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金融学
作者: 姚海明
导师: 王光伟
关键词: 金融路径,储蓄,投资,转化结构,转化效率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改革以来,我国储蓄率很高,储蓄规模很大,但由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媒介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结构不合理,大量储蓄资金投向了效率不佳的国有企业部门,转化效率低下。改革中出现的经济低效率的高增长与此不无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结构与效率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理论价值。 本论文在对古典、新古典理论、马克思主义、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等理论流派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的理论综述之后,从理论上探讨并阐述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四个一般阶段。 文章分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储蓄形成的机理、储蓄结构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特点。文章认为,计划经济下的储蓄的形成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都是计划机制主导的。在这种模式下,储蓄率较高,转化比率也较高,但转化效率低下。文章指出,计划经济包含着政府直接开发经济的增长模式,而低下的转化效率是这一增长模式运行的必然结果。 改革以来,我国的国民储蓄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部门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占比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储蓄占比则大为降低。相对于各部门的投资规模,居民部门成为资金盈余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成为资金短缺部门。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背景下,以金融路径为主而不是以财政路径为主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即平衡居民部门的储蓄供给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是合乎逻辑的选择。 事实上,金融路径包括正规金融路径和非正规金融路径两种。前者是主流路径,后者是“地下”性质的路径。正规金融的转化结构中,在主体结构方面,以金融机构为主;在形式结构方面,以间接转化为主;在工具结构方面,以存贷款(合同)为主;在流向结构方面,以对国有经济部门的融资为主。正规金融转化效率是低下的。就正规金融转化结构与转化效率的关系来看,与西方经典理论不符,但却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期政府力量过深介入资源配置的特殊性。我国经济转型期正规金融的转化结构与转化效率,不完全是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权化、渐进式经济改革过程中政府力量过深介入资源配置的产物。文章还以苏南模式为例分析金融转化效率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关于选题的思考
二、主要概念简说
(一) 储蓄
(二) 投资
(三) 储蓄向投资转化路径
(四) 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
(五) 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
四、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 主要观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理论分析
一、有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理论综述
(一) 古典学派
(二) 马克思理论
(三) 魏克塞尔观点
(四) 凯恩斯主义
(五) 新古典主义
(六) 经济发展理论
二、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论
(一) 初始“桃花源”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二) 分工和货币产生后的“桃花源”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三) 早期融资中介产生后的“桃花源”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四) 引入现代金融制度的现代“桃花源”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第三章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考察
一、中国计划经济下的储蓄形成与储蓄结构
(一) 储蓄形成机制
(二) 储蓄结构
二、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储蓄向投资转化
(一) 计划机制主导的转化
(二) 高储蓄率、高转化率与低边际生产率
(三) 低转化效率与政府直接开发经济体制
第四章 中国经济转型期储蓄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一、国民储蓄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一) 国民储蓄总量变化
(二) 国民储蓄结构变化
二、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
(一) 企业储蓄
(二) 政府储蓄
三、居民储蓄
(一) 居民储蓄总量与结构
(二) 居民金融储蓄分析
第五章 中国经济转型期正规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
一、引言
二、正规金融的转化结构
(一) 主体结构
(二) 形式结构
(三) 金融工具结构
(四) 流向结构
三、正规金融转化效率
(一) 商业银行转化效率
(二) 证券市场转化效率
四、转化结构与转化效率:从政府力量方面的解释
(一) 转化结构与转化效率的关系:与经典理论悖反
(二) 转化结构、转化效率与政府力量
(三) 银行转化结构的变化:政府投资对金融部门投资的部分替代
(四) 苏南模式中的转化效率与政府力量:一个特别例证
第六章 中国经济转型期非正规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结构与效率
一、引论:经济转型期非正规金融的崛起
(一) “诺思冲突”简说
(二) “诺思冲突”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表现
(三) “诺思冲突”下的选择:民营经济部门谋求非正规融资
二、非正规金融路径的转化结构与规模估计
(一) 转化结构
(二) 规模估计
三、非正规金融的转化效率分析
(一) 非正规金融外在配置效率的一般考察
(二) 非正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局部性
(三) 非正规金融外在配置效率的边际递减性
(四) 关于非正规金融的风险问题
四、温州非正规金融及其转化效率:一个典型例证
(一) “诺思冲突”下的温州非正规金融
(二) 温州非正规金融的转化效率
第七章 实现储蓄向投资高效率转化的改革对策
一、现代市场经济是储蓄向投资高效率转化的制度基础
二、近期对策:金融改革
(一) 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
(二) 发展多样化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开辟多样化的转化渠道,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
(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长期努力:政府转型、信用环境和法治建设
(一) 政府转型,实现政府部门在投融资领域的有“退”有“进”
(二) 信用环境建设,解决金融市场的“信用堕落”问题
(三) 法治建设,稳定投资者的投融资预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3-24
参考文献
- [1].金融视角下的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率提升路径研究[D]. 杨鸿涛.天津财经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转型时期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实证分析[D]. 封福育.华中科技大学2007
- [2].中国金融结构研究[D]. 姜新.吉林大学2005
- [3].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配置研究[D]. 何风隽.西北大学2005
- [4].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率[D]. 徐涛.苏州大学2005
- [5].开放经济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积累、冲击和防范[D]. 常巍.苏州大学2005
- [6].金融稳定框架分析和模型构建[D]. 吴军.武汉大学2005
- [7].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 郭英彤.吉林大学2006
- [8].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 郑纯雄.中共中央党校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