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

论文摘要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陷入困难和不幸中的公民给予款物接济和帮助的一种政策或制度。研究1949-1952年中国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两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救助史的研究;可以丰富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及社会保障等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救助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挖掘尽可能多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学整体考察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同时借鉴社会工作、社会学及政治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缘起、核心概念、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框架、路径与方法等进行了论述,以充分展示本论文的研究主旨,论证本论文的选题价值。第一章,是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通过对已有材料的梳理,揭示了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总结了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影响。说明了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及其特点与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开展社会救助的重要诱因。第二章,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爬梳,笔者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于弱势群体与社会救助的核心思想,即那些关系到社会救助全局性安排和战略性决策的基础性与关键性的重要问题,包括有关弱势群体的成因、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社会救助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社会救助中主、客体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并加以评析。第三章,是社会救助制度研究。首先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过程进行梳理,随后按照目标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管理系统、设施系统等四个方面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框架体系加以解析,最后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收集与分配、工作人员管理和民众社会动员等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力求对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及其运作机制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第四章,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救助实践。以弱势群体的类别为顺序,基本通过个案研究,分别考论了政府对各类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实况、绩效和经验;同时,对政府救助的作用和特点进行了评析。第五章,是民间社会互助研究。在对家庭、慈善团体的社会互助以及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互助分别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时期社会互助的特点,分析了其发展趋向。结束语。首先对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予以评价,其次说明社会救助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揭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和实践模式选择的深层原因以及社会救助实践及其绩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思考社会救助对当今的启示。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和社会为救助弱势群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而使社会救助在社会变迁中大有作为,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新生的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其时的社会救助工作在中国社会救助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很多开创性的措施在以后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其二,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那些关系到社会救助全局性安排和战略性决策的基础性与关键性问题上的认识,基本上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救助观念,开始向现代社会救助思想转变。基于基本国情的积极社会救助制度模式,揭开了社会救助史上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积极的社会救助制度模式与革命性社会动员运作方法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助的制度绩效,也成为该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特点。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启示我们,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保险等子系统相比,社会救助更可以大有作为;社会救助要获得成功,需要发挥国家和社会两个积极性,要将政府的制度化支持、民间组织与社区的服务功能、弱势群体亲朋好友的慰藉及其群体内社会资本的作用等有效地将以整合;成功的社会救助应该是积极的救助,着眼点在于提升弱势群体的自救能力;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背景,即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前提、思想文化条件和法制保障。当然,由于时代所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无论是思想、制度还是实践层面,都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又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方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与解释
  •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评述与本专题的研究目标
  • 四、研究框架、路径与方法
  • 五、本文的基本结构与重点、难点
  • 第一章 1949-1952 年中国弱势群体概况及特征
  •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
  • 一、1949-1952 年的自然灾害
  • 二、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
  • 第二节 严重的失业现象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
  • 一、1949-1952 年中国的失业现象
  • 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
  • 第三节 近代中国遗留的社会问题与妓女、乞丐等群体的生活困境
  • 一、娼妓的渊源与悲惨遭遇
  • 二、乞丐现象及其游堕生涯
  • 三、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
  •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特征
  • 一、相对于当时其他群体而言的特征
  • 二、与其他时期相比,1949—1952 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及社会救助诸问题的认识
  •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的历史考察
  • 一、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
  • 一、关于弱势群体成因的思想
  • 二、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
  • 三、对社会救助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 四、对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所体现的原则
  • 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
  • 二、政府与社会协同联动原则
  • 三、积极救助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社会救助制度
  •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
  • 一、各类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确立过程
  • 二、对社会救助制度确立原因及其特点的评析
  • 第二节 社会救助制度结构
  • 一、社会救助目标系统
  • 二、社会救助规则系统
  • 三、社会救助组织系统
  • 四、社会救助设备系统
  • 第三节 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管理与动员
  • 一、资金的筹集与发放
  • 二、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管理
  • 三、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动员
  • 小结
  • 第四章 政府救助
  • 第一节 灾民救助实践——以河北省为例
  • 一、救灾的背景
  • 二、救助工作的开启与发展过程
  • 三、具体做法及其得失
  • 四、救助绩效与特点
  • 第二节 失业者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 一、救助工作的演进
  • 二、具体做法
  • 三、救助绩效
  • 第三节 妓女群体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个案
  • 一、管制妓院,遏制娼业
  • 二、封闭妓院,断然禁娼
  • 三、教育、救助妓女
  • 四、娼妓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
  • 第四节 乞丐群体的改造与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 一、强制收容方针的实施
  • 二、收容所内的教育和改造
  • 三、乞丐们的去向和救助绩效
  • 四、乞丐救助与妓女救助之异同
  • 第五节 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救助
  • 一、对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及无生活来源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救助
  • 二、孤儿、弃婴等特殊儿童的救助
  • 小结
  • 第五章 民间社会互助
  • 第一节 家庭的互助保障
  • 一、家庭依然是育儿养老的主要责任者
  • 二、家庭互助保障观念和方式的变化
  • 第二节 慈善团体的慈善事业
  • 一、历史的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慈善团体
  • 二、慈善团体的走向与慈善事业的开展
  • 三、慈善事业的特点及其式微的原因
  • 第三节 国家主导下的民间互助共济
  • 一、节约与募捐
  • 二、自由借贷
  • 三、互助合作生产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救助制度的就业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 社会保障研究 2019(06)
    • [2].如何充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路径[J]. 区域治理 2019(40)
    • [3].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强制工作措施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建议[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技术革命倒逼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和变革[J]. 中国民政 2020(07)
    • [5].农村反贫困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衔接[J]. 理论观察 2020(03)
    • [6].构建迈向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制度[J]. 党政干部学刊 2020(04)
    • [7].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帮扶困难群众中的专业优势——《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解读[J]. 中国社会工作 2020(25)
    • [8].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成效及完善路径——基于湖北省的调研[J]. 社会科学动态 2020(08)
    • [9].努力把《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学习好贯彻好[J]. 中国民政 2020(16)
    • [10].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民政 2020(16)
    • [1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J]. 中国民政 2020(16)
    • [12].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现实贴合力 兜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J]. 中国民政 2020(16)
    • [13].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J]. 中国民政 2019(05)
    • [14].构建基层政府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以苏州市G区W街道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01)
    • [15].发达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3)
    • [16].新时期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 2017(02)
    • [17].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J]. 法制博览 2017(03)
    • [18].老年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民政 2017(03)
    • [19].英国照护社会救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地方财政研究 2017(02)
    • [20].唐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管理[J].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2)
    • [21].联邦德国的老年防贫体系:社会救助制度的动态扩展与增量扩容[J].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2)
    • [22].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制度“协同”观察[J]. 重庆社会科学 2017(05)
    • [23].社会救助制度实现“靶向治理”的建议[J]. 中国国情国力 2017(06)
    • [24].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法治化展望[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03)
    • [25].论社会救助制度的公正价值取向[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路向分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 北方经贸 2017(07)
    • [27].香港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内地的借鉴[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7)
    • [28].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 当代经济 2017(18)
    • [29].他山之石善借用——瑞典、俄罗斯社会救助制度考察报告[J]. 中国民政 2016(02)
    • [30].澳大利亚社会救助制度考察报告[J]. 中国民政 2016(04)

    标签:;  ;  ;  ;  ;  ;  ;  ;  ;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