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词与阳明心学

明词与阳明心学

论文摘要

词虽为小道,却也和时代大潮密切相关。明中期兴起的阳明心学,从孟子人性本善的前提出发,以“致良知”为基本宗旨,倡导“自信本心”、“真”与“诚”等人生理念,主张“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等修为方式,使明中后期士人的主体精神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明词也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在词学观念、词作内容、审美趣味、写作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备了不少新的质素,体现出明词的时代特色。绪论部分,首先分析明词研究中关于明词与阳明心学之关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不足,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其次对研究对象“心学”及本文所涉及明词范围等相关概念进行分说;再次提出本论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分析阳明心学影响明词的方式及相应的发展阶段。第一章“阳明心学的兴起与词学观念之变化”,主要探讨阳明心学之崛起所带来的明中后期词学观念之变化。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之流弊提出“致良知”学说,肯定人性、人情之真,并强调“虽小道必有可观”的理念,使中后期士人对词的看法摆脱了“淫词艳曲”的偏见,并逐渐认识到词体之不同于诗、曲之特性。徐渭、汤显祖等人于词注重本色,推崇花间,以婉约流丽为美,把词的创作从“句读不葺之诗”状态拯救出来,重新恢复其“缘情绮靡”之本真面目。第二章“阳明弟子及后学之词”,以王阳明弟子及后学之词为例,分析其词作中所折射出的心学精神。王阳明及门弟子400余人中,有方献夫、聂豹等17人共有50首词传世。这些人的主要身份是儒士,并非专业词人,但都各随其机缘,任意挥洒,书写个人性灵。题材上几乎没有男思女怨之类的儿女情长,主要以士大夫之词为主,或友朋酬赠,或羁旅乡思,或以道自勉,或交游论学,各随其性,而心学那种讲究自我树立、不因袭他人、追求自得的内在精神十分突出。这些词为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分析样本,从中可以把握阳明心学影响明词之关键所在。第三章“阳明心学重情思想与艳情词之复兴”,主要分析阳明心学重情思想影响之下艳情词的新特质。王阳明从人之常情出发肯定“七情”自然流行之正当性,李贽等人又从自然人性论的立场来肯定男女之情,并赋予“好德如好色”之说以新的内涵,引发了晚明主情思潮。吴承恩、汤显祖等人对以“情真而调逸”为特色的花间词极为推崇,带来了花间艳词的复兴。本章以施绍莘的艳情词为主,兼及其他词人之作,分析其词作中所表现的艳遇、相思等主题以及对女性情态之描摹。他们的艳情词异于前代之处在于对女性容貌、情态之美,进行坦诚而细腻的表现,塑造了一大批活色生香的女子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宋艳情词中把女性主要作为一种纯粹相思符号的写法,为艳情词带来了新的质素。第四章“阳明心学自适观念与闲情词的兴盛”,从阳明心学注重“素位而行”、自我适意等人生理念出发探讨万历以后士人那种“介不离群”、“通不诡世”的圆融处世态度与闲情词之关系。在万历国事日非之形势下,词人们或遁迹山林,或纵情山水,以清雅之笔抒写在风月、烟霞之徜徉中所领悟到的个体性灵。本章以汪廷讷词为主分析其闲情词中所极力表现的“闲情”与“逸趣”。第五章“阳明心学自得观念与明词写作精神的渐变”,主要探讨阳明心学“自信本心”、不事依傍的学术精神对明词写作精神的影响。明中后期词与前期相比,在创作精神上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反对盲目次韵、追和前人,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极力表露个性。施绍莘、王屋等人不仅以词自诩,还试图与前代词人一较高下。这种“自信本心”之精神,也促使明中后期词中自度曲、新翻曲等形式的增多。无论是词作作意的求新,还是词作形式的出奇,都折射出自铸新词之精神的强化。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阳明心学的兴起与词学观念之变化
  • 第一节 明前期理学的推行与词之衰微
  • 第二节 阳明心学的基本义指及其流变
  • 第三节 心学思潮的审美特质及中后期词学观之变化
  • 第二章 阳明弟子及后学之词
  • 第一节 “强拈采笔赋离情”:阳明弟子之词
  • 第二节 “醉写新词陶逸兴”:阳明后学之词(一)
  • 第三节 “醉写新词陶逸兴”:阳明后学之词(二)
  • 第三章 “温柔何事独称乡”:阳明心学重情思想与艳情词之复兴
  • 第一节 词“缘情而绮靡”:“情”词观念与花间词风的复归
  • 第二节 “此生无计奈情痴”:艳情词的复兴
  • 第四章 “溪山风月真吾事”:闲情词与阳明心学的求乐观念
  • 第一节 “素位而行”:阳明心学中的“自适”观念
  • 第二节 “日惟高逸对谈棋”:汪廷讷的闲情词
  • 第五章 阳明心学自得观念与明词写作精神的渐变
  • 第一节 “意新”与“语新”:词作内容之追求
  • 第二节 “新翻曲”与“自度曲”:词作形式之求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卢前词及其词学观念[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9(04)
    • [2].论吴虞的诗词学观念[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7(01)
    • [3].晁补之的词学观念[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4].明代词学观念的演变与《草堂诗余》[J]. 阅江学刊 2010(05)
    • [5].论阳明心学与晚明词学观念的新变[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4)
    • [6].以诗为词 自是一家——论苏轼的词风[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7].宋金遗民怀古词比较[J]. 长江丛刊 2019(35)
    • [8].启功《论词绝句二十首》论说方法及词学观念[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6)
    • [9].王士禛中年弃词之因探微[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3)
    • [10].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的论说方法与词学观念[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06)
    • [11].苏轼寄赠词与寄赠诗之比较[J]. 钦州学院学报 2014(03)
    • [12].论李之仪词的童真之美[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4(04)
    • [13].再论陈廷焯的词学理论核心[J]. 科技资讯 2008(09)
    • [14].从《弇州山人词评》看王世贞的词学观念[J]. 兰台世界 2016(02)
    • [15].陈霆词与词论中的“宋人风致”[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12)
    • [16].由《东堂词》研析北宋毛滂词学观念[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4)
    • [17].论胡先骕的词学批评——兼评其文化民族主义倾向[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8].简论王安石对词的贡献[J]. 文教资料 2012(26)
    • [19].论莫友芝词学观念与其词创作的关系[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20].略论北宋前期词的重要性[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1].“词有别才兼本色”——浅论卢前的尊体意识[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10)
    • [22].试论刘永济词学观念的儒学印痕——以刘永济与常州词派的渊源关系为重点[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3].王国维词学与罗振常、樊炳清之关系[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4].论江西诗派之词学及其意义[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5].许宗衡与晚清常州词派的诗化问题辨正[J].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6)
    • [26].略论苏轼的诗化词[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3)
    • [27].明代前期词学观探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8].尚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基点[J]. 求索 2009(11)
    • [29].关于苏轼词学观的重新思考[J]. 青年文学家 2014(24)
    • [30].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化——以论词绝句为中心[J]. 文艺争鸣 2020(04)

    标签:;  ;  ;  ;  

    明词与阳明心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