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蓝藻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论文摘要

念珠藻属(Nostoc)及其近缘属是蓝藻的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其分类主要建立在藻丝、营养细胞、异形胞及厚壁孢子等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然而这些藻类结构简单,形态可塑性强,极易受环境影响,因此,仅以形态特征作为分类依据有时并不可靠,容易造成分类上的混淆。而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在系统演化和分类研究中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已广泛用于蓝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具有“进化计时器”之称的16S rRNA基因和变异速率较快的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相关的基因序列对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16S rRNA基因和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念珠藻(Nostoc)和鱼腥藻(Anabaena)聚合为两个不同的分支,支持它们为两个独立的属。[2]基于16S rRNA基因和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中,念珠藻属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念珠藻聚合在一个单系分支上,表明它们是单系起源的。[3]然而,通过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少数念珠藻(Nostoc paludosum FACHB88、Nostoc spongiaeforme FACHB130、Nostoc piscinale CENA21、Nostoc sp. FACHB973、Nostoc sp. YK-01和Nostoc sp. HK-01)被排除在此单系之外,与少数几株鱼腥藻聚类成一个分支,此分支位于念珠藻的单系分支和典型的鱼腥藻分支之间,具有清晰的界限,并且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超过属内水平,不支持现有的分类学地位。这表明该分支中的种类可能是两属间的过渡类群,或者为一个新的类群,有待进一步研究。[4]本研究表明分类地位存在争议的满江红鱼腥藻( Anabaena azollae FACHB190)也存在于上述分支中,既不聚类在念珠藻属的单系分支中,也不聚类在典型鱼腥藻属的分支中,支持满江红鱼腥藻为独立于该两属之外的观点。[5]研究发现束丝藻(Aphanizomenon)总是和鱼腥藻混杂地聚类在一起,且与鱼腥藻属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建议将束丝藻属并入到鱼腥藻属。[6]研究结果显示具异形胞的丝状蓝藻聚类在一个单系进化枝中,说明它们是单系起源的。[7]通过16S rRNA基因和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联合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我国3种经济念珠藻-普通念珠藻(N. commun)、发状念珠藻(N. flagelliforme)和拟球状念珠藻(N. sphaeroids)应为3个独立的种,其中,尤以普通念珠藻与发状念珠藻间的亲缘关系更近。本研究对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现在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评价,重点对一些具有分类争议的种属进行了讨论,并根据研究结果对这些种属的分类地位提出了修正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蓝藻的分类学研究和系统进化研究
  • 1.2 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分类学研究及系统进化研究
  • 1.3 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分子系统学研究常用的基因片段
  • 1.4 系统发育重建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16S rRNA 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Leu(UAA)内含子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统发育分析'>第三章 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Leu(UAA)内含子基因联合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第四章 三种念珠藻基于16S rRNA基因和tRNALeu(UAA)内含子基因联合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蔗近缘属植物氮磷钾养分效率的变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4)
    • [2].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钾效率差异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 [3].枇杷属植物及其近缘属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 果树学报 2009(01)
    • [4].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03)
    • [5].玉米野生近缘属—摩擦禾属的研究和利用[J]. 玉米科学 2020(02)
    • [6].虫草及其近缘属两个新记录[J]. 菌物学报 2008(03)
    • [7].地黄属及其近缘属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 [8].小麦近缘属植物1-FF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作物学报 2018(06)
    • [9].甘蔗近缘属种23S-4.5S-5S 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02)
    • [10].柑橘及其近缘属植物中天然香豆素化合物及药效作用综述[J]. 食品科学 2012(13)
    • [11].授粉方法对克服菊科近缘属杂交受精前障碍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12].~(15)N自然丰度法分析甘蔗及近缘属野生种固氮效率[J]. 中国糖料 2017(01)
    • [13].甘蔗及其近缘属倍性鉴定与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15)
    • [14].盐胁迫对近缘属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05)
    • [15].甘蔗近缘属斑茅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 中国糖料 2012(02)
    • [16].甘蔗属起源及其与近缘属进化关系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4)
    • [17].3个菊属与近缘属属间杂种自交特性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4(02)
    • [18].一种快速高效提取甘蔗及其近缘属基因组DNA的方法[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2)
    • [19].枳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近缘属植物亲缘关系的SSR和cpSSR分析[J]. 园艺学报 2008(12)
    • [20].燕麦野生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1)
    • [21].油果樟属和近缘属的网脉结构式样(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6)
    • [22].菊花远缘杂交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2)
    • [23].芽胞杆菌属及其近缘属种名目录[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1)
    • [24].枇杷属植物种间及近缘属杂交亲和性研究[J]. 园艺学报 2016(06)
    • [25].栽培菊与菊属—近缘属杂种远缘杂交的研究[J]. 园艺学报 2011(01)
    • [26].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广义蓼属及近缘属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J]. 植物科学学报 2014(03)
    • [27].菵草属及其近缘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2)
    • [28].栽培菊花与菊属-近缘属属间杂种杂交后代耐盐性的遗传分析[J]. 生态学报 2013(16)
    • [29].封面图片说明[J]. 植物科学学报 2014(02)
    • [30].芽孢杆菌的系统进化及其属分类学特征[J]. 福建农业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蓝藻念珠藻属及其近缘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