误主要原因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计算规则不熟、不良的解题习惯等。(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在语义表征阶段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解题程序意识,增加精读题目手段;在关系表征阶段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在策略选择阶段激发学习动机,科学认识单位“1”;在解题操作阶段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提升运算技能和反思意识,引导学生重视解题规范等。
王诗惠[8](2020)在《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学生学习新知后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错误。教师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分析能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此来改善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总结学生解题时产生的错误类型,并分析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教学优化建议,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降低解题错误率。本文针对六年级学生在分数计算题和应用题方面解题错误率较高的现象,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学生进行分数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有哪些?(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何有效的改善教学以减少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试卷测试法和个人访谈法。首先,通过收集分数解题错误的相关资料,整理国内外关于分数解题错误的研究。其次,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数测试卷(一)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得到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题目,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分析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原因。最后,进行分数测试卷(二)的测试,对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检测,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根据测试卷的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解题错误类型有知识性错误、策略性错误、操作性错误和疏忽性错误。并结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得到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有(1)分数知识自身的难度;(2)六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征和数学思维特征;(3)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4)学生未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5)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合理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最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促成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2)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错题整理意识和错题反思意识。(4)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或解题想法;(5)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学生的错题进行重新整改,作为教学例题或练习题,合理运用错误资源。(6)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提问。
岳燕娥[9](2019)在《六年级学生百分数问题解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能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可见,“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在教育期刊上看到分数,应用题等概念的解决问题策略,而与之相近的百分数问题却涉足很少,研究少就没有问题吗?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明白百分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有什么困惑,如何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教师教学又存在哪些问题,都成为本研究需要探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对百分数问题相关概念界定,分类进行概述。将百分数解决问题分为百分数意义,相关概念,转化,运算,策略选择五个维度编制问卷,以J省H小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分析等方式,搜集数据和资料,了解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百分数问题时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过程的遗漏不足,了解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定向解决策略,主要包括:线段图;列方程;转化成比;题型归类;题组练习等方法,并以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调查和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实验后测两班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2)定向策略对百分数解决问题是有效的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困惑,提出了定向策略的百分数问题的教学建议,包括自主学习,抓重难点,总结归纳;自我提升,教学模型,专题训练等方面,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知识,还使其数学能力得以发展,并将这种学习能力迁移到学习其他知识,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
白晓艳[10](2018)在《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解决问题”是指运用数与代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分数应用题是解决问题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分数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分数本身具有抽象性,分数应用题也具有抽象性,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较难找,这些是分数应用题难教难学的一部分原因,这一部分障碍我们无法避免,找到分数应用题难教难学的其他原因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的高效,让学生在解分数应用题时出现的错误变少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很有必要找到学生出错原因并找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人教版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材以及教辅资料,编制了一套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测试卷以及问卷调查。通过统一组织某校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利用相关软件对《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测试卷》答题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每题的得分率、找出学生出现错误的类型,并初步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容易犯的错误。根据此次问卷以及平时教学经验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小学生分数应用题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整理发现学生做题的方法和做题习惯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发现教师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中存在把知识教“死“,有些东西只是让学生背会,然而学生有时压根不理解其内涵。(2)审题教学花的时间太少。(3)忽略计算教学。(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会的题目,应注意讲解例题时方法多样化,不能一题只讲一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对于基本概念不理解,主要表现为不能准确找到单位“1”、分率和实际量不对应。(2)阅读不细心、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审题能力。(3)学生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4)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不清楚。最后,针对上述教师和学生出现问题提出的教师教学分数应用题的四点教学策略。并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实践并分析。同时,收集并整理我校六年级部分教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做的练习题写到附录中供六年级老师参考。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实录与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实录与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试论艺术的教学功能及其实现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 艺教融合的重要性 |
(二) 艺教融合的方式 |
(三) 已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艺术 |
(二) 艺术的教学功能 |
第二章 艺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理论依据 |
一、艺教融合的发展历程 |
二、脑科学的相关研究及发现 |
(一) 脑的结构和特征 |
(二) 艺术与脑 |
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及发现 |
(一) 艺术与创造力 |
(二) 艺术与直觉思维 |
(三) 艺术与内隐学习 |
(四) 艺术与具身认知 |
四、教育学的相关研究及发现 |
(一) 理论依据 |
(二) 经验确证 |
第三章 艺术发挥教学功能的机制、条件与方式 |
一、艺术发挥教学功能的内在机制 |
(一) 直接机制 |
(二) 间接机制 |
二、艺术发挥教学功能的条件 |
(一) 合理性 |
(二) 适时性 |
(三) 适度性 |
(四) 有效性 |
三、艺术融入教学的方式:以数学课为例 |
(一) 音乐融入数学教学 |
(二) 美术融入数学教学 |
(三) 舞蹈融入数学教学 |
(四) 戏剧融入数学教学 |
第四章 艺教融合的现状调查——以“上海优课”网站教学视频为例 |
一、观察研究设计 |
(一) 观察目的 |
(二) 观察对象 |
(三) 观察工具 |
二、观察研究结果 |
(一) 整体融合情况 |
(二) 各年级融合情况 |
(三) 数学知识的融合情况 |
(四) 艺术类别的使用情况 |
(五) 数学知识与艺术类别的结合情况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一) 艺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整体现状 |
(二) 实施艺教融合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艺教融合的现状调查——以上海市T小学为例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研究结果 |
(一) 从对一线教师的访谈来看 |
(二) 从对一线教师的教案分析来看 |
(三) 从对数学课的课堂观察来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 艺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整体现状 |
(二) 实施艺教融合的不足之处 |
第六章 实施艺教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
一、结合学科特点探索艺教融合的机会 |
(一) 借助艺术学习数学知识 |
(二) 借助艺术培养数学思维 |
(三) 借助艺术促进数学应用 |
(四) 借助艺术了解数学文化 |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艺教融合 |
(一) 思维导图 |
(二) 几何画板 |
(三) 电子白板 |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资源库 |
(一) 借鉴国外成果 |
(二) 深度挖掘艺术资源 |
(三) 校际、区域、省市共享实施方法 |
四、提供以艺促教的专业培训 |
(一) 培训形式 |
(二) 培训内容 |
结语: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上海优课”网站中小学数学教学视频目录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课堂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诉求 |
(三)满足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需求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小学生运算能力及其教学要求 |
第一节 运算能力概述 |
一、运算能力界说 |
二、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内涵 |
三、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特征 |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 |
一、重视理清算理的教学意义 |
二、重视估算能力的协同作用 |
三、重视具体情境的外延功能 |
四、重视数感、符号意识的抽象内涵 |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脉络 |
一、学段目标:表现“形象感知—抽象演算”的逐步演化 |
二、能力要求:突显“口算—笔算—估算”的内在关联 |
三、教学思路:呈现“整数—小数—分数”的逻辑顺序 |
四、内容体系:体现“加减法—乘除法”的密切联系 |
第二章 小学生运算能力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运算技能方面 |
一、口算能力不佳,造成运算迟缓 |
二、基本算理不清,致使算法紊乱 |
三、简算意识不强,引起思维定势 |
第二节 思维品质方面 |
一、抽象理解不佳,思维深刻性薄弱 |
二、有序思考不足,思维灵活性受限 |
三、多维分析不够,思维创造性单一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方面 |
一、运算知识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
二、学习态度不端,缺失探究意识 |
三、运算习惯不良,欠缺规范训练 |
第三章 思维型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适切性 |
第一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概述 |
一、追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溯源 |
二、探索: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内涵机理 |
三、践行: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原理 |
第二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之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积极效果 |
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投入热情 |
二、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化表现 |
三、有利于推动小学生运算能力的优化进程 |
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素质的水平跨越 |
第三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之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指导意义 |
一、利用认知冲突,优化运算过程的多元评价 |
二、通过自主建构,推进运算知识的深度学习 |
三、采取自我监控,深化运算程序的自我反思 |
四、巧设应用迁移,提升运算思维的灵活变式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路径建构 |
第一节 明确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 |
一、教学准备:做好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 |
二、教学实施:注重探究能力的引导与发展 |
三、教学过程:关注课堂互动的落实与强化 |
四、教学总结:重视自我反思的开展与深化 |
第二节 确定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一、矛盾激趣:基于“认知冲突”的课堂导入 |
二、问题驱动:基于“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 |
三、双向反思:基于“自我监控”的教学总结 |
四、思维训练:基于“应用迁移”的巩固练习 |
第三节 理清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步骤 |
一、学情调查与分析 |
二、课堂导入的创设 |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
四、教学总结的设置 |
五、巩固练习的选取 |
第五章 实践与效果:基于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同课异构 |
第一节 教学前期准备 |
一、选取教学内容 |
二、设置教学形式 |
三、设计评价方式 |
第二节 教学过程实施 |
一、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创设与施行 |
二、对照组课堂教学的设置与执行 |
第三节 教学效果评价 |
一、教师评课情况 |
二、学生情况调查 |
三、教师教学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基于《标准》中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 |
2.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深远发展的重要性 |
3.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现实需求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1.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综述 |
2.深度教学的研究综述 |
3.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与深度教学的研究综述 |
4.文献评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深度教学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一)深度教学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内涵与特征 |
1.深度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2.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 |
2.杜威的反省思维 |
3.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目标学理论 |
(三)深度教学运用于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1.深度教学符合小学高段学生问题解决的心理认知规律 |
2.深度教学符合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 |
3.深度教学符合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 |
二、深度教学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想样态 |
(一)教学目标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依托 |
(二)问题情境开放多元化,理解中培养问题思维意向 |
(三)问题探究中加强学生的体验性 |
(四)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激发思维创新点 |
(五)问题反思对话中,散发散情感关怀 |
三、F小学深度教学视角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现存问题透视 |
(一)目标:缺乏具体数学核心素养的导向 |
(二)过程:缺乏挑战性活动促进学生体验探究 |
(三)资源:难以建构丰富而关联的信息课堂环境 |
(四)师生互动:缺乏高质量问题引领高阶思维的培养 |
(五)反思评价:难以触及心灵深处 |
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缺乏深度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的个人素养 |
1.教师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掌握不足 |
2.教师的数学学科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
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基础较弱 |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评价制度 |
(三)学校因素 |
1.教学硬件资源匮乏 |
2.教师工作任务过重 |
五、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深度优化策略 |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加深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本质的理解 |
1.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
2.从数学知识教学转向问题教学 |
3.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转向立德树人 |
(二)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
1.师生搭台-共创生活化问题情境 |
2.数学问题情境趣味化 |
(三)注重活动的探究体验与交流:锤炼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
1.营造轻松氛围,敢于在问题交流中批判质疑 |
2.创新挑战性探究内容类型---为数学高阶思维奠基 |
3.以核心问题串培养数学高阶思维 |
(四)加强反思评价:重审数学问题解决教育的价值性 |
1.加强教师反思评价:进一步理解儿童的思维路径 |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二)分数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
(三)分数应用题是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 |
(二)关于分数应用题的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分数 |
(二)分数应用题 |
(三)教学策略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实施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实施过程 |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的编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三、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一)测试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二)访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三)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当前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分析 |
(一)问题表征障碍 |
(二)识别问题结构困难 |
(三)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扎实 |
(四)缺乏良好的解题策略和习惯 |
二、当前教师的教学困境及分析 |
(一)拘泥教材,缺乏教学研究意识 |
(二)因循守旧,缺乏有效解题方法的总结 |
(三)注重解题,忽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
(四)偏重算术,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
第三章 研究建议与对策 |
一、基于常规解题步骤的优化策略 |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
(二)引导学生转化条件、分析数量关系 |
(三)为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和策略 |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
二、基于问题结构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化简为繁,结构化教学 |
(二)追根溯源,突出基本概念教学 |
(三)特殊题型,对比教学凸显异同 |
(四)拓展迁移,整合性教学 |
三、基于渗透数学思想的优化策略 |
(一)善用图示,数形结合 |
(二)借助方程,建立模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乡镇六年级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文献研究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1.4.3 关于数学解题错误的研究 |
1.4.4 关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步骤 |
2.5 研究工具 |
2.5.1 测试卷的编制与评分标准 |
2.5.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评价说明 |
2.6 样本收集与数据处理 |
2.6.1 样本收集 |
2.6.2 数据处理 |
第3章 测试卷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3.1 测试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3.1.1 学生测试卷整体解题水平 |
3.1.2 学生不同题型解题水平 |
3.1.3 学生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错误分析 |
3.1.4 学生分数除法应用题解题错误分析 |
3.1.5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错误类型汇总 |
3.2 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3.2.1 学生整体解题水平 |
3.2.2 知识储备水平分析 |
3.2.3 问题加工水平分析 |
3.2.4 解题动机水平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要错误类型的原因探析 |
4.1 语义表征错误原因探讨 |
4.1.1 未按要求解答 |
4.1.2 概念性错误 |
4.2 关系表征错误原因探讨 |
4.2.1 基本数量关系错误 |
4.2.2 分数乘除法数量关系错误 |
4.3 策略选择错误原因探讨 |
4.3.1 未解答、非逻辑性错误 |
4.3.2 乘除法混用错误 |
4.4 解题操作错误原因探讨 |
4.4.1 计算错误 |
4.4.2 解题格式错误 |
4.4.3 誊写错误 |
第5章 基于解题错误的对策探究 |
5.1 语义表征错误的对策 |
5.1.1 夯实基础知识 |
5.1.2 强化解题程序意识 |
5.1.3 增加精读题目手段 |
5.2 关系表征错误的对策 |
5.2.1 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 |
5.2.2 提升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
5.3 策略选择错误的对策 |
5.3.1 激发学习动机 |
5.3.2 科学认识单位“1” |
5.4 解题操作错误的对策 |
5.4.1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
5.4.2 提升运算技能 |
5.4.3 注重解题规范 |
5.4.4 提升解题反思意识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8)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分数计算错误的相关研究 |
2.2 分数应用题解题错误的相关研究 |
2.3 已有研究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4.2 Newman、Casey错误分析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分数计算题的编制说明 |
3.4.2 分数应用题的编制说明 |
3.4.3 测试卷的信度 |
3.5 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框架 |
第4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分数解题错误的总的统计与分析 |
4.2 分数计算错误类型分析 |
4.3 分数应用题错误类型分析 |
4.4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日常教学的优化建议与课堂教学实录 |
5.1 日常教学中的优化措施 |
5.2 分数专题课堂教学实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分数测试卷(一) |
附录2 :分数测试卷(二) |
致谢 |
(9)六年级学生百分数问题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
1.1.1 研究现状 |
1.1.2 存在问题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百分数问题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百分数问题 |
2.1.2 数学问题解决 |
2.1.3 问题解决策略 |
2.2 百分数问题的分类 |
2.2.1 细化题型的分类 |
2.2.2 量化倍数的关系 |
2.2.3 比较成分数和比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4 概述总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收集整理数据 |
3.4.1 问卷调查 |
3.4.2 教师访谈 |
4 百分数问题解决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学生存在的问题 |
4.1.1 百分数意义 |
4.1.2 相关的概念 |
4.1.3 转化的混淆 |
4.1.4 运算的错误 |
4.1.5 策略的选择 |
4.2 教师培养存在问题 |
4.2.1 情境创设形式化 |
4.2.2 提问引导单一化 |
4.2.3 审题分析的不足 |
4.2.4 课堂留白的太少 |
4.3 研究结论 |
5 基于百分数问题解决中存在问题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数据的收集 |
5.2.1 实验前期 |
5.2.2 实验后期 |
5.3 实验对象的选择 |
5.4 实验的实施过程 |
5.4.1 实验前测 |
5.4.2 实验过程 |
5.4.3 实验后测 |
5.5 实验的主要结论 |
5.5.1 对学生的建议 |
5.5.2 对教师的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访谈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分数应用题的相关概念概述及分类 |
2.1 分数的概念 |
2.2 分数应用题概念及分类 |
第3章 问卷调查 |
3.1 问卷调查的过程 |
3.1.1 问卷题选择说明 |
3.1.2 问卷题考查类型 |
3.1.3 被试对象说明 |
3.1.4 问卷的测试 |
3.2 调查数据分析 |
3.2.1 试题调查分析 |
3.2.2 问卷调查分析 |
3.2.3 访谈调查分析 |
3.3 调查结果 |
3.3.1 学生解分数应用题出错的原因 |
3.3.2 分数应用题教学的不足之处 |
第4章 关于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
4.1 重视基本概念教学 |
4.1.1 新授课注重概念理解 |
4.1.2 对比练习帮助理解概念 |
4.2 审题教学重点是厘清数量关系 |
4.3 弄清算理、总结技巧、加强训练提升运算能力 |
4.4 注重解题策略多样化 |
4.4.1 对比解题方法 |
4.4.2 借助数形结合帮助解分数应用题 |
4.5 借助对比,找到分数应用题的模型 |
第5章 教学实践及分析 |
5.1 画线段图教学实践 |
5.2 审题教学实践 |
5.3 一题多解教学实践 |
5.4 对比练习教学实践 |
5.4.1 量率对应对比练习题 |
5.4.2 分数乘除法对比练习题 |
5.4.3 分数乘除法选条件对比练习题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中的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四、“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实录与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 陈芳芳. 西南大学, 2021
- [2]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试论艺术的教学功能及其实现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D]. 赵丽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D]. 余根钬.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F小学为例[D]. 索智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6]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D]. 康斐.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乡镇六年级学生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D]. 丁娜.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D]. 王诗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六年级学生百分数问题解决策略研究[D]. 岳燕娥.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4)
- [10]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研究[D]. 白晓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