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虎丘风景区建筑与文化保护

浅论虎丘风景区建筑与文化保护

论文摘要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吟诵道“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虎丘建筑是虎丘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类别多样,年代久远,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协调。其形式有塔、殿、桥、亭、楼、阁、墓等,年代从五代延续至当代,呈现出宋、元、明、清、民国等建筑风格。作为当时文化保护和建设理念的集中体现者,建筑是保存时间较久,最为直观的研究工具。2007年9月虎丘山管理处对虎丘进行系统的编史修志工作,并于2009年开始筹备虎丘景区向外扩大2倍的建设工作,本人有幸参与了以上两项在当代对于虎丘山景区都相当重要的工作。在此期间,本人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志书、历史文献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书籍,并结合实地踏勘及现场测量,对历代建筑修建情况进行梳理与校对,实时补充了虎丘景区90年代以来的修建工程资料,对原有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更新。文中本人将结合工作实际,对景区内现存的建筑从形制、结构、历史渊源及厅堂陈设等方面,对虎丘景区范围内建筑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论证。通过对历代虎丘建筑保存现状及历年建筑修茸情况的分析,总结其独有的佛、道、儒、兵、科、艺等众多文化交融特性和综合影响,最后将以虎丘景区整治和建设为具体案例进行风景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方面的讨论研究,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可能研究深度较为浅薄。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2章 虎丘建筑现状调查
  • 2.1 佛教文化建筑
  • 2.1.1 云岩寺塔(虎丘塔)
  • 2.1.2 石观音殿遗址(佛教文化)
  • 2.1.3 大佛殿
  • 2.1.4 绍隆塔院
  • 2.2 儒道文化建筑
  • 2.2.1 三泉亭
  • 2.2.2 鸳鸯亭(孝、节、儒家文化)
  • 2.2.3 二仙亭
  • 2.2.4 御碑亭
  • 2.2.5 拥翠山庄(道家、儒家文化)
  • 2.2.6 冷香阁(休闲、儒家)
  • 2.3 科学技术文化建筑
  • 2.3.1 二山门(断梁殿)(科技文化)
  • 2.3.2 孙武子亭(工程技术、兵家文化)
  • 第3章 历代虎丘建筑修葺情况调查
  • 3.1 唐灭五代兴:虎丘塔
  • 3.2 宋:石观音殿、仰苏楼(消失建筑)
  • 3.3 元:断梁殿
  • 3.4 明:鸳鸯亭、藏经楼(后者为消失建筑)
  • 3.5 清:御碑亭
  • 3.6 民国:冷香阁、致爽阁
  • 3.7 现代:北大门、海涌桥(环山河开挖)
  • 第4章 虎丘建筑文化特性及保护成效分析
  • 4.1 文化特性
  • 4.1.1 承载性:建筑是载体,承载的是文化,是精神
  • 4.1.2 多元性:佛、道、儒、兵、科、艺等众多文化分类
  • 4.1.3 融合性:众多文化聚集一山,相互交融,融合
  • 4.1.4 传承性:建筑或损或毁,只要有文化在,建筑会修会建,二者依存
  • 4.1.5 地域性:具体建筑受当地文化、科技习俗、环境、资源等制约而实施
  • 4.2 文化影响
  • 4.2.1 花会
  • 4.2.2 庙会
  • 4.2.3 曲会
  • 4.2.4 笔会
  • 4.3 虎丘建筑及文化保护成效分析
  • 第5章 新时期虎丘建筑及文化保护工作讨论与展望
  • 5.1 基地调查
  • 5.2 可行性分析
  • 5.2.1 环境影响分析
  • 5.2.2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 5.2.3 公众意见综合分析
  • 5.3 建设目标设置
  • 5.3.1 分段建设
  • 5.3.2 分块建设
  • 5.4 建设期及运营期策略
  • 5.4.1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 5.4.2 营造典型性景观
  • 5.4.3 倡导绿色环保旅游产业
  • 5.4.4 增强游客参与体验度
  • 5.4.5 重视管理人才培养
  • 5.5 虎丘风景区建设工作综合分析
  • 5.6 建筑与文化保护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北京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12)
    • [2].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 山西农经 2020(02)
    • [3].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7)
    • [4].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S1)
    • [5].大数据在淮河流域民俗文化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6].论文化储存与现代文化保护——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7].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24)
    • [8].对古城古镇古村立法保护的几点建议[J]. 人民论坛 2017(30)
    • [9].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探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0].桂滇黔民族特色小城镇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08)
    • [11].成都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文化保护探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08)
    • [12].日本文化财制度下民俗文化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华中学术 2019(02)
    • [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探讨[J]. 长江丛刊 2016(32)
    • [14].中国东北民间艺术剪纸研究综述[J]. 艺术品鉴 2017(03)
    • [15].记录 共享 传承——论口述档案与民俗文化保护[J]. 云南档案 2013(12)
    • [16].试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J]. 旅游纵览 2011(05)
    • [17].田阳布洛陀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思考[J]. 广西博物馆文集 2014(02)
    • [18].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已经形成[J]. 中国经贸导刊 2020(19)
    • [19].六部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配套规划”[J]. 中国产经 2020(20)
    • [20].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精英个体的日常实践[J]. 地理研究 2019(06)
    • [21].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宁德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助推文化保护与发展系列报道之一[J]. 人民政坛 2019(09)
    • [22].城镇进程中民俗文化保护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2)
    • [23].历史文化保护需谨防“建设性破坏”[J]. 人民论坛 2016(31)
    • [24].杭州西溪湿地文化保护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现代城市 2016(04)
    • [25].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流域文化保护路径研究——以辽河流域沈阳段为例[J]. 城市规划 2016(S1)
    • [26].浅谈大运河沧州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J]. 低碳世界 2020(10)
    • [27].试论淮海戏的文化保护[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1(02)
    • [28].临海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调研[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29].我国民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30].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保护问题新论[J]. 旅游学刊 2009(09)

    标签:;  ;  ;  ;  ;  

    浅论虎丘风景区建筑与文化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