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与及措施

江西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与及措施

朱俊婉

[摘要]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分析了江西省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影响要素等多方面的衔接,试图为江西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对进一步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

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是大学、中学、小学根据各自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实现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总目标而搞好分工与协作,是实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状况,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迎接新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省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分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等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不是完全孤立、各自独立的,每个个体具有自身相对完善的组织和操作系统,但是又不能完全脱离开来,它们之间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各个不同学段间的相互衔接问题,将会影响江西省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的发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根本目标的实现。

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地位的正确认识,近年来江西省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各个教育单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准确定位,但是综观江西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很容易发现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性不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各个学段之间存在着结合不紧密、缺位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渐进性和系统性,严重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影响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正常发挥。因此,加强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江西省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江西省不少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进了学校的正规课程中,还有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讲课,老师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要求学生课下要认真背书,完成作业,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但学校与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内容不适应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纵观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均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动机、兴趣、能力、考试心理及学习适应性等),而忽视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耐挫能力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培养)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升学考试、兴趣的了解与测试、职业分析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性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也应具有多样性、多变性、连续性。而在江西省的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倾向于思想教育方面,将情绪、性格问题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隔裂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许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均变相地成了思想教育课,心理活动课变成了德育的主题班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道德课”、“纪律课”。不少学生声称他们最讨厌心理健康课,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受到学生欢迎的理想预期相差甚远。还有一些中小学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例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心理调适等。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量,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简单地把心理测量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学校表面化、形式化严重

个体的发展应是全面的,不仅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能力、态度、品德等各方面的发展。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分数,忽视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造成学生发展的极不平衡,尤以中小学为重。有的中小学校把心理不健康看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根本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各学段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仅仅是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防止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这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均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入大学后,学生则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面对压力及挫折时很容易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地位的正确认识,许多中小学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硬件”的投入,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教育系列课程的开设等较为热心。而对如何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偏差,尤其是在预防上,则显得较为冷淡。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学校领导的政绩评定的砝码和学校提升知名度的捷径,咨询或治疗成了向其他学校介绍的经验。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长期发展,学校心理气氛的和谐等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处在相对次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虽然有些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

(四)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轻视学生的内化作用,忽略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尽管许多中小学和大学确实在学校开设了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在实施教育及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尽管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能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但是在行动中还是难以调整和改变,表现出惯性行为。在实际的学生问题面前,只看做是心理教师的职责,以少数学生为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自我内化“”、“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习惯性的把学生的心理困惑“医学化”,混淆了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各个学段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脱节甚至是相互矛盾,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性不强这一顽症。

三、江西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的措施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认识事物时要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看到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明显的层次性又有上下衔接,既是系统的发展,又有阶段性特点。所以,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的必然要求。江西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适应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科学地确定中小学和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由于大学与中小学各学段具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与发展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需求及特征,既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个体未来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遵循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和谐发展、潜能发挥,培养个体独立的自我。例如:在小学阶段,要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思维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对他们进行以“稳定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及较好的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适应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大大增强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在大学阶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挖掘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使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改进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在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回归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而不是给予思政教育,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

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二、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三、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还可利用学校局域网和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拓宽实施的途径。与此同时,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好督导评价制度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搞形式,要与日常教学工作联系起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年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并以此为目标,确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功能,教育督导人员不仅要督导心理健康教育结果,还要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全过程。要建立有学校领导兼管负责,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来源,使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四)坚持外在约束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良好的外在约束(家庭和社会环境),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外在约束(家庭和社会环境),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切实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例如:中小学阶段可适当增加相应的教育活动,促进其正确适应新环境、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塑造阳光心态。适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的教养方式上更关注于孩子的心理、精神成长。大学阶段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对接。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以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促进其对自我的认识与接纳,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并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做准备。

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自律与他律的整合,因此,我们在加强外在约束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成长,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思考、小组讨论、认知矫正、情感体验等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在参与中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不同学段要各有侧重,既要衔接又不至于重复;既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本身,又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实效。

注:

[1]杨镇王霞娟,《关于我国大、中、小学校道德教育衔接的探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19卷16期

[2]郝日达,对大学、中学教育衔接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01-03

[3]刘栎,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教育,2004年第8期

[4]张大均,邵景进,齐晓栋,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衔接的心理学依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28卷第5期

[5]肖汉仕,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及要求[J],中国教育学刊,1997(2):38-41

[6]张大均,冯正直,郭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6-62.

[7]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邮编:332005

(责任编辑刘华山陈佑清董泽芳王学)

此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专项委托课题‘江西省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研究’(JW1103)。

标签:;  ;  ;  

江西省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与及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