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六公会联合编辑的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为研究对象,兼论中国宗教音乐家杨荫浏的音乐思想在《普天颂赞》中的体现。笔者认为在中国基督教音乐研究呈整体弱势的文化背景下,研究者们尚未对《普天颂赞》的具体作品做较为深入的源流考证和必要的本体分析,理论工作者们对杨荫浏的宗教音乐事工的探究也是浅尝辄止,而这些都将成为本论文意欲察考和论证的重点。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历史轨迹:中国基督教音乐发展历程回顾”简要回溯了基督教音乐在华的历史流变,指出在19世纪中国人一方面感受到西方列强压迫的屈辱,另一方面则聆听来自天国的福音,如此“不和谐”的声响在那样一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年代里有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交集,竟也是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基督教各个教派入主中国,基督教中的“新教”及其音乐自此深深扎根于中国,一本本中文赞美诗集就此接连诞生。第二章“探赜索隐: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其书”分“《普天颂赞》成书背景”和“《普天颂赞》作品解读”两节,前者就《普天颂赞》主要会议全记录、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录、圣歌译述原则以及《普天颂赞》在强调对“神”的崇敬颂赞和对“人”的现实关怀两方面于实际应用层面的作品分类等问题做了史料性的梳理;后者则结合具体作品的生成背景按照圣诗最终定稿所属世纪做逐一的介绍。第三章“史料钩沉:中国宗教音乐家杨荫浏其人”明确了杨荫浏在“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之外的又一个身份——“宗教音乐家”,本章除整理杨荫浏在《普天颂赞》中翻译、作词和制调的所有作品外,重点就《普天颂赞》的文本脚注——《圣歌与圣乐》中杨荫浏的16篇文论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以此察考杨荫浏的基督教音乐实践观。第四章“对比分析:《普天颂赞》与三部赞美诗集之比较研究”侧重《普天颂赞》和《协和颂主圣诗》、《赞美诗(新编)》、《普天颂赞》(香港版)这三部赞美诗集的比较研读,借此窥测近现代中文赞美诗集的文本流变与发展动向。结语“荣神益人:《普天颂赞》的文化表征与历史价值”认为将《普天颂赞》视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实际上表明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一、宏观视野下的微观研究:《普天颂赞》不仅是一部单纯的基督教赞美诗集,它既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时代产物,也是中国基督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二、音声、仪式和信仰体系之间的关联互动:诚然,《普天颂赞》首先是为信仰服务的,兼有音乐教育的功能,而其在信徒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同样不能被忽视,它承载着引领信徒在属灵生活和世俗生活中的多种功能,如悔过罪愆、祈望和平与完全奉献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圣诗的传唱:《普天颂赞》出版述论[J]. 宗教学研究 2011(01)
- [2].《普天颂赞》和《赞美诗(新编)》:中国赞美诗集编修史上的两大伟业[J]. 电影评介 2011(05)
- [3].略论《普天颂赞》的“中国元素”[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6)
- [4].《普天颂赞》的生成背景和文本阐释[J]. 中国音乐学 2010(04)
- [5].圣诞佳音[J]. 天风 2008(24)
- [6].承接古今 融汇中西 《普天颂赞》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尝试[J]. 中国宗教 2018(05)
- [7].杨荫浏与郝路易[J]. 艺术评鉴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