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陈留生
导师: 朱晓进
关键词: 传统伦理,五四作家,人格,文学创作
文献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五四作家的人格是以传统伦理的“三不朽”思想为基点的,他们十分注重人格修养,往往用传统伦理中的“君子”人格来塑造自己,不管在“公德”还是“私德”方面,都与传统伦理的“立德”理想相吻合,并且通过文学创作这一“立言”方式来达到“立功”之效——通过文学创作来“立人”,通过“立人”来救国、立国。在他们的人格构成中,也有西方学说的影响,但中国传统伦理是“体”,西方学说只是“用”。这种人格特征也造成了其心灵的矛盾、交战,形成了他们的“双重人格”,让他们充分显示出了“历史中间物”的地位。 这种人格特点决定了五四文学发生的动因是感时忧国,而其救国的途径与手段则是“立人”,这是由于中国伦理文化素有“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传统,五四作家也正是这一传统的传承者、实施者:他们的救国也就是“伦理救国”;基于此,他们必然倡言“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了。在文学功能观上,“人生派”的主张就与“文以载道”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为艺术派”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承续了“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并且这“志”与“情”之中也蕴涵了许多“道”的内容;他们基于传统伦理的“民本”意识、忧患意识而竭力张扬文学的教化功能、怨刺功能。在文学创作的取材指向上,由于其人格的传统伦理为“体”、西方学说为“用”的特点,造就了对家的厌弃与眷恋,出现了人欲与人伦的交战,表现了在“兼”与“独”之间彷徨的矛盾,抒写了文化浪子的怀乡情怀。正是由于五四作家人格的传统伦理化特性,造成了在美学风貌上以善为美、以真为美、沉郁的悲剧意蕴以及感伤的抒情风味等特点,表现了与传统文学美学观念的承接。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章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的构成
第一节 “三不朽”:五四作家的人格基点
第二节 五四作家对“西学”的接受
第三节 五四作家人格结构:传统伦理是“体”,西方学说为“用”
第四节 五四作家的心灵交战
第二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立人思想是伦理理想与“西学”的遇合
第二节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第三节 “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
第四节 “发于情,止于礼义”
第三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功能观的确立
第一节 “为人生”与“文以载道”
第二节 “为艺术”与“言志”、“缘情”
第三节 对文学教化功能的强化
第四节 对文学“怨刺”功能的张扬
第四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取材指向
第一节 对家的厌弃与眷恋
第二节 人欲与人伦的冲突
第三节 仿徨于“兼”“独”之间
第四节 文化浪子的怀乡情怀
第五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
第一节 以善为美
第二节 以真为美
第三节 沉郁的悲剧意蕴
第四节 感伤的抒情风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4
参考文献
- [1].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 王大恒.东北师范大学2007
- [2].“十七年”时期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D]. 任丽青.上海大学2007
- [3].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1920年-1949年)[D]. 戈晓毅.南京艺术学院2012
- [4].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 张雪艳.陕西师范大学2010
- [5].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D]. 谭文鑫.湖南师范大学2010
- [6].跨学科视野中的沈从文与音乐关系研究[D]. 李欣仪.湘潭大学2012
- [7].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D]. 欧阳芬.苏州大学2010
- [8].卓人月研究[D]. 潘丹.黑龙江大学2015
- [9].“九十年代文学”研究[D]. 龙吟娇.苏州大学2016
- [10].新旧之间—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D]. 王晶晶.上海师范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 岳凯华.华中师范大学2004
- [2].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D]. 郑坚.复旦大学2004
- [3].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 谢应光.四川大学2005
- [4].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D]. 温潘亚.南京师范大学2005
- [5].论战争背景下的40年代女性小说[D]. 沐金华.南京师范大学2005
- [6].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 陈尚荣.南京师范大学2005
- [7].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D]. 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2005
- [8].五四-1930年代中国文学人性探论[D]. 裴毅然.复旦大学2000
- [9].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D]. 季桂起.南京师范大学2006
- [10].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 吕海琛.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