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

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运动事件在汉语中的概念化模式及语言表达方式,重点在于了解汉语使用者如何概念化日常经验中的运动事件并将此概念化转变为语言形式。本文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展示语言如何反映人们对世界的概念化。关于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Talmy在其2000年出版的著作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中提出了[物象-场景-运动-路径]的分析模式。本文在此模式下分析普通话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模式和语法表征,总结出了汉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所具有的几个重要的语言类型学特征。第一,汉语根据物体的‘可动性’来分配物象和场景这两个运动事件中的概念成分。人们根据经验判定某一物体的可动性程度‘并将其归类到‘可动性等级’中。通常可动性越高的物体越容易被概念化为‘物象’,可动性越低的物体则越适合充当‘场景’。‘物象’和‘场景’在概念上的反差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句法结构要遵从‘优先顺序’:即概念上充当‘物象’的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角色总是高于概念上充当‘场景’的成分。虽然‘优先顺序’是表征‘物象’和‘场景’的默认语法形式,然而汉语里也存在‘物象’和‘场景’句法角色颠倒的情况。只要充当‘场景’的成分在‘可动性等级’中的位置远远低于充当‘物象’的成分,这种句法颠倒就能成立。第二,Talmy根据语言如何合并及表达运动事件的‘路径’和‘方式’等概念成分提出了两种词汇化模式,分别是‘卫星框架模式’和‘动词框架模式’。他将汉语和英语都归类于‘卫星框架语言’。本文认为汉语在表达运动事件的概念成分时兼具‘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特征,因此它并非像Talmy所声称那样是‘卫星框架语言’的‘绝佳例子’。两种词汇化模式在汉语里的并行运用也使其在语言类型学上区分于英语和西班牙语等‘卫星框架语言’,在这类语言中,单一的概念及词汇合并模式是表达运动事件的典型方式。另一方面,‘卫星框架’模式和‘动词框架’模式在识解过程,交流功能以及在表达不同的运动事件的适用性上也存在着区别。第三,传统观念认为,在概念化和表达运动事件的过程中,‘运动’成分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路径’才是概念化和表达运动事件的关键。理由在于,无论一个句子中的主动词是否表达运动,只要该运动的‘路径’成分未在句中得到明确的体现,就不能确定句子表达的是运动事件。在汉语里,一个句子里只要有明确的‘路径’成分,即使缺少表达运动的词语,它仍然可以表达运动事件。在Talmy的分析模式中,‘路径’的概念结构包含了三个成分:‘向量’,‘构造’和‘指示视角’。本文在此框架内分析了‘路径’的相关性质,并观察到汉语在表达‘路径’相关成分时的某些类典型特征,例如汉语在体现‘向量’的细节方面与英语有所区别;汉语缺乏表达‘穿越’和‘构造’成分合并的词汇。‘指示视角’在概念化和表达‘路径’时被广泛运用;非指示词的叠加使用在汉语里是不存在的。第四,‘卫星框架’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将‘方式’和‘运动’成分合并于同一个动词中。虽然汉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显示出‘卫星框架’语言的特性,然而这样的语言类型归类并不能确保‘方式’和‘运动’的合并一定能得以实现。本文的分析指出,是否能实现‘方式’和‘运动’的合并,两个成分在运动事件概念化过程中的不可分离性是必要条件。在通过与英语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汉语在这种合并上表现出更强的限制性。本文对汉语运动事件概念化和表达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为导向。本文认为,类似的研究成果将为中英文教师以及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因此有助于中英文教学和习得。

论文目录

  • Synopsis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Theoretical Stand
  • 1.2 The Role of Motion in Human Conception and Language
  • 1.3 The Arrangemen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Characterizations of Motion: Fillmore vs. Talmy
  • 2.1 Fillmore’s Source-Path-Goal Formulation
  • 2.2 Talmy’s Figure-Motion-Path-Ground Formulation
  • 2.3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formulations
  • Chapter 3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Figure and
  • 3.1 Figure and Ground as Prototype Categories
  • 3.2 The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f Figure and Ground
  • 3.2.1 Precedence Order
  • 3.2.2 Precedence Order in the Expression of Self-motion
  • 3.2.3 Figure/Ground Reverse
  • Chapter 4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Rendering Motion Elements in Linguistic Form
  • 4.1 Talmy’s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 4.2 Two Types of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in Chinese
  • 4.3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Types of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in Use
  • Chapter 5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Path
  • 5.1 Path as the Defining Property of Motion Event
  • 5.2 Path as a Conceptual Complex
  • 5.2.1 Vector
  • 5.2.2 Conformation
  • 5.2.3 Deictic
  • Chapter 6 The Conflation of Manner and Motion
  • 6.1 The Conditions on Manner+Motion Conflation
  • 6.2 Differences in Manner+Motion Conf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Chapter 7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运动事件框架下汉日移动终点表达对比研究[J]. 文化学刊 2019(10)
    • [2].论“过”的运动事件与量度属性[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3].“走+A”构式的状态变化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 [4].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类联接对比及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5].英汉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对比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 [6].“就”的运动事件与时间属性凸显[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 [7].认知类型视角下运动事件的二语习得研究评述[J]. 海外英语 2012(19)
    • [8].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的类型学研究[J]. 法国研究 2016(02)
    • [9].英汉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句法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09(05)
    • [10].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 外语学刊 2015(01)
    • [11].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07)
    • [12].英汉运动事件表述对比与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肖申克的救赎》剧本之分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13(08)
    • [13].浅谈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运动事件的表达[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8)
    • [14].运动事件编码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3)
    • [15].汉语运动事件切分与词汇化类型研究[J]. 外语学刊 2016(03)
    • [16].运动事件类型学研究综述[J]. 人文丛刊 2015(00)
    • [17].运动事件封闭和开放语类的体验对比研究——以英语路径动词为例[J]. 外语教学 2013(05)
    • [18].运动事件框架在英汉语言中的结构表征对比研究[J]. 外国语文 2012(S1)
    • [19].宏事件研究中的两大系统性误区[J]. 中国外语 2013(02)
    • [20].中国学生汉语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02)
    • [21].中国学习者运动事件在线加工中的编码效应[J]. 中国外语 2018(06)
    • [22].运动事件动词语义合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新启示[J]. 考试周刊 2008(46)
    • [23].韩国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运动事件句的偏误分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4].运动事件框架下《葬花吟》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5].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的言语手势表征[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6)
    • [26].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认知语义学视角——国外运动事件母语表达的实证研究综述[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7].德汉运动事件编码比较[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10)
    • [28].英汉翻译运动事件中运动表呈过程解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11)
    • [29].“从XP出发,(S)VP”的语篇整合效应——来自隐喻、背景化的双重作用[J]. 汉语学习 2020(05)
    • [30].运动事件翻译过程中的转换与保留——以《楚辞》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05)

    标签:;  ;  ;  ;  ;  ;  ;  

    中文表达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