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工程专业人士的英语理解与翻译

包装工程专业人士的英语理解与翻译

一、包装工程专业英语的理解和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杰[1](2021)在《Transgenerational Marketing Evolution,Expansion,and Experience(Chapter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译者的翻译实践文本节选自管理学着作《历代市场营销的进化、拓展与经验》的第五章——历代市场营销决策过程。该章内容主要是关于市场营销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时期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管理学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和信息型文本的语言特点,译者从语篇语言学角度出发对本次翻译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分析过程中,译者主要从信息焦点的翻译、句内衔接的翻译和逻辑关系显化的翻译方面进行剖析。根据文本语言特点,信息焦点的翻译主要运用了功能词汇提示、英汉句型转换和英语语序调整的翻译方法;句内衔接的翻译主要应用了词汇衔接、连接衔接和照应衔接的翻译方法;逻辑关系显化的翻译主要分析了句外逻辑关系显化和句间逻辑关系显化,从而力求确保译文质量。最终译者总结出了一些适合此类题材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此类题材文本的翻译贡献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晓慧[2](2020)在《面向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发出志愿者旅游这一创新的旅游服务模式,在旅游过程中同时提供志愿服务,促进目的地社区的发展。随着商业组织的介入和新兴技术的发展,志愿者旅游相关的服务产业迅速而自然地增长,在新的时代下凸显出新的服务特征。志愿者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角色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由被动接收转为积极参与,通过信息共享、合作生产等协作方式,重置整合现有资源并创造出新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体验。协作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创新设计,可以有效地介入志愿者旅游领域,挖掘协作型服务模式的深层价值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协作服务的全新视角介入志愿者旅游服务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为优化志愿者旅游服务质量和体验提供新的研究范例。首先,通过对协作服务理论的梳理和现有志愿者旅游案例的对比分析,将志愿旅游的协作服务特征提炼为共同目标需求、多角色用户平等参与和共创可持续价值。其次,通过桌面调研和具体案例的实践调研,提出志愿旅游的协作服务系统框架模型,即协作需求匹配与目标建立、协作关系构建与互动展开和协作体验传达与价值延续,并在具体分析中向下延展,以求得到更为全面的服务系统构建方式。然后,在前期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将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定位为一种多角色共创的协作模式和一种可持续价值导向的创新模式,归纳出其协作服务系统的构建原则:(1)挖掘主体能力,重构参与关系;(2)构建弹性网络,匹配个性需求;(3)整合复合资源,共享价值创造。最后,在上述分析和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策略:(1)情感认同导向的目标共建设计策略: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和平衡个性和共性需求;(2)价值融合导向的互动促进设计策略:营造合理规范下的宽容协作环境和建立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3)可持续价值导向的体验延续设计策略:构建共享互助的赋能工具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交错的复合协作模式。同时运用现有的实际设计案例辅助说明策略的使用方式,为相同情景的服务设计提供参考示例。本文从协作服务的视角对志愿者旅游服务展开研究,产出理论框架模型和设计策略。不仅拓展了协作服务的理论外延和实践应用,还能为志愿者旅游服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类似领域的服务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李恬恬[3](2020)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小学创意课程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服务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及社会领域之中。随着对服务设计相关理论、工具等的深入研究,服务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本课题选择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无锡大桥实验学校合作开展的小学创意课程项目(CECPS)为研究对象,以服务设计为研究视角,运用服务设计解构的分析方法剖析现有小学创意课程中服务设计要素的状态,再通过服务设计建构的方法为小学创意课程项目建立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设计策略,构建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本文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结合服务设计中的基本研究工具、分析工具和深度引导工具对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说明。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本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成果,确定研究使用的方法与基本步骤,为后续具体研究的展开进行铺垫;其次以服务设计的方法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CECPS项目进行现状分析,着重分析项目中的利益相关者、服务接触点和服务流程,在精细的研究中洞察出可能的机会点;伴随机会点的提出总结提炼构建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的设计策略,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系统构建和相关评估,形成一套真实有效的服务系统。通过以上的文献分析与实践研究,笔者总结了相关的设计策略及原则,并以此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通过实践验证,该系统有效的提高了CECPS项目的沟通效率,完善了原有服务中缺失的利益相关者,改变了服务中以单一视角看待人的身份角色的状态,为服务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支撑的方法和工具。从后期用户满意度评价与反馈的结果来看,构建出的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基本能够满足相关人群需求。本研究输出的服务设计策略除了为小学创意课程项目提供了指导外,也可对其他教育领域的服务设计优化提供相关的建议,总结其相似性与差异性,同时也为服务设计的研究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郭延龙[4](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指出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万渟钰[5](2020)在《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开始步入第三产业时代,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迫切,而旅行迅速成为了多数人娱乐休闲的主要活动,旅游业的发展日渐向好。而正因如此,许多景区对于自身管理建设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流量,这也就导致景区中实际存在的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并未达标,更谈不上对景区环境的监控。最终,由于大量的游客涌入,旅游景区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2014开始,游人的出行模式逐渐从跟团游转变为自驾游和散客游,这无疑对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又是一大考验,导向标识系统是作为景区面对公众的首要形象代表物,游客在抵达陌生景区时,就已经产生了寻路需求。而在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中引入绿色设计理念,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运用设计手段创造一个舒适惬意的视觉空间,促进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助人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开展深度游,感受大自然。同时,激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欲望,更加高效的解决相关问题,而绿色设计理念的景区导向标识系统是实现景区环保的必备要素。本文对绿色设计以及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其分类、特点以及原则等进行整理和概括。从绿色设计理念中提取“4R1D”设计原则,对现有国内外绿色设计导向标识系统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为后续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旅游资源进行SWOT态势分析,得出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总体形势,便于后续深究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中绿色设计不足的问题源头。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得出游客对于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期望点与缺陷。总结位居前三的选项,游客对景区绿色标识系统设计的期望点为绿色材料、科学布局以及信息的精准性;游客认为目前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缺陷为布局位置不合理、后续维护不到位以及缺乏绿色环保意识。为验证调查问卷出现的相关问题,运用实地勘察法,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核心路线为调研对象,以室外步行的散客为研究视角,将路径上的导向标识牌分为四个类别,进行数量、材质以及现状问题的数据统计。并依据前期分析总结的国内外绿色设计导向标识系统的案例经验,结合问卷统计出的导向标识系统不足之处,抓住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建设的绿色设计要素,提出科学布局、绿色用材、信息精准化、减量化设计、风格整体统一等策略性建议,并提出针对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后期维护的管理建议,促进景区标识系统的绿色理念发展,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且绿色环保的旅游景区环境,增强旅游产业魅力与绿色设计理念的结合。

梁鹏程[6](2020)在《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已被纳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作为评估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存在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这其中,面向翻译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建设亟待加强。双语学习词典是二语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而翻译学习词典对翻译学习者的帮助更具针对性。为更好地满足翻译学习者的需求,双语翻译学习词典应具备辅助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理解与产出的双重功能。然而,就国内外双语词典编纂情况而言,专门面向翻译学习者设计的专项类汉英翻译学习词典并不多见。因此,我国翻译学习者大多使用的是通用型汉英语文词典,而它们在适用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我国汉英词典编纂实践大多是依据汉语单语词典为蓝本,以汉英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译释为主,未能充分考虑用户翻译学习的特殊需求。其次,我国汉英词典编纂与出版多限于传统纸质媒介,未能充分对接当下信息时代学习者词典使用电子化的新需求。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双语电子词典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事实上,国内有关汉英电子词典或汉英词典电子化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是面向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电子词典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如何设计一款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对于翻译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和双语词典编纂设计模式创新,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就面向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创新编纂设计做初步探索,旨在探索目标词典的设计原则,具体包括三个研究问题,设计什么样的词典?这样的词典如何设计?词典设计效用如何?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路径。理论研究法主要用来厘清目标词典的设计特征,构建目标词典的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实证研究主要用来测试词典设计效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设计特征、设计框架及设计原则,和设计效用的测试方法。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设计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编纂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涉及词典类型定位、媒介功能和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其中,类型定位明确了词典类型特征,媒介分析有助于确定词典媒介在存储和呈现信息方面的特殊性,用户需求探讨可帮助确定词典内容选择和结构设计特征。我们的探讨结论是目标词典在类型上属于专项类学习词典,服务于非英语专业翻译学习者,应具备翻译学习过程中的解码与编码双重功能。作为电子词典,该类词典具有储存空间大、呈现界面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及便于其他学习工具进行集成的特性,能够形成一部集成多类词典的翻译学习系统或学习工具箱。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原则是本研究的最主要研究发现,这方面的探讨主要基于设计学的场景化设计理论,词典功能论和词典交际论。本研究的结论是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必须采用场景融合设计路径,即词典使用场景和设计场景进行融合的设计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认为,目标词典设计要以词典应有设计特征和现有类型相近的词典为起点,设计一个初始词典并对该词典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分析词典使用场景的基础上,归纳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过程模型。由此,结合词典设计视角和词典使用视角提炼出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即该类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和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目标词典的场景使用特征则进一步催生了词典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即词典内容设计方面的可学性、适用性和系统性原则,以及词典结构设计方面的灵活性、层次性和交互性原则。在这个设计框架中,词典设计始于翻译学习场景中目标用户词典使用过程之初,词典使用场景观察阶段就有了设计的介入,是一种过程性融合设计。在词典设计效用测试过程中,设计场景和使用场景的融合保证了词典设计评价的完整性。词典效用测试方法是本研究的第三个研究发现。根据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本研究提出词典原型的形成及词典设计可用性细则的确定要采用迭代设计方法,即设计-测试-再设计-再测试的过程。因此,效用测试包括了词典使用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来自用户的外部评价与来自编者的词典设计主体知识,这就保证了效用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多重启示体现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引进了设计学中的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用户研究、词典功能理论和交际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提出了一个基于词典设计场景和词典使用场景融合的创新设计框架,对于丰富(双语)词典设计研究理论有积极贡献。在实践方面,本研究确立了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原则,具有鲜明的应用指向。本研究针对设计原则的效用测试为词典编纂实践应用提供了一种可操作路径,而代表性样条设计则对电子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词典结构和内容设计也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将基于设计者视角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路径和基于词典使用场景的“自下而上”的设计路径相结合,两种设计路径扬长避短、有效互补,具有设计方法创新优势。本研究还借鉴了设计学、词典学和翻译教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对其他类型词典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金妍[7](2020)在《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学习的兴起以及国际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青睐并使用语言学习类APP进行多种语言的学习。促进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化,不仅能够为高校学生语言学习创造无缝空间,还能够深入课堂、捕捉信息、形成完整数据库,从而推进当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高校学生语言学习体验和效率。基于此,本研究聚焦高校语言学习类APP,以无缝学习理论、交互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希望通过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设计研究为此类APP更好地进入高校,融入高校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帮助。本研究在无缝学习理论和交互设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编制《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与《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际调研等方法,最终形成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优化。该无缝融合设计共包括总体设计理论模型、不同维度下的功能及应用整体设计模型、不同功能类别区分下的功能及应用整体设计模型三部分,并获得如下结论:1.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与设计期望量表的模型结构均由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方式维度构成,且三个维度及三个维度与总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2.高校学生使用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行为习惯特点为中低频次,较低时长。性别和专业排名差异不影响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但是年级差异对高校学生每次使用时长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课程设置及应试需求对高校学生使用频次起正向作用。高校学生确定使用和拒绝使用的原因均是客观层面多过主观层面,分别与大学课程或是APP自身存在的功能性问题密切相关。3.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融合程度类型可分为融合紧密型、融合松散型、融合离散型。学生评价下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空间维度、方式维度、时间维度;与学生设计期望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相比,相差水平最大的为时间维度,其次为方式维度,空间维度趋近于理想。4.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应以高校学生为核心,以高校学生使用目的为基础,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使用环境和行为习惯。在设计时应当符合“三化五性”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在具体功能内容上,应当满足时间融合包括移动笔记等10项、空间融合包括虚拟交际等8项、方式融合包括发送语音或弹幕等11项功能内容。

朴太荣[8](2020)在《对韩国区域少儿汉语教学APP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韩国汉语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以大学为中心的初期教育形态扩展为多种公共教育、私人教育形式。随之而来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对象也在逐渐向下扩展。对少儿汉语教育的关注,可以看作是这种发展的一个过程。二十一世纪教育市场从第四次产业革命开始,正在从模拟和基于线下的教育体系向数字技术融合教育转变,这使得汉语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智能手机开展教学也成为了汉语教育的必要要素。汉语教育APP凭借这种教育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少儿汉语APP资源也顺应了这一潮流,正在快速发展。韩国市场上少儿汉语教学APP尽管数量迅速增加,但是总体质量并不是很高,韩国汉语教学机构和研发公司对少儿汉语教学APP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知识。此外,很少有专家学者对韩国区域的少儿汉语APP进行充分调研并展开深入研究。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图标分析法及访谈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韩国区域少儿汉语教学APP展开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同时介绍研究工具、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理论基础等。第二章从少儿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科技化和信息化发展、少儿汉语教学APP相关研究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获取对相关领域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三章广泛地调查韩国区域少儿汉语教学APP,并从中选出十三款有影响力的少儿汉语教学APP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第四章借鉴韩国的KERIS《E-learning质量指导方针:初、中等教育领域》的评价标准,对筛选的四款有代表性的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进行深度分析,以便深入了解韩国区域少儿汉语教学APP的优势和缺点。第五章通过与多位汉语教师、少儿线上教育机构管理者、汉语教学课程研发者的访谈调查,更深入地了解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方向。第六章为结论与思考,从韩国人的视角思考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的理念,并对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提出建议和思考。本文的研究领域较为新颖,目前尚未见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此外,本文在研究工具方面使用了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最新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希望可以通过对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的研究,完善少儿汉语教学APP的建设,为推进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徐永顺[9](2019)在《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多领域、多粒度、多模态、复杂关联、低价值密度的数据不断产生并快速膨胀。对这些体量巨大、增长快速、多域异构、关系复杂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可视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较大的实用价值。由于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及在算法设计等环节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可视化结果存在着可变性,但用户对可视化过程中的设计、处理及预期有着强烈的一致性需求,经系统分析,现有研究中这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优良的理论总是在穷尽问题的各种常规解决方式后自然出现,意象图式具有前置性、无意识性、稳固性、普适性与通感性的特点,可以在极少、甚至不占用心智资源的情况下自动启动并发挥作用。意象图式理论在其他设计案例中的特性使得它在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中显然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文章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章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研究背景下定义了文章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与方法,定义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关键术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绘制出具有层级结构的知识图谱,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规律、特点、前沿及趋势。第二章首先将数据可视化基础图表分为六大类别,依照视觉表达与内在逻辑关系将之与意象图式子图式建立关联;然后将数十种意象图式子图式分为七大类别,对每一种抽象的子图式释义后用具体图形加以图示,在此基础上抽取出各大类意象图式对数据可视图表的设计启示。第三章论证了基于意象图式及其隐喻设计的显现性与包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数据可视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建构了意象图式与可视表达在几何布局、空间布局、颜色梯度及交互建构方面的深度关联,完成了意象图式理论与多域异构数据可视系统的全方位整合。第四章总结了图式抽取、需求挖掘、图式拟合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完整的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第五章通过某市城市大数据全景可视化设计,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运用与验证。文末得出了研究结论,并对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文章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意象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的映射文章通过设计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入,结合笔者的可视化项目设计经验,将数据可视表达基础图表分为分别为数据分布、时序表达、域别比对、空间表达、局部整体和数据关系,通过对数据可视表达视觉呈现及交互因素的深层分析,建立了与意象图式子图式的深层关联。同时对经过系统研究与验证的七大类抽象的子图式进行了具象化图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图式、力图式、控制图式、空间图式、过程图式、复合图式及属性图式对数据可视表达的设计启发。(2)提出了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方法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设计具有显现性、包容性与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与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表达在认知层面、展示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对这种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结合具体适用场景与案例,提出了从子图式抽取、可视交互设计到可视表达深度融合的方法论,将研究成果用于某城市大数据中心全景可视化交互建构与用户界面设计。评估证明意象图式理论为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表达明显带来了可视图形解读效率的提高,有效消除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并能够直观展示多域异构数据趋势,大幅增强用户视觉感知,明显降低数据关联复杂度,具有优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同时优化了设计师工作流程并带来设计效率的提升,为设计师探索设计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3)拓展了经验主义哲学视角下设计学科的研究思路文章运用经验主义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拓宽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与理论的层层推导,建构了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工具体系、逻辑框架,提供了一种经验主义哲学视角下新的可视化设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对于图式抽取中用户与设计师共同参与互动研究的若干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范畴、完善了数据可视化设计中设计特征等研究框架,也可成为相关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与设计原则,有助于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开发环节的指导。

王晓欢[10](2019)在《基于语言类移动教育平台的在线学习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体验经济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户体验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行业,互联网+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教育领域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过程中,在线学习体验的优劣对学习者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行业对于用户体验的应用还主要集中于把用户体验当作在线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衡量标准,学术界对于影响用户体验的要素研究也还是分散的、非系统的。基于这种行业背景和理论背景,本文希望以在线学习体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影响在线教育体验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建立在线学习体验设计要素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用户提供更良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指导相关产品开发和设计,同时推动互联网教育行业在用户体验设计上的快速发展。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观察法、卡片分类法、案例学习法、启发式评估法、价值机会分析法,提炼出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并构建在线学习体验要素的MEI模型。笔者从设计学、心理学、行为学整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在线教育产品的特征分析、用户体验相关模型的案例对比以及对目标用户的观察访谈,整理归纳出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内部关系,从而构建出在线学习体验影响要素的MEI模型。之后再通过KANO模型对这些要素进行属性分类,从而洞察要素与体验之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使用该模型进行产品体验评估和设计优化来应用和验证该模型。MEI模型的内涵包括了动机、投入和影响3个一级要素以及目标、心理预期、动力、感官启动、需求满足、行为、反馈、经验、情绪记忆、自我实现10个二级要素。本研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作为用户体验细化到具体领域的设计研究范式,本研究所产出的模型也可以作为相关产品体验质量的测评标准以及指导产品服务开发的设计策略。

二、包装工程专业英语的理解和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装工程专业英语的理解和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Transgenerational Marketing Evolution,Expansion,and Experience(Chapter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信息焦点的翻译
        一、功能词汇提示
        二、英汉句型转换
        三、英语语序调整
    第二节 句内衔接的翻译
        一、词汇衔接
        二、连接衔接
        三、照应衔接
    第三节 逻辑关系显化的翻译
        一、句外逻辑关系显化
        二、句间逻辑关系显化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过程总结
        一、准备过程概述
        二、执行过程概述
    第二节 翻译实践结论与不足
        一、实践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术语表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2)面向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志愿者旅游
        1.1.2 协作服务
        1.1.3 服务设计
    1.2 研究背景
        1.2.1 志愿者旅游掀起旅游新热潮
        1.2.2 互联时代下的旅游服务转型
        1.2.3 志愿者旅游负面效应显现
    1.3 研究现状
        1.3.1 志愿者旅游研究现状
        1.3.2 协作服务及其设计干预研究现状
        1.3.3 服务设计应用于旅游活动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协作服务视角下的志愿者旅游
    2.1 协作服务概述
        2.1.1 协作服务及其系统构成
        2.1.2 协作服务的组织基础
        2.1.3 协作服务的参与及交互方式
        2.1.4 协作服务下的设计干预
    2.2 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特性分析
        2.2.1 志愿者旅游服务案例概览
        2.2.2 具体案例对比分析与归纳
        2.2.3 志愿者旅游具备协作服务特征
    2.3 协作服务介入志愿者旅游的价值分析
        2.3.1 挖掘志愿者旅游服务中新的设计机会
        2.3.2 促进志愿者旅游的协作场景创建
        2.3.3 提升志愿者旅游的用户协作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系统构建
    3.1 协作动机洞察与目标建立
        3.1.1 志愿者旅游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1.2 核心利益相关者动机分析
        3.1.3 协作目标建立
    3.2 协作关系构建与互动展开
        3.2.1 建立协作关系
        3.2.2 明确协作内容与规则
        3.2.3 展开协作交互
    3.3 协作体验传达与价值延续
        3.3.1 多层次的用户协作体验
        3.3.2 多维度的系统协作价值
    3.4 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设计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策略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框架
    4.2 案例调研与用户研究
        4.2.1 案例介绍与实地调研
        4.2.2 参与者深入访谈与分析
        4.2.3 用户问卷调研与分析
    4.3 用户界定与问题归纳
        4.3.1 用户特征分析
        4.3.2 用户协作需求与行为归纳
        4.3.3 服务案例问题总结
    4.4 协作服务系统洞察与总结
        4.4.1 数据提炼与要点归纳
        4.4.2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系统模型修正
        4.4.3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设计介入机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设计策略
    5.1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定位
        5.1.1 多角色共创的协作模式
        5.1.2 可持续导向的创新模式
    5.2 志愿者旅游协作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5.2.1 挖掘主体能力,重构参与关系
        5.2.2 构建弹性网络,平衡用户需求
        5.2.3 整合多维资源,共享价值创造
    5.3 情感认同导向的目标共建设计策略
        5.3.1 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
        5.3.2 平衡个性与共性需求
    5.4 价值融合导向的互动促进设计策略
        5.4.1 营造合理规范下的宽容协作环境
        5.4.2 建立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
    5.5 可持续价值导向的体验延续设计策略
        5.5.1 构建共享互助的赋能工具平台
        5.5.2 形成线上线下交错的复合协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二: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相关参与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相关参与者访谈记录
附录四: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用户参与体验问卷调查
附录五: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实践项目

(3)服务设计视角下小学创意课程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服务设计
        1.1.2 服务设计系统
        1.1.3 创意教育
        1.1.4 小学创意课程
    1.2 研究的背景
        1.2.1 该课题的研究缘起
        1.2.2 服务设计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与新工具
        1.2.3 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为服务设计的介入提供了设计机会
        1.2.4 创意素养培养是教育的新热点
        1.2.5 小结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服务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1.4.2 服务设计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
        1.4.3 服务设计介入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4.4 小学创意课程领域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服务设计概述
        2.1.1 服务设计概念
        2.1.2 服务设计研究方法和工具
        2.1.3 服务设计的原则和研究要素
        2.1.4 服务设计的利益相关者、接触点和服务流程
        2.1.5 服务设计的相关案例应用
    2.2 服务设计视角下的创意教育概述
        2.2.1 教育的一般概念
        2.2.2 设计驱动下的教育
    2.3 小学创意课程项目(CECPS)概述
        2.3.1 创意教育的概念与定义
        2.3.2 CECPS项目简介及教育理念
        2.3.3 CECPS项目发展现状
第三章 小学创意课程中服务要素分析与研究
    3.1 小学创意课程(CECPS)前期利益相关者研究
        3.1.1 CECPS利益相关者分析
        3.1.2 利益相关者角色之间的关系
        3.1.3 利益相关者研究小结
    3.2 小学创意课程(CECPS)接触点的研究
        3.2.1 物理接触点研究
        3.2.2 环境接触点研究
        3.2.3 数字触点研究
        3.2.4 人际触点研究
        3.2.5 接触点小结
    3.3 小学创意课程(CECPS)服务流程的研究
        3.3.1 CECPS项目服务流程研究
        3.3.2 CECPS项目服务流程小结
        3.3.3 创意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服务流程研究
        3.3.4 创意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服务流程小结
第四章 面向小学创意课程的服务设计机会及策略
    4.1 设计机会点的分析与总结
        4.1.1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设计机会点
        4.1.2 关于服务接触点设计机会点
        4.1.3 关于服务流程的设计机会点
    4.2 设计原则
        4.2.1 同理心原则
        4.2.2 共创性原则
        4.2.3 系统性原则
        4.2.4 可持续性原则
    4.3 确定设计策略
        4.3.1 构建完整的服务流程
        4.3.2 建立可持续的服务支持
        4.3.3 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
        4.3.4 建立长期影响的服务效果
第五章 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5.1 服务系统的定位
        5.1.1 用户定位
        5.1.2 教育功能定位
        5.1.3 服务设计定位
    5.2 服务系统的构建
        5.2.1 服务蓝图
        5.2.2 服务流程
        5.2.3 服务规划
    5.3 评价系统与反馈
        5.3.1 评价系统框架
        5.3.2 评价系统示例
    5.4 满意度总结
        5.4.1 针对学生的调研总结
        5.4.2 针对家长的问卷和访谈调研总结
        5.4.3 针对教师的访谈调研总结
        5.4.4 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满意度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2.1 不足和局限
        6.2.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片来源
附录2:针对学生的调研问卷
附录3:针对家长的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4:针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绿色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绿色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1.5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实地调研法
        1.6.4 综合分析法
    1.7 论文框架
    1.8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基础研究
    2.1 旅游景区相关概述
        2.1.1 旅游景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2.1.2 旅游景区的特点与功能
        2.1.3 旅游景区的分类
    2.2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概述
        2.2.1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分类
        2.2.2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2.2.3 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功能
第3章 绿色设计理念基础研究
    3.1 绿色设计理念相关概述
        3.1.1 绿色设计的概念
        3.1.2 绿色设计的原则
        3.1.3 绿色设计的特点
    3.2 导向标识系统中绿色设计理念的运用
        3.2.1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减量化设计理念
        3.2.2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再利用设计理念
        3.2.3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再循环设计理念
        3.2.4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可恢复与可降解设计理念
        3.2.5 导向标识系统中的科学布局理念
第4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实地调查研究
    4.1 庐山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
        4.1.1 庐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4.1.2 旅游景区的选址依据
        4.1.3 庐山风景名胜区SWOT分析
    4.2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3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实地调研分析
        4.3.1 调研概况
        4.3.2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现状
        4.3.3 景区导向标识系统中绿色设计的不足
    4.4 小结
第5章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绿色设计研究
    5.1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方法运用
        5.1.1 科学合理的布局导向设施
        5.1.2 规范精准的信息传递
        5.1.3 减量化标识牌设计
        5.1.4 风格整体统一化
        5.1.5 绿色材料的使用
    5.2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标识系统后期维护管理
        5.2.1 庐山风景名胜区导向系统维护的主要问题
        5.2.2 景区适应需求及时调整导向系统
        5.2.3 景区管理人员定期巡查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成果
致谢

(6)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术语界定
        2.1.1 词典设计
        2.1.2 场景融合
        2.1.3 电子词典
        2.1.4 翻译学习者
    2.2 电子词典研究述评
    2.3 翻译学习词典研究述评
    2.4 汉英词典研究述评
    2.5 学习者翻译能力研究述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关键要素
    3.1 词典类型的场景化定位
        3.1.1 词典类型定位的复杂性
        3.1.2 词典目标定位与场景融合设计
        3.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类型定位
    3.2 词典媒介功能的场景化实现
        3.2.1 存储功能与场景化的信息集成
        3.2.2 动态特征与场景化的交互界面设计
        3.2.3 媒介功能与场景化设计的挑战
    3.3 词典用户需求的场景化锚定
        3.3.1 使用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3.3.2 设计场景中的用户需求
        3.3.3 场景融合设计中的用户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4.1 场景化设计理论概述
        4.1.1 场景化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4.1.2 场景化设计的理论框架
    4.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的特殊性
        4.2.1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考察
        4.2.2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相关分析
    4.3 汉英翻译学习场景中的词典使用特征
        4.3.1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功能的过程复杂性
        4.3.2 翻译学习场景中词典交际的人机交互性
    4.4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构建
        4.4.1 场景化设计理论对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4.4.2 词典场景化设计的实践可行性
        4.4.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
    5.1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适用性原则
        5.1.1 语言知识的适用性
        5.1.2 翻译知识的适用性
        5.1.3 帮助信息的适用性
    5.2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可学性原则
        5.2.1 语言知识的可学性
        5.2.2 翻译知识的可学性
        5.2.3 语言和翻译知识的整合
    5.3 场景融合的内容设计之系统性原则
        5.3.1 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5.3.2 翻译知识的系统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
    6.1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灵活性原则
        6.1.1 检索结构的灵活性
        6.1.2 存储结构的灵活性
        6.1.3 呈现结构的灵活性
    6.2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层次性原则
        6.2.1 检索结构的层次性
        6.2.2 存储结构的层次性
        6.2.3 呈现结构的层次性
    6.3 场景融合的结构设计之交互性原则
        6.3.1 检索结构的交互性
        6.3.2 存储结构的交互性
        6.3.3 呈现结构的交互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效用测试
    7.1 场景融合设计的电子词典样条示例
        7.1.1 样条的内容设计
        7.1.2 样条的结构设计
    7.2 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的有效性测试
        7.2.1 测试目的
        7.2.2 测试材料
        7.2.3 测试用户
        7.2.4 数据收集
        7.2.5 测试过程
        7.2.6 结果和讨论
        7.2.7 词典设计效用测试总结
    7.3 修正后的场景融合设计框架及样条示例
        7.3.1 修正后的电子词典设计框架
        7.3.2 修正后的词典样条示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1.1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的关键设计特征
        8.1.2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框架
        8.1.3 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样条的效用测试方法
    8.2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8.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8.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8.2.3 本研究的方法意义
    8.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8.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于无缝学习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对于移动学习APP的相关研究
        1.2.3 教育领域APP分类及语言学习APP分类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设计理论基础与指标架构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APP
        2.1.2 语言学习类APP
        2.1.3 无缝融合设计
    2.2 相关理论
        2.2.1 无缝学习理论
        2.2.2 交互设计理论
    2.3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筛选指标
    2.4 无缝学习理论下的语言学习类APP指标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基础
    3.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编制
        3.1.1 被试基本信息
        3.1.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探索
        3.1.3 探索后信度检验
        3.1.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验证
        3.1.5 验证后信度检验
        3.1.6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3.2 高校学生使用现状
        3.2.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的使用排名分析
        3.2.2 高校学生使用程度描述性分析
        3.2.3 高校学生使用原因描述性分析
    3.3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现状
        3.3.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整体及各维度无缝融合情况分析
        3.3.2 分类下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情况分析
    3.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融合程度的类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研究
    4.1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编制
        4.1.1 被试基本信息
        4.1.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探索
        4.1.3 探索后信度检验
        4.1.4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验证
        4.1.5 验证后信度检验
        4.1.6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量表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4.2 高校学生拒绝使用原因描述性分析
    4.3 理想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程度
        4.3.1 理想中的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整体及各维度无缝融合情况
        4.3.2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现状与理想对比差距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优化
    5.1 总体设计理论模型
    5.2 不同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设计
        5.2.1 时间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2.2 空间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2.3 方式维度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 不同分类下高校语言学习类APP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设计
        5.3.1 语言学习工具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2 语言学习训练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3.3 语言学习平台类的无缝融合功能及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建议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评价问卷
附录 B 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期望问卷
附录 C 语言学习类APPTOP100
附录 D 学生评价使用时间较长的61款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名称及所属分类
附录 E 语言学习工具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附录 F 语言学习训练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附录 G 语言学习平台类功能架构及整合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对韩国区域少儿汉语教学APP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全球汉语教学迅速发展
        二、韩国少儿汉语教育全面发展
        三、科技的发展为汉语教育市场带来生机
        四、科技的发展为韩国少儿汉语教育市场带来生机
        五、研究者的个人因素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为韩国汉语教育机构提供一些参考
        二、为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研发机构提供一些借鉴
        三、为少儿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对比分析法
        (四) 图表分析法
        (五) 访谈调查法
        二、研究工具
        (一) 系统需求
        (二) 教学设计
        (三) 学习内容
        (四) 学习策略
        (五) 互动方式
        (六) 评价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六节 本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一、智能学习
        (一) 智能学习定义
        (二) 智能学习的特性
        (三) 教学APP
        二、少儿教学特性
        (一) 神经生理特性
        (二) 社会心理特性
        (三) 认知特性
        三、关键概念界定
        (一) 少儿
        (二) APP
    第七节 本文的独创性
        一、研究领域新颖
        二、测量评价工具新颖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少儿汉语教学研究
        一、少儿汉语教学特点
        二、韩国少儿汉语教学研究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学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研究
        一、国际汉语教学与科技发展研究
        二、少儿汉语教学与科技发展研究
    第三节 少儿汉语教学APP研究
        一、少儿教学类APP相关研究
        二、少儿教育APP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
        (一) 少儿教学APP具体评价标准
        1. Haugland/Shade幼儿教学APP评价标注
        2. Buckleitner幼儿教学APP评价标准
        (二) 少儿教学APP评价标准相关研究
第三章 十三款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总体现况调查
        一、iOS应用商店APP调查
        (一) 以“少儿汉语”为关键词搜索到的APP
        (二) 以其他相关词语为关键词搜索到的APP
        二、安卓应用商店APP调查
    第二节 十三款有影响力的少儿汉语教学APP分析
        一、Sticker Puzzle(幼儿早教贴纸拼图)
        二、(?)(魔法汉语)
        三、(?)(儿童中国成语入门)
        四、Chinese Skill(汉语技巧)
        五、LuvLingua(学习汉语)
        六、TicTic(?)(TicTic:学汉语)
        七、(?)(儿童普通话)
        八、(?)(学习中文词汇-童装)
        九、(?)(学汉语:常用汉语会话)
        十、Fun Chinese(快乐中文)
        十一、Little Fox Chinese(小狐狸汉语)
        十二、Hello Chinese(你好汉语)
        十三、(?)(碰碰狐!123数字游戏)
    第三节 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类型分析
        一、学习技能和学习内容
        (一) 学习技能
        (二) 学习内容分析
        (三) 学习技能和学习内容统计
        二、教学方法及课程分级
第四章 四款韩国少儿汉语PP分析
    第一节 Fun Chinese(快乐中文)
        一、系统需求
        二、教学设计
        三、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
        五、互动方式方式
        六、评价
    第二节 Hello Chinese(你好汉语)
        一、系统需求
        二、教学设计
        三、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
        五、互动方式方式
        六、评价
    第三节 Little fox Chinese(小狐狸汉语)
        一、系统需求
        二、教学设计
        三、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
        五、互动方式方式
        六、评价
    第四节 (?)(碰碰狐!123数字游戏)
        一、系统需求
        二、教学设计
        三、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
        五、互动方式方式
        六、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关于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访谈与分析
    第一节 访谈设计的基本情况
        一、访谈对象设计
        二、访谈问题设计
    第二节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Q1访谈调查
        二、Q2访谈调查
        三、Q3访谈调查
        四、Q4访谈调查
        五、Q5访谈调查
        六、Q6访谈调查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对韩国的少儿汉语教学APP的思考
        一、现有少儿汉语教学APP数量较少
        二、现有少儿汉语教学APP内容需要调整
        三、现有少儿汉语教学APP质量有待提高
    第二节 对韩国少儿汉语教学APP的建议
        一、在学习环节学习过程方面应更为便利
        二、在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方面应更为明确
        三、在学习方式方面应更符合少儿学习者特点
        四、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更加全
    第三节 结语
对本文研究不足的分析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绩列表

(9)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意象图式述评
        1.4.1.1 图式
        1.4.1.2 意象图式
    1.5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
        1.5.1 大数据
        1.5.2 多域异构数据
        1.5.3 可视化
        1.5.4 数据可视化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构成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可视图表与意象图式的整合探析
    2.1 数据可视化基础图表与子图式的关联
        2.1.1 数据分布
        2.1.2 时序表达
        2.1.3 域别比对
        2.1.4 空间表达
        2.1.5 局部整体
        2.1.6 数据关系
    2.2 意象图式对数据可视表达的设计启示
        2.2.1 基础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2 力量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3 控制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4 空间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5 过程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6 复合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7 属性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意象图式与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表达的深层关联
    3.1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与意象图式的感知共性
        3.1.1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分析过程的用户认知模型
        3.1.2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3.1.3 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的显现性、包容性
    3.2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图形布局
        3.2.1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几何布局
        3.2.2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空间布局
    3.3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图形颜色梯度
        3.3.1 可视化中的色彩
        3.3.2 意象图式与色彩的深度融合
    3.4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交互建构
        3.4.1 可视化与交互
        3.4.2 意象图式与交互设计
        3.4.3 意象图式与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的融合
    3.5 小结
第四章 意象图式视角下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策略
    4.1 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设计模型
        4.1.1 意象图式与基础图表的感知映射
        4.1.2 意象图式与多图关联的深度融合
    4.2 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流程
        4.2.1 基础分析
        4.2.2 感知映射
        4.2.3 图式抽取
        4.2.4 图式整合
    4.3 意象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的拟合反思
    4.4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多域异构数据全景可视化设计
    5.1 概述
    5.2 某市城市大数据中心全景可视化
        5.2.1 项目概述
        5.2.2 数据概览
        5.2.3 意象图式抽取
        5.2.4 意象图式整合
        5.2.5 可视表达设计
    5.3 案例评估
        5.3.1 用户角度的评估
        5.3.2 设计师角度的评估
    5.4 设计反思
    5.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局限与不足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文图表目录
    附录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3 .数据可视化系统用户评估量表
    附录4 .某城市大数据中心全景可视化数据治理标准规范

(10)基于语言类移动教育平台的在线学习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在线教育的研究背景
        1.2.2 体验设计的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产业研究现状
        1.3.2 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和流程
第二章 在线教育行业研究及用户体验理论研究
    2.1 在线教育行业的现状与特征
        2.1.1 在线教育平台的背景分析
        2.1.2 在线教育平台的研究范畴界定
        2.1.3 英语移动教育平台的分类及体验特征
    2.2 移动英语教育平台的用户群体特征
        2.2.1 移动英语教育平台用户画像
        2.2.2 目标用户群体的行为特征与体验洞察
        2.2.3 目标用户群体的考量因素与体验洞察
    2.3 体验相关模型研究
        2.3.1 用户体验的构成模型
        2.3.2 用户体验的评估模型
        2.3.3 其他体验相关模型
第三章 语言类在线学习平台的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研究
    3.1 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调研
        3.1.1 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的预调研
        3.1.2 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的正式调研
    3.2 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的提取与解析
        3.2.1 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的提取
        3.2.2 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的分类与整理
        3.2.3 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的解析
第四章 语言类在线学习平台的用户体验要素模型
    4.1 在线学习体验要素模型的框架
        4.1.1 在线学习体验一级要素提炼
        4.1.2 在线学习体验二级要素提炼
        4.1.3 在线学习体验要素模型框架构建
    4.2 在线学习体验要素模型“MEI”
        4.2.1 在线学习体验中的“动机”要素
        4.2.2 在线学习体验中的“投入”要素
        4.2.3 在线学习体验中的“影响”要素
    4.3 在线学习体验要素模型与体验质量的关联性
        4.3.1 基于KANO模型的在线学习体验要素属性分析
        4.3.2 在线学习体验要素与体验质量的关联性分析
第五章 MEI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5.1 基于工作坊的MEI模型验证——以单词记忆类APP为例
        5.1.1 工作坊作为模型的验证工具
        5.1.2 工作坊的设计与实施
        5.1.3 工作坊成果概述
    5.2 基于MEI模型的在线学习产品的设计优化——以百词斩为例
        5.2.1 百词斩的体验测评
        5.2.2 百词斩的改进意见
        5.2.3 百词斩的设计优化方案
        5.2.4 百词斩迭代体验的对比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线学习体验影响因素的KANO问卷
附录二: 国内外语言在线学习产品案例研究
附录三: 国内外语言在线学习产品案例研究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

四、包装工程专业英语的理解和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Transgenerational Marketing Evolution,Expansion,and Experience(Chapter5)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春杰.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面向志愿者旅游的协作服务设计研究[D]. 马晓慧. 江南大学, 2020(01)
  • [3]服务设计视角下小学创意课程系统构建研究[D]. 李恬恬. 江南大学, 2020(01)
  • [4]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绿色设计研究 ——以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D]. 万渟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汉英翻译学习电子词典场景融合设计研究[D]. 梁鹏程. 南京大学, 2020(04)
  • [7]高校语言学习类APP应用无缝融合设计研究[D]. 金妍.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8]对韩国区域少儿汉语教学APP的调查与思考[D]. 朴太荣.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D]. 徐永顺. 江南大学, 2019(05)
  • [10]基于语言类移动教育平台的在线学习体验设计研究[D]. 王晓欢. 江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包装工程专业人士的英语理解与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