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

全球化浪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内外新一轮“区域规划”或“城市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等行动,从实践方面也宣示了原有的国家/行政区区域层级体系已为当今以空间功能结点为枢纽、以流的通道为关联、以流量的大小为主辅的城乡经济社会网络体系逐渐取代这一趋势的出现。因此,作为区域空间功能结点的各级各类城镇建设,其向外辐射影响的规模大小、职能强弱及其空间联结完善度已超越传统的向内统一认知的空间完形、景观多样和人们心理行为感知度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世界性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区域自然资源、人类居住环境和城乡空间单元等物质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住拥挤、城乡冲突加剧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两大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人居环境科学的诞生,并相应产生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层级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其中,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其所涉及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之间的关系协调,即以城镇化的区域推进所涉及到的人口、产业和空间三大问题为导向进行综合融贯的研究,以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选题研究即是由此产生。三峡区域是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一个特定区域,其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事关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经过十余年的举国投入和区域人民的艰苦奋斗,三峡区域已完成了相关的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任务;但欠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严酷的资源环境条件构成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速提挡”的瓶颈,而且随着国家投入的结束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确立使三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压力骤增,也使其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战略选择。因此,论文结合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向,总结和梳理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区域资源环境等学科的最新动向,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核心,构建了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口、产业、空间“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同时,论文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并结合横向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完成了“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缓解人地矛盾”、“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三方面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提出。第一,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支撑,而城镇化推进的本质特征即是城乡人口的迁移与再分布,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人口容量确立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论文结合三峡地域开发背景中的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进程,在阐明三峡区域人地矛盾历史源流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值评价模型完成了三峡区域区县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评价;同时,论文分析了三峡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并通过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与其人口容量之间的协调度指数计算,提出了人口集聚区、稳定区和疏散区中各区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第二,经济增长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城镇化进程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论文以三峡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分析入手,在对现状产业空虚化与结构同质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并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提出了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空间布局结构。第三,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演进紧密相关,因此空间资源既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载体,其结构构型也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状态的指示器。论文结合三峡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与历史进程,在对其区县城镇化空间分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峡西、峡中和峡东三地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组策略;并在整合三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的“V”型—“W”型—“U”型模式演进序列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区域空间的发展战略构想。三峡区域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对三峡区域转型期人居环境建设的尝试性探索,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中国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论文最后以区域人口再分布方案及相关区县产业集群建设和空间结构重组案例,冀望对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三峡区域
  • 1.2.2 快速城镇化
  • 1.2.3 区域人居环境
  • 1.2.4 人口再分布
  • 1.3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述评
  • 1.3.1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 1.3.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1.3.3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 1.4 研究目的、方法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结构
  • 2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建构
  • 2.1 “三位一体”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框架
  • 2.1.1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 2.1.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 2.2 区域人口空间过程
  • 2.2.1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再分布
  • 2.2.2 人口空间再分布路径
  • 2.3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
  • 2.3.1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
  • 2.3.2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 2.4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 2.4.1 城乡地域变迁中的空间结构演进
  • 2.4.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途径
  • 2.5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几点理论认识
  • 3 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
  • 3.1 人口的动态发展特征
  • 3.1.1 地域开发与建制沿革
  • 3.1.2 人口发展简述
  • 3.1.3 移民主导下的三峡人口发展特征
  • 3.2 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 3.2.1 人口空间分布
  • 3.2.2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的相关性
  • 3.2.3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
  • 3.3 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
  • 3.3.1 三峡区域城镇化历史
  • 3.3.2 现状城镇化水平分析
  • 3.4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 3.4.1 城镇化发展指数研究
  • 3.4.2 人口容量指数研究
  • 3.4.3 基于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上的人口再分布指引
  • 3.5 小结: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的几点结论
  • 4 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
  • 4.1 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
  • 4.1.1 资源条件分析
  • 4.1.2 历史进程分析
  • 4.1.3 产业发展与生态变迁
  • 4.2 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 4.2.1 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 4.2.2 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3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 4.3 产业结构优化
  • 4.3.1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及重点领域
  • 4.3.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 4.3.3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
  • 4.4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空间布局
  • 4.4.1 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
  • 4.4.2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 4.4.3 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 4.5 小结: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结论
  • 5 三峡区域城乡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
  • 5.1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 5.1.1 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基底
  • 5.1.2 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 5.1.3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 5.2 城镇化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
  • 5.2.1 城镇化空间分异现象
  • 5.2.2 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 5.2.3 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 5.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 5.3.1 峡西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 5.3.2 峡中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 5.3.3 峡东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 5.4 人口功能区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 5.4.1 界定人口功能区
  • 5.4.2 人口功能区演进模式讨论
  • 5.4.3 人口功能区演进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 5.5 小结:三峡区域城乡空间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的几点结论
  • 6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
  • 6.1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 6.1.1 人口再分布的城镇化推进问题探析
  • 6.1.2 区县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指引
  • 6.2 万州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 6.2.1 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 6.2.2 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 6.3 江津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空间结构重组
  • 6.3.1 江津区域空间结构建设基础
  • 6.3.2 影响因子及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 6.4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的几点结论
  • 7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7.2.1 研究难点
  • 7.2.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三峡区域相关调查情况表
  • B 论文数据处理基础数据表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及参与的科研 课题、获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谈[J]. 武汉建设 2009(04)
    •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三维探析——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J]. 武夷学院学报 2019(10)
    • [3].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J]. 中国房地产 2020(05)
    • [4].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路径探索[J]. 建材与装饰 2020(09)
    • [5].发达国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 中国林业经济 2020(03)
    • [6].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J]. 小城镇建设 2020(04)
    • [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论析[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3)
    • [8].宿州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4)
    • [9].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卷化”与“原子化”问题研究[J]. 华中建筑 2020(07)
    •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J]. 施工技术 2019(04)
    • [1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指导意见 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共同缔造”活动[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06)
    • [12].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程与现状研究[J]. 河南建材 2019(03)
    • [13].基于文化生态学的海岛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12)
    • [14].关于烟台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的思考[J]. 四川水泥 2016(11)
    • [15].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历程与现状[J]. 江西建材 2016(07)
    • [16].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J]. 吉林农业 2016(15)
    • [17].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思考[J]. 低碳世界 2016(24)
    • [18].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研究——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5(05)
    • [19].社会学视角下城乡结合部绿色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环城水系工程为例[J]. 青年与社会 2020(27)
    • [20].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 明日风尚 2016(22)
    • [21].绿色化学与生态人居环境建设[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33)
    • [22].扬州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长效管护机制研究[J]. 江苏农村经济 2020(01)
    • [23].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体系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1)
    • [24].西藏: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17)
    • [25].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J]. 世界农业 2016(01)
    • [26].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建设现状与优化战略初探[J]. 青春岁月 2013(12)
    • [27].长沙市新城区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 科技视界 2014(02)
    • [28].生态美学理论下人居环境建设方法探讨[J]. 社科纵横 2014(05)
    • [29].试论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建设[J]. 城市建筑 2013(12)
    • [30].文化软实力视角探析志愿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 农业与技术 2012(04)

    标签:;  ;  ;  ;  ;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