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被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的高分子材料,根据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组织工程和医疗器械等生物医学领域,其中,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受到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生物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作为最重要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之一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因其易于改性可以满足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在不同环境下的需求。本论文第一章概述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应用以及药物控制释放的机理、类型和载体材料,着重介绍了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的功能化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中应用。在论文第二章中,通过本体开环聚合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组成的生物可降解碳酸酯共聚物poly(ATMC-co-CL),并采用1H-NMR、GPC、DSC、XRD以及静态接触角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共聚物的组成和性质可以通过ATMC与CL的投料比进行有效调节。Fox方程证明了该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MTT实验表明共聚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共聚物的降解过程通过GPC、DSC、XRD以及SEM等方法进行了研究,降解机理为表面溶蚀;随着共聚物中CL含量的增大,共聚物的酶促降解速率加快。在论文第三章中,以mPEG为大分子引发剂,以硅球固定化猪胰脂肪酶(IPPL)为催化剂,设计合成了新型生物可降解两亲性嵌段-接枝共聚物mPEG-b-(PATMC-g-PATMC)以及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ATMC,并用作抗癌药物DOX的体外释放。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以及嵌段-接枝共聚物均可以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寸的胶束,并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共聚物的CMC值、胶束尺寸、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及抗癌活性均取决于疏水内核碳酸酯共聚物的结构。与线型结构相比,接枝结构更有利于胶束的形成以及疏水药物DOX的包载。其中,ATMC接枝量较高的共聚物具有较低的CMC值和胶束粒径、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及较好的药物体外缓释行为,嵌段-接枝共聚物是一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药物控制释放载体。在论文第四章中,首先设计合成了侧链含双键的环状碳酸酯单体AC,然后对其进行了功能化修饰,合成了一种含二硫键的“四臂”型碳酸酯单体4AC。以mPEG为大分子引发剂,酶促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还原敏感型核交联的两亲性碳酸酯共聚物mPEG-b-P(DTC-co-4AC).共聚物胶束具有均一且较窄的粒径分布。共聚物胶束可有效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具有还原敏感性,还原剂存在下释药速率明显加快,并且释药速率随着二硫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没有还原剂存在时,释药速率随二硫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用激光共聚焦研究了共聚物载药胶束在HeLa细胞内的药物传递行为,结果表明载药胶束能有效地将阿霉素传递到细胞内并释放出来,显示出有效的抗癌活性。在论文第五章中,以温敏性的HO-PNIPAAm为大分子引发剂,采用酶促聚合的方法,以“四臂”型碳酸酯单体4AC以及DTC为共聚单体,设计合成了温度还原双重敏感型两亲性核交联碳酸酯共聚物PNIPAAm-b-P(DTC-co-4AC).共聚物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一,且具有温度响应性,其LCST值约为39.80C。负载阿霉素的载药胶束在体外的药物释放行为具有温度-还原双重敏感性,在还原剂的存在下释药速率明显加快;同时在37。C时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250C时的释放速率。激光共聚焦研究共聚物载药胶束与HeLa细胞共培养的结果表明,核交联的载药胶束能在较短时间内被HeLa细胞内吞,阿霉素在细胞内被释放出来,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在论文第六章中,以mPEG为大分子引发剂,以IPPL为催化剂,首先合成了两亲性碳酸酯共聚物mPEG-b-P(ATMC-co-DTC);进一步将其侧链功能化,通过腙键将阿霉素键合到共聚物侧链上,得到了pH敏感型两亲性碳酸酯共聚物-接枝-阿霉素mPEG-b-P(ATMC-co-DTC)-g-DOX。该高分子前药胶束具有均一且较窄的粒径分布,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具有pH敏感性,释药速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加快。激光共聚焦观察结果显示高分子前药能有效地将阿霉素传递到细胞内并释放出来,显示出有效的抗癌活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1.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概述1.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1.1.2.1 天然高分子材料1.1.2.2 化学合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1.1.2.2.1 聚酯1.1.2.2.2 聚碳酸酯1.1.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1.3.1 医疗器械1.1.3.2 组织工程1.1.3.3 药物控制释放载体1.2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1.2.1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概述1.2.2 药物控制释放的机制1.2.2.1 扩散控释1.2.2.2 化学控释1.2.2.3 材料控释1.2.3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分类1.2.3.1 药物缓释系统1.2.3.2 刺激响应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1.2.3.3 靶向药物控制释放系统1.2.3.4 智能药物控制释放系统1.2.4 药物控制释放载体1.3 脂肪族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1.3.1 脂肪族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的合成1.3.1.1 缩合聚合1.3.1.2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的共聚1.3.1.3 开环聚合1.3.2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的改性1.3.2.1 聚碳酸酯的功能化1.3.2.2 共聚1.3.3 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在药物控制释放中的应用1.3.3.1 物理包埋方式1.3.3.2 化学键合方式1.4 选题思路参考文献第二章 碳酸酯/己内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酶促降解性能研究2.1 引言2.2 实验部分2.2.1 试剂与仪器2.2.2 5-烯丙氧基-三亚甲基碳酸酯(ATMC)的合成2.2.2.1 5-羟基-1,3-苄叉甘油的合成2.2.2.2 5-烯丙氧基-苄叉甘油的合成2.2.2.3 2-烯丙氧基-1,3-丙二醇的合成2.2.2.4 5-烯丙氧基-三亚甲基碳酸酯(ATMC)的合成2.2.3 ATMC与CL的开环聚合反应2.2.4 细胞毒性2.2.5 酶促降解2.3 结果与讨论2.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2.3.2 细胞毒性2.3.3 酶促降解2.4 结论参考文献第三章 两亲性嵌段-接枝碳酸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用于阿霉素的控制释放3.1 引言3.2 实验部分3.2.1 试剂与仪器3.2.2 mPEG-b-(PATMC-g-PATMC)的合成3.2.2.1 5-烯丙氧基三亚甲基碳酸酯(ATMC)的合成3.2.2.2 mPEG-b-PATMC的合成3.2.2.3 mPEG-b-PATMC侧链的环氧化3.2.2.4 mPEG-b-(PATMC-g-PATMC)的合成3.2.3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3.2.4 胶束的形态与尺寸表征3.2.5 载药胶束的制备3.2.6 载药胶束的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3.2.7 细胞毒性3.3 结果与讨论3.3.1 mPEG-b-(PATMC-g-PATMC)的合成与表征3.3.2 胶束的表征3.3.3 载药胶束表征3.3.4 载药胶束的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3.3.5 细胞毒性3.4 结论参考文献第四章 还原敏感型两亲性碳酸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用于阿霉素的控制释放4.1 引言4.2 实验部分4.2.1 试剂与仪器4.2.2 mPEG-b-P(DTC-co-4AC)的合成4.2.2.1 5,5-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DTC)的合成4.2.2.2 5-甲基-5-丙烯酰氧亚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AC)的合成4.2.2.3 4AC(Tetra(acryloyl carbonate)cystamine)的合成4.2.2.4 mPEG-b-P(DTC-co-4AC)的合成4.2.3 胶束的形态与尺寸表征4.2.4 载药胶束的制备4.2.5 载药胶束的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4.2.6 细胞内吞4.2.7 细胞毒性4.3 结果与讨论4.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4.3.2 胶束的表征4.3.3 载药胶束表征4.3.4 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4.3.5 细胞内的药物释放4.3.6 细胞毒性4.4 结论参考文献第五章 温度还原双重敏感型两亲性碳酸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用于阿霉素的控制释放5.1 引言5.2 实验部分5.2.1 试剂与仪器5.2.2 PNIPAAm-b-P(DTC-co-4AC)的合成5.2.2.1 5,5-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DTC)的合成5.2.2.2 丙烯酸酯三羟甲基环碳酸酯(AC)的合成5.2.2.3 4AC的合成5.2.2.4 HO-PNIPAAm的合成5.2.2.5 PNIPAAm-b-P(DTC-co-4AC)的合成5.2.3 胶束的形态与尺寸表征5.2.4 胶束相转变行为测定5.2.5 载药胶束的制备5.2.6 载药胶束的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5.2.7 细胞内吞5.2.8 细胞毒性5.3 结果与讨论5.3.1 PNIPAAm-b-P(DTC-co-4AC)的合成与表征5.3.2 胶束的表征5.3.3 LCST的测定5.3.4 载药胶束表征5.3.5 药物控制释放性能研究5.3.6 细胞内的药物释放5.3.7 细胞毒性5.4 结论参考文献第六章 PH敏感型两亲性碳酸酯共聚物-接枝-阿霉素的合成、表征及药物释放性能研究6.1 引言6.2 实验部分6.2.1 试剂与仪器6.2.2 mPEG-b-P(ATMC-co-DTC)-g-DOX的合成6.2.2.1 5-烯丙氧基-三亚甲基碳酸酯(ATMC)的合成6.2.2.2 5,5-二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DTC)的合成6.2.2.3 mPEG-b-P(ATMC-co-DTC)6.2.2.4 mPEG-b-P(ATMC-co-DTC)的环氧化6.2.2.5 mPEG-b-P(ATMC-co-DTC)-hydrazine的合成6.2.2.6 mPEG-b-P(ATMC-co-TC)-g-DOX的合成6.2.3 DOX含量测定6.2.4 药物释放性能研究6.2.5 细胞内吞6.2.6 细胞毒性6.3 结果与讨论6.3.1 mPEG-b-P(ATMC-co-TC)-g-DOX的合成与表征6.3.2 阿霉素的含量测定6.3.3 高分子前药的粒径与分布6.3.4 药物释放性能研究6.3.5 细胞内的药物释放6.3.6 细胞毒性6.4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物可降解论文; 脂肪族聚碳酸酯论文; 功能化论文;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论文; 胶束论文; 药物控制释放论文; 高分子前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