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

论文摘要

近代中日认识史在过去往往被纳入政治史的框架,重在突出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认识的不断提高,强调的常是提高的过程与结果;而对于提高的原因,即影响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因素,或多或少有所忽略。事实上,没有这些背后因素的推动,人们的对日认识何来前进。因而本文拟从政治、媒体与民间三个层面,考察1871—1915年间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探讨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日的认识与观感,并试图揭示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具有哪些特点。本文除在导论中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以启发研究动机外,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为一宏观背景的交代,以为下文的展开作一铺垫。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政治、媒体、民间三个层面展开专题研究,以探讨不同因素对人们对日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为结语,通过整体分析,来总结影响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因素,及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特点。第一章日本在中国的存在。本章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指出随着近代中日航运、铁路与电信的发展,使得中日两国已成为世界交通信息网络的一部分,中日的“空间”距离在近代有了缩短的趋向,但近代中日的文化关联却因日本的脱亚入欧,而愈行愈远。另一方面,概述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后,日本在华存在的种种表现,不仅有政治存在、经济存在还包括文化存在,这些存在构成了近代日本在华的一个网络体系。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正在这一时空背景中展开,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铺垫。第二章政治导向下的日本观。从政治层面而言,1871-1915年间中国对于日本既存在联日、防日的不同方针,又在甲午战后逐渐确立了学习日本的倾向。至于对日究竟是联还是防,既是中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而作出的不同判断,也是日本政府不断发挥其影响的结果。但这一决策的过程,决不仅是中日双方的互动较量,还常常羼杂有俄国甚或其他国家势力的身影。至于中国政府采取学习日本的策略,则是基于对日本维新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乏日本的主动“迎合”,维新派的积极推动,正是多方参与,才促使学习日本成为了清末一重要的决策。而在这三种不同的对日政策中,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日本或为同盟者,或为敌对者,或成为了学习的对象。第三章媒体视角中的日本形象。本章主要通过两个个案的分析,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了媒体对日本的报道。前一个案是考察《申报》与《点石斋画报》对于甲午战争报道的差异,指出尽管两家媒体都属于申报馆,新闻来源也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但因针对读者对象的不同,从而《申报》的报道更为真实,《点石斋画报》则存在着一定的想象。后一个案则是比较《申报》与《盛京时报》对于二辰丸事件不同的报道,强调正是两家媒体创办背景的不同,使得前者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解读二辰丸事件,后者则成为了日本利益的代表。通过上述两个个案的分析,揭示因为读者对象的不同,媒体创办背景的差异以及媒体本身的政治倾向,都影响到了其所报道的日本内容,而读者在选择阅读哪家媒体的同时,其实也就是选择了接受哪家媒体对于日本的塑造。第四章民间的“日本”观感。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现中国民间对于日本的认识。首先留日学生因为在日本的亲身体验,一方面看到了日本的文明进步,主张学习日本,另一方面又深受日本的种种刺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有所提防,师日、仇日并存。其次随着中国教科书对日本知识的记载,“日本”也进入了中国的课堂。但当中国教科书如实记叙日本侵华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日本却横加指责,斥为排日,从而引发了民国初年中日教科书交涉事件。教科书也成为了反映中日关系的晴雨表。最后,在近代中日冲突中,民众的表现各有不同。这一方面是受到观念的制约,随着国家观念的增强,民众介入中日交涉的力度才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则与事件关涉民众利益的程度有关,越是与民众利益相关的中日冲突,越能激发民众的参与。但从总体趋向看,民众的对日认识在这些中日冲突中日益得到提高。结语。通过此前三章的论述,可以发现影响中国人近代日本认识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这在相当程度上确定了中国人不同时段对日认识与态度的基调。而日本政府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更使得中国人对日认识必然走向敌对。二是媒体的舆论导向。由于近代大多数中国人的对日认识主要来自媒体。因而传播日本信息、提供共同阅读体验的公共传媒对中国人对日认识影响巨大。三是个体层次的日本体验。尽管此种体验往往比较零碎、肤浅,但却因为是个体亲历的,所以更加直观,更加感性,从而影响了不同个体对于日本态度的选择。因而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实质是政府、媒体与个体共谋影响的一个结果。就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特点来看:一方面因为近代中日两国都处于一急剧变动的状态中,使得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也不断的随之发生改变,因而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又由于群体、地域的差异,加上日本本身面相的复杂,使得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既不相一致,又多种观感并存,从而呈现多元性的特点。凡此相对同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而言,近代中国人的对日认识无论深度、广度都不如日本,所以又表现出中日认识的不对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本文的主题、方法与结构
  • 第一章 日本在中国的存在
  • 第一节 变动的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
  • 一、中日近代交通的发展
  • 二、中日的文化差异
  •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在华的存在
  • 一、日本在华的政治存在
  • 二、日本在华的经济存在
  • 三、日本在华的文化存在
  • 第二章 模版与援引:政治导向下的日本观
  • 第一节 日本维新的中国叙述
  • 一、甲午前的日本维新认识
  • 二、《日本国志》与《日本变政考》中的明治维新
  • 三、从个体主张到政府决策的学习日本
  • 第二节 同文同种下的"中日联盟"
  • 一、西力东侵与《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
  • 二、俄国背影下的东亚格局:联日以制俄
  • 三、日本的"支那保全论"
  • 第三节 作为敌对者的日本解读
  • 一、近在肘腋的"中土之患"
  • 二、帝国主义话语谱系中的日本
  • 第三章 形塑和变形:媒体视角中的日本形象
  • 第一节 公众视野中的"甲午战争"
  • 一、公众获知甲午战讯的管道
  • 二、《申报》概况及对日本的报道
  • 三、《点石斋画报》中的"日本"
  • 四、《申报》与《点石斋画报》中的"甲午战争"
  • 第二节 多元的日本:《盛京时报》与《申报》的一个比较
  • 一、《盛京时报》的日人背景与日本报道
  • 二、二辰丸事件的两种解读
  • 第四章 师日和仇日:民间的"日本"观感
  • 第一节 留日学生的日本体验
  • 一、留日日记中的日本——以黄尊三为例
  • 二、由私人到公众:留日刊物中的日本
  •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日本
  • 一、进入课堂的日本
  • 二、爱国与排日:民初的教科书事件
  • 第三节 民众视野下的中日冲突
  • 一、从甲午战争到"二十一条"
  • 二、日僧与庙产兴学——以水陆寺、龙兴寺为例
  • 结语
  • 一、影响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因素
  • 二、近代中国人对日认识的特点
  • 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亚”在哪里?——近代中国人笔端下的“中亚”范畴变化[J]. 文化纵横 2017(01)
    • [2].麦高恩眼中的近代中国人[J]. 国际公关 2017(04)
    • [3].岳麓版综合探究课:“近代中国人的宪政梦”教学设计[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04)
    • [4].近代中国人对于留学的认识演变与发展历程[J]. 文教资料 2017(18)
    • [5].《清代中国人的俄国观》序[J]. 寻根 2017(01)
    • [6].“近代中国人的土耳其认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民族史研究 2013(00)
    • [7].近代中国人对朝鲜“三·一”运动的认识与“五·四”运动[J]. 朝鲜·韩国历史研究 2016(00)
    • [8].“连带与抗衡——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工作坊[J]. 日本学研究 2019(01)
    • [9].穿越时空的相遇——近代中国人对埃及的认知与研究[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01)
    • [10].民主共和:近代中国人的梦想与探索[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11].近代中国人眼中的韩国国民——以国民性为中心[J]. 韩国研究论丛 2011(01)
    • [12].“隐逸”之于传统文艺的意义[J]. 中国书法 2016(02)
    • [13].“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研究之回顾[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9)
    • [14].邹其芳谈企业文化之[成长][J]. 经理人 2018(07)
    • [15].寂寞与喧嚣——近代中国人的婚恋生活简谱[J]. 中国青年 2014(16)
    • [16].推进参政党党际协商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 前进论坛 2013(08)
    • [17].从“贻害无穷”到“民命国脉”——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8].略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J]. 思想战线 2016(04)
    • [19].晚清奉天学子“留学”哈尔滨的历史考察[J]. 兰台世界 2016(12)
    • [20].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感悟[J].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1)
    • [21].近代中国人对安重根事件的认识——以1909~1937年中国报刊的报道为中心[J]. 民国研究 2016(01)
    • [22].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中华文化论坛 2014(01)
    • [23].试论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J]. 丽水学院学报 2014(06)
    • [24].志气经济学[J]. 南风窗 2011(25)
    • [25].近代中国人对外开放的探索与启示[J]. 学理论 2009(10)
    • [26].从亲日到仇日:近代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形象[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5(05)
    • [27].年轻的帝国与古老的文明[J]. 中国图书评论 2016(08)
    • [28].现代留欧学人的“蜕变” 评《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外交官、华工群的互动》[J]. 北京观察 2015(11)
    • [29].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J].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8)
    • [30].一个翻译大家促成的中国海洋思想的转变[J]. 海洋世界 2011(06)

    标签:;  ;  ;  ;  ;  ;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