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二十世纪以来,新的文学理论涌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执一词,不能相容。在中国情况亦复如此。把数千年来的纷争再继续下去,对文学理论的“最终解决”毫无裨益。因为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解决:文学有客观的“本质”存在吗?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在“自定义”文学,同时也在显现倡导者自身的文学期望和审美追求。模仿论、表现论、形式论,都有其敏锐的发现,也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归于一统怕是不可能的。在文学的基本框架内解决儿童文学的问题(不论是以其为基础,还是以其为对照物)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儿童文学的独立性是有限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儿童文学的批评任务基本由成人承担,而“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就剥夺了成人批评儿童文学的合法性。“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代表了我国当前儿童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其核心思想是笔者衷心赞赏的。正像所有其他文学理论一样,“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也有加以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必要。朱自强先生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本文思考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本文对话、讨论的对象。欣赏文化的独特性,尊重儿童的审美需求,坚决捍卫儿童读者的权益,是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神圣原则。如此,把“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理论理解成为一种主张,一种原则性要求,会更准确地领会儿童文学的真髓。既反对“教育儿童的”理论,又适当调整“儿童本位的”阐释,把研究放在儿童文学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间性”上,摆脱孰为本位的争执,会更合理地注意并解释有关儿童文学教育、传统、成人化以及批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文学是无用的”和“功利(性)”概念在文学批评中的滥用是从内部解构和消弭文学的力量,它最终会导致文学在不断疏离人生的同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或者只剩下刺激的、游戏的、当下感官满足的低下、浅薄文字。当严肃被彻底驱逐,文学的意义、价值被彻底褫夺,文学就将无疾而终。儿童文学中“教育”包含着哲学和审美的多重问题,就如亚哲尔所说,意味着对民族未来的关注。“精神食粮”是儿童情感生活和社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文明滋养,其中不止于艺术形式的审美,还有来自传统的“文化指令”。“美育”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并非只属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都显示出特殊要求。创建一种丰富的、系统的与儿童读者直接沟通的批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力图形成一个可资借鉴的完整模式,这一点可能是同时制约着儿童文学批评和儿童文学美育两个领域的瓶颈。近来,包括朱自强先生在的儿童文学学者开始系统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讨论,朱先生的研究专著和《快乐语文读本》等是进行中小学文学美育研究的前哨和滩头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