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决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驾驶汽车,电车难题,罗尔斯式算法,最大化最小值原则
道德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余露[1](2019)在《自动驾驶汽车的罗尔斯式算法——“最大化最小值”原则能否作为“电车难题”的道德决策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驾驶汽车必须拥有应对"电车难题"的道德决策程序。为此,人们援引伦理理论构想了不同的算法,如功利主义的、康德式的。雷本深受罗尔斯道德理论的启发,借用厚实的"无知之幕"和"最大化最小值"原则,设计了一套可操作的罗尔斯式算法,并给予相当程度的辩护。但罗尔斯式算法因其误解了罗尔斯的意图而错误地适用了"最大化最小值"原则,导致其产生了无法解决的困境。(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肖琦凯,莫雷[2](2019)在《不同说服力水平的原因在修正道德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人们考虑了不同说服力及不同类型的原因后是否会改变原有决策。通过两个系列实验调查了3176名被试,结果发现:1)被试考虑高说服力的反面原因后更有可能改变原有决策,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原因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表现为他们对原因的评价更高;2)在考虑了正面原因后,仍有小部分的被试会改变他们的决策,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原因不够合理,表现为他们对原因的评价更低;3)不管在哪种条件下,保持决策的被试仍占比例优势,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原因进行了有偏评价,表现为对支持原有决策的原因评价更高。此外,我们的研究提示在道德决策上可能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雅珏,何先友[3](2019)在《貌美一尺,德馨一丈——合作与竞争中面孔吸引力与道德美对选拔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拔决策的影响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者和管理学者关注的问题。尽管前人发现美在选拔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问题尚待解决,具体为:其一,前人发现面孔吸引力可以影响选拔决策,但不同研究的结果存在着一些矛盾,大多数的研究支持高面孔吸引力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偏好,而另一部分研究则发现高面孔吸引力会导致决策者的歧视或者敌视。而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与候选人未来的关系、决策者与候选人性别等因素。其二,道德美与面孔吸引力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存在着相似的神经机制和认知成分,而以往关于道德美是否影响选拔决策的研究却是极少。其叁,生活中存在着道德美与面孔吸引力冲突的情况,但前人却极少探讨当二者冲突时,决策者会做出怎样的选拔决策。因此,本文采用Lee等人的选择决策范式变式(Lee, Pitesa, Pillutla, et al., 2015),设计了3个实验研究这叁个问题。实验1探讨在不同的候选人与决策者相互关系中,候选人的面孔吸引力对于选拔决策的影响,发现:(1)当决策者与候选人未来是合作或者无关时,无论候选人男女,决策者均更倾向于选择高面孔吸引力的候选人;(2)在竞争情境中,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中吸引力的男性候选人。实验2进一步探讨同样的效应是否存在于道德美中。结果发现:在所有关系情境中,决策者均倾向于选择道德美的候选人。实验3a和3b探讨同时获得面孔与道德信息时,道德美和面孔吸引力对于选拔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合作情境下,当候选人道德美时,男性决策者对更倾向于选择面孔吸引力高的候选人;而当候选人道德丑时,男性决策者对于不同面孔吸引力水平的候选人的选择意愿无显着差异。(2)在合作情境下,无论候选人性别男女,无论面孔吸引力高低,男性决策者均倾向于选择道德美的候选人。本文深入讨论了面孔吸引力与道德美在职业选拔中的作用,为美与选拔决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人员选聘提供了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君[4](2019)在《论教师教学道德决策——基于对教学、道德及道德决策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教学的本体解读,对道德、决策的词源追溯及对道德决策的概念辨析,教学是麦金泰尔意义上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本质在于对利益的调节,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存在与幸福生活;决策是一种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教学道德决策指教师在面临教学中的种种道德困境时,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借助于某种或某些价值依据,结合自身及教学情境中的主客观因素,做出道德判断并选择道德行为方案的动态发展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影响着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德性生活的构建,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道德困境,提升教学的道德性。教师教学道德决策可分为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叁方面的道德决策,它具有预设性、生成性与鲜明的实践指向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10期)
刘思佳[5](2019)在《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直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1996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应该加强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十九大以来,更是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看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将“立德树人”看作是需要贯穿于教育始终的中心环节。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信息迅速传播,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样化,道德问题也被放大,青少年要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异的、冲突的道德情境。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思想和道德迅速变化以及多样化的趋势,中小学德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重点应从灌输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逐步转向提高学生对新异的、冲突的道德情境作出判断、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游戏凭借其逼真的虚拟情境、精心设计的任务关卡等特点成功的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玩家。教育者逐渐致力于将游戏与相关学科结合。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教育游戏都是与英语、数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游戏,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教育游戏开发和应用较少。从国内外昙花一现的―Fable‖、―Adventures in odyssey and the sword if the spirit‖、―学雷锋‖等几款游戏来看,德育游戏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德育理念粗糙;而且任务情境简单,学生游戏体验差;简单的任务情境并没有很好的与道德知识结合,因此学生在游戏中很难掌握道德知识;简单的任务场景也无法适应不同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本研究试图在情境学习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发一款包含多个道德决策场景的德育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完成系统推送的包含道德知识的道德两难场景,学生在每个场景中扮演玩家角色,并且做出决策,根据学生在游戏中的决策预测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估结果为其推荐符合其能力水平的下一个道德决策场景。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结构化开发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指导下,以Unity3D作为游戏开发工具,以My SQL作为游戏数据库开发工具,设计并开发一款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如果是你》。本研究将按照“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例开发——实验验证”四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工作,下面将按上述顺序概括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1)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研究者首先在道德教育领域以及教育游戏领域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对其分析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问题,界定了道德决策和道德两难情境的概念;并在理论研究领域梳理出了对本研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情境学习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叁个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和总结。(2)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模型构建。首先,分析一般教学模型并提取主要素构建道德决策游戏教学模型,作为指导游戏教学设计的基础;其次,选取相关道德知识,设计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场景,创造性使用苏格拉底讨论法将其编排成游戏任务场景并完成游戏叙事脚本的编写;再次,游戏融入智能导师系统的思想,开发出包含“领域模型、教师模型、学生模型”叁大基础模型在内的道德决策游戏功能模型;最后,选取实现模型功能的方法,在模型与方法的指导下实现游戏功能。(3)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实例设计开发。研究以“诚信”作为游戏主题,并整理出相应的德育知识框架,选取道德两难情境完成游戏场景中叙事脚本的编写。以Unity3D为游戏开发工具,My SQL为数据库开发工具,C#为游戏开发语言,开发出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如果是你》。(4)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效果验证。游戏开发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游戏后台数据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游戏质量和游戏功能进行评估测试。问卷调查实验结果显示,量表所呈现的7个维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均值较高、游戏质量较好。游戏后台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显示,游戏可以修正大部分学习者在道德两难情境中的错误思想,在与游戏的互动中,学习者能够习得诚信知识并获得更好的道德体验。本研究在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支持下,选取道德两难场景作为游戏任务,以苏格拉底对话法作为指导,学习者在虚拟学习情境中做出道德决策,系统根据行为判断其知识水平并推送适应性关卡,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路径。道德决策游戏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习者体验决策后果,真正实现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行为培养叁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但是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者能力有限,游戏的开发还存在些许不足,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弥补不足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9)
苏令银[6](2019)在《论机器伦理视域中自动驾驶汽车的道德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动车以合理的速度行驶也涉及一定的风险,即便这种驾驶是使用计算机控制并拥有无故障的硬件和完美感觉的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的车辆必须不断地决定如何在没有驾驶员监督的情况下合理地分配这些风险。这些是一个自动驾驶的车辆无法避免碰撞的情况下的道德决策。这里主要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道德行为概念,认为在这个领域需要应对预期的各种批评,并侧重从机器伦理维度讨论了道德决策模型研究及其相关应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舰洲[7](2019)在《“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以及元知觉在“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影响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共包含两项研究。研究一包含两项实验,实验1考察了“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实验2考察了“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二测量了人们在道德决策中对“热情”与“能力”元知觉的准确性及作用。结果:研究一包括两项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在重视“热情”与“能力”的不同情境下,被试对造成伤害可接受程度上有显着差异,“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重视“能力”情境下的被试对伤害的接受程度显着高于重视“热情”情境下的被试。实验2结果表明,“热情”与“能力”在回答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在公开回答条件下,“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影响显着;在私下回答条件下,“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影响不显着。被试在公开回答下使用了“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研究二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被试对“热情”与“能力”的评分显着高于评价他人的被试和元知觉评价的被试;评价他人的被试和元知觉评价的被试在“热情”与“能力”的评分没有显着差异。评价他人的被试与元知觉评价的被试在“热情”和“能力”的评分上存在显着相关。不同评价主体在决策类型上存在交互作用。评价他人的被试给予拒绝伤害决策个体更高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低的“能力”评分,给予接受伤害决策的个体,相对较低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高的“能力”评分。元知觉评价的被试做出拒绝伤害决策时给予自己相对较高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低的“能力”评分,做出接受伤害决策时给予自己相对较低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高的“能力”评分。结论:(1)“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产生了影响。当情境更重视“热情”时,人们会倾向做出拒绝伤害的决策,当情境更重视“能力”时,人们会倾向做出接受伤害决策。(2)“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产生了影响。在公开的环境下,当前情境重视“热情”时,人们会在道德决策中使用“热情”自我表现做出拒绝伤害的决策,用以表现自己相对更“热情”。当前情境重视“能力”时,人们会在道德决策中使用“能力”自我表现做出接受伤害决策,以表现自己相对更有“能力”。(3)人们在道德决策时,对“热情”与“能力”具有准确的元知觉。即人们在道德决策时,能够准确的感知到别人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人们可以感知到做出接受伤害决策会被认为具有相对较高的“能力”和相对较低的“热情”;做出拒绝伤害决策会被认为具有相对较高的“热情”和相对较低的“能力”。通过准确的元知觉,人们得以在道德决策中使用“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将自己想表现的“热情”或“能力”信息通过不同决策传达给他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远征南[8](2019)在《人们对自主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主机器的道德决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当前大部分研究停留在抽象的哲学讨论层面,忽略了现实中人们对于自主机器的真正伦理诉求。本研究基于道德基础理论和道德动机模型,通过五项研究探索人们对于自主机器的道德决策期望及其心理机制。预研究调查人们对自主机器/人类遵守道德规范的态度,以探讨人们对自主机器和人类在道德决策时遵守道德规范的期望是否存在差异,为开展正式研究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相比于人类,人们认为自主机器更应该绝对遵守道德规范。研究一探讨了当面对人类命令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时,人们期望自主机器如何抉择。考虑到人类违反道德规范的命令可能出于不道德的意图,但也可能出于道德的意图,研究一还探讨了当人类的命令具有道德或不道德意图时人们对自主机器的道德决策期望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不管人类命令的意图是否道德,人们总是期望自主机器在面对人类命令和道德规范的冲突时选择遵守道德规范。研究二包含两项研究,分别探讨在涉及禁止性道德规范(研究2a)和描述性道德规范(研究2b)的情境中人们对自主机器和人类决策者的道德决策期望。此外,研究二还以道德评价为因变量,探讨了人们对选择违背道德规范的自主机器或人类决策者的接受程度和信任意愿。研究发现,在涉及禁止性道德规范的情境下,人们不允许自主机器违背道德规范,而在涉及描述性道德规范的情境下,人们却更允许自主机器违背描述性道德规范。道德评价的结果表明,相比于人类决策者,当自主机器在涉及禁止性道德规范的情境中选择违背道德规范时,人们对该决策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自主机器的信任意愿更低,而当自主机器在涉及描述性道德规范的情境中选择违背道德规范时,人们对该决策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自主机器的信任意愿高于做出相同选择的人类决策者。研究叁探讨了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自主机器的道德决策期望。其中,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高、低和未知叁种情况。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类决策者的道德决策期望受到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当事件结果的发生可能性较低时,人们更不允许两难情境中的人类决策者选择违背禁止性道德规范;但人们对自主机器的决策期望却不受事件结果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希望自主机器在道德决策时始终遵守禁止性道德规范。研究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们对自主机器遵守禁止性道德规范的期望和不作为的期望,并从自主机器自身属性和人们对自主机器的控制需要两个方面探索影响人们对自主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人们并非期望自主机器在道德情境中不作为,而是希望自主机器在不违背禁止性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作为。此外,对自主机器的控制需要而不是自主机器自身的属性是影响人们对自主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中介变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人们对自主机器和人类决策者的道德决策期望存在差异,在涉及禁止性道德规范的情境中,人们一定程度上允许人类决策者违背道德规范但却不允许自主机器违背禁止性道德规范。而在涉及描述性规范的情境中,人们期望人类决策者提供帮助但却更允许自主机器选择不提供帮助。此外,研究还发现,结果的不确定性仅影响人们对人类决策者的决策期望,但不影响对自主机器的道德决策期望。中介分析表明,人们对自主机器违背道德规范的控制需要,即人们对自主机器的安全担忧和对自主机器的控制愿望是影响人们对自主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心理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晨[9](2019)在《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决策的研究发现有效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可以使被试做出更多功利主义决策。但是两种调节方式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认知重评是通过改变对于事物的观点态度来引导情绪的改变,侧重于情绪前因(即情境),而表达抑制则是通过压抑主观感受来控制情绪,侧重于情绪的反应(即行为),有研究表明,两种方式在认知资源的需求上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探讨了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不同的认知资源条件下对道德决策产生的影响。参与实验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为18-24岁。预实验考察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是否能够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被试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效应显着,与对照组相比,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被试情绪自评更积极,同时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也更积极。实验一采用2(时间压力:有、无)×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时间压力范式,控制被试可用的认知资源,以探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压力与情绪调节策略交互作用显着,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认知重评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都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对自己决策的道德程度评价更积极;时间压力条件下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不显着,而表达抑制仍然具有显着的调节效果。实验二采用2(认知资源损耗:高、低)×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Stroop任务使实验组被试处于较高的认知损耗条件下,以探讨在不同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资源损耗与情绪调节交互作用显着,低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认知重评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都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对自己决策的道德程度评分更积极;高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表达抑制仍然具有显着的调节效果,而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不显着。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1)情绪调节过程受到认知资源的影响,并对道德判断产生显着作用。(2)在认知资源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都能使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3)在认知资源受限制(存在时间压力或者认知资源遭到损耗)的情况下,与认知重评相比,表达抑制能够使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小艳,方乐,袁方舟[10](2019)在《述情障碍对大学生道德决策的研究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综述,认识到在影响道德决策研究的因素中,现在还没有研究者讨论述情障碍的个体差异。现在尚无学者讨论个体述情障碍的差异。在现有文献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介绍述情障碍的变量,并运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探讨不同述情障碍群体个体间道德决策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04期)
道德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人们考虑了不同说服力及不同类型的原因后是否会改变原有决策。通过两个系列实验调查了3176名被试,结果发现:1)被试考虑高说服力的反面原因后更有可能改变原有决策,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原因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表现为他们对原因的评价更高;2)在考虑了正面原因后,仍有小部分的被试会改变他们的决策,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原因不够合理,表现为他们对原因的评价更低;3)不管在哪种条件下,保持决策的被试仍占比例优势,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原因进行了有偏评价,表现为对支持原有决策的原因评价更高。此外,我们的研究提示在道德决策上可能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1].余露.自动驾驶汽车的罗尔斯式算法——“最大化最小值”原则能否作为“电车难题”的道德决策原则[J].哲学动态.2019
[2].肖琦凯,莫雷.不同说服力水平的原因在修正道德决策中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陈雅珏,何先友.貌美一尺,德馨一丈——合作与竞争中面孔吸引力与道德美对选拔决策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陈君.论教师教学道德决策——基于对教学、道德及道德决策的解读[J].教师教育论坛.2019
[5].刘思佳.面向青少年道德决策体验的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苏令银.论机器伦理视域中自动驾驶汽车的道德决策[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
[7].孙舰洲.“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远征南.人们对自主机器道德决策期望的探索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张晨.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
[10].杨小艳,方乐,袁方舟.述情障碍对大学生道德决策的研究构想[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