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刘兴祥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可以预言,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就自己所想到的,发表一些个人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设计安排的出发点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二、教师基本功的要求是重要条件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搞清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改的是什么?是不是对以前物理课程及其教育方式的否定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有个不好的习惯,做事往往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理不好课程改革也可能会犯一样的错误。明确地说,课改绝不是对以往课改的否定,事实上力图准确地把握和反思。物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系统性强,有些知识又相对抽象且不易理解。所以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选修内容)。就因为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有较强的适应,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有效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开创新领域,探索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是在各基础科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基础不牢固,直接影响到人们进一步学习。所以我国扎实的“双基”教育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和经验,摒弃它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视经典物理学的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时代赋予我们必须更快地了解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物理知识面不能太窄,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的人认为,现在中国的教材过于陈旧,现在教材应该更多地讲解那些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如空间技术)都离不开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是学习现代物理学以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我国现行物理课内容,与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他们的知识面比我们宽,个别内容甚至比我们的深,有的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但就重要知识来说基本相同,即主要讲述经典物理中属于中等程度的基本知识,因为尽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作为物理知识核心部门仍是稳定和巩固的,所以物理课的“现代化”,不能以脱离经典物理为代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也逐步发生着转变。但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课改不协调的行为,如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课堂灌输,力求把知识讲细、讲深、讲透,忽视思维的启发和过程方法的学习;注重自身表演,忽略学生反映的现象。这些行为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还没有完全进入实施新课改的角色,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转变。
四、让学生自己在对知识的思索中体验、感悟
一位老教师听过我的课后,这样问我:“你讲得挺明白,也挺好;可是你是否想过,你讲得再好,学生一定会明白吗?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体验和感悟?”经老教师的反问,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以往教学时,一上课就声嘶力竭,嗓子常常讲哑了,将知识来回重复,学生到底学会了多少?记得一次期末考试,一看到试卷,我就高兴得不得了,试卷上几乎所有的题目类型,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讲到过,我心想:这一次我所任教的班级考得一定很好。与我搭档的教师还担心得不得了。可是,结果出来后,却令我很吃惊,讲过的题目还不如别的班级没有讲过的效果好。
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此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其余的时间则留给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做,既为喉咙找到了良药,又使学生找到了学习方法。
总之,新课程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