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林惠琴

摘要:人的智力虽有差异,但是都离不开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的影响。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特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

作者简介:林惠琴,任教于福建省平和县实验中学。

人的智力有差异,但是都离不开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中苦心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手段等方面,从而优化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审美教育的培养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产生了共鸣,性情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去创造美。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结合史实,指出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诗歌、舞蹈、的美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这是一种劳动美。用美学与美育眼光去鉴赏历史史实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对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忍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怯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二、教师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特点,优化非智力因素

历史学科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正如《蔡元培教育文选》中讲到,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史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的都雅之任务、事迹、无不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例如《中国历史》下册,以王勃的千古佳句”海内存知己”作为题目,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唐诗的学习兴趣与鉴赏,上课之时,以”文史”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从而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有,《中国历史》上册,历史史实与成语故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成语接龙大赛或成语故事等比赛,这样将课本中的美感给以充分挖掘,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材料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从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入手,以史实为依据,培养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长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鉴赏;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开元盛世”的唐朝时播放一部《武则天》,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众多的史实教材,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和体现,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材料,并且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动机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原因,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也是任重而道远,课堂上充分运用正面的事例,以美的东西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促其早日成才,在今天知识爆炸、竞争激烈时代,意义是深远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一切创造者都值得我们教师去挖掘,把他们高尚的精神财富灌输给学生。例如,历史上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智慧,对年轻一代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再次,以生动历史教材诱导学生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诚然,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时代,风险和失败是难免的,那么,必须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苦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形象比比皆是:有手执汉节十九不降的苏武,有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也有布鲁若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也有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不朽的《史记》等等历史素材,都体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这些历史故事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最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为目的。

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这一书中提到:”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而言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史实,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智力结构更完善,为培养具有创新、全方位、智能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实验中学

邮编:363707

标签:;  ;  ;  

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