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遗产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追捧。原因如下:第一,发达国家于上世纪初已完成工业化,80年代开始经济转型,服务业的比重加大;遗产旅游业作为工业的替代品,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第二,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主流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发展模式、文化价值体系强势地作用到当地的经济、文化领域,地方性往往被湮没在全球化的洪流里。面对上述两大趋势的力量,本文以上海为例,探讨都市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城市个性——世界主义;即上海带着她所有的异域气息却依然是中国的。由于解放后对外封闭以及改革开放后参与全球化进程,上海遗失了引以为傲的世界主义个性,从80年代起,上海市政府、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重建城市个性。本文以上海市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全国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为都市遗产资源数据库,用建设部1990年7月2日发布的GBJ137—90号文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作为分类标准对上海都市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盘点,将遗产旅游资源按其最初的土地使用性质纳入4大类17小类。研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开发模式(商业模式、创意园区模式、博物馆模式),都市遗产旅游开发越来越仰仗非经济因素(如科技传媒及文化艺术),并且,资源开发的目标市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利基性。市场吸引力——承载力矩阵模型被采纳对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估。针对28个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发现所选项目都体现出中高度吸引力与承载力,有利于开发成旅游资源。基于此开发前景,新加坡案例被援引进来,研究其都市遗产旅游开发的进程与经验教训。文章详述了精品酒店、武吉士街这两个都市遗产旅游开发项目。新加坡政府的主导作用对都市遗产旅游开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与转化率认识不够,开发项目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新加坡和上海在地域、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契合度很高,可以作为上海援引的案例。鉴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建议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积极介入的开发机制,建立都市遗产旅游资源数据库、创建统一的评估模型作为开发前预备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开发案例、建立案例库作为上海都市遗产旅游开发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