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前,VoIP电话会议模型主要分为两种:基于服务器混音的模型和基于客户端混音的模型。在VoIP系统中,这两种模型都很难同时满足大容量、低开销和可扩展的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VoIP电话会议的关键技术,针对现有的两种模型的缺点和不足,指出了传统模型系统低容量、高开销的根本原因,引入语音代理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话会议模型,并结合IAX2协议、利用现有的优秀开源服务器Asterisk实现了这种电话会议系统。在现有局域网环境下,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多协议客户端的多方通话,并支持不同语音编码格式的客户端参与会议,满足了大容量、低开销、可扩展的系统要求。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现状1.3 论文的主要工作1.4 论文内容安排第二章 电话会议的相关技术及主流协议2.1 系统逻辑模型及相关概念2.1.1 系统逻辑模型2.1.2 电话会议系统的相关定义2.1.3 会议角色的定义2.1.4 控制信令的定义2.2 VoIP电话会议的关键技术2.2.1 音频编解码2.2.2 混音算法2.2.3 音频混合前后的处理2.2.4 NAT穿越技术2.3 主流电话会议标准2.3.1 H.323 协议2.3.2 SIP协议2.3.3 IAX2 协议2.3.4 三种协议的比较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现有的VoIP电话会议模型3.1 现有的电话会议系统3.2 基于服务器混音的模型3.2.1 电话会议系统结构3.2.2 服务器的处理流程3.2.3 与会者的处理流程3.3 基于客户端混音的模型3.3.1 电话会议系统结构3.3.2 服务器的处理流程3.3.3 与会者的处理流程3.4 对现有模型的分析3.4.1 影响会议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3.4.2 现有模型的性能分析第四章 基于语音代理的电话会议模型4.1 相关概念及系统结构4.1.1 相关概念4.1.2 系统结构4.1.3 服务器的处理流程4.1.4 与会者的处理流程4.2 静音检测4.2.1 静音检测的原理4.2.2 静音检测算法4.2.3 本文采用的静音检测算法4.3 语音代理4.4 性能分析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结合IAX2 协议对新模型的实现5.1 系统总体概述5.1.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5.1.2 系统总体结构5.2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5.2.1 会议通信帧5.2.2 P2P建立流程5.2.3 客户端实现5.2.4 界面显示5.3 系统的性能测试5.3.1 测试环境5.3.2 测试结果5.3.3 结论5.4 本章小结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6.1 工作总结6.2 展望致谢参考文献作者在读研期间的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电话会议论文; 语音代理论文; 大容量论文; 低开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