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润楠[1](2021)在《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IMAGES和FAST-MAG两项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补镁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脑缺血超急性期通过循环系统补镁后,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被认为可能是影响临床试验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侧脑室给与硫酸镁,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超急性期补镁对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7天后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梗死90min后拔栓再灌注。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给药组、侧脑室给药组(设置梯度浓度)。1.评价置放通道对于大鼠的影响:转棒实验检测大鼠置管前后运动能力。2.行为学评价:Longa法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3.组织学评价:取脑制备H-E切片及TTC染色组织,检测脑梗死量的变化。4.缺血后补镁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结果:1.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前后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24h后,相较于模型组(2.20±0.45分),侧脑室中、高浓度组Longa法的评分均下降了45.0%(P<0.05)。3.组织学评价:H-E染色,与模型组(38.26±0.68%)相比,侧脑室中浓度组(26.01±1.75%)和高浓度组(25.22±1.26%)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1);追加TTC染色,与模型组(39.02±3.63%)比较,侧脑室中浓度组(22.79±6.64%)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4.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侧脑室中、高浓度组的p-NR1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24h后相比模型组,在纹状体区分别升高了71.4%、40.2%(P<0.01),在皮质区分别升高了66.3%、83.2%(P<0.01);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与模型组(10.58±0.52个/mm2)比较,侧脑室低、中、高浓度组皮质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分别降低了33.1%、66.9%、48.9%(P<0.01)。结论:(1)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改善脑缺血梗死体积,并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相比与腹腔给药,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干预缺血后NMDA受体亚基NR1的去磷酸化,从而改善缺血损伤。(3)侧脑室硫酸镁组也能够抑制小胶质活化,改善缺血后炎症损伤。
刘玥欣[2](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Velvet antler peptide,VAP)对神经元修复及保护作用,阐释VAP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用机制,为临床鹿茸防治MCI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体内、体外实验,探讨VAP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MCI作用机制。1 VAP鉴定及检测利用双缩脲法鉴定VAP理化性质;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VAP分子量;利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Precolumn derivatizat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D-HPLC)测定VAP不同成分含量。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利用TCMID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筛选鹿茸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OMIM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筛选MCI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在线作图工具平台筛选鹿茸-MCI作用靶点;利用STRING 11.0蛋白质互作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0网络拓扑属性分析软件,基于拓扑分析、聚类分析筛选PPI网络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8.0网络拓扑属性分析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分析核心成分;利用R语言及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对共同靶点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代谢通路等进行归纳。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分别诱导不同MCI大鼠模型。利用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海马区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利用ELISA检测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血清中SOD、M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含量变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海马区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4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二级质谱联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由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复制的MCI模型大鼠脑组织、肾脏进行检测,分析各组间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动态变化情况。5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利用OA诱导HT22细胞损伤建立模型,给药后,利用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性,WST-1法、可分光光度法检测HT2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或含量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T22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VAP鉴定及检测实验中选用的VAP理化性质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2k Da,由17种氨基酸组成,其中必须氨基酸共有7种,含量为393.39±1.65g/kg,氨基酸总含量为826.55±10.75g/kg,不同成分含量稳定,可用于本实验研究。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鹿茸中多数活性成分为VAP中的重要构建物质,利用交互网络发现鹿茸活性成分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改善MCI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体内神经信号转导、神经元损伤、氧化应激过程、性激素类作用等途径相关,为本研究探讨VAP对MCI的改善作用提供方法与思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VAP能够提高不同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区固缩现象,增加不同MCI模型大鼠血清中SOD、BDNF、NGF、VEGF、T、Cortisol含量(P<0.05或P<0.01),减少MDA含量(P<0.05或P<0.01),升高Bcl-2、m TOR表达水平(P<0.05或P<0.01),降低Bad、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5或P<0.01)。4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内叶酸及脂质代谢、环磷酸腺苷能量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肾脏中性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5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VAP能够提高受损HT22细胞存活率(P<0.01),增强受损HT22细胞中SOD、GSH-PX活力(P<0.01),减少MDA含量(P<0.01),降低Bad、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1)。结论:VAP可能通过“填精补髓”作用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拮抗由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并提高不同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肾脏功能、促进神经元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内叶酸及脂质代谢、环磷酸腺苷能量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肾脏中性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
陶筱婳[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时期医案治疗中风病的方剂和中药配伍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高频药对治疗中风病的潜在机制。总结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病的方药使用特色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所产生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中华医典》与湖北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SPSS 23.0对高频药物执行聚类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执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TCMSP对高频药对所含化合物进行检索,并通过Pub Chem数据库检测其所有靶点基因,与Genecard数据库中检索stroke的相关靶点基因取交集,通过STRING 11.0构建PPI网络,根据大于两倍的dgree值筛选出高频药物治疗肥胖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高频药物治疗中风的重要通路[1]。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显示,筛选出符合排除与纳入标准的医案共211则,其中有效方剂361首。2.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药物数为266味,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102种,其中排列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茯苓(144次),人参(126次),半夏(124次),当归(115次),白术(105次)。3.药类、药性、药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为21类药物中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药类;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多甘、苦;多归肝、脾、肺经。4.聚类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的聚类数目可分类成11组药对:肉苁蓉、巴戟天;牡丹皮、泽泻;附子、桂枝;当归、白芍;白术、黄芪;半夏、橘红;防风、川芎;麦冬、生地黄;钩藤、石决明;秦艽、桑枝;炙甘草、大枣及7组药物组合:肉苁蓉、巴戟天、牛膝、枸杞子、石斛、茯神;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五味子;附子、桂枝、白术、黄芪、防风、人参、川芎、肉桂、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何首乌、虎骨、党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牡蛎;生姜、竹沥、枳实、竹茹、石菖蒲、天竺黄、远志、胆南星、橘红、半夏、僵蚕;钩藤、石决明、天麻、羚羊角、桑叶、菊花、蒺藜。5.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在两味药关联规则中,茯苓→半夏规则支持度最高,麝香→冰片、冰片→麝香为置信度100%里提升度最高的药对;在三味药关联规则中,白术、茯苓、人参为规则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6.茯苓-半夏药对及中风病相关作用靶点结果显示,该药对治疗中风病的核心靶点有ALB、AKT1、IL6、GAPDH、MAPK3、TNF、EGFR、CASP3、SRC、APP等,以及和与中风病关联密切的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rb B、fo X0、Rap1等重要信号通路20条。结论:1.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注重“补虚”、强调“培本”。2.并用“健脾化痰”与“开窍豁痰”。3.用药柔润以“滋肝肾之阴”。4.常用药对茯苓-半夏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来治疗中风病。
文超[4](2021)在《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实验部分通过Langendorff实验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观察三七三醇皂苷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影响,同时探究其是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的机制发挥作用。2.临床部分采用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三七总皂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供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实验部分实验一: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三七三醇皂苷组(PTSL组、PTSM组、PTSH组),各8只。对照组穿线,但不结扎冠状动脉,以K-H液持续灌流105min;IR模型组穿线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30 min后松开结扎线,以K-H液复灌75 min;PTSL组、PTSM组、PTSH组穿线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 min后,分别给予含5、10、20 mg/L三七三醇皂苷的K-H液复灌75 min。收集5组大鼠平衡灌注20 min、心肌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min、再灌注75 min的灌流液,检测大鼠灌流液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比较5组平衡灌注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再灌注15min和再灌注75 min通过多导生理仪记录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水平,包括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LVESP、LVDP、+dp/dtmax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实验二:将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R组、PTS组、LY294002组、LY294002+PTS组,各8只。通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平衡20min后以K-H液持续灌流105 min;I/R模型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令左前降支局部停灌30 min,开放结扎线,K-H液复灌75 min。LY294002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以含15 μmol/L LY294002的K-H液复灌75min。PTS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以含10mg/L三七三醇皂苷的K-H液复灌75min。LY+PTS组平衡20min后,穿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分支处30min,后开放结扎线,先以含15 μmol/LLY294002的K-H液复灌15min,再以含10mg/L PTS的K-H液复灌60min。收集不同时刻的灌流液测量心肌酶学指标(CK-MB、LDH),并记录不同时刻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HR、LVESP、LVEDP、LVDP、±dp/dtmax);Western-blot 检测心肌组织中 Akt、p-Akt、GSK-3β、p-GSK-3β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Bax、Bcl-2、Caspase-3的表达。2.临床部分评价三七总皂苷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全面搜索 CNKI、WanFang Date、Sinomed、VIP、PubMed、Embase 数据库。筛选并纳入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三七总皂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员5.1.0版进行评估,并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部分实验一:I/R模型组再灌注15、75 min灌流液中CK-MB和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K-MB:(234±51)U/L 比(12±6)U/L,(203±63)U/L 比(14±3)U/L;LDH:(63.9±9.4)U/L 比(6.2±4.6)U/L,(52.1±9.5)U/L比(6.3±4.8)U/L];PTSL、PTSM、PTSH组再灌注75 min灌流液CK-MB水平和再灌注15 min LDH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PTSL、PTSH组再灌注75 min LDH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均P<0.05)。对照组不同时刻灌流液心肌酶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再灌注15、75 min LVDP、+dp/dtmax 均降低,LVEDP、-dp/dtmax 以及 LVESP、LVDP、+dp/dtmax 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均升高(均P<0.05)。与I/R模型组比较,PTSL组、PTSM组、PTSH组再灌注15 min LVEDP,PTSL 组再灌注 75 min LVEDP 均降低,PTSM 组再灌注 75 min LVDP、+dp/dtmax均升高,局部缺血30 min,再灌注75 min-dp/dtmax均降低,PTSL组、PISM组、PTSH组LVESP,LVDP、+dp/dtmax与平衡末差值占比均显着降低(均P<0.05)。PTSL组、PTSH组心率在平衡灌注20 min,PTSM组在平衡灌注20 min,局部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75 min均高于IR模型组(均P<0.05)。实验二:(1)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照组HR不同时点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各组均不同程度上升,且I/R模型组、LY组、PTS组、LY+PTS组在再灌注75min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不同时点LVESP、LVEDP、LVDP、±dp/dtmax无明显变化,其余各组随时间延长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再灌注75min时,PT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LY294002+PTS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与PTS组差异显着(P<0.05)。(2)CK-MB、LDH:对照组不同时点无显着变化,其余各组再灌注后心肌酶水平均较缺血30min有显着提升(P<0.05)。各组平衡20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局部缺血30min时,各组CK-MB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LDH较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再灌注15min、75min时,各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TS组明显低于模型组,LY294002+PTS组高于PTS组(P均<0.05)。(3)Akt、pAkt、GSK-3β、pGSK-3β的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心肌组织Akt、GSK-3β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pAkt、pGSK在PTS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有显着提高(P<0.05),在应用LY294002的2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且LY294002+PTS 与 PTS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模型组 Bax、Caspase-3 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TS 与 LY+PTS2 组 Bax、Caspase-3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Bcl-2强阳性,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TS组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0.05),LY294002+PTS组显着低于PTS组(P<0.05)。2.临床部分最终纳入35篇研究,研究地点均在中国,累计病例共计2963例,其中观察组1488例,对照组1475例,共涉及三七总皂苷制剂4种。统计结局指标:CK-MB、cTnT、LVEF、LVEDD、BNP、hs-CRP、IL-6、TNF-α、TC、TG、LDL-C、HDL-C、冠脉灌注 TIMI血流分级进行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CK-MB(SMD=-2.09,95%CI:[-3.04,-1.13],I2=97%,P<0.0001)、cTnT(SMD=-2.37,95%CI:[-3.31,-1.43],I2=97%,P<0.00001)、LVEF(WMD=3.97,95%CI:[2.58,5.36],I2=83%,P<0.00001)、LVEDD(WMD=-3.18,95%CI:[-4.33,-2.04],I2=85%,P<0.00001)、BNP(SMD=-1.89,96%CI:[-2.68,-1.11],I2=96%,P<0.00001)、hs-CRP(SMD=-1.46,95%CI:[-2.02,-0.90],I2=96%,P<0.00001)、IL-6(SMD=-1.87,95%CI:[-2.33,-1.41],I2=91%,P<0.00001)、TNF-α(SMD=-1.22,95%CI:[-1.85,-0.59],I2=94%,P<0.0001)、TC(WMD=-0.57,95%CI:[-0.87,-0.27],I2=84%,P=0.0002)、TG(WMD=-0.27,95%CI:[-0.46,-0.08],I2=84%,P=0.005)、LDL-C(WMD=-0.32,95%CI:[-0.61,-0.03],12=85%,P=0.03)、HDL-C(WMD=0.02,95%CI:[-0.13,0.17],I2=84%,P=0.75)、冠脉灌注 TIMI 血流分级(WMD=0.34,95%CI:[0.26,0.42],I2=30%,P<0.00001)。MACEs 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MACEs发生率(RR=0.48,95%CI:[0.33,0.70],I2=4%,P=0.0002)、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3,95%CI:[0.51,1.04],I2=0%,P<0.08)。提示PNS制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PCI患者心肌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在改善冠脉再灌注情况、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作用显着。但是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为进一步评价PNS制剂治疗MIRI的有效性,仍需要未来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结论1.在大鼠离体心脏局部I/R损伤模型中,三七三醇皂苷具有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2.三七总皂苷制剂对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疗效肯定,尤其是在改善冠脉灌流、心血管不良事件方面作用显着。
邓旭敏[5](2021)在《MiR-200c在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是以体重在350~400g之间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大鼠模型,给予阻断双侧颈动脉,模拟深低温停循环缺血缺氧诱导的脑细胞损伤,使用Real time-PCR法与FISH技术检测miR-200c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量,分别计量大鼠在深低温停循环脑缺血缺氧诱导的脑损伤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miR-200c表达量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性表达,观察miR-200c表达量降低趋势与脑损伤程度的一致性,使用原位杂交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200c在DHCA大鼠模型海马CA1区的表达与分布,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脑损伤的免疫荧光脑组织图片进行对比,初步判断miR-200c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为术后脑损伤的预防及治疗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方法本实验所用到的SD大鼠均购自生物公司,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只,体重均在350~400g之间,将其随机分为2组,DHCA组(n=5)和对照组(n=5)。对照组大鼠仅给予麻醉与低温处理,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和股动脉放血降压;DHCA组给予麻醉与深低温(21℃左右)后连接肝素化的生物机能系统,从股动脉放血降压并夹闭颈总动脉模拟脑缺血缺氧诱导的脑损伤模型,并连接呼吸机、心电监测,对其监测心率、血压、体温,60min后除去微型颈动脉夹,并经股动脉回输血液,复温,维持体温及呼吸、心率平稳后将大鼠标记,放回鼠笼中饲养成活。2.脊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后取海马CAl区脑组织,甲醛溶液固定2天后,冰冻切片保存,使用染料法Hairpin-it miRs定量和u6校准qRT-PCR试剂盒检测miR-200c的表达含量,使用原位杂交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200c在DHCA大鼠模型海马CA1区的表达与分布。结果1.成功建立了深低温停循环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2.取深低温停循环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脑组织,用miRNAs快速提取试剂盒成功提取到其脑组织内miRNAs;3.使用染料法Hairpin-it miRs定量和u6校准qRT-PCR试剂盒准确检测miR-200c的表达量;4.使用原位杂交技术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miR-200c在DHCA大鼠模型海马CA1区的表达与分布,并成功摄取其荧光图片;5.对比发现,DHCA缺血受损伤的大鼠模型脑组织内miR-200c含量均较对照组低,对检查结果使用SPSS23.0软件行对照组T检验,分析后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miR-200c在脑细胞的表达量会伴随着脑缺血缺氧诱导的损伤而发生变化,当脑组织出现损伤时,会伴随有miR-200c表达量的降低,而无脑细胞缺血损伤时,无此变化趋势;2.无明显脑损伤发生的阴性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miR-200c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脑损伤的DHCA组大鼠脑组织内miR-200c表达量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可初步判定miR-200c可能是一种脑损伤保护因子。
房芳[6](2020)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体外循环(CPB)下相应的心脏手术患者的对应围术期经常会出现临床性或者相应的亚临床性的心功能不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肺水肿,血流动力学紊乱等,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有证据表明,通过对远端器官或组织施加一个或多个短暂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注周期,可保护心脏及其它脏器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过程被称为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RIPC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RIPC可对心、脑等重要脏器产生保护作用,但其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尚未明确。尽管目前RIPC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被证明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RIPC是否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取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并给予RIPC,在此进行探讨此种方法对患者相应的围术期的心功能以及对应临床预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的:此研究进行初步探讨RIPC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择期行全身麻醉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对应患者有60例。依据随机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RIPC组,每一组都是30例。接受手术的所有病人都由同一组相应的外科医生进行负责实施手术。此项研究中患者被纳入的相应标准为:都没有性别方面的限制,年龄在40~65岁之间,体重在50.0~80.0kg之间,身高150.0~180.0cm之间,美国对应的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美国纽约相应的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对应的左室射血的分数为(EF%)>40%。对于RIPC组的患者来说,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具体步骤如下:在其右上肢的上臂上配置一个袖带,当压力被充气加压到≥200mmHg,持续5min后将袖带进行放气到0 mmHg,这个流程作为一个作用周期,5min后再一次进行充气加压,如此操作连续3个周期,对于C组来说,选择将袖带绑到患者右上肢上,但不执行充放气的相关操作。记录术前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术后6h(T2)、12 h(T3)、24 h(T4)时抽取患者颈内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肌肌钙蛋白(cTnI)、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心功能指标检测:术前、术后4周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Philip IE 33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水平。分别于术后1d、2d、3d、5 d时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M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中相应血管的活性药物用量以及对应的CPB时间和升主动脉出现阻断的时间以及关胸时间、手术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比对其进行二次开胸的止血率以及相应的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对视详细记录其术后24小时内对应胸腔的引流量、相应红细胞悬液、对应的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和相关血小板等的输入量。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术后30天的全因死亡率。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不良事件。这些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搏骤停、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或脑卒中;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30 d内的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损伤(ALI)、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结果:1、选择的两组患者在对应的年龄、性别方面的比例、ASA分级、对应的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换瓣例数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2、跟对照组进行详细比较得出,RIPC组于T1~T4时对应血浆NT-proBNP水平、cTnI、CK、CK-MB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3、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RIPC组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术后1 d、2 d、3 d、5 d的WBC、PMN、PMN%均明显降低(P<0.05)。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的24h内出现的并发症,比如相应的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不全等情况和血栓事件相应的发生率、死亡率可知,其中得到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没有任何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相应的ICU停留时间和相关的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再次气管内插管等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其对应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7、对照组跟相应的RIPC组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应的关胸时间、对应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以及相关的手术时间放牧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都毫无意义(P>0.05)。8、相比于对照组,RIPC组对应的患者在术后的24小时内的胸腔引流量、相应的红细胞悬液、对应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以及对应的血小板等输入量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9、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对照组和RIPC组心源性死亡分别为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6.7%、3.3%;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分别为0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0、3.3%;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别为2例、3例,发生率分别为6.7%、10.0%;、非致死性心搏骤停分别为1例、0例,发生率分别为3.3%、0%;、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分别为0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0%、3.3%;脑卒中分别为0例、0例,发生率分别为0、0;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二次开胸的止血率以及相应的术后相关并发症,比如心肌损伤、ALI、AKI、CRRT治疗、对应的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其相应发生率、病死率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结论:RIPC能够改善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提升患者临床预后,能够较好的保护这一类的手术患者的心脏,但是,需要更深一步的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
宋笑雨[7](2020)在《线粒体膜Kir6.1/K-ATP通道对脑缺血预处理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是排名第一的国民死亡原因。很多情况下,卒中症状严重可导致残疾。虽然,大多数卒中发生在65以上人群中,但是年轻人也是有可能发生卒中的。卒中发病不分年龄和性别,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其中1/5的患者小于45岁。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常见有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其他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具体未阐明清楚,常常涉及氧化应激反应、组织水肿、激活炎症介质等相关反应。急性脑动脉闭塞后,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脑血流持续中断5min将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缺血半暗带”是位于缺血坏死灶周围的缺血区,脑血流介于电衰竭(15~18ml·100g-1·min-1)与能量耗竭(10~12ml·100g-1·min-1)之间,“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与多种因素相关,侧枝循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决策提供了组织学的理论基础。以往相关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预处理可激活机体对脑组织内源性保护机制,通过对脑缺血预处理后脑组织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的研究,可进一步明确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组织保护的机制。然而,目前利用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来探究脑缺血预处理是否通过Kir6.1/K-ATP通道进而促进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甚少。为进一步探究缺血预处理对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脑缺血预处理实验大鼠模型来探究Kir6.1/K-ATP通道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治疗脑缺血所诱发的病理性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SPF级雄性SD大鼠由华阜康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为220±20g。所有实验大鼠均饲养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且可以自由饮食、饮水。选择72只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脑缺血预处理组。其中模型组建立则是采用Zea Longa线栓法栓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2小时。缺血预处理组则是预先给予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10min,然后从颈外动脉轻轻抽出栓线,完成预缺血。3天后再次麻醉大鼠,给予大鼠大脑中脉栓塞2小时,步骤同模型组。假手术组则仅分离右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在术后大鼠清醒后进行Zea-longa评分,并在术后12h、24h、36h和48h时,采用TTC法测定每组实验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测胞浆中相关凋亡蛋白和线粒体膜上Kir6.1/K-ATP通道的表达、冰冻切片组织线粒体膜通道孔(MPTP)荧光检测试剂盒和冰冻切片线粒体内膜功能(JC-1)荧光测定试剂盒线粒体膜通透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本研究发现,缺血预处理能够显着性改善实验大鼠的Zeal Longa评分结果;并且血栓体积在24h后与模型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凋亡蛋白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和Cyt-c在造模48h时显着性增高(p<0.05),Bcl-2表达量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表明脑缺血损伤加速和促进了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缺血预处理还可调控实验大鼠线粒体膜Kir6.1/K-ATP通道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跨膜电位升高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因此,脑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阻滞或减弱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神经元凋亡,调控神经元凋亡和Kir6.1的表达,并能够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这可能与其能够调节Kir6.1/K-ATP通路具有密切的关系。
陈姿含[8](2020)在《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在毛蕊异黄酮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和PC12细胞的氧糖剥夺模型(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分别在体内和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用植物雌激素毛蕊异黄酮进行预处理,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药物对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毛蕊异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1)将体重在230-280 g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MCAO组、毛蕊异黄酮给药组,其中给药组的浓度分别为5 mg/kg(低浓度组)、10 mg/kg(中浓度组)、20 mg/kg(高浓度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给药两周后进行造模处理,MCAO组和毛蕊异黄酮给药组,用线栓阻塞SD大鼠的大脑中动脉,阻断2小时血流再通24小时。假手术组进行相应的颈部手术操作但不插线栓。造模完成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eurological scores)和脑组织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察脑的梗死情况。提取脑组织蛋白进行Western-Blot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抑制核转录因子-κB(inhibitor of NF-κB,IκB)、高迁移率族蛋白l(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提取脑组织的m RNA进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检测NF-κB、HMGB-1、TLR4的m RNA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内的相关实验,探讨毛蕊异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药理学机制。(2)采用CCK8实验对PC12细胞确定药物浓度、氧糖剥夺时间,在此基础上对PC12细胞进行氧糖剥夺造模。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氧糖剥夺模型组(OGD/R组)和毛蕊异黄酮给药组,给药的浓度分别为1μmol/L(低浓度组)、4μmol/L(中浓度组)、16μmol/L(高浓度组)。给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三种不同浓度的毛蕊异黄酮24h。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氧糖剥夺4小时后复氧复糖24小时。对各组的PC12细胞进行Western-Blot法检测HMGB-1、TLR4等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毛蕊异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结果:用毛蕊异黄酮预处理14天的SD大鼠与MCAO组相比,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TTC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减少了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和IκB磷酸化活性增加,HMGB-1、TLR4蛋白表达增加。与MCAO组相比,毛蕊异黄酮给药组NF-κB和IκB磷酸化活性剂量依赖性降低,HMGB-1、TLR4蛋白表达逐渐减少。RT-PCR检测结果表明,MCAO组比假手术组HMGB-1、NF-κB、TLR4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毛蕊异黄酮给药后HMGB-1、TLR4、NF-κB的m RNA表达情况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CCK8检测结果表明,在毛蕊异黄酮10-5mol/L浓度下,PC12细胞活性最高。在氧糖剥夺4h复氧复糖24h的模型下,PC12细胞活性为空白对照组的60%左右。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GD/R组中HMGB-1、TLR4的蛋白表达含量显着增加,毛蕊异黄酮给药组与OGD/R组相比,HMGB-1、TLR4的蛋白表达含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毛蕊异黄酮在体内、体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毛蕊异黄酮作用的效应靶点。
陈琳[9](2020)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多模式影像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灌注及损伤的变化目的:旨在评估血管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脑组织灌注状态的动态变化及脑组织损伤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再通,并完成基线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检查(分别称为CTP-1与CTP-2)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脑动脉闭塞性病变(arterial occlusive lesion,AOL)评分评估再灌注治疗后即刻及24小时后血管再通程度,AOL评分3定义为再通。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max)>6s的组织定义为低灌注区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对侧的30%的组织定义为核心梗死区域,低灌注区减去核心区后定义为低灌注与核心梗死不匹配区(简称不匹配区)。根据CTP-2图像上灌注的恢复与未恢复,将CTP-1图像的不匹配区分别划分为再灌注区和持续低灌注区。持续低灌注体积为0ml者定义为完全再灌注。采用24小时影像分别评估再灌注区与持续低灌注区内损伤(梗死或出血),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或CT平扫评估梗死病灶,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或CT平扫评估出血。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不完全再灌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共139例患者纳入分析。基线不匹配区体积为57.0(36.8-80.0)ml。再灌注率为100.0(90.9-100.0)%。96(69.1%)例患者不匹配区在再灌注治疗后实现完全再灌注。多因素分析示糖尿病史(OR,2.947;95%CI,1.206-7.207;p=0.018)与基线低灌注体积大(OR,1.009;95%CI,1.003-1.016;p=0.004)与不完全再灌注独立相关。81(58.3%)例患者的再灌注区域内发生损伤,其中10(7.2%)例为单纯出血,55(39.6%)例为单纯梗死,16(11.5%)例同时存在梗死与出血。存在再灌注区损伤的患者中,再灌注区内损伤体积为19.0(6.7-32.1)ml。结论:血管再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部分可以实现组织再灌注,但仍存在血管再通后组织未再灌注现象。既往糖尿病史及基线低灌注体积大的患者易在血管再通后仍存在不完全再灌注组织。且过半患者的再灌注组织中存在损伤。第二部分再灌注治疗后灌注和损伤变化对结局的影响目的:旨在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脑组织灌注状态和损伤变化对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再通,并完成CTP-1与CTP-2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将再灌注区域内24小时发生的损伤(梗死或出血)定义为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image observed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OIRI)。再灌注-损伤区与再灌注区体积比值定义为IOIRI程度。在基线CT平扫及24小时CT平扫或DWI上采用共7级(0-6分)的量表进行脑水肿评估,水肿进展定义为24小时较基线水肿评分增加值。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水肿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值。结果:最终纳入139例患者。中位IOIRI程度为9.2(0.0-46.2)%。多因素分析显示IOIRI程度高与24小时水肿进展(标准系数=0.559,p<0.001)及预后不良(OR,1.279每10%;95%CI,1.108-1.478,p=0.001)均独立相关。IOIRI程度预测预后不良的最佳阈值为51.6%,其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7.0%、92.4%(曲线下面积,0.661;95%CI,0.571-0.751)。结论: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程度与再灌注治疗后血管再通患者水肿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第三部分再灌注治疗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第一节组织灌注状态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目的:旨在探究基线组织灌注状态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再通,并完成CTP-1与CTP-2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将再灌注区域内24小时发生的损伤定义为IOIRI。再灌注-损伤区与再灌注区体积比值定义为IOIRI程度。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比较两个相关组的灌注参数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值。结果:最终纳入139例患者。再灌注-损伤区内基线MTT长于再灌注-非损伤区[16.46(14.21-18.37)vs 15.45(13.10-16.92),p=0.005],其余灌注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基线MTT预测组织再灌注后发生IOIRI的最佳阈值为16.19s,预测敏感度为53.0%,特异度为67.2%(曲线下面积,0.596;95%CI,0.517-0.675)。结论:基线MTT长的组织再灌注之后更易发生损伤,提示基线组织严重缺血在缺血再灌注后组织损伤发生机制中的重要性。第二节静脉回流状态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目的:旨在明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前后静脉回流状态,及其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再通,并完成CTP-1与CTP-2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排除影像质量差不能评估静脉者。再灌注-损伤区与再灌注区体积比值定义为IOIRI程度。严重IOIRI(SIOIRI)定义为IOIRI>50%。基于CTP图像重建四维CT血管造影图评估3条吻合静脉显影情况,静脉不显影定义为所有时相该静脉位置处均无对比剂出现。分别于CTP-1和CTP-2中判定上述3条静脉是否显影,CTP-1中评定为不显影而CTP-2中评定为显影者即定义为静脉复显影。静脉复显影比例为静脉复显影与基线静脉不显影数目比。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SIOIR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34例患者。基线患侧静脉不显影数目为0、1、2及3条的患者分别有80(59.7%)、44(32.8%)、9(6.7%)及1(0.7%)例。校正基线NIHSS评分、基线低灌注体积、抗血小板药物史后,基线静脉不显影数目多与发生SIOIRI独立相关(OR,2.033;95%CI,1.055-3.918;p=0.034)。血管再通后1条静脉持续不显影的患者共11(8.5%)例,其余患者全部静脉复显影。校正基线NIHSS评分、基线低灌注体积及抗血小板药物史后,即刻静脉复显影比例低与SIOIRI独立相关(OR,0.124;95%CI,0.027-0.984;p=0.048)。结论:血管再通后基线静脉回流障碍患者亦可恢复静脉血流,静脉回流障碍与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有关,静脉复流可降低损伤。第三节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目的:旨在探究基线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治疗且血管再通,并完成CTP-1与CTP-2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排除基线影像不能重建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PS)图的患者。再灌注-损伤区与再灌注区体积比值定义为IOIRI程度。SIOIRI定义为IOIRI>50%。采用CTP图像重建得到CBF与PS图,将低灌注区ROI导入分别测得平均PS值与平均CBF值。采用相对PS(relative PS,)代表血脑屏障通透性,根据=(PS/CBF)×100%可测得基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基线的独立相关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SIOIRI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最终纳入54例患者。基线为62.83(41.95-107.08)%。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史(标准系数=0.289,p=0.014)、房颤史(标准系数=0.383,p=0.002)及基线静脉不显影数目(标准系数=0.335,p=0.005)与基线独立正相关。校正基线NIHSS评分、基线低灌注体积、抗血小板药物史及基线静脉不显影数目后,基线高与SIOIRI独立相关(OR,1.022;95%CI,1.006-1.038;p=0.008)。采用ROC曲线分析,基线预测SIOIRI最佳阈值为123%(曲线下面积=0.769),预测敏感度为53.8%,特异度为97.6%。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基线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和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有关。
顾亚会[10](2020)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体积及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相关蛋白和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4.5h组、溶栓6h组、溶栓9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针刺+溶栓9h组,每组6只。以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各溶栓组仅在相应时间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mg/kg)进行溶栓;造模成功后2h,各针刺溶栓组给予针刺“人中”及双侧“内关”,留针30min,并在相应时间进行溶栓;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相同的处理。分别对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2h和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均在造模24h检测完后处死大鼠并取材。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核酸内切酶G(Endo-G)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神经行为学评分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增加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大鼠PARP1、AIF、Endo-G 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相比,其余各组的PARP1、AIF、Endo-G 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4.5h溶栓时间窗内的PRAP1、AIF、Endo-G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针刺介入的后PARP1、AIF、Endo-G表达下调均较单纯溶栓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时间窗外,与模型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PRAP1和AIF的表达下调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6h组AIF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外在6h时,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下调PARP1、AIF表达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9h组、针刺+溶栓9h组PARP1AIF、Endo-G的表达未见明显下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Endo-G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和Endo-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的PARP1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AIF和Endo-G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4.5h溶栓时间窗内,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降低PARP1、AIF、Endo-G的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6h组比较,针刺+溶栓6h组的AIF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9h组比较,针刺+溶栓9h组Endo-G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脑梗死4.5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②针刺及时介入,具有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③针刺能够下调脑缺血组织中PARP1、AIF和Endo-G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二、硫酸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侧脑室埋管给药 |
1.6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
1.7 行为学测试 |
1.7.1 转棒实验 |
1.7.2 神经缺损评分 |
1.8 组织学评价 |
1.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
1.8.2 H-E染色 |
1.8.3 TTC染色 |
1.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对大鼠运动能力无影响 |
2.2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 |
2.3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脑梗死量的改变 |
2.3.1 H-E染色下脑梗死面积 |
2.3.2 TTC染色下脑梗死体积 |
2.3.3 H-E染色下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变化 |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2.4.1 p-NR1 蛋白表达 |
2.4.2 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 的表达 |
3 讨论 |
3.1 侧脑室给药 |
3.2 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3.3 不同途径补镁后p-NR1蛋白的表达 |
3.4 补镁后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 |
3.5 不同给药途径与脑保护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镁疗法对于脑缺血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VAP鉴定及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路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
2.数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数据标准化与录入 |
4.统计方法 |
5.网络药理学分析 |
二、结果 |
1.医案分布 |
2.药物频数分布 |
3.药物类别分布 |
4.药性分布 |
5.药味分布 |
6.药物归经分布 |
7.高频药物聚类情况 |
8.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9.最高规则支持度药对的网络药理分析 |
三、分析 |
1.医案分布分析 |
2.药物频数分析 |
3.药物归类分析 |
4.药性分析 |
5.药味分析 |
6.药物归经分析 |
7.药物聚类分析 |
8.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9.网络药理学对茯苓→半夏治疗中风病的机制分析 |
四、结论 |
1.注重“补虚”、强调“培本” |
2.并用“健脾化痰”与“开窍豁痰” |
3.用药柔润以“滋肝肾之阴” |
4.常用药对茯苓-半夏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来治疗中风病 |
五、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源流 |
2.现代医学对于脑卒中的研究 |
3.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 |
二、综述参考文献 |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PI3K/Akt信号通路 |
(一) 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与功能 |
(二) 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三)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三七总皂苷与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
(一) 三七总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二) 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三)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药品及试剂的配置 |
实验一 探讨不同剂量PTS对大鼠离体心脏MIRI的保护作用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PTS对MIRI的作用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三七总皂苷对PC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MiR-200c在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MiR-200c与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隔缺血预处理心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 |
致谢 |
(7)线粒体膜Kir6.1/K-ATP通道对脑缺血预处理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膜上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对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在毛蕊异黄酮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耗材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4.1 溶液配制 |
1.4.2 实验动物饲养和分组 |
1.4.3 药物处理 |
1.4.4 建立MCAO模型 |
1.4.5 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法 |
1.4.6 取材与脑组织梗塞体积的测量 |
1.4.7 提取组织蛋白和 Western blot |
1.4.8 组织RNA提取及RT-PCR |
1.4.9 PC12细胞的培养 |
1.4.10 不同浓度的毛蕊异黄酮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 |
1.4.11 PC12细胞氧糖剥夺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4.12 不同的氧糖剥夺时间对PC12细胞的影响 |
1.4.13 Western blot |
1.4.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
2.2 TTC染色 |
2.3 炎症反应中与 HMGB1-TLR4 介导的 NF-κB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2.4 炎症反应中与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相关mRNA的表达 |
2.5 PC12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2.6 不同浓度的毛蕊异黄酮对PC12细胞的影响 |
2.7 不同的氧糖剥夺时间对 PC12 细胞的影响 |
2.8 毛蕊异黄酮对OGD/R损伤模型所致损伤的保护作用 |
2.9 毛蕊异黄酮对 OGD/R 模型中 HMGB1 和 TLR4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噬调节通路 PI3K/Akt/mTORC1 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多模式影像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序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再灌注治疗后灌注及损伤的变化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与观察指标 |
2.4 图像采集流程 |
2.5 影像学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再灌注治疗后即刻的灌注影像变化 |
3.3 完全再灌注患者与不完全再灌注患者基线参数比较 |
3.4 再灌注治疗24小时组织损伤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再灌注治疗后灌注和损伤变化对结局的影响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与观察指标 |
2.4 图像采集流程 |
2.5 影像学分析 |
2.6 神经功能结局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IOIRI与水肿进展的关系 |
3.3 IOIRI与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再灌注治疗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组织灌注状态和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与观察指标 |
2.4 图像采集流程 |
2.5 影像学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再灌注-损伤区与再灌注-非损伤区的基线灌注参数比较 |
3.3 再灌注-梗死区与再灌注-出血区的基线灌注参数比较 |
3.4 SIOIRI患者基线指标特征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节 静脉回流状态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与观察指标 |
2.4 图像采集流程 |
2.5 影像学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基线静脉显影情况 |
3.3 基线静脉回流障碍与SIOIRI的关系 |
3.4 再灌注治疗后即刻静脉复显影情况 |
3.5 再灌注治疗后静脉复显影对SIOIRI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节 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影像观察的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伦理声明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收集与观察指标 |
2.4 图像采集流程 |
2.5 影像学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相关因素 |
3.3 血脑屏障通透性与SIOIRI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再灌注治疗后脑组织损伤的机制、影像学评估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 中风病的病名及历史沿革 |
1.2 中风病病因病机 |
1.3 中风病的证治概要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3. 脑梗死的治疗 |
3.1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3.2 神经保护剂治疗 |
3.3 溶栓治疗 |
3.3.1 缺血半暗带理论 |
3.3.2 溶栓时间窗 |
3.3.3 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局限性 |
3.4 细胞凋亡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
3.4.1 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
3.4.2 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 |
3.5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及机制 |
3.5.1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 |
3.5.2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
3.6 本研究的科学假说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模型的选择和评价 |
2. 干预方法的选择 |
3. 相关指标的选择 |
4.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分析 |
5.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分子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硫酸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徐润楠.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玥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D]. 陶筱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三七三醇皂苷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及三七总皂苷对PCI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D]. 文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MiR-200c在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D]. 邓旭敏.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6]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D]. 房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7]线粒体膜Kir6.1/K-ATP通道对脑缺血预处理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宋笑雨.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在毛蕊异黄酮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D]. 陈姿含.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9]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多模式影像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研究[D]. 陈琳. 浙江大学, 2020(01)
- [10]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D]. 顾亚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