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汪洋

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汪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同位素,新元古代,动力学机制

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汪洋[1](2019)在《新元古代碳同位素负偏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得以揭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元古代见证了一系列的生物创新,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辐射事件中,动物身体形态和行为方式的分异到达了顶峰。有趣的是,这个时期全球碳循环也发生了剧烈扰动,主要表现在气候和碳同位素的极端波动。长期以来新元古代同位素记录遭到挑战,这是因为海水中持续12C的富集 (低δ13C值)似乎意味着,实际上是有更多的氧气由于有机碳氧化作用而被消耗掉。此前,这些剩余的有机碳氧化作用并未得到认可。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研究。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李雪芳,张一宁,刘耘[2](2019)在《固体的间隙扩散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理论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空间分辨率质谱仪的不断发展,研究单矿物中同位素的分布已经成为热点。矿物在熔融、变质等热事件中,同位素会发生差异性迁移,导致同位素进一步重新分布。Hu等用NanoSIMS了分析GRV020090火星陨石中磷灰石和含熔体中H同位素的分布(Hu et al.,2014),发现从矿物边缘到核中心H和D同位素效应越来越明显,结合水含量从边缘到核中心的变化,最终得出水向矿物中扩散持续的时间。Xia等发现地幔的Cr同位素组成并不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高杨[3](2016)在《硫化亚铁—水体系下六溴环十二烷降解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分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是一类含溴的脂环烃,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也因此而成为了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关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降解途径,包括物理降解、化学降解以及生物和非生物降解等也得到了广大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关于HBCDs的降解途径(光降解、热降解、生物转化等)已经有了较多的文献报道,然而,关于其在厌氧环境下的非生物降解转化过程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硫化亚铁(FeS)是天然硫铁矿物中最丰富的矿物之一,广泛地分布于自然水体、沉积物、湖泊、以及地下水环境中。相比其他还原物质,FeS具有二价铁离子和二价硫离子两种还原活性成分,所以,当其出现在水与沉积物的界面上时,其对有机污染物质的还原能力会表现得更强。因此,作者以HBCDs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研究其在硫化亚铁-水体系中的非生物转化动力学特征,以及在转化过程中伴随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特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室研究,增进对HBCDs环境化学行为的了解,探索单体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内容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碳同位素比质谱仪(GC-IRMS)建立了一套测定叁种HBCDs异构体(α-HBCD、β-HBCD和γ-HBCD)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并用EA-IRMS方法做了对比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用有良好的精确性、准确性和重现性,在方法测定的全过程中都没有发现碳同位素分馏现象。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内容研究了HBCDs在无氧的硫化亚铁-水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BCDs在硫化亚铁-水体系中得到了非常有效的降解。但α-HBCD、β-HBCD和γ-HBCD叁个异构体在该体系中的降解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具体表现为HBCDs异构体降解程度的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则可能是由于异构体之间降解速率的不同,或者降解体系中HBCDs异构体之间的构型转化造成。本论文的第叁部分研究内容分析了硫化亚铁-水体系中HBCDs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α-HBCD、β-HBCD和γ-HBCD叁个异构体在该体系中发生降解反应时均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其中,β-HBCD的δ13C值富集程度达1.76‰,α-HBCD和γ-HBCD则分别为0.54‰和0.67‰。应用瑞利分馏模型对HBCDs叁个异构体同位素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β-HBCD和γ-HBCD与模型的契合度较好,α-HBCD则明显不适合。结合HBCDs降解动力学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在硫化亚铁-水体系中确实有HBCD异构体之间的构型转化反应发生。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自然环境中HBCDs的环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BCDs在非生物转化过程中伴随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表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有机污染物自然环境降解行为的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6-05-01)

李雪芳,刘耘[4](2015)在《固体中粒子扩散的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空间分辨率的质谱仪的逐渐普及,研究矿物中同位素分布及其反映的受热历史,已经成为未来一个重要的方向。扩散速度的不同是造成同位素在矿物中同位素分布不均匀的根本原因。扩散是由于热运动引起的物质中粒子传递迁移的过程。在晶体中,扩散是指粒子或者缺陷从一个平衡位置到另一个平衡位置的一系列的跃迁。对于不同的同位素,由于质量的差异,轻的比重的扩散的快,从而产生同位素的动力学分馏。Parkinson等(2007)研究发现,在上地幔、接触性变质带和岩浆体系中(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曹群[5](2015)在《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碳同位素动力学的方法,对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以及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的天然气进行成藏期和成藏效率的研究,其中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针对研究区地质概况选择合适样品进行了原油裂解和源岩热解模拟实验,得到烃类组成与甲烷碳同位素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动力学模型选用了目前应用广泛的平行一级反应模型,碳同位素分馏模型则在对比研究目前提出的几种典型模型优缺点后,选择了从同位素分馏实质出发的Cramer 3模型,建立并标定上述两种模型,结果显示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拟合效果良好,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结合动力学模型与沉积埋藏史和热史,计算得出地质历史时期天然气组分转化率及同位素值演化曲线,继而结合现今气藏天然气的同位素组成和工区地质背景对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和成藏效率进行探讨。地质应用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高石梯-磨溪气藏原油裂解成甲烷主要发生在燕山早中期以及印支晚期至燕山中期,属于晚期成藏,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效率最高可达83%,寒武系龙王庙组则为68%左右,推测其原因可能在于震旦系发育的两种类型储盖组合,更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总体上,该构造区勘探前景良好;资阳气田原油裂解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天然气属于早期成藏,构造圈闭为残余古隆起,沥青封堵带的存在,一方面阻止干酪根裂解气进入圈闭,另一方面阻止了古油藏原油裂解气的散失,使天然气得以保存,震旦系灯影组甲烷成藏参与率为81%;威远气田原油裂解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属于晚期成藏,一方面构造圈闭形成较晚,另一方面TSR反应对烃类的消耗,因此影响现今气藏充满度,震旦系灯影组甲烷成藏参与率为32%;②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2井区天然气主要生成于晚第叁纪,生气高峰期间所生天然气基本都形成了有效运聚,甲烷成藏参与率约为79%,属于晚期成藏;③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煤型干酪根成气主要发生在燕山期,成藏参与率高达89%,属于晚期成藏。(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04)

王英超,靳永斌[6](2015)在《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的开创使得油气生成的动态、定量研究成为可能,它代表了源岩生烃量和生烃期定量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综合概述了国内外目前在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情况,分别对热模拟实验装置(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半开放-半封闭体系)、生烃动力学模型、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国内相关的实验室的发展情况给予简单介绍。(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段毅,赵阳,曹喜喜,徐丽[7](2015)在《热解煤成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高压封闭体系和不同升温速率的实验条件,选用具有不同显微组成和演化程度的煤岩及原始成煤物质泥炭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演化和沁水盆地煤层气碳同位素动力学特征,发现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与煤岩的性质和煤化程度、源岩初始演化程度、升温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提出了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lg(R_o)之间的关系式,确定了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岩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史及煤层气成因.结果表明:煤岩的初始演化程度低、壳质组含量高、升温速率高的条件下,形成的煤层气碳同位素组成比较轻.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形成的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lg(R_o)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岩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史是随着煤岩的埋藏史.阳城地区太原组、山西组和泥炭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基本保持了持续变重的趋势,并且在早白垩世(K_1)末部达到最重,之后甲烷碳同位素基本保持不变.首次对成煤物质泥炭进行了碳同位素动力学实验模拟,与煤岩的碳同位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表明了泥炭比堞岩具有更轻的碳同位素.将沁水盆地阳城地区二迭系自然煤层气样品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获得的资料比较研究发现,阳城地区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K_1演化至今的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相近,反映了阳城地区煤层气具有"阶段聚气"的特征.从而反映了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是研究煤层气成因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其他部门》期刊2015-01-15)

段毅,赵阳,曹喜喜,徐丽[8](2014)在《热解煤成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高压封闭体系和不同升温速率的实验条件,选用具有不同显微组成和演化程度的煤岩及原始成煤物质泥炭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演化和沁水盆地煤层气碳同位素动力学特征,发现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与煤岩的性质和煤化程度、源岩初始演化程度、升温速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提出了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lg(Ro)之间的关系式,确定了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岩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史及煤层气成因.结果表明:煤岩的初始演化程度低、壳质组含量高、升温速率高的条件下,形成的煤层气碳同位素组成比较轻.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形成的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lg(Ro)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岩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史是随着煤岩的埋藏史,阳城地区太原组、山西组和泥炭热解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基本保持了持续变重的趋势,并且在早白垩世(K1)末都达到最重,之后甲烷碳同位素基本保持不变.首次对成煤物质泥炭进行了碳同位素动力学实验模拟,与煤岩的碳同位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表明了泥炭比煤岩具有更轻的碳同位素.将沁水盆地阳城地区二迭系自然煤层气样品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获得的资料比较研究发现,阳城地区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与K1演化至今的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值相近,反映了阳城地区煤层气具有"阶段聚气"的特征.从而反映了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是研究煤层气成因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何洪涛,朱晨,刘耘[9](2013)在《矿物生长过程中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的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化学家依靠保存在矿物中的同位素和元素的信号来获取过去地球的环境和变化过程的信息,有关同位素和元素是如何保存到矿物中的知识,因而就是地球化学的核心基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矿物结晶的过程中重同位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期刊2013-04-21)

徐立恒,陈践发,卢双舫,黄世鹏,郑小杰[10](2009)在《徐家围子深层气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压力下黄金管封闭体系生烃模拟试验和以CramerⅢ模型为核心的碳同位素动力学软件,获取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泥岩和煤生成甲烷的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结合地质背景进一步探讨徐家围子深层天然气的气源、生气期、运聚成藏模式等。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煤系地层(泥岩及煤)主要生烃(甲烷)期在100~73Ma年前,相当于泉头组沉积末期至四方台组沉积期;徐深1井营城组地层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与泥岩成甲烷、煤成甲烷的累积碳同位素值很接近,反映出该气藏与沙河子组煤系地层具有亲缘性,且气藏属于长期聚集而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质谱仪的不断发展,研究单矿物中同位素的分布已经成为热点。矿物在熔融、变质等热事件中,同位素会发生差异性迁移,导致同位素进一步重新分布。Hu等用NanoSIMS了分析GRV020090火星陨石中磷灰石和含熔体中H同位素的分布(Hu et al.,2014),发现从矿物边缘到核中心H和D同位素效应越来越明显,结合水含量从边缘到核中心的变化,最终得出水向矿物中扩散持续的时间。Xia等发现地幔的Cr同位素组成并不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汪洋.新元古代碳同位素负偏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得以揭示[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

[2].李雪芳,张一宁,刘耘.固体的间隙扩散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理论和应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高杨.硫化亚铁—水体系下六溴环十二烷降解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分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

[4].李雪芳,刘耘.固体中粒子扩散的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研究[J].矿物学报.2015

[5].曹群.天然气碳同位素动力学及其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

[6].王英超,靳永斌.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进展综述[J].新疆石油科技.2015

[7].段毅,赵阳,曹喜喜,徐丽.热解煤成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其他部门.2015

[8].段毅,赵阳,曹喜喜,徐丽.热解煤成甲烷碳同位素演化及其动力学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4

[9].何洪涛,朱晨,刘耘.矿物生长过程中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的理论模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2013

[10].徐立恒,陈践发,卢双舫,黄世鹏,郑小杰.徐家围子深层气田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动力学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标签:;  ;  ;  

碳同位素动力学论文-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