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政策研究

新中国电影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传播和继承着国家文化,通过这一载体,国家形象得以塑造,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诉求得以表达。而新中国电影又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重新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新中国电影“天生”具有的这种党性决定了,它是政府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之一,它的发展与中国政治、电影政策息息相关。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自1905年中国电影产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在烽火连绵的时代中仍然艰难地生存和发展着,历经左翼电影的诞生、国民党统治区进步电影的发展以及解放区的人民电影事业的创立,直至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建立。自建国以来,民族电影又经历了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新中国电影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变化决定于电影政策,电影政策又与中国政治紧密配合。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强调电影为政治服务,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意识形态作用,最高领导也十分关注电影。这种强调和关注,一方面可化作一种动力,支持、帮助电影艺术家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还可能会成为一种阻力,因为它忽视电影创作本身具有的规律和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混淆了文艺和政治二者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过分的强调和关注,使得新中国的第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就是电影事件。从1949年至1957年“反右”斗争前,新中国电影虽也经历了一些坎坷,总的来说是健康发展的;自“反右”斗争开始,电影政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曲折发展,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浩劫中,中国电影事业更是面临着灭顶之灾;江青反革命集团倒台后,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电影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代中后期,“主旋律”政策在一定时期对中国电影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1993年电影发行体制的重大改革,又给国产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精品工程的实施、产业化进程的加速等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电影正在这种时代的变革中艰难而又充满信心地前行着。今天回顾新中国电影政策和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很好地总结其经验教训,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文化传统影响和具体国情不同,新中国的电影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与中国政治密切联系紧密配合的特点。重视电影的现实教育意义,无疑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如果强调不当,把电影只是看成某种思想符号或意识形态的标识,甚至当作阶级斗争工具,就会扼杀进而取消艺术。这两方面我们都经历过并有深切的体会。历史提醒人们,发展电影,必须尊重电影内在的本质,按照艺术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克服和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当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研究六十多年来的新中国电影政策,以史为鉴,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创造新的辉煌。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就是,在阔大的历史和现实社会政治背景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共电影政策的梳理,客观地再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的曲折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剖析电影政策、电影与政治及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共与电影
  • 2.1 中国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 2.2 中共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 2.3 中共与国统区进步电影的发展
  • 2.4 中共与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的创立
  •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政策
  • 3.1 新中国电影政策的初步制定
  • 3.2 电影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与解散
  • 3.3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 3.4 向苏联电影学习的得失
  • 4 “文革”前十年的电影政策
  • 4.1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在电影界的贯彻
  • 4.2 电影界的“反右”、“大跃进”和“拔白旗”
  • 4.2.1 电影界的“反右”
  • 4.2.2 电影界的“大跃进”
  • 4.2.3 电影界的“拔白旗”
  • 4.3 中共对电影政策的调整
  • 4.4 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批示和文艺界的整风
  • 5 “文革”时期极“左”的电影政策
  • 5.1 极“左”电影政策的出台
  • 5.2 极“左”电影政策的主要内容
  • 5.2.1 对建国后文艺工作的全盘否定
  • 5.2.2 对“样板戏”电影和“三突出”原则的确立
  • 5.3 极“左”电影政策推行的后果
  • 6 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政策
  • 6.1 对极“左”电影政策的清理
  • 6.2 确定电影必须弘扬主旋律的政治原则
  • 6.3 确定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稳定”的劳动者——新中国电影生产话语的内在危机[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1)
    • [2].“中国电影发祥地”与“新中国电影摇篮”的话语蕴含[J]. 艺苑 2019(02)
    • [3].亲历和见证新中国电影成长[J]. 档案春秋 2017(04)
    • [4].1949~1984年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及其时代意义[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7)
    • [5].新中国“22大明星”出炉记[J]. 晚晴 2017(05)
    • [6].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J]. 电影画刊 2017(07)
    • [7].新中国电影事业与国家同步发展[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新中国电影政策的动力逻辑[J]. 东南学术 2020(06)
    • [9].长影: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J]. 新长征 2019(07)
    • [10].新中国电影70年[J]. 当代电影 2019(10)
    • [11].新中国电影声音:火红旋律(1950——1976年)中的技术系统演进与观众的认知[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2(02)
    • [12].断裂与重建:新中国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对话[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13].“新中国电影6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电影艺术 2009(03)
    • [14].政治想象:新中国电影节地缘政治网络考索[J]. 电影评介 2019(21)
    • [15].文化公平视角下的新中国电影及其传播分化[J]. 贵州社会科学 2020(07)
    • [16].影像审美的史学书写——“新中国电影美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电影新作 2013(06)
    • [17].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的光彩[J]. 当代电影 2009(10)
    • [18].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综述[J]. 当代电影 2009(12)
    • [19].新中国电影事业开创纪略[J]. 党史博览 2019(10)
    • [20].十部影片,看新中国电影60年[J]. 黄金时代 2009(10)
    • [21].纪念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60周年庆典在长春举行[J]. 大众电影 2009(02)
    • [22].长影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J]. 新长征 2011(12)
    • [23].新中国电影60年[J]. 当代电影 2009(10)
    • [24].文化语境与新中国电影改编[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25].张会军院长为“新中国电影教育杰出贡献奖”颁奖致词[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5)
    • [26].新中国电影美学史的多元视角与框架构建[J]. 学术月刊 2008(04)
    • [27].中国电影主旋律流变及其特征——基于新中国电影70年的考察[J]. 电影评介 2019(19)
    • [28].新中国电影放映事业的摇篮——南京电影放映训练班研究[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05)
    • [29].视镜中的肉身——中国电影身体表现中的三种路径[J]. 中国电影市场 2020(08)
    • [30].回溯历史、总结当下、展望未来——“新中国电影70年:影像·工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电影新作 2019(04)

    标签:;  ;  ;  ;  

    新中国电影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