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对称辐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辐射,服装热阻,综合服装热阻,C语言
不对称辐射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苹,魏斯胜[1](2019)在《不对称辐射对服装热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语言编程,分析服装热阻对PMV计算值的影响,得出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下PMV值受服装热阻的影响不同.利用公式推导,得出不对称辐射环境下的服装热阻公式,定义为综合服装热阻.由于不对称辐射对服装热阻的影响,主要是服装发射率和墙体发射率对服装热阻的影响,本文分为两种情况,分别讨论不同情况下PMV计算公式修正.最后利用C语言编程,分析两种情况下服装发射率对综合服装热阻和PMV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建国[2](2018)在《不对称分子奇偶谐波辐射:鉴别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原子与分子的高次谐波的广泛应用,对原子与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高次谐波成为原子物理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高次谐波的辐射机制,我们可以采用半经典的叁步模型(Corkum模型)来进行描述:第一步,电子在激光场的作用下,发生隧穿电离;第二步,电子在激光场中加速运动,能量增加;最后,在激光场方向改变时,部分电子返回原子核附近与原子核再结合,从而释放出高能光子。高次谐波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作为XUV和X射线光源。第二,高次谐波辐射能够产生阿秒脉冲,为研究阿秒尺度内电子动力学和分子的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如线性分子最外层电子轨道的重构,对光化学反应中分子键长的追踪,在阿秒尺度内对分子核动力学的探究,在阿秒尺度内对电子再散射轨道的重构,在阿秒尺度内对激发态电子动力学的探究。第叁,通过对高次谐波的探究使得强场物理的更进一步。以前在计算不对称分子产生的基态-连续态之间的跃迁偶极子,对于不对称分子的基态波函数我们采用了比较粗糙的近似,得到的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与理论相符合,但是一些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不是很好,对于这个问题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我们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如:高次谐波辐射的机制,介绍了含时薛定谔方程以及在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利用变分法求解氢分子离子。根据分子理论,利用变分法,我们得到了不对称分子HeH2+在解析的基态波函数和能量曲线,进而计算和修正了基态-连续态之间的跃迁偶极子。我们把利用变分法得到的与核间距有关的HeH2+的能量曲线与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的精确的能量曲线进行对比,由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能量曲线相互吻合。我们发现,通过变分法得到的HeH2+基态和我们以前使用比较粗糙的波函数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在我们后面的计算跃迁偶极子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维的情况下,修正后的偶极子与一维精确的偶极子吻合得更好。在不同的分子参数下(如分子核间距、有效电荷),我们将计算得到的奇偶跃迁偶极子与通过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叁维(3D)模型分子HeH2+得到的奇偶高次谐波波谱和极化进行比较。对比得到,修正后的跃迁偶极子中极小值的位置与高次谐波极化更加吻合。当不对称分子高次谐波上的极小值消失时,对谐波的极化测量可以用来作为探测谐波极小值的位置的一个工具。奇偶谐波的偶极子极小值和极化极大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揭示了来自不对称分子的奇偶谐波的复杂产生机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鲁文斌[3](2017)在《标量暗物质现象学、中微子辐射质量与宇宙重子数不对称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足够多的天文学和宇宙学观测证据表明,我们的宇宙充盈着不发光的暗物质,而为了从粒子物理的角度解释其起源和属性,对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的研究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而其中暗物质候选者的性质也各不相同。令人感兴趣的是,如果我们从对暗物质粒子的建模本身出发,以尽可能最小的成本去寻求标准模型的扩展,那么这些模型便有望被系统化地归纳到一类最小暗物质模型的框架中,它通过增添额外的SU(2)_L单态或多重态来扩充标准模型,从而在其中寻求合适的暗物质候选者。仅有的多重态规范相互作用也让模型具有精准的预测性:遗迹丰度将对唯一的自由参数——暗物质的质量给出限制。增添的多重态粒子可能是标量粒子、费米子或矢量玻色子,对于费米子,只考虑规范相互作用是相当合理的,因为在可重整的框架下并不存在其他可能的与标准模型粒子的相互作用项。然而对于标量多重态,这种假设并不是完整的:标量场希格斯通道的四次耦合项将完全有理由存在。在本文中我们对惰性标量叁重态暗物质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特别关注了由希格斯通道的相互作用带来的更丰富的现象学效应。我们的计算预言了希格斯通道和规范相互作用间的干涉效应能够导致暗物质-核子弹性散射截面的急剧减小,从而逃过所有直接探测实验给出的限制。来自具有非零超荷多重态的中性粒子将耦合到Z~0玻色子,从而产生大大超出当前实验限制的强弹性散射截面。为了避开这个限制,一个可行的多重态暗物质或者需要超荷为零,例如实标量叁重态暗物质模型,或者在非零超荷多重态中电中性分量实部和虚部之间的质量劈裂来有效抑制与原子核的非弹性散射过程。在本文中,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混合惰性标量叁重态暗物质模型,其中具有非零超荷的复标量叁重态和具有零超荷的实标量叁重态通过与标准模型希格斯两重态的可重整化耦合项相互混合。这种混合机制产生了合适的质量劈裂,从而恢复了由非零超荷的复标量叁重态提供暗物质组分的可能性。我们考虑了模型在叁种渐近极限,亦即实叁重态主导暗物质、复叁重态主导暗物质以及均等组分暗物质情形下暗物质遗迹丰度和直接探测散射截面的解析近似。作为交叉验证,我们进一步对全参数空间暗物质遗迹丰度给出的限制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与解析近似吻合的很好,并直观的说明了我们考虑的叁种特殊的极限情形事实上包含了全参数空间的大部分相关特征。另一方面,大气、太阳、加速器及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确证了中微子具有微小的非零质量,这使得令人满意的新物理理论也被期待拥有更加深邃的动机来同时解决更多的问题,作为暗物质候选者的新粒子也可能在中微子质量的产生甚至宇宙重子数不对称的起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考虑了包含Majorana费米子单态或叁重态、实标量希格斯单态或叁重态以及带轻子数的希格斯两重态的一类模型,在这类模型中,由于轻子数的软性破坏和Z_2对称性的严格守恒,中微子的非零Majorana质量只能通过这些惰性场参与的相互作用在单圈图水平产生。同时,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导致重质量惰性场的不对称衰变,从而实现自然的轻子产生过程来解释宇宙中的重子数不对称。在第二部分混合标量叁重态模型中,我们引入了两种具有相反超荷的惰性费米子两重态来构造重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惰性标量叁重态和费米子两重态分别与标准模型轻子两重态的Yukawa耦合可以被用来产生中微子辐射质量,同时,与通常采用Majorana费米子衰变的方式不同,这里的轻子产生过程将由狄拉克费米子的衰变来产生轻子数不对称。(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11-01)
徐照南[4](2017)在《辐射空调不对称环境的热舒适实验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建筑中大部分空调都是通过对流的方式来消除室内热湿负荷,这种空调容易产生室内温度场分布不均、速度场波动大、“吹风感”强、噪声大等不利现象,而且由于室内热湿负荷耦合处理,能耗较高,室内空气品质较低,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室内环境舒适和健康的要求。与对流空调相比,辐射空调空气温度分布均匀、吹风感低、噪音低,辐射冷热源直接与人体换热,具有较高的热舒适性,是未来空调的发展方向,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对流空调相比,辐射空调末端不可能在壁面均匀布置,因此房间内各个表面辐射温差较大,存在着强度较大的不对称辐射场,这不仅会对人的热舒适产生影响,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非常不利。为了研究辐射空调不对称辐射场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市某一实际使用的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该建筑采用混凝土辐射顶板加独立新风系统集中供冷供暖,笔者在夏季通过现场实验、问卷调查以及CFD模拟对该建筑的不对称辐射环境中的热舒适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混凝土辐射顶板加独立新风系统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通过现场实验和问卷调查,从垂直温差、吹风感、平均辐射温度和辐射不对称性等方面分析辐射环境热舒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员活动区域垂直温差不超过1℃,温度梯度小,风速低于0.05m/s,基本没有吹风感,夏季人员的平均热感觉是热中性偏凉,对局部热舒适和整体热舒适进行了拟合分析,得到了整体热舒适与局部热舒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对称环境中胳膊、背部和膝盖的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的影响比头部、胸部和足部大。另外,由于受实验测点、测量时间和仪器的限制,本文采用CFD模拟对现场实验和问卷调查进行了扩展研究,并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基于夏季现场实测室内热感觉偏冷,改变模拟中辐射顶板的温度,研究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将辐射顶板温度提高2℃时,具有较高的热舒适;(2)改变辐射顶板的铺设率(辐射顶板占楼板总面积之比),研究不同铺设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辐射顶板的铺设面积越大,室内热环境越均匀,考虑到经济性和室内热舒适,辐射顶板的铺设率应在60~80%左右,铺设率过高,成本增加,铺设率过低,室内热舒适得不到保证且容易出现结露风险。(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1)
史丽娜[5](2017)在《寒冷地区密闭空间不对称辐射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辐射空调具有舒适节能、无吹风感、无噪音、温度分布较均匀等特点,因此在许多国家开始广泛应用。由于毛细管敷设方式具有局限性,从而造成毛细管辐射的不对称性,对人体舒适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冷地区密闭空间毛细管不对称性辐射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作者通过模拟软件Airpak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搭建毛细管辐射供暖实验台,对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实验的方法得出不对称辐射条件下局部的皮肤温度、心率、血压等生理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并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人体热可接受度与人体热舒适、热感觉的评价模型。首先,本文分析了影响毛细管辐射换热量的主要因素,得出毛细管壁面温度以及毛细管敷设位置即角系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角系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得出角系数计算模型及公式:人体与壁面之间的角系数计算模型、两壁面之间的角系数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热环境提出了几种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受试者对热感觉和热舒适的投票值得到与人体热可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主要利用Airpak软件,对距毛细管不同距离、距外窗不同距离、距地面不同距离叁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每一种工况下不对称辐射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湿度、PMV、PPD值的分布情况,并借助图像分析了不对称辐射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得出距离毛细管0.5m以内、距外窗0.5m以内、距地面0.6m以内不对称辐射对人体的舒适度影响较大;其他区域中,影响较小。再次,本文利用搭建的实验台对毛细管辐射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得各个工况下的实验数据,主要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人体的皮肤温度、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室外空气温湿度、人体心率、血压、人体热舒适、热感觉投票值。并利用Origin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不对称辐射对人体的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同工况下的人体热感觉、热舒适、心率、血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人体热可接受度与人体热舒适、热感觉之间的关系:局部皮肤温度受不对称辐射影响较大,而心率、血压几乎不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人体局部热感觉、热舒适差异性逐渐减少,温度越高,局部以及全身温度也越高;人体全身热感觉与热舒适受局部最不利部位影响较大,并与最不利部位变化基本相似;人体热可接受度与热感觉相关性不强,但与热舒适度相关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7-04-01)
朱继华,郑旭东,郭国哲,张玉全,仵博万[6](2015)在《微波辐射下不对称1,5-二取代卡巴肼的合成与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相中,以水杨醛和卡巴肼为原料,室温下高产率合成了1-(2-羟基苯亚甲基)卡巴肼(3),随后以乙醇/冰醋酸为混合溶剂、微波功率为350 W、温度为120℃和其他芳香醛/酮反应16~30 min得到1,5-二取代卡巴肼衍生物4a~4p,并用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法具有简单、快速、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为不对称双席夫碱的合成提供一定的参考.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4i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5年09期)
李玉苹[7](2015)在《辐射不对称缺失对平面辐射空调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面辐射空调作为空调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不仅健康、舒适性高,而且具有节能等优点。平面辐射空调实现了能源的品位、温度对口以及能源梯级利用的要求,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平面辐射空调技术并不是通过加热或冷却空气对人体的热舒适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提高或降低壁面温度,在室内形成一定的辐射强度,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对平面辐射空调系统,辐射板由于安装等原因不可能均匀的铺设在房间每个墙面上,所以室内各个墙面的的温度会产生差异。例如,夏季制冷工况下,敷设有辐射板的墙面温度会低于其它没有辐射板铺设的墙体内表面,因此会导致不同墙面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强度不同,从而产生辐射不对称现象,此时由Fanger方程推导出的热舒适评价指标PMV方程不再完全适用。因此,需要对平面辐射空调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指出不对称辐射对平面辐射空调的影响,从而对PMV方程适当修正使其更适合不对称辐射环境下热舒适的评价。本课题对平面辐射空调系统中存在的不对称辐射现象进行了分析,利用airpark软件分析了不对称辐射情况下,不对称辐射对辐射换热量的影响,服装热阻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本文用PMV值作为评价舒适性的指标,并对人体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即分析辐射换热量、服装热阻对PMV值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不对称辐射对辐射换热量以及服装热阻等的影响,并对相应部分进行修正,使其更加适合不对称辐射环境下的热舒适评价。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降低我国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寒冷地区建筑室内的热舒适性,走低碳经济之路。具体内容表现在如下叁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平面辐射空调房间内的换热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辐射空调热环境中不对称辐射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了Fanger热舒适方程的理论推导过程,以及由Fanger热舒适方程推导出的PMV评价指标。得出由于不对称辐射的影响,对流换热量以及服装热阻等的变化会导致PMV值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PMV方程作必要的修正使其更加适用于不对辐射环境下的环境热舒适指标。其次,针对平面辐射空调系统中不对称辐射现象对辐射换热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热舒适方程中使用的辐射换热模型,分析了其对不对称辐射环境的适用性。原辐射换热模型没有考虑围护结构各表面的辐射率对辐射量的影响,以及围护结构之间角系数对辐射量的影响,而且当窗户在外墙时由于其传热系数比较大,导致其温度与内墙相差比较大,需要将外窗看做单独的换热面进行计算。针对以上因素建立新的辐射换热模型,在新的辐射换热模型下求解辐射换热量,作为PMV方程中的辐射换热量。由于新的辐射换热模型为多表面封闭系统,需要用计算机进行求解建立房间模型,使用Airpak模拟了两种情况下的温度、速度、PMV值分布图。当将外窗作为单独的围护结构计算,各表面按照设立的边界条件进行设置时,靠近外窗以及外墙的区域不再舒适。因此在计算PMV值的时候,需要将外窗以及外墙作为单独的围护结构计算。最后,研究分析了不对称辐射对服装热阻值的影响及修正。利用c语言编程计算,分析了服装热阻值对PMV值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服装热阻值进行不对称辐射下的修正。推导出有不对称辐射时对服装热阻值的影响,并将其定义为综合服装热阻。不对称辐射对服装热阻值的影响主要是服装发射率以及壁面发射率对服装热阻的影响。本文将其分为两种情况:服装发射率与壁面发射率基本相同、壁面发射率与服装发射率相比可以忽略不计。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简化综合服装热阻公式,并利用C语言编程分别分析两种情况下服装发射率对服装热阻值的影响,以及服装发射率对PMV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5-04-01)
原军伟[8](2013)在《不对称辐射对平面辐射空调影响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面辐射空调是一种健康、舒适、节能的空调方式,代表着未来空调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由于辐射空调具有节能、舒适度高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并且实现了能源“品位对应、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目标,因此,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辐射传热机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辐射空调技术并不是通过加热或冷却空气对人体的热舒适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提高或降低壁面温度,在室内形成一定的辐射强度,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由于辐射装置不可能均匀敷设在各壁面,因此,在辐射空调房间内,各表面温度差异较大,故室内会形成强度较大的不对称定向辐射场。在这种热环境下,人体各部位与建筑围护结构各表面及冷辐射面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净辐射换热量,导致人体表面各部位的温度不一致。当这种不对称的定向辐射超过一定限度,特别是当人体与辐射面之间的角系数较大,或是当人体距辐射表面较近时,会产生“辐射吹风感”,这样不但会对人体的热舒适产生影响,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平面辐射空调房间内不对称辐射的深层机理,从理论上指导平面辐射空调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对称辐射的影响。通过对辐射空调不对称辐射现象的分析,研究了不对称辐射温度场、辐射面长宽比的变化、室内设计温度的改变对不对称辐射热环境的影响以及冬季室内热负荷与不对称辐射之间的关系,从新的视角揭示出辐射空调不对称辐射的内在机理,为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和优化运行奠定理论基础。对于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提高建筑室内热舒适性,走低碳经济之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辐射空调的传热机理及辐射空调房间内不对称辐射热环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辐射空调技术并不是通过加热或冷却空气,对人体的热舒适产生影响,而是通过提高或降低壁面温度,在室内形成一定的辐射强度,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由于辐射装置不可能均匀敷设在各壁面,因此,在辐射空调房间内,各表面温度差异较大,故室内形成了强度较大的不对称定向辐射场,从而引起人体部位不同的辐射换热。其次,介绍了叁种不对称辐射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基于面积加权PMV的方法,从人体整体热感觉与局部热感觉之间的关系出发,以人体在室内处于坐姿考虑,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叁个区域,建立了人体整体热感觉平均PMV(加权PMV)与人体局部部位PMV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人体整体热感觉平均PMV(加权PMV)来评价辐射空调房间内的不对称辐射热环境。再次,由于获知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温度分布是研究不对称、非均匀热环境中人体热舒适的基础,而人体自身的热调节功能对人体温度的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agge教授的二节点模型,建立了改进的二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对称、非均匀的室内热环境。通过人体热调节模型与CFD耦合技术准确计算出人体不同部位的表面温度分布。最后,以大跨度、开敞式办公空间为对象,建立了平面辐射空调的数学物理模型,给出了不对称辐射热环境的模拟分析步骤,并基于CFD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耦合,模拟分析了不对称辐射温度指标的适用性、不对称辐射温度场、辐射面长宽比的变化、室内设计温度的改变对不对称辐射热环境的影响以及冬季室内热负荷与不对称辐射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3-04-01)
王超,宋克柱[9](2007)在《印刷电路板差分对布线位置不对称引起的共模辐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对称差分对共模电感的成因,并利用半波天线方法估计差分对的共模辐射.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差分对的共模辐射,估计了随着差分对布线向印刷电路板的边缘靠近时共模辐射的恶化情况和缩小差分对线距对共模辐射强度的抑制效果,并给出了高速互连的常用电平满足共模辐射规范下的布线规则,同时分析了保护走线对共模辐射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周传恩[10](2007)在《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构建普通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及其图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以将供体遗传物质跨越生殖隔离,转移到受体中并创造杂种。目前已经获得了许多种内/间,属/族间,甚至科间的体细胞杂种。基于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图谱在哺乳动物基因定位和基因组分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项技术根据分子标记在杂种细胞中的“有”或“无”就可直接对标记位点进行排序,并且它所能达到的分辨率也是其他作图方法很难做到的。迄今为止,已构建了许多模式动物,如人、大鼠、小鼠、马等的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图谱。但是关于植物的辐射杂种嵌板和图谱近年来才有研究,利用该技术对拥有大基因组的植物的作图(包括普通小麦)目前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柴胡×普通小麦的体细胞杂交实验,研究了不对称体细胞杂种细胞系用于构建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及其图谱的可行性,对比了紫外线和γ射线对不对称体细胞杂种遗传组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两个含有不同细胞群体的小麦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嵌板。通过计算嵌板中分子标记的保留情况,我们得到了小麦5A染色体的辐射杂种图谱,定位了叁个小麦5A unigene的EST并对前人利用缺失系定位在5A单个bin中的25个小麦EST进行了排序,以研究体外拯救用于构建小麦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嵌板和图谱以及进行基因定位的可行性。1.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构建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及其图谱的可行性最初,我们希望利用紫外线处理,将柴胡的药效基因通过染色体片段的插入或易位转入小麦进行育种研究。因此,我们将柴胡原生质体用紫外线照射后与小麦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但是在获得的杂种中,柴胡的染色体没有被片段化并渐渗到小麦基因组中。相反,分子标记和原位杂交分析表明:小麦染色体/DNA片段被整合到柴胡基因组中。经过一年的体外培养,渐渗到柴胡基因组的小麦特异SSR位点在不对称杂种中仍然被稳定保留,其平均分子标记保留率为20.5%。虽然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相反,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构建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及图谱的机会。这是第一个利用紫外线而不是χ射线或γ射线诱导的小麦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嵌板。我们推测:若柴胡与经射线处理的小麦进行融合,得到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将更适于进行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和图谱的构建,值得进一步研究。2.紫外线和γ射线在构建小麦辐射杂种嵌板过程中对小麦染色质渐渗的影响为了对比紫外线和γ射线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中对小麦染色质渐渗的影响,我们设计了由这两种射线诱导的柴胡×小麦7个不对称融合组合和作为对照的对称融合组合。7个不对称组合共获得155个杂种,对称融合共获得8个杂种,这些杂种的平均分化频率为20%。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小麦染色体/DNA片段随机渐渗到柴胡的基因组中。从8个不同融合组合中分别随机挑选出8个杂种克隆,总共选出64个杂种克隆,组成的8个杂种细胞系群代表了8个不同的融合组合,它们连同两个亲本被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124条RAPD谱带/单个杂种,126条ISSR谱带/单个杂种和42个小麦特异的SSR位点/单个杂种。基于RAPD和ISSR分析得到的遗传相似性系数矩阵,分别构建了8个融合组合连同亲本的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除了WB3K,其他不对称融合组合根据射线类型的不同被分为差异明显的两个大组,进一步结合SSR分析得出的小麦DNA在每个杂种组合中的保留率表明:射线类型和辐射剂量不会对杂种的分化频率及分化程度产生影响;双亲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射线处理都会对辐射杂种基因组的不对称程度产生影响,但这两个影响因素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并且它们的效应也不是简单迭加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本研究我们比较了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的生物学剂量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远缘不对称体细胞杂交中(如科间),一定剂量范围的紫外线与低剂量的γ射线(3Krad)处理效果相似;而比高剂量的γ射线(5Krad,7Krad)诱导供体染色质渐渗到受体基因组的效率高。因此,紫外线更适宜用于构建小麦辐射杂种嵌板。3.柴胡×普通小麦不对称融合体系的特点由于亲本细胞的长期继代培养,单独培养的小麦原生质体只能再生小细胞团,单独培养的柴胡原生质体只能分化出绿点而不能得到植株,这说明杂种植株的再生是双亲基因组发生互补的结果。因此再生植株的细胞克隆可以被初步确认为杂种。利用这一特点以及杂种细胞优先生长的特性对杂种进行初步筛选,一方面可以降低杂种筛选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利用选择标记进行筛选导致供体染色体片段保留的非随机性。柴胡基因组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稳定性,经过长达12年的体外培养后,仍有90%以上的柴胡细胞拥有完整的染色体组(2n=12)。小麦染色质渐渗到柴胡基因组后,经过两次相隔一年的小麦特异SSR位点检测,结果表明这些位点在柴胡中仍然存在并稳定遗传。因此,柴胡基因组的这一特性使其能够作为一个稳定的受体用于小麦染色体片段的体外拯救,进而构建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另一方面,小麦与柴胡分属不同的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远,所以我们利用小麦与柴胡基因组间的这种巨大差别就能够根据分子标记的多态性,甚至只是“有”和“无”的差异进行辐射杂种图谱的构建。4.构建小麦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嵌板在本实验中,分别构建了由92个杂种克隆组成的小麦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嵌板Ⅰ和184个杂种克隆组成的小麦全基因组辐射杂种嵌板Ⅱ。利用68个小麦5A染色体的SSR位点分析了两个嵌板中小麦遗传物质的保留情况。结果表明,辐射杂种嵌板Ⅰ的小麦5A染色体平均供体DNA保留率为33.59%,所有杂种中都至少保留有一个SSR位点。辐射杂种嵌板Ⅱ的小麦5A染色体平均供体DNA保留率为33.98%,在184个辐射杂种中,有10个没有保留任何用于检测的SSR位点。利用CarthaGene中的mapocb命令计算得知,嵌板Ⅰ中共有1557个染色体断裂点,嵌板Ⅱ中共有2034个染色体断裂点。因为小麦5A染色体的大小约为781Mb,所以这两个辐射杂种嵌板的分辨率分别为501.6Kb和383.9Kb。5.构建小麦5A染色体辐射杂种图谱并定位小麦unigene的EST基于分辨率相对较高的辐射杂种嵌板Ⅱ(383.9Kb)的SSR数据,利用CarthaGene软件构建了小麦5A染色体的辐射杂种图谱。该综合图谱包含了68个SSR位点,长度为2103cR。根据小麦5A染色体的长度(781Mb)可知,该小麦辐射杂种图谱的1cR约等于371Kb。由于嵌板包含的辐射杂种数目和作图所用的标记数目对图谱分辨率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如果将该图谱中分子标记数目增加到378个,那么我们推算利用柴胡×小麦辐射杂种体系得到的辐射杂种图谱的分辨率理论上将达到89Kb。随后我们利用这个图谱定位了叁个小麦unigene的EST,其中BQ172091和CA616563共保留频率较高,它们与Xwmc524连锁紧密,距离为13.7cR;A603697与Xbarc92连锁紧密,距离为15.2cR。以上结果表明,采用体外拯救的方法,通过对小麦基因组进行适宜剂量的辐射处理,可以使小麦染色质充分片段化,从而增加其在柴胡基因组中的保留模式,提高作图分辨率。6.对bin C-5AL10-0.57~*中的25个EST位点进行排序Bin C-5AL10-0.57~*位于小麦5A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并覆盖了5A染色体长臂的部分区域。利用辐射杂种嵌板Ⅰ对小麦5A染色体bin C-5AL10-0.57~*中的25个EST位点进行了排序。经过CarthaGene软件计算,这25个EST被分为2个连锁群和15个单独的EST。第一个连锁群包括:BE591152,BE423288,BE442763,BE403443,BE446342,BE423213,BE443745,BE637989;第二个连锁群包括BE443755和BF202930。由build命令构建得到了25个EST位点的辐射杂种图谱,其长度为2700.5cR。结果表明在不对称体细胞杂种中,辐射处理可引起染色体任何区域的断裂。即使是在小麦缺失系中缺少断裂点的着丝粒区域,利用辐射杂种技术也可以对单个bin中的分子标记进行排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10)
不对称辐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原子与分子的高次谐波的广泛应用,对原子与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高次谐波成为原子物理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高次谐波的辐射机制,我们可以采用半经典的叁步模型(Corkum模型)来进行描述:第一步,电子在激光场的作用下,发生隧穿电离;第二步,电子在激光场中加速运动,能量增加;最后,在激光场方向改变时,部分电子返回原子核附近与原子核再结合,从而释放出高能光子。高次谐波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作为XUV和X射线光源。第二,高次谐波辐射能够产生阿秒脉冲,为研究阿秒尺度内电子动力学和分子的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如线性分子最外层电子轨道的重构,对光化学反应中分子键长的追踪,在阿秒尺度内对分子核动力学的探究,在阿秒尺度内对电子再散射轨道的重构,在阿秒尺度内对激发态电子动力学的探究。第叁,通过对高次谐波的探究使得强场物理的更进一步。以前在计算不对称分子产生的基态-连续态之间的跃迁偶极子,对于不对称分子的基态波函数我们采用了比较粗糙的近似,得到的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与理论相符合,但是一些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不是很好,对于这个问题在后面会有详细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我们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如:高次谐波辐射的机制,介绍了含时薛定谔方程以及在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利用变分法求解氢分子离子。根据分子理论,利用变分法,我们得到了不对称分子HeH2+在解析的基态波函数和能量曲线,进而计算和修正了基态-连续态之间的跃迁偶极子。我们把利用变分法得到的与核间距有关的HeH2+的能量曲线与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的精确的能量曲线进行对比,由两种不同方法得到的能量曲线相互吻合。我们发现,通过变分法得到的HeH2+基态和我们以前使用比较粗糙的波函数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在我们后面的计算跃迁偶极子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维的情况下,修正后的偶极子与一维精确的偶极子吻合得更好。在不同的分子参数下(如分子核间距、有效电荷),我们将计算得到的奇偶跃迁偶极子与通过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叁维(3D)模型分子HeH2+得到的奇偶高次谐波波谱和极化进行比较。对比得到,修正后的跃迁偶极子中极小值的位置与高次谐波极化更加吻合。当不对称分子高次谐波上的极小值消失时,对谐波的极化测量可以用来作为探测谐波极小值的位置的一个工具。奇偶谐波的偶极子极小值和极化极大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揭示了来自不对称分子的奇偶谐波的复杂产生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对称辐射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苹,魏斯胜.不对称辐射对服装热阻的影响[J].德州学院学报.2019
[2].陈建国.不对称分子奇偶谐波辐射:鉴别机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鲁文斌.标量暗物质现象学、中微子辐射质量与宇宙重子数不对称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4].徐照南.辐射空调不对称环境的热舒适实验及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7
[5].史丽娜.寒冷地区密闭空间不对称辐射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7
[6].朱继华,郑旭东,郭国哲,张玉全,仵博万.微波辐射下不对称1,5-二取代卡巴肼的合成与晶体结构[J].有机化学.2015
[7].李玉苹.辐射不对称缺失对平面辐射空调的影响及对策[D].山东建筑大学.2015
[8].原军伟.不对称辐射对平面辐射空调影响机理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
[9].王超,宋克柱.印刷电路板差分对布线位置不对称引起的共模辐射仿真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
[10].周传恩.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构建普通小麦辐射杂种嵌板及其图谱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